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在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中,对刘备形容江东形势时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是仅仅一年之后,现实让诸葛亮大跌眼镜。在曹操的一纸书信下,江东群臣纷纷要求投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以张昭为首的迎降派。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八月刘表病逝,他的幼子刘琮继位。在群臣的逼迫下,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在南撤途中,被曹操的精骑追上,遭受了长坂坡的惨败。夺取荆州之后,曹操没有进行战略休整,便顺江东下,准备一举解决东南问题。
当时刘备收拾残兵败将,到江夏与刘琦会合。面对曹操的优势兵力,刘备一筹莫展,时刻准备南逃。诸葛亮临危受命,赶往江东寻求孙权的支持。可是此时的江东乱成一团,以张昭为首的大批臣子正在胁迫孙权去迎降曹操。
张昭是孙氏政权中最重要的人物。他跟随孙策征战江东,成为孙策的谋主。整个孙策的军政事务大多由张昭处理。在孙策去世的时候,他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并且还是如果孙权不足辅佐,就让张昭自取的话。张昭尽心尽力辅佐孙权,使得孙权迅速成长起来,稳固地掌握了江东政权。
曹操在向江夏进军时,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要率领八十万大军,和孙权“会猎于吴”。这封信完全是赤裸裸的威胁,使得孙权的手下众说纷纭。以张昭为首的大批臣子认为双方众寡悬殊,完全没有抵抗的可能。于是他们纷纷向孙权进言,要求迎降曹操。
二、张昭等人迎降曹操的理由。张昭等人劝说孙权迎降曹操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他们先承认曹操的合法地位,为自己的行为获得道义的外衣。曹操作为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打着朝廷的旗号,用正统的法令来压制地方诸侯。现在曹操又用这个方法来压制孙权,让孙权无法找到反抗的理由。
其次他们震惊于曹操的兵力。曹操原本就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夺取荆州后,又收编了荆州的步水军,实力更加膨胀。按照周瑜的估计,曹操率领南下的军队有十五六万,收编刘表的军队有七八万人。虽然周瑜尽量压低了曹军的数量,但是二三十万人马的数量,也是江东难以抵挡的。
第三是从军事形势上来说的。当时的孙权极力向长江上游发展势力,他击灭黄祖,就是要夺取荆州。这是因为荆州位居长江上游,地理形势对江东十分重要。曹操占据长江上游,拥有了大批舰船组成的水军,水陆并进,使得江东难以抵御。原本的长江天险,现在成为曹军进攻的助力。
由于上述的三个理由,张昭等人认为江东没有抵抗曹操成功的可能。因此他们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来为保全东吴留下余地。表面上来看,张昭等人是为孙权找寻一条两全其美的出路,但是他们真正的居心何在呢?
三、张昭等人劝降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看张昭等人劝说孙权投降的理由,和荆州那些劝说刘琮投降的人们的理由,是何其相似。当时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荆州的那些人对刘琮也说了类似的话。当刘琮恳求他们帮助自己守住祖业的时候,他们同样说了三个理由。
首先他们先是说曹操代表的是汉献帝,刘琮作为臣子抵抗皇帝,是以逆抗顺。其次他们又对刘琮说,因为刘表的病逝,荆州内心不稳定。以此时的荆州来抵抗曹操是形势不允许的。最后他们说刘备的军事能力不如曹操,在军事上是打不败曹操的。
他们还威胁刘琮说,你的能力不如刘备。如果刘备不能抵抗曹操,那么荆州就会落入曹操的手中。如果刘备能够抵抗曹操,那么荆州的军政大权就会落入刘备的手中。所以说,无论怎么说刘琮都不能控制荆州。那么还不如投降曹操,为自己寻求一个好的出路。刘琮在这些人的胁迫下,只得投降了曹操。
到今天,张昭用同样的理由来劝说孙权,无非是心中怀着与荆州投降派一样的心思。用鲁肃的话来说,他们都是一路人,都是顾恋自己的家族,怀有私心,专门来用错误的建议来贻误孙权的。鲁肃还进一步说明,自己如果迎降曹操,依然不耽误自己的前程,还会混个一官半职。而孙权要是迎降曹操,曹操又如何去对待他?不会再让他独立起来,继续称孤道寡。
鲁肃的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这些人的本质。这些人都是当地世家大族的代表,在他们的眼中,君主是可以随时更换,也是可以随时出卖的。尤其是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就更是把君主待价而沽的时候。如果把君主卖出个好价钱,自己和家族都会受益匪浅。
这才是孙权手下这些人迎降曹操的根本原因。在能够抵御外界侵略的时候,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在当地的利益,还可以与君主同心协力抵抗外敌。但是当无法抵御外敌侵略的时候,他们就以自己的家族利益为重,采取投降的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家族势力不受损失。
这就是那个时代世家大族的本性。在刘琮投降后,那些迎降曹操的世家大族都受到了曹操的封赏。以蒯越为首的荆州世家大族中,封侯的就有十五人之多。让我们可想而知,如果孙权迎降了曹操,张昭那些迎降派中,必然也会有大批受到封赏的。
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孙权一家的下场就不是他们所关注的了。在赤壁之战后,当张昭来向孙权祝贺的时候,孙权就制止他的贺词,辛辣地讽刺他说,如果听从他的建议迎降曹操,现在自己就已经沦落到要饭的境地了。孙权的讽刺让张昭感到十分惭愧,不过也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结语:在赤壁之战前,被诸葛亮称作“国险民附”的江东,却出现了大批的迎降派。以张昭这样的重臣为首的大批臣子,一起向孙权施加压力,要求迎降曹操。这些人代表了当地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居心被鲁肃一眼看穿,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私利。
在外来侵略者能够抵挡的时候,他们可以与君主一起共同御敌。当外来侵略者无法抵抗的时候,他们就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势力不受损失,不惜出卖自己的君主,来换取自己和家族的荣华富贵。多亏有周瑜、鲁肃这样的优秀将帅支持,孙权才得以拒绝张昭等人的胁迫,度过了难关。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天子汉献帝起驾许昌,众望所归的曹操,指挥朝庭军队。携天子已令诸侯,名正言顺。扫荡群雄,势如破竹。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下,更是日落西山。地方武装蓬勃发展,特别是十八路诸侯,逐鹿中原,连年混战,动则几万,十几万人。杀的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青壮年十有八九战死,各诸侯争权夺利,城头变幻大王旗,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生灵涂炭,惶恐不安,背井离乡,躲避战火。人口骤减,十室九空,极大的破坏社会的生产生活。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过着几分悠闲自在的生活,大批北方来的难民,面黄肌瘦,破衣烂裳,声泪俱下,讲述战争的残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深深刺激平民和士大夫的神经,特别是社会上名门望族,更不愿舍弃高官厚禄,良田千倾。再说这些名门望族,世袭汉朝官爵,对汉王朝充满深情,一心想回到失去的天堂,回到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春和景明的时代。
曹操大军所到之处,老百姓夹道欢迎,处处喜笑颜开。曹操拨乱反正,重振朝纲,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公告于天下。各地归顺朝庭的呼声高涨。周公吐露,天下归心。春风又绿江南岸,花红柳绿紫金山。建业城下,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家张灯结彩,迎接王师归来!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说这个问题前,先和诸位一起简单地回顾一下孙吴的发家史。
草创江东的第一代是孙坚,孙坚是吴郡富春人,虽号称武圣孙武的后代,但也不过是县吏出身。他死时被时人尊称孙破虏,但破虏的战绩,是他从下级军官一步一步干出来的。而且他的活动区域也与江东没啥关系,主要在中原征讨黄巾和董卓,即便最后战死,也是在荆州。
与孙坚的出身草莽相比,他儿子孙策就可以称为官二代了。孙策在得不到老东家袁术的信任后,开始拓展江东。他只带了五、六千人,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平定了江东五郡,那一年是196年。
从这个战绩来讲,可以说是孙策年少英武、明决善断,另一方面也说明,江东在统一的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大的战乱,整体的社会结构稳定,不会像中原那样,猪脑袋打成了狗脑袋。
孙策是在公元200年时遇刺身亡的,死的很突然,年仅25岁。他弟弟孙权继位,那你想孙权那时能多大,孙权那年18岁。显然25岁的孙策是不会考虑培养继承人的问题的,显然18岁的孙权也不会去学习政权管理的,那么这个突发事件后,江东的实际管理者是谁呢?是张昭张子布。
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可以称为孙策的遗嘱了。
遗嘱的前一句,不应只理解为客气话,那时刚打下江东不到四年,政权及不稳固。对孙策来讲,临死前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稳固政权基本盘,而不是如何把政权保留给孙家。至少这句遗嘱似乎也赋予了张昭某种接班的正统性。
那如何理解后一句呢?易中天先生认为,在对江东统治不利的情况下,那就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个人认为,这也再次印证了,江东在孙策心中还是及不稳固,存在着撤出的可能)。那撤到哪?自然是西边的淮汜,孙策是从那里起兵的,那里也是最初那五千将士的老家,回到那里,就是向那里的占领者臣服呗。
《细说三国》的黎东方先生认为,孙策占领了江东,感觉和曹操必有一战,打赢自然是好,输了归顺曹操所代表的东汉朝廷,也不错。
相对这两种看法来讲,我觉得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更有道理。
公元200年,袁术刚刚病死,江北的局势还未确定。同在那一年官渡之战爆发,孙策死时,或许还不知道曹操和袁绍谁胜谁负,他能考虑得那么多吗?
倒是,他只带领五、六千的兵马,就占领了江东,这让他心里没底儿。
一、是才过去四年,政权难说稳固,存在着撤出的可能;
二、是战争强度低,江东士族的根基未动,对孙家的统治,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三、是孙家祖辈出身寒门,而江东,那是后来两晋门阀制度的大本营,那些江东子弟根本就瞧不起他们。
这时是公元200年,距离那场影响三国走势的赤壁之战,只剩下了八年时间。
那这八年时间里,到底谁在主政江东呢?应该不是孙权,他虽已过学龄,但对政权管理,应还在各种学习中;应该也不是周瑜,他主要负责军事。这八年中的实际管理者,应该还是张昭。与那些看不起孙家的江东子弟打交道的,更应该是张昭。
那张昭的工作表现如何呢?应该是非常好的。前边我们从孙策的遗嘱中推测出,孙策对于江东士族的担心,他觉得那是对孙家政权的巨大威胁,存在着西撤的可能。但到赤壁之战前,这种担心显然是少多了,至少,孙家感到自己在江东的政权是稳固的,可以放手一搏。
但赤壁之战要到来了,这种稳固还存在吗?
你站在江东士族的角度来想想,他们愿意打这场仗吗?我认为他们是不愿意的。
一、 东汉末年的战火主要烧在北方,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战争惨状,他们应该是看到的;
二、 江东截至当时还没有经历过大的战火洗礼,完整的社会基础还在,属于战乱中的世外桃源;
三、 孙氏政权统治江东才12年,不到一代人,原来起家的那五千多人也就在江东刚刚扎根,很难行成绝对支持孙家的地方势力;
四、 而原来本土的江东士族呢?他们应该已经接受了孙家的领导,但不到一代人,很难说对孙家有多深的感情,他们会为了保卫孙家的政权,摔自家的盆盆罐罐吗?
而所谓东吴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和各级官吏,他们绝大多数就应诞生于这样的士族家庭里的。
你来替他们想想,战争要来了,曹军号称八十万,打个对折也得四十万(实际二十万,他们不知道)。我方周都督的家底儿,咱门清呀,就五万,这仗你说能打吗?吓都吓死了。
再说此战一开,那也仅仅是个开始,北方的战乱,南方也得来一遍呀,家里的田亩要荒废,房屋要废弃,妻儿要成为难民,就为了那个才二十六的小青年吗?
这应是东吴广大士族阶层的想法,而表现在朝堂上就是百官一边倒的主降。
这里要说下张昭的态度,他不是江东士族,他是从徐州逃难到江东遇到孙策的,他为什么也要那么坚定地主降呢?我们再去想想孙策的担心。
孙策死时,最担心的或就是那些死硬的江东士族不服管。孙策死后,一直与这些士族子弟打交道的就应是张昭,张昭应是最懂这些士族子弟想要什么,最怕什么的?这些人真的服从管理了吗?你看看朝堂上一边倒的主降呼声,或就是民意了,如果背弃了民意了,那孙策的预言不就一语成谶了吗?
如果江东真呆不下去了,那就不如像孙策遗嘱说的那样“缓步西归”,西归到哪?西归到淮汜老家去,那不还是向曹操投降吗?
赤壁之战的最后结果我们都知道,是周瑜领导的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它可以称之为中华战争史上的一次杰作。
但我们不能因它实现了战前的最好结果,就不假思索地逢迎和歌颂战前的主战派,我们也还是要看到,战前险恶的局势。从某种角度讲,那些主战派其实是为了实现统治阶层的统治利益,而进行的一次军事冒险。
而这种军事冒险,就是赌博,它以战争动员的形式,绑架了所有处在战区中的民众和民众利益。胜了,统治者统治更加稳固了,民众生活如常。那败了呢?如果败得迅速点,或民生还不大会受到侵扰。如果败得不死不活,像是现在的阿富汗和叙利亚,那江东世外桃源的生活,也会破碎成现在的阿富汗和叙利亚一样一样的。
那么你是江东民众,你会做出何种选择?
这次很好玩,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朝堂上,我们听到了强烈的反战呼声。但真可惜,由于赤壁之战的精彩翻盘,而让那些呼声,变成了懦弱和怯战的代表,留存于世。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对于江东六郡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六郡百姓来说,投降也是最好选择。对于江东士族来说,投降更是最好的选择。
投降,全是道理;不投降,全无道理。但,江东孙氏就是没投降,而且还玩命打。这是曹操到死也没有搞明白的事情。
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刘表、对孙权是代天子征伐你不能认为曹操就是北方的大军阀。曹操是代天子出征,曹操的军队就是大汉官军,名正言顺的天子之师。曹操占着道义。
而你江东孙氏呢?就是一个不服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说孙氏造反一点儿也不为过。朝廷弱的时候,你有道理造反;但曹操主政的大汉朝廷,并不弱啊。
江东的主降派,都有谁?也不用罗列名字了,因为太多。除了孙权、周瑜和鲁肃这几个少壮派,其他人全是。
为什么这多人要投降?因为这么多人都是大汉老臣,要么吃过大汉俸禄,要么是大汉士族。记住一点,魏晋时代,从江湖到庙堂,全是士族说了算。主张投降的这伙人全是士族,而且是大汉的士族,当然不会抵挡曹操的天子之师了。
第二,曹操对于投降的诸侯非常不错,有足够的前车之鉴最具代表的就是宛城张绣。第一次投降之时,因为曹操犯了老毛病,非要“临幸”张绣的婶子邹夫人。于是,张绣怒了,马上反水,把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猛将典韦都给弄死了。又是儿子、又是侄子,还有一个头号侍卫保镖,全被张绣搞死了。你说曹操还不得把张绣恨死?
但是,张绣第二次投降,曹操是怎么对待他的?一见面,曹操就握着张绣的手,共赴宴会,宴席上敲定儿子曹均与张绣女儿的婚事。接着就是官渡之战,张绣作为曹操阵营的方面军司令,与最强诸侯袁绍干。战后,因作战有功被封破羌将军。后来,扫荡河北袁氏,张绣再次立功,增加封邑两千户。张绣作战是不是给力不好说,但拿到的赏赐足以其他将领都眼红。
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曹操南征,首战荆州刘表,但刘表死了,所以荆州马上投降。这是最近的前车之鉴,而曹操对荆州势力也是相当不错,大家不仅官照当、酒照喝,而且还加官晋爵。曹操做人做事都已经到了这份上,江东士族还怎么好意思不投降的?
第三,兵戎相见还是和平归顺,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后者不说曹操有什么八十万大军,就说曹操东跨淮河、西据荆州的战略威势,你江东六郡怕不怕。当时的长江流域并没开发,土地是沼泽、人口是移民,就这种实力还怎么跟朝廷对战。曹操在实力上已经彻底碾压江东了。
不打仗、直接投降,这叫归顺。归顺朝廷,不仅无罪而且和平归顺就是功劳。受益者是孙氏家族以外的全部江东士族。即便是孙氏家族,也不会太难,因为荆州刘氏家族的待遇也不错。
如果不投降、打仗,那会是什么结果?首先肯定是生灵涂炭,其次就是士族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赤壁之战是孙权打赢了,如果打输了呢?曹操大军进入江东,一通攻城略地,士族的利益怎么可能得到保障。
但是,为什么赤壁之战还是打了?江东孙氏为什么没有投降?
赤壁之战被一伙少壮派给主导了首先是荆州的刘备,肯定不会投降。这家伙被曹操从北撵到南,要投降早投降了。刘备有野心,一定要做个诸侯霸主。
第二是孙权、鲁肃以及周瑜这群少壮派已经掌握了江东军政。这伙人对大汉根本就没有感情,生在乱世、长在乱世,彻底地信奉乱世逻辑。
你看一下这几个人的岁数就知道了,孙权26岁、周瑜33岁、鲁肃36岁,而刘备集团的诸葛亮是27岁。主导整个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主要就是这些少壮派。这伙人对大汉没感情,恨不得早点推翻这个旧王朝,然后再去开创一个新世界。既然生长都在乱世,那么这伙人就信奉强者做章程的乱世逻辑,不打就投降,根本没门。
然后,再说赤壁之战。实际上,曹操打到荆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连半年准备都没有,直接从邺城杀到了荆州,能把荆州占了就算完成目标。不是曹操有80万大军吗?这是三国演义的数字,曹操的总兵力也就20万,而且荆州方面的西路军团也就八万人。而孙刘联军则有五万人,所以双方对比,差距并不大。
因此,所谓的赤壁之战,就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股势力把刘表的荆州给分了。其战争规模根本就没有那么大,对于接下来三分天下的格局也没有太大影响。
曹孟德已经不复当年勇,但他已经足够了但是,为什么后来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呢?
偶然因素是曹操和孙权谁也没看住刘备,刘备入川并割据巴蜀和荆州一部。这件事不仅出了曹操的意料,也出了孙权的意料。刘备是彻底地逆袭,必须得承认刘备真有本事,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人的因素是曹操老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53岁,已经不复当年勇。虽然曹孟德吟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已经暴露了雄心难再。
十年后襄樊之战,曹操就彻底怂到家。面对关羽凌厉攻势,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诸葛亮评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但是,襄樊之战的曹操,哪还有什么“殊绝于人”、“仿佛孙、吴”的样子。曹操但凡还有雄心和精力,也不会给刘备和孙权机会。
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曹孟德陈留起兵,至赤壁之战,他已经打了20年,统一了北方山河。天下九州,曹得其六,这个功绩已经足够了。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能做的事也就那么几件,曹操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可以了。
但是,曹孟德后继无人,他统一不了天下,后世子孙更统一不了天下。而刘备和孙权,比之曹操的能力,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三国只能地方士族主导下形成割据均衡局面。这个局面最后结束,就完全看士族们怎么比权量力了。北方士族碾压巴蜀和江东士族,于是天下终归司马氏。趋势的问题,也只能交犹趋势来解决。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三国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南下,由于荊州刘琮不战而降,让曹操不但占据了荊州地利,而且获得了荊州水师,更加如虎添翼。于是曹操水陆并进,号称八十万大军邀孙权狩猎江东。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东吴文武百官却惊惶失措,纷纷主张请降。
曹操大军压境,为何东吴大多数官员要求投降曹操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利害权衡,投降曹操,结果不会差曹操是个实用主义者,任用唯才,深入人心,投降曹操,在当时是个不错的选项。
之前关羽投曹操时,深受优待,封官赐房子,送钱送美女,更将宝马赤兔赠给关羽,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离开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老大居然直接豁免,并礼送关羽离开。可见,曹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而荊州刘琮投降后,荆州许多官员被封为侯爵,并封蒯越为光禄勋,刘先为尚书,邓羲为侍中,荊州士族都受到了曹操的重用。曹操厚待荆州士家也让东吴百官更加相信投降曹操是不错的选择。
2.道义正统,投降曹操,相当于归附朝庭对于投降,古代讲究名正言顺,而曹操代表朝庭四处伐逆,投降曹操符合所谓道义正统,所以,东吴众百官投降曹操变的理直气壮。
章陵郡太守蒯越,东曹掾傅巽等劝荊州刘琮投降曹操时,称如果以臣属的身份去对抗代表天子的曹操,是对国家一种叛逆,不如顺天意投降曹操。
东吴张绍等人劝孙权投降曹操,并指出曹操挟持天子以令天下,用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如果东吴抵抗曹操,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说到底,张绍等人意思是只有东吴投降曹操才是名正言顺。
3.实力差异,曹操势大,孙权势弱三国乱世中,军事实力才是真正左右人心所向,曹操军事强大,大军压境,东吴势弱,东吴百官心惧怯战主张投降。
曹操与孙权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太大了。曹操统一北方后,将领和兵员及后勤保障早已经全面超越东吴。另外,取得荆州,刘表苦心经营多年的荆州水军,尽归曹操所有,再加上强大的骑兵,曹操碾压孙权的军事实力,不得不让东吴百官怯战而主张投降。
曹操大军压境时,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曹操的浩大声势吓退了东吴百官,特别是文官几乎清一色主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号称八十三万大军下江东。孙权虽凭据长江天险,可也毕竟是一方诸侯,在朝廷大军威慑下,万一战败,东吴上下全会惨遭屠杀。这些官僚俱是江东土豪,只为自己和家族寻求万全之策。如果降了,说不定还能避免战火涂碳。
诸葛亮联吴抗曹就是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御敌于大江之外。他渡江而来,舌战群儒,先将众文官主降派的气焰全扑下去,然后与鲁肃丶周瑜达成联合抗曹心愿,最后让孙权下定决心打响赤壁之战。
众文官都是江东富豪集团,是既得利益者,不管是孙权,还是曹操,只要能维持现状是不希望战火燃烧到身边。
而鲁肃当时对孙权讲的就是这样:"让曹操占领江东,会按士族身份安排官职,像我等土豪出身都要被打发出去。决不会让孙吴独佔一方",更坚定了孙权誓与曹操决战到底的意志。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当年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山河时,国府笼罩在一片"战则亡丶和则存"的投降主义论调。
共产党坚持抗战丶反对投降的方针,石破天惊地发表了"论持久战",像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天空,给无数国人坚定抗战起了巨大作用。国府上下也人手一册捧读"论持久战",战决不会亡,和只有死路一条。
坚持了抗战,东吴才能打赢了赤壁之战,否则东吴就要灰飞烟灭。
而坚持了抗战,中国人民最后才能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独立和解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