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让白起指挥?

在战国后期发生的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群雄的命运。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关东唯一能够在军事上对秦国造成威胁的强国赵国,遭受了极为惨烈的失败。赵国先后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在战役初期,秦国最强的将领白起并没有参战,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赵国。

在这场战役中,赵国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从头到尾都处于不利的态势。这使得赵国和秦国交战的时候,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再加上赵国对战役的指挥指导方面的错误,更加重了这种状态,失去了能够挽回败局的机会。

在外交上,赵国接受上党郡,违反了当时的外交准则,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秦国与韩国进行战争,在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后,终于将上党郡从韩国割裂出来。为停战求和,韩国将上党郡割让给了秦国。

但是在秦国接收上党前,为了挑拨秦国与赵国的关系,上党郡私自投降了赵国。赵国君臣利欲昏心,居然接收了上党。上党郡本来和赵国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归属完全是秦国与韩国之间的问题。赵国强行占有了秦国的战利品,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准则,必然引来秦国的报复。

同样,不顾外交准则的赵国,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失去了其他国家的信任。在此后,赵国企图以外交手段解决长平战役的时候,其他国家根本就不予理睬。这就造成了势单力孤的赵国与强大的秦国单挑的局面,结局必然是赵国失败。

在军事实力上,赵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始终处于进攻的态势。赵国被秦军打得屡战屡败,连重兵防御的营垒都被秦军攻破多处。赵军根本无力与秦军对抗,只能构筑层层壁垒,坚守不出。

在经济上,赵国也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在赵国君臣讨论赵国是否接收上党时,就有人提出秦国“牛田水运粮”,赵国根本不是对手。这是因为当时的秦国科技水平发达,已经使用牛来耕作,而后勤运粮则以水运为主,快捷方便。

对于长平之战,有一个主要的论断,也是最错误的论断,那就是廉颇死守长平,会给秦国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长此以往,粮草断绝的秦军会被赵军打败。其实,产生这种错误论断的人,是根本不知道秦国的作战特点。

秦国在决定远交近攻,先战略韩魏,断天下之脊的战略后,就开始了对韩魏的攻击。在这些进攻中,秦国采取了蚕食战术,得一尺就是一尺,得一寸就是一寸的方式。秦国在战略韩魏的土地后,就把当地百姓驱逐,从秦地移民过来填充。这些领土被秦国设立郡县,而这些人平日里耕作,发生战争时参战。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的补充兵员源源不断,补充的粮草络绎不绝。因为人力、物力基地就在战场旁,秦军的补充速度超过了赵国。在战役后期围困赵军的时候,秦王将战场旁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赐爵一级,送上了战场。

与之产生鲜明对照的是,赵国在后期粮草断绝,向齐国借粮不得,也没有任何援军,只能看着赵括被围困而亡。因此,所谓的廉颇的死守能够挽救形势,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廉颇死守,是只有这种办法能够苟延残喘罢了。

二、同样措手不及的秦军。

赵国与秦国的战争必败无疑,那么秦国为何在一开始不派名将白起上阵呢?以名将白起直接碾压赵军,岂就不会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了吗?其实秦国也有它自己的苦衷,因为这场战争的发生是出乎秦国意料之外的,让秦国也感到十分的棘手。

秦国的战略是先击灭韩魏,夺取出入关东的咽喉。然后再东进攻打楚国、赵国,最后征服燕国、齐国。在这些国家中,齐国由于被乐毅打败,国力衰微,燕国实力弱小,不会主动参战。楚国、韩国、魏国的军队主力都被秦国重创。唯有赵国还是一个军事强国,能够与秦国一战。

秦国原本并没有与赵国交战的准备,这是因为两国之间有韩魏阻隔。秦国原本准备在击灭韩魏后再对付赵国,谁知道因为上党发生的变故,提前与赵国发生了战争。以秦国与赵国的实力对比,秦国如果单独与赵国交战,是完全有取胜的把握的。

但是,在秦国的侧背还有韩魏楚三国的威胁。如果这三个国家加入赵国的阵营与秦国交战,秦国是没有取胜的把握的。实际上,在历史上也是如此,长平之战后虽然赵国损失惨重,但是在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却遭到了惨败。

这是因为赵国运用外交手段,感到唇亡齿寒的韩魏楚各国纷纷出兵救援邯郸。无论秦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也不可能是四国联军的对手。如果在长平之战中出现四国联盟对抗秦国的情况,秦国同样会凶多吉少。这就是在长平之战前期,白起没有上阵的主要原因。

因为赵国军队战斗力远不如秦军,秦军派王龁率军就能够把廉颇打得屡战屡败,丢盔弃甲。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动用白起去对付廉颇,这是对白起能力的浪费。白起的任务是震慑韩魏楚三国,不让他们轻举妄动。

对于这三个国家,白起的威名如日中天。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杀敌军二十四万。在伐楚之战中,白起歼灭楚军主力,攻占楚国国都郢城。这三个国家倾全国之力都被白起打败,白起在这三个国家的君臣眼中,就如同战神一样的存在。

只要有白起坐镇,这三个国家根本没有对秦国发动战争的勇气。于是,秦国就利用这一点,以白起来威慑韩魏楚三国。赵国在战争过程中,努力拉拢三国参战,可是这三国最终也没有人敢参战。只是在战争后期,赵国换上赵括为将后,为了保险起见,秦军才换上了白起为将,一举歼灭了四十五万赵军。

结语: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在战争初期没有派白起为将对战赵国,是因为如果秦赵双方单独对战,赵军必败无疑。廉颇率领的赵军根本不是王龁率领的秦军对手,派白起去对战廉颇,完全是对他能力的浪费。

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以他的威名震慑韩魏楚三国,使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就保证了赵国独力对抗秦国的局面。白起顺利完成了使命,也引来了杀身之祸。在邯郸之战时,白起赌气托病不参战,秦国君臣请求他亲临战场,用威名震慑对方都不答应。这使得秦朝上下对白起怨恨不已,逼使他自杀身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长平之战中,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让白起指挥?

白起可能闲下来吗?秦昭王可能让他闲下来吗?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从史记记录可以看出,秦国从秦昭王43年起,就开始了对韩国的整体攻伐战略,并且目的就是占领野王,切断上党与韩国首都新郑之间的联系,进而占据整个上党地区。而白起,正是执行这一战略的最高指挥官。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就在秦国完成战略计划前半步的时候,上党郡的扛把子冯亭玩了一招借刀杀人,向赵国投降,以挑起秦赵之间的战争,而赵国贪图上党之地,欣然接受...这就是长平之战爆发的导火索。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可见,赵国接受上党之后,秦国对此行为大怒,一面继续攻打韩国,一面攻拔已经成为孤地的上党。进攻上党地区的秦军指挥官是左庶长王龁,而可以想见,此时的白起必然还位于野王至新郑一带,负责继续对韩攻略。

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所以长平之战不是一开始没让白起指挥,而是白起从头到尾都没闲下来过。而左庶长王龁也指挥得当,进攻赵国的秦军一直打得很顺利,压着廉颇打,也就根本没必要调换指挥了。直到赵军倾全国之力,集结长平据守,秦昭王决心与赵国进行战略决战,以歼灭赵国有生力量时,才悄悄把还在野王的白起调到了长平。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长平之战中,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让白起指挥?

原因有几个

  1. 白起有伤
  2. 对阵廉颇,白起没有绝对把握
  3. 麻痹赵国用赵括换帅廉颇

多余的想不到,高明者补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