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爽不交出兵权,他能打败司马懿吗?
在三国历史上,有几个关键性的事件。它们直接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发生在曹魏的高平陵事变就是其中之一。这场事变,将曹魏的政权转移到了司马懿的手中,从此曹氏越来越式微。最终,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替代了曹魏政权,并统一了全国。我们看这段历史,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曹爽兄弟懦弱无能,主动放弃军权投降司马懿,引来了杀身之祸。那么,如果他们不投降的话,会转变形势吗?
一、高平陵事变。公元249年,当时曹魏的执政者,托孤大臣曹爽和他的兄弟们,护送皇帝去高平陵拜谒。当他们离开京师的时候,一直蛰伏在家的司马懿发动了政变。他的儿子司马师召来了长期豢养的三千死士,护送司马懿,放出了居住在冷宫的郭太后。并且以郭太后的名义下旨,关闭洛阳城门,占据武库,并派兵据守洛水上的浮桥。
司马懿还向皇帝上表,指斥曹爽等人的罪恶,要求他们放弃抵抗,主动投降。司马懿还派与曹爽兄弟熟识的人去劝说曹爽兄弟,主动放弃军权,退回自己的府邸,并担保司马懿一定不会继续加害他们。曹爽等人因为事出意外,没有一点的准备。在得到消息后,一时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就在他们手忙脚乱地赶快做防守准备时,他们的智囊桓范从京师赶到了。桓范针对当时的形势,极力劝说曹爽兄弟武力抵抗司马懿。他建议曹爽兄弟护送皇帝去许都,下令天下勤王。在许都那里有旧日留下的武库,可以武装大批军队。剩下的后勤粮草问题,桓范随身携带了大司农的印章,可以随处征发予以解决。如果按照桓范的建议,曹爽兄弟和司马懿还是有一战的能力的。
但是,曹爽兄弟却对桓范的建议犹豫不决。他们经过一夜的愁思苦想,最后却决定向司马懿投降了。桓范当时被他们气得大哭,骂他们都是一些无知的小畜生。司马懿在接受曹爽兄弟的投降后,并没有放过他们。在不久之后,司马懿将曹爽兄弟以及他们的种族、党羽全部诛杀。从此,曹魏的权力转入到了司马氏的手中。
那么,如果按照桓范的建议,曹爽兄弟不向司马懿投降,和司马懿决一死战的话,会鹿死谁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二、在军事能力上,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我们看曹睿托孤的人事安排,就能够发现一丝端倪,那就是曹操遗嘱的影响。曹操在世的时候,征召司马懿加入自己的阵营。而司马懿为了躲避曹操的征召,竟然装病数年。最后,天下大局已定,再加上曹操对司马懿动了杀心,司马懿才出山加入了曹操阵营。
以曹操的眼光,本能的发觉司马懿的威胁。但是司马懿处处小心,对于曹操委派的任何工作都做得十分认真。再加上他极力拥戴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并且赞成曹操称帝。这一切,逐渐降低了曹操的疑忌。在曹操将司马懿派给曹丕使用后,司马懿又获得了曹丕的信任,这保证了司马懿的安全。
但是,曹操临死前依然不忘叮嘱曹丕,要他消息提防司马懿。因此,在曹丕时期,司马懿一直没能拥有军权。到了曹睿时期,由于曹睿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融洽,司马懿的权力也随之扩大。曹睿不听手下的劝谏,让司马懿代替曹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这使得司马懿在军界苦心经营,有了自己的影响。
在曹睿去世的时候,他对司马懿依然还是很信任的。他一直忍耐着,直到司马懿从辽东前线赶回,交代了后事才咽下最后一口气。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曹睿在委任托孤大臣时,依然有着自己的心思。他让司马懿向诸葛亮学习,辅佐幼主。但是,他却将大将军的职位给了曹爽。这样,司马懿虽然和曹爽都是托孤大臣,实际的权力还是掌握在曹氏手中。
我们从这里,看到了曹操遗嘱的阴影。不过,从曹睿的安排来看,他对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能力高低有着清醒的认识。正是看到了整个朝廷中没有人是司马懿的对手,曹睿在托孤的时候才会对司马懿动之以情。并且在分配权力的时候,曹睿将大将军职位交给曹爽,从权力上制约司马懿以防万一。
司马懿自从领兵作战以来,从来没有过败绩。这一点,是曹爽远远比不上的。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结束后,司马懿得知蜀军内讧,魏延被杀,马上向曹睿请命伐蜀。只是因为曹睿急于享乐拒绝了他,否则司马懿的讨伐早就落到了蜀汉的头上。
而对照曹爽的兴势之战,当时曹爽为了获得声望,与夏侯玄一起动员关中的兵力,发动了伐蜀之战。可是在王平的阻击下,曹爽根本就不能突破蜀军的防线。最后,曹爽被迫撤军,。在撤军时,曹爽遭到费祎的袭击,损失惨重。在史书上记载说,是造成了关中虚耗的结果。曹爽的真实军事能力也在这场战役中暴露无遗。因此,从军事能力来看,曹爽的水平与司马懿相距太远。如果双方的兵力相当的话,曹爽必败无疑。
三、曹爽的军队不是司马懿军队的对手。由于双方的军事能力的差距,曹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在兵力上占有优势。而这一点,正是史书记载给我们带来的误区。因为我们从历史记载中,似乎觉得曹爽如果动用自己手中大将军的权力,动员天下勤王之师,在兵力上能够占有司马懿的上风。这样一来,曹爽的投降就是一种极端懦弱的行为。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从史书上看司马懿的兵力,只是在事变初期提了一句,说是司马师召集了三千死士,似乎司马懿能够指挥的兵力也就只是这三千死士。如果是这样,司马懿的兵力自然不是曹爽的对手。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
史书上所说的这三千死士,只是为了发动政变准备的兵力。在当时,司马懿蛰居在自己的府邸,他的手头没有多少兵力。不要说发动政变,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司马师召集的这三千死士,就是用来保护司马懿的安全,作为发动政变初期的保证。
而一旦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京师的政权和军权,这三千死士的作用就消失了。司马懿发动政变,不仅仅是依靠这三千死士,更重要的是依靠司马师的权力。司马师当时担任中护军的职务,这个职务是掌握军权的重要岗位。
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前一天,与司马师商议结束后,告诉了司马昭。当天夜里,司马师照常酣睡,司马昭则辗转反侧。这是因为,司马师为了这一天早已准备了很久,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自然胸有成竹,酣睡如常。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司马师对于整个京师的军队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
在政变发生后,司马懿借着郭太后的旨意,马上控制了京师的军队,派人进驻了军队营地。他还占领了武库,让军队迅速得到了精良的武装。他派军队据守洛水上的浮桥,让自己居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
反观曹爽,他护送皇帝去拜谒高平陵,并不是去出兵打仗。他随时带领的军队不多,装备则大多是仪仗队用的武器。在得知京师发生政变后,曹爽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紧急征发附近屯田的兵士,建立防御阵地。在兵力、装备等方面,曹爽是根本无法和司马懿相比的。
如果曹爽率领部下前往许都,且不说如果被司马懿追击,难以到达许都。就算是到达了许都,曹爽也难以挽回局势。这是因为曹魏最精锐的中央禁军已经被司马懿控制,曹爽征召的勤王之师在精锐程度上根本不是禁军的对手。在数量上,曹爽也不会占有优势。关陇军团早就是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军队,军心早已朝向了司马懿。
可想而知,曹爽如果征召关陇军团,这支军队很可能投向司马懿。这样,曹爽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敌人增加力量。至于说南方的军队,由于中间隔着司马懿,再加上有东吴的牵制,更是难以赶到。因此,如果曹爽决定去许都顽抗,他掌握的军队,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装备上,或者是在精锐程度上,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四、如果曹爽与司马懿交战,将是什么结果?在历史上记载,桓范去投奔曹爽的时候,司马懿评价说智囊到了曹爽那里,会怎么样呢?蒋济对此评价说,是驽马恋栈豆,曹爽必不能用桓范的建议。这是因为,大家对曹爽的性格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根本就没有与司马懿对抗的能力,还心怀侥幸。因此,大家对他的失败看得十分清楚。
假如曹爽听从了桓范的建议,率领手下护送皇帝曹芳到达许都,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得,他依然是处于不利的态势之中。由于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布命令,占有了大义的名分。这使得曹爽手中的皇帝分量减轻了。而且曹爽长期胡作非为,引起了大家的敌视,在政治上处于极端的孤立态势。
如果曹爽到达许都,很少会有臣子会率领军队到许都勤王。京师一带的曹魏军队主力,则控制在司马懿的手中。再加上曹魏长年的制度,分散在各地的诸王不得拥有自己的军队,被严格看管,如同囚徒。这更断绝了曹爽获得外援的希望。曹爽就算是将各地屯田的兵士征集过来,一是需要时间,二是临时武装、编组,战斗力得不到保障。
我们可以想到,按照司马懿的用兵风格,他在拥有兵力、兵器的优势后,对于曹爽,会采取当年袭取孟达的作战方式,立刻对许都发动强攻。曹爽在军事指挥上不如司马懿,他的军队训练、武装上不如司马懿,在兵力上也不如司马懿。那么,等待他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彻底的失败。
正是因为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司马懿才会对桓范的离去并不在意。有了军事实力做后盾,司马懿才会花言巧语地去诱惑曹爽,让他主动交出军队,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曹爽正是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才会向司马懿投降,幻想万一能够得到司马懿的宽恕,做一个富家翁。
结语:在高平陵事变中,曹爽的投降遭到了大家的诟病。由于历史的记载,还有一些文学作品的戏剧性描写,让我们感到,如果曹爽接受桓范的建议,和皇帝一起前往许都,事情似乎还会有所转机。但是,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于司马懿长期的准备,加上他的两个儿子都占据着中央禁军的实权职位。在事变爆发后,司马懿就迅速控制了京师的军队、武库和洛水上的浮桥,确立了自己在军事上的优势。从这一刻起,曹爽兄弟无论怎么挣扎,他们也是司马懿眼中的瓮中之鳖了。
曹爽如果和皇帝来到许都,发动天下勤王,由于司马懿拥有郭太后的名义,不会有什么人会来援助他。他征发组织各地的屯田兵士,一是装备、训练不足,二是需要时间。以司马懿的军事能力,他是不会给曹爽任何机会的。司马懿会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战术,对许都进行强袭。曹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必败无疑。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曹爽不交出兵权,他能打败司马懿吗?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淋漓尽至,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广大人民智慧化身。蜀魏之间战事纷争,实则诸葛亮与司马懿高手对局,一个是足智多谋,一个是老谋深算。一个是事必躬亲,一个是大智若愚。在旷日持久的智慧,心理和实力消耗战过程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淘汰出局。司马懿凯旋而归。
曹操持政期间,司马懿装疯卖傻,韬光养晦。曹芳继位,此一时彼一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迎来历史性的机遇。娇生惯养,皇宫大内成长,没有经过政治血雨腥风的洗礼,没经过战争血与火的考验,曹氏兄弟各方面都远远落后司马懿。
即使曹爽不交出兵权,身经百战,智慧超群的司马懿,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在这场实力悬输的角逐中,司马懿曾是三军统帅,故吏门生,多如牛毛,一呼百应。在朝堂之上,司马懿一向低调,与人为善。司马懿才是曹操煮酒论英雄的鲜例。他隐忍几十年,为今天的改朝换代,铺平道路,到最后,曹爽恐怕是手握兵权的光杆司令吧。
如果曹爽不交出兵权,他能打败司马懿吗?
曹爽不交岀兵权,有兵符、智囊、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各路勤王,我认为一定能打败司马懿,因为,司马懿终究是作乱,趁虚而险为之。兵不多,将不广。司马懿智谋上天也是无用武之地。
如果曹爽不交出兵权,他能打败司马懿吗?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最终决定交出兵权,主要原因是他做事没有主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时他也不具备和司马懿抗衡的能力。
首先,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因为太子曹芳还年幼,于是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执政。曹芳继位初期,曹爽对司马懿还非常尊重,听从他的意见。不过后来曹爽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把司马懿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同时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洛阳的军队。加上曹爽自己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曹爽可以说兵权在握。
然而当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和曹羲、曹训等人都陪着曹芳去高平陵扫墓。司马懿在曾经担任过中护军和护军将军,在中军有很大影响力的太尉蒋济帮助下,接管了洛阳的驻军。
而曹爽只是出去扫墓,并没有带太多的军队。在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曹爽不得不临时征发屯田士卒修筑营垒自卫,可见他兵力之单薄。因此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具备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曹爽拒绝交出兵权,司马懿肯定不会手软,会派出军队直接攻击曹爽。而且司马懿也是三国时期排名靠前的军事家,在用兵能力上比曹爽高得多,因此曹爽几乎没有什么胜利机会。
其次,即使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难以和司马懿对抗。有些人认为司马一族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以后,魏国内部发生了多次叛乱反对司马家族专权。所以曹爽如果逃到许昌,就可以召集起大军讨伐司马懿,这个观点其实有误。
当时魏军除了洛阳外,其他部队分属扬州、荆州、豫州、雍凉、河北五个地区。其中又以直面蜀吴的扬州、荆州、雍凉三个地区和防范北方胡人的河北地区兵力最多
这其中河北地区距离太远,可以忽略不计。而司马懿曾经在最靠近许昌的荆州长期任职,此时的都督荆州的王昶也是司马懿举荐上去,所以肯定站在司马懿这边。
雍涼都督夏侯玄倒是和曹爽关系很好。不过司马懿也曾经在雍凉任职,同样有不少旧部。夏侯玄在伐蜀之战兵败而回,因此雍凉大军到底支持谁还在两可之间。更何况司马懿掌握洛阳驻军以后,就驻军洛水,切断了曹爽西去之路,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雍凉军马的支持。
至于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后来曾经先后发动了反对司马家族专权的叛乱,会让有些人误会他们会支持曹爽。不过实际上王淩和毌丘俭只是忠于曹魏才起兵反对司马专权。
而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由于此前曹爽排挤司马懿,任用亲信把持朝政,他主持的对吴、对蜀的战争都遭到了失败,魏国国力大损。因此实际上朝中忠于曹魏的大臣也反对他继续执政下去。司马懿实际上得到了多数朝中重臣和太后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忠于曹魏的地方大员也不会支持曹爽,反而会支持司马懿。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也不会例外。
很明显,即使曹爽侥幸逃脱了司马懿的追杀,逃到了许昌,也不会得到什么人的支持,一样会兵败。
所以高平陵之变时,即使曹爽拒绝交出兵权也难以和司马懿抗衡,兵败身死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曹爽不交出兵权,他能打败司马懿吗?
谢谢悟空邀请:
曹爽最终决定交出兵权,主要是他做事沒有主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当时他也不具备和司马懿抗衡的能力。
- 曹爽本人平庸,没有才华和野心。他之所以能够在曹魏政权中占据要地位,是因为他的父亲曹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西线与诸葛亮并驾齐驱。
如果曹爽不交出兵权,他能打败司马懿吗?
你能指望“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结束八王之乱吗?
曹爽就这么个货色。“肉食者鄙,焉能谋”,但肉食者未必鄙。只有肉食者堕落了,才会鄙。而曹爽恰是这样的肉食者。
如果曹爽死不投降,他能力挽狂澜、剿灭司马懿吗?
可以说,在政变的关节点上,天时、地利、人和,曹爽全占了。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是天时司马懿的确发动政变了。但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不在抵抗蜀汉的关中发动政变,也不在剿灭公孙渊的辽东发动政变?抵御蜀汉、征伐辽东,司马懿可是手握重兵啊。
因为辽东和关中都不是首都。要发动政变,一定要选在首都;在关中和辽东发动“政变”,那是割据造反。司马懿割据造反,曹魏朝廷一巴掌就能他呼死。
那在首都有什么区别吗?因为首都是政治中心。只要成功,司马懿便能接管曹魏的整个权力系统和道义合法性。但这一切的关键点是曹魏皇帝曹芳。然并卵,曹芳恰恰不在首都洛阳,而是捏在曹爽手里。
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皆从。
别说皇帝曹芳不在首都洛阳,就是曹氏宗族的主要掌权派,也没在首都洛阳。政变,第一是摧毁旧的权力系统,第二是建立新的权力系统。因为在首都,这一切都好办。同时,还因为在首都,所以顺手也把道义的合法性薅住了。
但是,只要皇帝不在,那一切都免谈。首先是旧的权力系统没法摧毁,曹爽活得好好的,而且曹爽的骨干人马也活蹦乱跳。其次是这个道义的合法性,首都之所以是政治中心,是因为皇帝这个国家领袖和朝堂这个中央政府都在首都。但皇帝不在,你这个政治中心就要打折50%。
就天时这个因素来说,谁更有分量?肯定是曹爽,只要捏住了皇帝,曹爽便可以挟天子以令不臣。曹芳一到诏书,司马懿就是乱臣贼子。
其次是地利与人和这两个就没必要拆着说了。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就把这两个因素全给带出来了。这个人是桓范,这件事是桓范出逃。
及宣王起兵,闭城门,以范为晓事,乃指召之,欲使领中领军。
司马懿的政变操作,要多粗糙有多粗糙。因为他把同盟找错了。政变突起,立即抢权,重点是抢禁军军权。曹魏禁军分掌在中领军、中护军、中都护等几个高级将军手中。一般以中领军最重。司马懿抢权成功之后,就要把权力放在自己人手里。但他把人找错了。中领军这么重要的位置,竟给了大司农桓范。这个操作也没谁了。
司马懿凭啥政变?什么阴养死士、什么装病装死,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的手中,也捏着一支禁军。
曹爽是不是脑子有病?竟让司马懿掌握了一支禁军。他就是脑子有病,正常人都不会这么操作。曹爽当了老大之后,立即死命欺负司马懿。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向司马懿的关中军团掺沙子。但掺起来费劲。
于是,司马懿跟曹爽说:你也别费劲了,我直接把关中军团给你得了。我老了、也不想斗了,但我儿子还年轻啊,总得培养一下吧。于是,作为政治交换,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就被任命为中护军、掌了一支禁军。这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最硬底牌。
曹爽之弟曹羲任职中领军,但没啥用,因为他跟着曹爽一起出城扫墓了。然后,司马懿竟要把中领军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桓范。而桓范呢?桓范的操作也是神奇,直接抛出洛阳,向曹爽投降了。
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
桓范一跑,司马懿就傻眼了。史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这是啥意思?之所以冒险发动政变,主要是因为曹爽是个二百五。但桓范不是啊,桓范不仅不是傻子,而且还是智囊,也是官场老油条。但这个智囊却跑到曹爽一边了。
桓范这个老江湖,当即就指出了司马懿的本性:这家伙要么不干、要干就往死里干,曹爽你们不会有退路。同时,他还指出了司马懿政变的致命要害,那就没控制住皇帝。所以,桓范直接建议曹爽跟司马懿死磕,而且咱们有皇帝,完全能磕得过。
这就是人和了。
桓范出逃,说明司马懿并没有百分之百地控制曹魏朝堂。而桓范完全可以辅助曹爽平定政变、夺回权力。然并卵,曹爽是个草包。一众曹氏权贵也“俱不言”,没主意了、不说话了,关键是怂了。政变这种大阵仗,以前就没见过。
但是,不要紧。桓范继续鼓动,一定要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给这群废物讲清形势。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你曹羲是中领军啊,中领军的别营在城南、洛阳典农的屯田部队在城外,咱们有军队。而许昌也没多远,那里是武器库啊,咱么有武器。关键是我桓范逃跑的时候,也没落下大司农的印章,皇帝曹芳发诏、大司农出令,咱们还有粮食。
城南别营、洛阳典农、许昌武库,以及天下粮草,这可以算地利了。或者说,这也是要害关键点上的硬实力天时。
最后,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也抵不过主公的“英明”形势分析完了,你再看司马懿拿啥跟曹爽斗?
皇帝在曹爽手里,司马懿手中只有一个郭太后。但皇帝他妈也不如皇帝好使啊。司马懿手中捏着朝堂,但捏着硬权力的曹氏骨干可全在曹爽这边儿。关键是朝堂出了叛徒,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桓范都跑了,还有多少人想跑?只不过司马懿把城门封了,他们跑不出去。
但是,曹爽草包,整个权力中枢的曹氏宗族集体草包。
你这就没法玩了。任凭桓范把吐沫星子都吐干了,老曹家哥几个死活不说话。关于利弊分析,曹爽犹豫了一整夜,最后的拍板竟是我投降。
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这时候,桓范哭死的心都有了。自己本想改换门庭,然后富贵逼人,结果却改投了一群猪。而自己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司马懿这种狠人,绝不会给曹爽东山再起的机会,肯定是往死里整,而桓范自己也会跟着陪葬。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最后,就如桓范所料,司马懿没有放过曹爽这伙人,也没有放过他,统统灭族。那么,曹爽为什么就那么蠢?他看不出形势吗?
看不出,死活也看不出。而且,曹爽的蠢,司马懿一伙人心知肚明。但史书记载出了分歧。
晋书记载:
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必不能用也。”
跟司马懿一起发动政变的蒋济立即就慌了:智囊跑了,这可怎么办?司马懿则不急不慢:驽马恋栈豆,曹爽这个蠢货一定不会用桓范这个智囊。
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完全调了个个儿:
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司马懿慌了,反倒是蒋济说出了“驽马恋栈豆”。
那我们该信谁?
最好信《资治通鉴》。一个原因是司马光离晋朝更远,他没必要拍司马懿的马屁,所以更公正。另一个原因是司马光选择史料的原则是用早不用晚,应该是选了比《晋书》和《三国志》更早的史料记载。那时候,司马家还没成帝王家,所以更客观。
但,无论史料是怎么记载的,能够得出两个确定的结论:
一是高平陵之变不是司马懿和司马家的单独操作,而是整个曹魏朝堂的集体造反。
政治大形势上看,是豪族集团向宗室集团的挑战;权力微操作上看,曹爽这家伙不仅智商跌破下线,而且人设引发公愤。
桓范跟曹爽是同乡,所以才被尊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以范乡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亲也”。但是,同乡关系只能保证桓范不被曹爽欺负。整个曹魏朝堂,全被曹爽欺负了一遍。但是,这家伙却谁也没整死,欺负你就够了,但不会欺负死你。这就拉仇恨了。所以,造曹爽的反,不是司马懿个人意志,而是大臣们要造辅政大臣的反。像蒋济这种四朝老臣都参与进来了,你就说曹爽的人设有多差吧。
二是司马懿这伙人之所以敢冒险政变,就是因为知道曹爽这家伙宗室要多蠢有多蠢。
常听的一句话:不是非要当官儿,而是不想让笨蛋管着自己。下面是一众豪族精英,上面是一群宗室蠢猪。就是这么个局面,豪族大臣肯定咽不下这口气。而曹爽这个笨蛋,还没事找事的各种欺负人。
如果上面是个李林甫呢?想造反也不敢造反,智商不如人家,也就不造反了。但,这伙大臣心知肚明:宗室就是一群猪,于是有恃无恐了:还打不过一群猪吗?还有司马懿这个大统领带头儿,那就更不用担心了。司马懿占了洛阳之后,朝堂立即就能派出人去忽悠曹爽。甚至,说客们指着洛水发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
所以,曹爽当时不是交不交兵权的问题,而是只要狠一点儿,那司马懿完全没有胜出的机会。但是,司马懿一伙人都是权场老油条,而曹爽一伙人则是真正的“肉食者鄙焉能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