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的前提下,怎么打才不会输?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这场毁灭性的败仗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过虽然事实证明刘备攻打东吴是错误的决定,可是在刘备出征的时候,蜀汉上下没有人认为蜀军会失败。这说明刘备还是有机会打赢夷陵之战的。那么,刘备采取什么样的军事行动,才能打赢夷陵之战?

一、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在刘备夷陵战败前,曹丕曾经对他的失败做出过预判。曹丕在得知刘备树栅连营七百余里时,对手下的群臣说,刘备不知晓兵事,哪里有连营七百里可以拒敌的!兵法上说的很明白,“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孙权的捷报很快就会送来了。果然七天后,孙权击破刘备的书信就送达曹丕处了。

如果从战术上来说,曹丕的说法很有道理。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率领的军队只有四万多人。而东吴派去抵抗他的军队则达到了五万人。本身兵力就不占上风,刘备还把有限的兵力分散在七百里的纵深里。刘备筑造了几十个营垒来与吴军对抗。这就使他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来对东吴发动攻势。长此以往被敌人抓住战机发动反击,必然失败无疑。

不过刘备自己就是一个枭雄,他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取得过很多辉煌的胜利。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为了借重刘备的威名,不惜和没有什么实力的刘备联盟,这才打胜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军更是将曹军打得狼狈不堪,主帅夏侯渊也在战场上被杀。曹操亲自前去也不能挽回败局,只能承认失败撤军。

久经战阵的刘备岂能看不出曹丕都能看出的破绽,可是他也是没有办法。因为他无法突破陆逊的防御,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企图以长时间的相持来与陆逊耗时间,来争取战局的转机。在陆逊接管防御刘备的吴军时,前线的吴军已经连吃败仗。陆逊因势利导,将吴军逐步撤退到夷陵一带,把几百里的险峻山地地带放弃给刘备,然后坚守不出。

刘备为了引诱陆逊出击,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先是包围夷道,夷道的守将孙桓是东吴的公族,身份高贵,东吴诸将要求立刻救援孙桓,但是被陆逊压制了下去。然后刘备又派吴班率领数千人在平地立营,挑战吴军。自己则率领八千精兵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企图袭击吴军。这个计谋又被陆逊识破,没有成功。

刘备在无法和陆逊决战的情况下,采取和陆逊相持战术并非是消极等待,而是另一种进攻。这种进攻是在心理上对东吴的一种折磨。这是因为孙权投降曹丕并不是真心实意的,而是为了避免遭到蜀汉和曹魏的夹攻,为自己争取打败蜀汉的时间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随着战争时间的延续,东吴的处境就越岌岌可危。孙权为了讨好曹丕,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无条件满足曹丕的要求,向曹魏进贡。但是,曹丕也看出孙权的用意,让他派太子入朝当人质,好彻底控制孙权。孙权对此只能采取虚与委蛇的办法,尽量拖延时间。

刘备采取相持的办法,就是要等到孙权无法忍受曹丕的讹诈,与曹丕翻脸的时候。那样一来,孙权将陷入绝境。如果孙权不向刘备求和,答应刘备的要求,就会被蜀汉和曹魏联合歼灭。刘备的这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招数,足以看出他过人的权谋。但是让刘备意想不到的是,没有等到孙权和曹丕闹翻,自己就被陆逊用火攻击败了。

二、刘备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关键。

归根到底,刘备失败的原因,还是不能突破陆逊的防御,在战场上与陆逊决战并歼灭之。他采取与陆逊相持的办法,虽然有可能获得胜利。但是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争,也会消耗自身的人力、物力,造成全军的疲惫,容易被敌人所乘,遭到意想不到的失败。

那么,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关键就是逼迫陆逊出战,打破东吴固守不出的战略。这是因为,与刘备的蜀军在野战中一决胜负,是陆逊十分害怕的。这很容易造成吴军的失败,进而决定东吴的命运。这一点,从陆逊的给孙权写的书信中就能够看到。

孙权在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向陆逊询问前线的情况。陆逊向他回复说,自己在战争初期,最害怕的是刘备水陆俱进,如今刘备舍弃水军,全军上岸,处处扎营。这说明刘备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运用,战争进入相持状态。这样,刘备就不足为虑了。

陆逊害怕和刘备进行野战,是双方军队的特点决定的。东吴的军队主力是水军,而刘备的主力则是步骑兵。刘备的这四万军队主要是准备用来北伐秦川的军队,这支军队训练有素,其中的中坚力量则是骑兵。这支骑兵是刘备多年收集训练的,包括北方的乌丸骑兵,战斗力极强。刘备率领的这支军队,他们的野战能力远远强过吴军,这也是刘备敢于发动伐吴的原因。

陆逊不出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不得军心。吕蒙在去世的时候,他向孙权推荐自己的继承人是朱然。但是孙权没有接受吕蒙的建议,将抵御刘备的重任交给了陆逊。陆逊本身是一个书生,被孙权空降到吴军当统帅,由于资历短浅,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在他指挥作战期间,多次遭到部下的抵制。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陆逊率领吴军与刘备进行野战,结果肯定凶多吉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才采取坚守不战的战术,不让刘备得到决战的机会。因此,如何打破陆逊的防御,逼迫他和刘备野战,就成为刘备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关键。

三、刘备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方案。

在蜀汉的战争史上,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不但刘备遇到过,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也屡屡遭遇。刘备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中遭遇了曹军和吴军的坚强防守。诸葛亮则在北伐中,多次遭到曹魏的坚强防守,最终只能无功而返。不过,蜀汉也有唯一一次打破对方这种防守战术的军事行动,那次是发生在汉中之战中。

在那次战役中,夏侯渊率领的曹军对刘备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刘备在曹军的坚固壁垒前不但取得不了进展,还吃了多次败仗。于是刘备采纳法正的建议,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占领了夏侯渊侧后的定军山要地。夏侯渊在前来争夺的时候,被反客为主的刘备击败,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此战奠定了汉中之战胜利的基础。

那么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要逼迫陆逊出战,只能采取法正在汉中之战里的计策,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夺取陆逊纵深的要地,逼陆逊进行争夺。为此,刘备可以采取两种方案,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第一个方案就是采取陆逊最害怕的水陆俱进的方案。刘备要充分发挥自己水军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主动对东吴出击。东吴的水军虽然强大,但是位居下游,再加上峡口地形狭窄,他们面对蜀汉的水军将处于极端不利的状态。

如果刘备采取水陆俱进的战术,就会给陆逊很大的压力。如果他不和刘备决战,就要冒着被蜀军前后包围的危险继续防守,直至撤退。如果陆逊被刘备逼得退出夷陵地区,他的处境将更加不利。刘备的野战部队得以展开兵力,荆州将很快落入刘备的手中。东吴因此很可能在夷陵之战中失败。

第二个方案就通过武陵山区,直取荆州在江南的地区。在镇守荆州的时候,刘备对武陵的少数民族部落多有恩德,得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拥戴。在刘备发兵之后,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主动向刘备联络。刘备派马良带着金帛前往,组织他们向东吴发动攻击。

如果刘备在正面无法突破的情况下,采取当年在定军山的策略,果断率军进入武陵。在当地百姓的拥护配合下,对陆逊背后的江南荆州部分发动攻击,形势将对刘备十分有利。由于有当地百姓的配合,刘备的军队给养会得到顺利解决。再加上荆州当地尚存的倾向刘备的势力,刘备会很快拿下荆州南部,对陆逊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陆逊要不放弃荆州东撤,要不只能和刘备在荆州决战。如果陆逊东撤,他的军心不稳,很可能军队会不战自乱,败得更惨。如果和刘备进行野战,由于双方的实力差距,很可能会遭到惨败。

因此,刘备只要采取以上两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可惜的是,当时法正、张飞、黄忠等人已死,势单力孤的刘备不敢采取直插敌人纵深的战术。因为没有优秀的谋士和良将,刘备同样也面临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最终双方只得转入相持阶段,刘备无可奈何地遭到了惨败。

结语: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他无法打破陆逊的坚守,只得与之相持,被陆逊抓住破绽,遭到了失败。刘备要在夷陵之战中取胜,只有逼迫陆逊和自己野战一条路。如何逼迫陆逊出战,是刘备取胜的关键,他采取的那些浅显的办法,只能蒙骗一般的吴军将领,却瞒不过陆逊的眼睛。

刘备要逼陆逊出战,可以采纳两种方案。一是水陆俱进,充分运用水军的力量,直插吴军的后方,包抄包围陆逊。二是兵出武陵,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对荆州南部发动进攻。在迅速夺取荆州南部后,刘备对陆逊进行前后夹击,逼他决战。如果刘备采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案,他都可能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在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的前提下,怎么打才不会输?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邀。既然是一道假设题,那么以下内容也主要是推断。

夷陵之战取胜很难,变数太大,时机也不好,但是想要不输的这么惨还是能够想到一些办法的,我们不去说人的问题,什么带上诸葛,张飞、法正、庞统不死之类的,没意义,我们主要解决“怎么做”的方面,这个回答才是有意义的。我梳理方法如下——

第一,向曹魏称臣,取帝号,称藩纳贡

这是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即便刘备和蜀汉群臣心里肯定不痛快,可是夷陵之战如果不通过这样的办法缓解曹魏方面可能的压力,那从一开始就是背着沉重的包袱上战场。

这个方法能不能执行,就看刘备方面的伐吴意愿够不够强烈,汉中的压力一直持续,江北的压力一直是巨大隐患,所以本就只有5-6万左右的兵力(包含一些五奚蛮夷的加入),还要分兵万余让黄权去守卫江北防线,防止曹魏方面趁机南下,一开始的布置就是相当被动的。

黄权的江北防守部队是极有战斗力的,刘备可能觉得曹魏方面的压力会比东吴更大,并且战胜东吴之后,黄权的部队可以迅速占领荆州全境,可是事实上,我们后来知道,这全都是“想多了”。

回到最开始说的,战斗的准备期,就应当立即向曹魏称臣纳贡,送皇子入许昌为质子,派遣专员入曹魏修好,减轻汉中及江北的巨大压力,集中全部经历应对东吴军团。

这件事非常难,毕竟刘备刚刚称帝,可是即便难,如果决心伐吴,也一定要做。

第二,利用五奚蛮夷的方法调整下

刘备兵团派遣马良,去发动东吴统治区域的少数民族,五奚蛮夷,来扰乱东吴方面,在陆逊军侧翼的湘水流域起事,让东吴方面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作战。

这是刘备兵团想到的非常好的一步棋,马良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可是刘备兵团错误的估计了五奚蛮夷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五奚蛮夷部队被步骘带领交州军万人平息了,没有实现调动陆逊军主力的企图。

那么这方面应该怎么做?

这个力量一定要用,这也必须要马良去办。利用的方法改成这样,第一,一定要提前做,时间要重新拿捏,并且五奚蛮夷部队实力有限,不让他们去和陆逊兵团战斗,而是让他们策应刘备部队南下进入湖南湘西一带,他们地形熟,了解当地情况,这个任务肯定可以完成。

马良带领一支部队,在湘西一带,打运动战调动陆逊部队,令陆逊部队兵力分散,应接不暇,首尾不能相顾,更加无法全力死守夷陵。

第三,充分利用水军实力,调动作战

吴班、陈式率领的两万左右的水军一直很尴尬,夷陵三峡两岸不利于水军大规模作战,那么应该让他们做什么?

迅速命令吴班、陈式率两万水军在夷陵江滨至长江峡口一带严防死守,在两岸多造箭楼,江中多设障碍物,以防东吴水军从水路进攻夷陵,保障蜀军主力侧后安全。

水路一定要合理利用,夷陵道两侧山高路险,不利于大规模水军作战,这对于蜀汉、东吴两方面都是如此,那就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待马良分兵陆逊后,冲破夷陵隘口,迅速进入江汉区域。

第四,决战方向直奔当阳

接下来,刘备兵团就需要直奔当阳方向,绝不能死守夷陵山区,集中优势兵力,往东北方向突击,以勇往直前的敢斗精神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当阳、江陵。

这一场仗必须黄权兵团来完成,当然单一兵团恐怕很难,需要吴班、陈式的水军,马良的部队带领五奚蛮夷在湘西方面配合,三股部队同时作战,才能够有机会。

如果此突围战失败,那么就要用水军之前的布置,迅速退往秭归方向,刘备兵团、黄权兵团、马良兵团,水军集团,以这样的顺序撤退,沿途多点燃山火,谨防东吴追击。

既然是假设题,我尽量去针对刘备兵团的失误去整理一些小办法,但是难免有不合理处,就当图大家一乐吧。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在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的前提下,怎么打才不会输?

说实话很难,从双方当时的战略态势及兵力部署等情况看,刘备想一口气灭亡东吴或者拿下荆州难度非常大,加上北方又有强大的曹魏一直虎视眈眈,所以我认为当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趁着出川后的一股锐气顺长江东下,往今日湖北之地进取(事实刘备也是这么做的),在湖北之地若能与孙吴军队进行决战则打(事实上东吴一直不战),不然后续方法有二。

一则利用吴军一直后退收缩防线的机会收回部分故土,然后顿兵缓进,派人入吴展开外交攻势,无非就是双方趁势讲和,这是对于双方最好的结果,当然荆州是拿不回来了,但蜀汉主力未失;

二则是分兵穿过荆棘之地向今天的湖南等地分兵,一来可从侧背威胁吴军,第二可趁机进取江西威胁吴军主力后方。当然这个比较冒险,按照吴军的配置来看大概率也会分兵追堵。这个方式比较进取,说白点就是胆大有成功可能,但失败概率更高。但是在主力部队顿兵不前师老疲乏无处进军之时未必不失为一条它策。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其实刘备是绝对不会用的,那就是向曹魏求和妥协,然后相互配合攻取江南,如此则孙吴最危险。

个人观点。

在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的前提下,怎么打才不会输?

关羽败亡,荆州丢失,蜀汉由盛转衰。这时候的益州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刘备也无力立即组织兵力出师夺回荆州。

在刘备眼里,荆州一定是要夺回来的,于是在准备了一年半后,终于出师东征,发动夷陵之战。

但是这时候的蜀汉国力与东吴相比,相差甚远,各方面实力都不如东吴。蜀汉对东吴唯一的优势就是刘备御驾亲征给部队带来的锐气。

刘备在战争上半场不断取得胜利,占据着优势,一方面就是因为蜀汉军队的士气,另一方面是因为陆逊对于那些山地,也并不看重,丢了也无所谓。

到了夷陵,陆逊已经退无可退,夷陵要是丢了,荆州也就危险了。陆逊据险而守,将刘备堵死在山地之中。

随着双方的僵持,时间的流逝,蜀汉开始被动,士气耗没了,人数和地势上都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刘备还在自我感觉良好,又不把陆逊放在眼里,坚持不退兵,幻想着休息到秋天,等天气凉快了,再继续推进。

陆逊当然没有给他机会,抓住了刘备军的破绽,一把火将蜀汉军烧光了。

夷陵之战从头到尾,刘备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完全看不出他有实力拿下荆州,除非他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说的,有七八十万人。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从吴蜀对比,完全是没有胜算的。刘备败了,蜀汉在元气大伤的基础上更是雪上加霜,根本就输不起。陆逊如果败了,后面还有荆州可守,孙权也在武昌(现在的鄂州)坐镇。

很多人嘲讽孙权是“孙十万”,笑他不会打仗。但是也看得出,孙权手下的人马真的不少。

刘备以一支孤军,又怎么可能对付得了孙权的一国之力?夷陵之战,刘备在战术上基本上没有赢面。

刘备在夷陵之战有没有赢面呢?

我认为是有的。

刘备孤军东征,肯定会输,要不是孤军,那赢面就很大了。

孙权为了对付刘备,向曹丕称藩,暂时稳住曹丕,专心应付蜀军。曹丕还是很有诚意的,封孙权为吴王,但孙权肯定不可能真心臣服曹丕。

如果刘备搞点离间计,去破坏曹丕和孙权关系,诱使曹丕攻吴,赢夷陵之战也不难。

难就难在干掉孙权后,怎么去对付曹魏。

在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的前提下,怎么打才不会输?

夷陵之战中,蜀吴双方兵力悬殊并不大。

《三国志》记载吴军的兵力是五万。

《魏略》记载刘备的兵力是四万加一支蛮族军队。

在兵力上差不多的情况下,吃亏的肯定就是攻方了。

在地形上,双方各有所长。

夷陵一带山脉纵横,蜀军多是以擅长山地作战的步兵为主,算是有环境加持。但是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也非常适合防守方设伏和阻击,这对吴军来说算是个主场优势。

然后就是那条贯穿整个战场的长江。

蜀军地处上游,进攻虽有势如破竹之势,但他们面对的是善于水战的吴军,蜀军一旦进攻受挫,很难及时撤回。这一点黄权有为刘备分析过,只可惜刘备不听。

在整个夷陵之战中,刘备犯了两个错误,我个人觉得只要不犯这两个错误,刘备还是有机会的。

一:该进攻的时候拖沓不前。

二:该稳的时候又无脑冲锋。

刘备东征之初,很迅速的就拿下了东吴的门户秭归。

然而,本该乘胜进军的蜀军却停止不前。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七月出兵,迅速拿下秭归之后,直到次年二月才选择向猇亭方向推进。

中间耽误的几个月时间,足以让蜀军士气消沉,让孙权能够做足防御准备工作。

当然,有人称刘备此举是为联盟着想,刘备只是想通过军事压力来迫使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做出妥协。

结果没有等到他想要的。

刘备耽误了一波战机。

此时的吴军已是枕戈待旦,刘备此时发起进攻就应该稳一点了。黄权的意思是把部队分为前后两军,前军循序渐进,一旦有情况可以及时撤回,就是撤不下来,也有后军可以支援。

而刘备根本不管那些,全军推进,结果一买卖就玩完了。

刘备要想不输,我个人觉得在第一波的时候就应该一鼓作气。又或者在第二波的时候按黄权循序渐进的进军方案来办。

在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的前提下,怎么打才不会输?

见好就收,采取灵活积极主动的战略。

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犯了两个错误,不懂得见好就收,在东吴服软,归还地盘,愿献上杀害张飞的叛将之后,刘备应该利用军事上取得的优势获取政治利益,毕竟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能做到不战屈人之兵是上策,刘备已经满足这样的条件,所以可以在东吴屈服的情况下让东吴做出某种程度的实质赔偿。

可惜啊,刘备就是一心要灭了东吴,所以使得战争优势在一夕之间丧失殆尽。

更关键的一点是刘备统帅有问题,严重缺乏积极主动的战略思维。

七十万大军啊,居然被人一把火全烧光,说明了什么,刘备压根没法子分兵,军中严重缺乏独当一面的帅才和将才,或者说刘备不敢轻易将兵权授予其他人,毕竟在其心目当中,只有关羽级别的好兄弟才能够被他信任,赋予独当一面的资格。

这一点弱项曝露出刘备看似宽厚,实则多疑,而且如此性格也在白帝城托孤暴露无遗。

没有积极主动的战略思维,所以刘备的大军就只能和步步为营,扼守险要的东吴军队进行正面硬刚,也正是如此才陷入了东吴主帅陆逊布下的陷阱。

若是刘备多了几个可托付的人,完全可以形成类似于楚汉争霸关键时期的刘邦扯着项羽,却让韩信等大将领兵去抄底或者搞侧击,都能对东吴形成一种自顾不暇,四面楚歌的险恶环境,更符合正确的投资理念,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没有,全然没有,刘备把兵权牢牢把控在手中,没有分兵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思维,而是固执地要正面推平和碾压东吴,没有符合孙子兵法的奇正用兵之道。

所以刘备要怎么打才不会输,他得掌握两个用兵之道:不战屈人之兵和奇正用兵之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