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曾害死曹操的儿子和大将,张绣投降后曹操为何不报仇?
在曹操一生所打的败仗中,最刻骨铭心的就是宛城之败。在这一战中,曹操被张绣偷袭,险些丧失了生命。虽然他历经艰险逃脱了性命,但是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都在这一战中阵亡。但是,双方有了这样的深仇大恨,张绣还是选择投降了曹操。而曹操也尽释前嫌,接受了张绣的投降。那么,曹操难道就忘记深仇大恨,不想报复张绣吗?
一、宛城之败。建安二年一月,曹操率军攻打张绣,张绣率军投降。但是在战后,曹操纳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并且还接纳了张绣手下的骁将胡车儿。张绣在得知消息后,一来感到受到了曹操的羞辱,二来认为曹操有图谋自己的心理,于是决心再次反叛。
张绣为此做了周密的安排,他采纳贾祤的计谋,向曹操要求迁徙军队,而迁徙的道路恰恰要从曹操的军营中穿过。张绣还向曹操说自己的车少,但是押运的物资沉重,希望能够让押运的将士披甲保护。曹操答应了张绣的要求,毫不怀疑地让全副武装的张绣军队进入自己的军营。
结果张绣的叛乱一发起,毫无防备的曹军被打得大败。曹操中了流矢败走,他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死在乱军之中。多亏了典韦的拼力护卫,曹操才逃出性命,但是典韦却战死沙场。这一仗让曹操损失惨重,也让他的家庭破裂。他的夫人因为曹昂的死,和曹操离婚。
曹操因此连续对张绣进行了报复。他连续对张绣发动了三次进攻,但是由于张绣和刘表联合,都没有能够消灭张绣。在战斗中,曹操多次遭受挫折,对张绣如同芒刺在背。但是,在官渡之战时,张绣却主动向曹操投降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张绣选择向曹操投降的原因。张绣的本意并不是向曹操投降,因为双方因为宛城之战结下了深仇大恨。又经过了曹操的三次攻伐,仇隙越结越深。因此,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派使者到张绣那里,想要和他联合共同攻打曹操。
但是这个行动让张绣的谋士贾祤给破坏了。他当着张绣的面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向袁绍说,你们袁氏兄弟尚且不能相容,怎么可能容纳得了天下的国士呢?贾祤一言就破坏了张绣和袁绍的联合,让张绣大出意外。然后贾祤向他建议投降曹操,并为他解说了其中的原因。
贾祤认为有三个原因,张绣应该投降曹操。第一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占有大义的名分。第二是袁绍强大,曹操弱小。如果投靠袁绍,由于自己的实力有限,袁绍不会重视自己,如果投靠曹操,肯定会十分高兴。第三是凡是有霸王之志的人,肯定会向天下做出姿态,自己放弃私怨而重视天下大业。所以有了这三个原因,张绣应该选择投降曹操。
其实,我们如果剥开贾祤的华丽辞藻,就会看到张绣投降曹操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张绣投降曹操是他最好的选择,而在官渡之战投降,则是他最佳的时机。正是有着这两个因素,才使得张绣的投降能够顺利达成。
张绣这个人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人,他能够团结叔叔留下的人马,在南阳一带盘踞,抵抗住曹操的数次进攻。但是,他也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无法供养他的军队。为此,他只能在那一带流浪,与刘表联合,以得到刘表粮草的供应。
在曹操对张绣发动第三次攻击时,看透这一点的荀攸就向曹操指出,张绣和刘表互相依赖,但是张绣的军队供应都来自刘表。时间一长,双方必然会产生嫌隙。他建议不如对张绣实行缓兵之计,用外交的手段引诱张绣投降。虽然曹操没有采纳荀攸的建议,我们从中也能看到张绣的窘状。
因此,为了自己的生存,没有争夺天下大志的张绣,只能选择投靠的势力。在吕布、袁术、刘备等势力一一被曹操击破后,张绣的选择其实并不多。他只能在曹操、刘表、袁绍这些势力中进行选择。刘表已经无法再联合下去,那么张绣只能在袁绍和曹操之间选择。正如贾祤所说的,张绣是待价而沽,而能够出最大价钱的只能是曹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才是张绣投降曹操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曹操接受张绣投降的原因。对于张绣的投降,也是出乎曹操意料之外的。他已经把张绣视作自己的死敌,根本就没有派人去拉拢他。因此当张绣投降曹操的时候,曹操自然喜出望外的接受了他,并且对他十分优待。当张绣到来时,曹操拉着张绣的手和他欢宴。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和张绣的女儿定亲,结为儿女亲家,还拜张绣为扬武将军。
曹操之所以接受张绣的投降,第一个原因是张绣拥有的军事实力。张绣是一位有才能的将军,曹操对他发起的多次攻伐都没能成功。贾祤曾经评价张绣的才能,认为他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曹操的部将也难是张绣的对手。这也是曹操多次攻打张绣没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曹操之所以不听荀攸的建议,对张绣发动进攻,是因为张绣盘踞在曹操的后方,对曹操的威胁很大。他在面临袁绍的进攻前,急于铲除这个隐患。但是当官渡之战发起后,曹操对张绣的有心无力了。此时的张绣更是成为了曹操的心腹之患。
而此时张绣的投降,对曹操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张绣从曹操的心腹之患变成了他的部属,从牵制他的敌人,变成了帮助自己的战友。这种转变是曹操求之不得的,他当然会马上接受张绣的投降。张绣在投降之后,果然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立下了战功,并提升为破羌将军。
曹操接受张绣投降的第二个原因,正是贾祤说的,曹操需要一个向天下昭示自己大度胸怀的事例,接受张绣的投降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凡是胸怀天下的君主,都要向天下显示自己的大度胸怀。而宽恕自己的死敌,是一种最佳的表现形式。
当年的汉光武帝刘秀,原本和哥哥刘縯一起在更始帝手下为臣。在他的哥哥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寻找机会来到河北,起兵开创自己的事业。刘秀在攻打洛阳的时候,遭到了更始帝的部下朱鲔的抵抗。因为朱鲔曾经参与了谋害刘縯的行动,不敢接受刘秀的劝降。于是刘秀就指着河水发誓说自己不计前嫌,绝不报复,朱鲔这才投降。
而曹操在今日同样遇到了相似的情况,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他自然有着与刘秀一样的选择。对于接受张绣投降这样名利双收的事情,他当然会顺水推舟的接受了。在他和促成此事的贾祤见面后,就对贾祤表示了感谢。说让自己的信义被天下人看重,完全是贾祤的功劳。这正是曹操从这件事里得到的最大政治资本。
当然,张绣在加入曹操阵营后,受到了曹操的重用。不过曹家的人并没有忘记他和自己的仇恨。张绣在参加对袁氏兄弟的战争中,不明不白的死去了。有记载说是遭到了曹丕的谩骂而自杀的。他的儿子张泉继承了他的爵位,不过也因为魏讽谋反的牵连而被杀。张绣一家最终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结语:张绣和曹操是一对交战多年的对手,并且在宛城之战中,杀死了曹操的子侄和爱将,结下了深重的仇恨。但是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张绣却选择投降了曹操,而曹操也不计前嫌的接受并善待了张绣。这是因为双方各有所求,因此才一拍即合。
张绣投降曹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前途。他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官渡之战,最好的对象曹操,迫使曹操不得不接受他的投降。而曹操接受张绣的投降,不但免除了自己的后患,还得到了张绣这种生力军的加入,并且还为自己赢得了重信义,不计前嫌的大度声望。这样,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张绣曾害死曹操的儿子和大将,张绣投降后曹操为何不报仇?
曹操身经百战,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唯独宛城之战,一直是他刻骨铭心,永远的伤痛。
隆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曹操大军华丽转身。成为代表捍卫大汉王朝的正规军,董卓在各路诸侯共同讨伐下,战场上接连失败,一路向西凉逃串,残部张济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不久张济郁郁而死,血气方刚的侄子张绣接管兵政大权。手下老将多有怨言。柿子净挑软的捏,曹操也不例外,打败张绣,震摄刘表,可谓一石二鸟。曹军大举南下,士气高昂。所到之处望风而降,不出所料,张绣看大势已去,早早举起白旗,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军事要地宛城,此时的刘表,张鲁如临大敌,寝食难安。
春风得意需尽欢,莫让酒杯空对月。军事上快速推进,接连取的一个个重大胜利,在酒精的强烈刺激下,曹操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令手下遍城找美女,共渡良宵,春风一度桃花开,温柔乡里情意深。
手下打听到张济之妻,婶娘陪曹操过夜,张绣勃然大怒,堂堂七尺男儿,谁能容忍这般奇耻大辱,我与曹阿瞒不共戴天,连夜发兵,直取曹军中军帐,好一个快,准,狠的斩首行动,曹军冷不抵防,丢盔弃甲,外面马蹄紧急,喊杀震天。曹操夜半猛醒,急令典韦,曹昂,曹安民退兵,身影混乱,刀光闪闪,箭在耳边嗖嗖作响,曹操大小战争少说几十次,如此近距离的撕杀,刀光剑影,血流如柱还是头一回。逃命要紧,曹阿瞒衣冠不齐,飞身上马,曹贼哪里逃,箭头强驽急雨般射向曹操,曹昂举大刀,上下翻飞,曹操趁机飞马扬鞭,猛回头,曹昂中箭如刺猬,爱将典韦血染战袍,叛军潮水般涌来……
每每想起,曹操心海翻巨浪,典韦武功超群,对我忠心耿耿,曹昂才思敏锐,奇谋妙招频出,日后必成王侯。追兵近在咫尺,安民下马,舍命向救,我才飞身跨马,九死一生。曹操悔恨不已,连连叹息!
两年后,在贾翊的极力劝说下,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拜张绣为大将,旧事不提,河北袁绍地广人多,兵强马壮,猛士如云,战将如雨。他日,袁绍大军压境,我如何退敌,他六十万大军,我曲曲十万之兵,招兵买马,广招天下英才。一夜狂欢,爱将,儿,侄尽失,惨,惨不忍睹啊!每次朝堂议事,看到仇人张绣,罢罢,我曹操之过。以此为鉴,卧薪尝胆,决不做图一时之欢,自毁长城的事。
在以后几十年的南征北战的军事生涯里,曹操始终努力刻制自己。统一天下再继,恢复汉室有望。(原创)
张绣曾害死曹操的儿子和大将,张绣投降后曹操为何不报仇?
曹操戎马一生,久经沙场,经历的大小战役可谓是数不胜数,但真正让曹操刻骨铭心,后悔终生的一战,大概就是宛城之战了。
公元197年,曹操在平定吕布和陈宫的捣乱,重新在兖州站稳脚跟后,放出大招,迎奉汉献帝于许昌,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大汉王朝的司空,实际掌舵人,挟天子以令诸侯,好不威风。
大权在握的曹操当然清楚,还远没到马放南山,高枕无忧的时候,且不说北边的强敌袁绍虎视耽耽,就是周边的吕布,陶谦,刘表,张绣、张杨等大小诸侯都不是省油的灯。
但曹操毕竟代表着朝廷中央,只有讨伐不听话的诸侯,才能显示中央权威。
曹操环顾回周,反复掂量,觉得拿南边宛城的张绣开刀,应该是比较稳妥的,一则,张绣是董卓的西凉军残部,祸害过汉献帝,师出有名;二则,张红绣是张济侄子,张济刚死,张绣才接手,正在刘表手下讨饭吃,队伍还不稳定,好下手。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曹军还在行军的路上,张绣已经吓得举起了白旗,曹操不战而胜,好不快哉,于是在收编张绣部队的同时,让曹军在宛城休整三天,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曹操自己更是让部下寻访美貌女子,与之春风一度,好不快活。
看来曹操真是忘记了,世上还有“乐极生悲”这一说,陪曹操快活的美貌女子,恰好是张绣的婶婶,张济的老婆。
叔可忍侄不可忍。张绣觉得受了奇耻大辱,于是趁曹操还在温柔乡之机,突然发动叛乱,夜袭曹操大营,曹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为掩护曹操逃命,曹操的大儿子曹昂,贴身保镖典韦都战死。
这一战,曹操由胜转败不说,更失去了自己悉心培养的接班人曹昂,让曹操后悔终生,甚至临死都念叨着,无法跟九泉之下的丁夫人交待。
可说也奇怪,两年后,张绣听从谋士贾诩建议,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
杀了自己亲生儿子,给自己莫大痛苦的人送上门了,曹操竟然不是痛下杀手,而是高官厚禄相待,曹操之所以这样做,何也?
一、体现了曹操的大格局,不是我等泛泛之辈。曹操相当不是说不恨张绣,但他的这一翻操作,正表现出了曹操非凡之处,三国第一奸雄的句号岂是白给的,曹操谋的是“平天下”,打拼的是江山社稷,格局和胸怀自然会在更高层面去考虑问题,岂是我辈儿女怀情长。
二、曹操当时处境非常不好,正是需要有人帮衬之机。曹操当时正与袁绍对峙,袁绍兵强马壮,气势如虹,曹操在强大的袁绍面前,打又打不过,逃又不能逃,只能硬撑场面,等待时机。此时,张绣这样的实力干将来投,无异于雪中送炭,天上年掉馅饼的好事,曹操喜之不及,岂有诛杀这理。
三、厚待甚至重用张绣,是非常有说服的营销广告策划。三国诸侯们拼的是什么,不是兵力,不是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是拼人才,曹操之所以独霸中原,正是手下有雄厚的谋士良将,一干一等一的人才。
张绣虽然有杀子之恨,但曹操非常需要张绣这样的悍将,曹操不计前嫌,将张绣招之麾下,重用有加,显然延揽人才的广告效应,在当时肯定是非常好的,曹操不拘一格手揽人才,用人才的名声由此是打出来了,这样一来,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心动。
事实证明,曹操收降张绣后,张绣就死心踏地地跟着曹操干了,在官渡之战灭袁绍,南皮之战灭袁谭等战役中,均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死在征讨乌桓的征途中,马革裹尸还。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张绣曾害死曹操的儿子和大将,张绣投降后曹操为何不报仇?
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于宛城,张绣原本是依附于荆州刘表的,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投降曹操,那么张绣为什么要投降曹操呢?
这得从张绣的身世说起,张绣原本是跟随叔父张济的,张济是凉州军阀,是董卓的手下,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张济与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成功,张济也被封为镇东将军,但由于内部的政治与权力斗争,张济及其所属军队被挤出长安驻扎在关东的弘农郡,后来张济因为没有粮草而率军攻打刘表的地盘抢粮,结果在穰城下张济战死,他的侄子张绣接管了军队,并且与刘表联盟,刘表为张绣提供城池与粮草,张绣为刘表抵御外敌,主要是曹操势力。
曹操
所以,张绣投靠刘表的原因是为了生存,张绣军完全靠出卖武力为刘表守北部边境,从而换来刘表的城池与粮食支持,在那个乱世,没有根据地就是一股流寇,张绣手下少说也有数千西凉兵,这些人都要生存,都得吃饭,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所以张绣投靠刘表。曹操现在攻打张绣,实际最终目标还是刘表,刘表与曹操之间,张绣肯定投靠那个强大的势力,而且对自己有利的那个势力,两相比较之下,曹操好歹占据了差不多整个中原,而非刘表只是偏安荆州,曹操的势力比刘表大 ,所以张绣选择在曹操第一次南征宛城时,投靠了曹操,这是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原因同样是为了生存,抱曹操的大腿怎么也比刘表的强。
曹操收了张绣婶娘
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得意忘形了,做了几件让张绣感到心寒的事,直接导致张绣叛乱:一、收买胡车儿。二、强纳张绣婶娘为妾。最犯忌的是第一件事,胡车儿是张绣身边的贴身猛将,曹操亲近胡车儿,又是拉拢,又是给胡车儿送黄金,这不等于要让胡车儿做吕布当年干过的事吗?张绣原来也是董卓手下,知道吕布杀丁原及董卓的事,以为曹操要害他,这才听从贾诩建议,背叛曹操并发动突然袭击,无意中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这是张绣反叛曹操的主要原因。
张绣
另外,曹操强纳张绣婶娘为妾,并不是张绣反叛的主因,因为在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很低,甚至很多时候只能算战利品,曹操好几次抢了刘备的妻子女儿,也没见刘备跟曹操拼命,张绣同样犯不上为寡居的婶娘和曹操拼命。令人瞪目结舌的是两年后的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居然第二次投降曹操,他可是曹操的杀子仇人,不怕曹操为了报仇杀了他吗?张绣难道不知道曹操杀起人来也是不眨眼的?张绣为什么要第二次投降曹操?曹操为什么不报仇,还给张绣高官厚禄?张绣为什么要在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与爱将之后还选择投降曹操,原因就是贾诩说的三点:
胡车儿
1、曹操手中有皇帝,名正言顺。投降曹操其实也就是投降朝廷,既名正言顺,也政治正确。2、曹操比袁绍势力小,更容易重视张绣的投降。张绣当时可投靠的势力只有袁绍与曹操,袁绍势力比曹操大,张绣当时的实力比较小,一个大势力的袁绍虽很难重视小势力的张绣,况且张绣投靠袁绍没有任何政治上的便利性,因为在地理位置上张绣与袁绍之间隔了个曹操,如果张绣选择投靠袁绍,仍然会受到曹操的攻击,但如果张绣选择投靠曹操,则不会受到袁绍的攻击,因为袁绍不能越过曹操攻击张绣,既然有能力派出一支军队,也无法达到效果,所以从地缘政治上来看,张绣投靠曹操也是正确的。3、曹操志向远大,不会计较私恩怨。这个就是贾诩看人的准确了,他确实看准了曹操,要知道贾诩可是当时著名的谋士,看透了人性,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才投靠曹操。
贾诩
贾诩说了三点,张绣就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非常重视张绣,封张绣为扬武将军,食邑一千户,当时曹操手下最信任的夏侯惇都只有几百户食邑,曹操还与张绣结成儿女亲家,曹操给予张绣的待遇确实不低,并且曹操在有生之年,无论明暗,都没有害过张绣。但是,贾诩有些原因没有明说,当袁绍使者招降张绣时,贾诩当着张绣面明确告知袁绍使者,说袁绍连兄弟都不能容,又如何能容天下?贾诩等于让张绣直接得罪了袁绍,堵死了张绣可能投靠袁绍的路,或者说坚定了张绣投靠曹操的决心,既然已经得罪了袁绍,张绣不投靠曹操也没有选择了,从某种意义上看,张绣投靠曹操,也是被贾诩逼的。然后贾诩选择投靠曹操的时机非常好,官渡之战的前夕,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准备开战,正是需要盟友的时候,除了北方的袁绍,曹操选择拉拢所有南方的势力,比如孙策,曹操几乎在同一时间与孙策联姻,并大封孙策族人,而张绣的投降,曹操求之不得,这样就能在与袁绍的大战中,不会两线作战。
贾诩劝张绣投降
说穿了曹操不报仇的原因就是政治需要。曹操需要张绣这样的人来当政治榜样,曹操的雄心可是统一整个天下的,就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政治势力,无论是亲信,还是曾经的敌人,只要投靠曹操,一律厚待,而张绣就是这样绝好的榜样,张绣都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与爱将,曹操都不计较,那天下人也都不会计较地投靠曹操。曹操不杀仇人张绣的政治意义与刘邦首先封仇人雍齿为侯是一样的道理,一个是不杀仇人,一个是厚封仇人,向天下显示宽广博大的胸怀,争取天下所有政治势力的支持,最终完成统一。当然了,曹操如果目的达到了,或者说统一天下了,就有可能要杀了张绣,因为那同样是政治需要,曹操可是标准的政治人物,不会为了私人恩怨破坏政治需要的。
张绣曾害死曹操的儿子和大将,张绣投降后曹操为何不报仇?
因为这件事,是曹操理亏在先。
曹操第一次攻打宛城时,张绣直接投降了,结果曹操得意忘形,犯了好色的毛病,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惹得张绣大怒,这才一怒兴兵,夜袭曹操大营,导致典韦、曹昂、曹安民等人阵亡。
后来,张绣投降曹操时,曹操也说了,自己先前有过失,希望张绣不要记在心里。
所以说,典韦等人的死,是曹操一手造成的,曹操自然不会再迁怒张绣。
张绣曾害死曹操的儿子和大将,张绣投降后曹操为何不报仇?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三国演义中,能够两次归顺同一人,且依旧可以安然无恙的非张绣莫属。然身为招降者的曹操一向以“人不可负我”的心态自居,张绣曾于初次归降后,其婶婶被曹操看上,因不忍其辱,从而发动宛城之战,致使曹操失去一子一侄一猛将,虽然痛彻心扉,却在张绣二次来降时,曹操欣然招安,不得不令人费解,但从整个历史背景来看,此举足见曹操胸怀大志。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不乏英雄辈出,但大多数人只想做个小诸侯,偏安一隅。而曹操却心怀天下,统一江山是他一直奋斗的方向。就拿张绣来说,宛城大败是曹操心中难以拭去的一道梗,可若想完成统一霸业,这只是个小插曲。
后来官渡之战一触即发,曹军无论是财力、物力、人力都远远不及袁绍大军,曹操于前线要应对这似乎必败的战役,后方许都又有被其挟制的汉献帝在作反抗,内忧外患不绝,此时曹操谋臣郭嘉通过劝降,贾诩又从旁进谏,张绣选择再次归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曹操感慨不已,既难过又高兴,可在那种局势下,曹操更多的应该是喜悦,张绣的再次归入,犹如雪中送炭,还管什么旧恨。
由此可看出,曹操格局之大、心胸之广,枭雄之称实至名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