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许攸一投靠就信,难道不怕有诈吗?

如果我们看三国的历史,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诈降计次数最多的就是曹操。从这个现象能够看出,曹操其实是一个对别人以诚相待的人。他的多疑,是经过多次欺骗给锻炼出来的。曹操是用多疑的外表,来掩盖自己坦诚的内心。

在战争年代,曹操就因为多次中计差点丢了性命。比如说在与吕布的作战中,在濮阳被城中的富户田氏所骗,险些烧死在城门。在对张绣的战争中,被张绣袭击,自己的大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都死在宛城。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中了黄盖的诈降计,大军被黄盖的一把火烧得精光。

所以说,曹操对投降的人都是采取坦诚相待,很多人都被他的态度感动,比如张辽、张郃、徐晃、许褚等人做了他的忠实部下。可是,这一点也容易被敌人钻空子,让曹操吃了不少的亏。

在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反败为胜的关键。这一幕,也是十分精彩的情节。当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由于袁绍占据四州之地,兵多粮足。曹操和袁绍对峙对自己的形势十分不利。当时曹操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他想要撤回许都防守,被荀彧劝阻才坚持了下来。

在当时,由于形势不妙,曹操的统治区的很多人都逃去袁绍那里。而曹操手下里,也有很多人在暗中投靠了袁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在袁绍的营帐中发现了一箱子曹操的部下和袁绍私通的信件。曹操命令把信件通通烧掉,说当时形势危急,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可以幸免,更不要说别人了。从这些细节我们就可以知道,曹操当时的形势是何等的困难。

而许攸的出现,给曹操带来了最后的希望。在许攸的指引下,曹操孤注一掷,亲自率领五千精锐袭击袁绍军队的屯粮重地乌巢。在一把火将袁绍的粮食化为灰烬后,袁绍军中的主力战将张郃、高览也投降了曹操。袁绍全军军心动摇,在曹操的攻击下大败。袁绍弃军而逃,剩下的军队投降曹操后被坑杀。官渡之战就此以袁绍军的大败而落下了帷幕。

我们知道,曹操作为一军统帅,对于敌方投降的人员要有所甄别。对于许攸这样的对方的重要人员,突然投奔自己,曹操居然毫不怀疑,对他言听计从,似乎有点让人感到疑惑。不过,我们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首先,许攸和曹操是老朋友。许攸和曹操是老相识,双方都对对方的脾气秉性十分了解。许攸来投奔曹操,曹操只要经过一番察言观色,就能够知道真假。所以说,许攸和曹操的那一番对答,问答曹军所剩军粮多少的交谈,实质上就是双方的互相试探。经过这番试探,使曹操坚定了许攸是真心前来投奔的认识。

其次,于情于理来说,许攸来诈降是不合情理的。在当时,曹操的军粮已尽,败亡就在眼前。袁绍没有必要去使用诈降的计谋,只要再坚持几天就可以了。而且袁绍此人外强中干,根本就没有多少才能,尤其是在谋略上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

在当年讨董联军解散的时候,袁绍和曹操谈论将来的战略。袁绍说自己要统一河北,率领四州之众,兼并少数民族的武装,南下中原,一统天下。而曹操则说,自己在中原任用智力,采取各种办法来抵抗袁绍,一定可以打败他。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对袁绍的才智是看不起的。

在曹操去袭击徐州的刘备的时候,他的部下就害怕袁绍会来袭击许都。曹操判断袁绍事多而怀疑不决,不足为虑。果然,在曹操平定刘备的过程中,袁绍根本就没有发兵。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袁绍的能力,所以说,以袁绍的能力,是不会使出诈降计这样的计策的。

第三,以许攸的脾气性格,他也不会来冒险诈降。在当年,曹操和荀彧在评价袁绍的部下时,对许攸的评价是“贪而不治”。我们知道,贪财者最惜命。以许攸的脾气,他怎么可能亲身犯险,拿自己的生命做代价,为袁绍谋求胜利。而且,在荀彧的预判中,对许攸的未来已经做出了如下的结论: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果然,如荀彧所料,许攸果然因为自己的家人犯法,被审配治罪,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曹操。曹操既然已经预料到了许攸的到来,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曹操自身的原因,那就是曹操已经走投无路,只有拼死一搏了。在许攸到来的时候,曹操已经是粮食耗尽,危在旦夕了。当曹操得知他期盼已久的许攸来投奔,高兴得连鞋都没穿,光着脚来迎接许攸。

在这个时候,无论许攸说的计谋是对还是错,曹操都毫无选择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只有赌一把。如果赌赢了,就能够彻底打败袁绍。如果赌输了,不过把输的局面提前出现而已。所以,曹操才会自己亲自出马,去孤注一掷的火烧乌巢。

最终,曹操还是赌赢了。火烧乌巢的成功,决定了官渡之战的成败。取得胜利的曹操,终于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在经过多年的征战后,曹操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这一切,都发轫于他大胆果断的信任许攸,采纳他的建议的那一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许攸一投靠就信,难道不怕有诈吗?

许攸的计策奇袭许都,然后再前后夹击曹军,打中曹操的死穴了!

袁绍,如果用了,曹操将万劫不复。

所以许攸根本没必要冒生命危险来诈降。

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许攸一投靠就信,难道不怕有诈吗?

曹操生性多疑不假,但曹操久经战阵,无论在官场还是在社会,都积累了丰富的识人用人术。之所以能相信许攸来投,应该在他自己合理辨识判断的基础上才如此的。

荀彧早有预言许攸会来投降。早在官渡之战前,面对拥有四州的强大袁绍集团,围绕抗袁问题,曹操内部进行了一场辩论,不少人认为袁绍地广兵强,将勇士能,很难战胜。荀彧则驳斥了这种论调,他认为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由逢纪和审配料理后方,一旦许攸家犯了法,二人必不放过,就必会导致许攸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一战而擒。一席话更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现在许攸来降,正应了荀彧的推测,曹操相信荀彧,自然也相信许攸来投是真心的。

曹操最了解许攸秉性。曹操和许攸从小就认识,可以说是玩伴,是同学,曹操深深了解许攸的秉性。许攸这个人自私性贪,依强去弱。曹操和许攸那么好,曹操起事,那么需要人才帮助,许攸来了吗?许攸没有什么眼光,荀彧、郭嘉正是知道袁绍非成事之主,才弃袁投曹的。许攸有这样的能耐吗?没有,他正是看着曹操软弱,袁绍强大,才跟从袁绍,而不投靠曹操的。在官渡之战正处在胶着状态,曹操粮尽兵竭之时,许攸却来投,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正说明许攸真的已到了走投无路,不得已才来投靠的。如果他在袁绍处稍好一点,他也是不会来投他这个柔弱的玩伴的。当然,许攸怕死,他是不会轻以舍命替袁绍来诈降曹操的。曹操正因为完全了解许攸的弱点,看到许攸来投,他才相信许攸的。

在曹弱袁强的情况下,只有用奇兵出奇计才能打败袁绍。许攸来投,曹操顾不上穿鞋,就跑出来迎接许攸。为什么这样呢?一来曹操军粮要完,军队难抵袁绍,想要退回许昌,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荀彧,荀彧就给他分析形势,战争打到这份上,我们疲弱,袁绍更疲惫,现在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正是兵败如山倒,稍一后退,就一发不可收拾,那样败局就定了。因此不能退,要坚持,双方都到了硬撑的时候了,正是用奇的大好时机,看准对方弱点,出奇计击其弱点,就能迅速取得意想不到的大胜利。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正在硬撑啊,正在盼转机出现啊。就在这时,许攸竟来投,许攸是谁啊,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啊,他是非常非常了解袁绍的情况的,难道荀彧说的用奇该应在许攸身上?可想曹操是多么的期盼高兴吧。许攸献火烧袁绍军粮储蓄地乌巢,曹操感到确实是一个上好的奇计,艰难支撑的曹操,不用奇确实很难打败袁绍。偷袭乌巢,焚敌军资,正是致敌军惊慌失措的好计策,不管真假,都值得一试,成功了就能一下子扭转战场形势,无论如何都需冒险一下。

曹操是统帅,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只所以能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不起眼到统一北方,不仅在于曹操自身智计超群,更在于他会纳谏,会有分辨地采纳正确的计谋,正确地下决心,正确地去执行。因此许攸来降,是真是假,曹操自能分辨,无须多疑。

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许攸一投靠就信,难道不怕有诈吗?

许攸已经掌握曹操断粮的实际情况,又道出曾建议袁绍分兵袭取许昌的计谋。这两点都是曹操的"死穴"。能把这两件事摆在台面上说,可见是真心投降,绝对不会有诈!

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许攸一投靠就信,难道不怕有诈吗?

许攸是曹操儿时玩伴,一起长大的。曹操对许攸非常了解。许攸也是名利之徒,他效力袁绍,也是为建功业。然眼见得袁绍不成气候,转投明主。

有次刘备为曹操围困在徐州,刘备派人求救于袁绍,许攸接见了使者后去面见袁绍。袁绍正在愁眉苦脸,哀声叹气,因为他最小的儿子病得很厉害。他眯眼心思过问军事,竟然把许攸赶出。

当许攸见到曹操时,曹操还在洗脚,鞋都穿反了跑出来见许攸。在官渡之战紧要关头,曹操粮食将断,全军面临是进是退,曹操也在着急。此时,许攸到来,必定带有重大军情。聪明的曹操一眼看出许攸的价值。但是对许攸还是有防备,当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时,他说还有半年,再问,说有10日,气得许攸转身要走。曹操这才说出实话,军中已经断粮了。许攸这才搞之曹操,袁绍乌巢明天有粮食运到,袁绍粮草都屯在乌巢。运粮官是淳于琼。曹操立即自带兵马8千前去偷袭粮草。曹操虽然多疑,但是还有基本判断,也不是随便怀疑。对于军国大事是更加慎重。

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许攸一投靠就信,难道不怕有诈吗?

火烧乌巢一直被认为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在火烧乌巢之前,曹操在官渡之战一直处于下风,尽管曹操斩杀了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与文丑,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对,袁绍大军仍然打过了黄河,并一直向南推进,双方在官渡一线对峙。

对峙到非常艰难的时刻,曹操甚至有想要放弃的想法,还因此写信给留守后方的荀彧,荀彧力劝曹操此时退却后果将会严重,劝曹操继续坚持,有了荀彧给的信心,曹操才继续坚持在官渡与袁绍大军对峙。

曹操与袁绍

这个时候双方的对峙已经打成了消耗战,如果以消耗战打下去,曹操必败无疑,原因很简单,消耗战拼的就是实力,谁的实力强,谁就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胜利,很明显,曹操的实力不如袁绍,如果继续消耗下去,曹操毫无悬念的会失败。

就在对方对峙的艰难时刻,许攸从袁绍那里叛逃到曹操这,并向曹操提供一个能够决定这场大战胜负的关键信息,就是许攸告诉了曹操:袁绍屯积军粮的具体位置,劝曹操率领精兵突袭乌巢,一举破坏袁绍的军粮,只要袁绍没有粮食,那么战争胜利的天平就将会向曹操倾斜。

许攸与袁绍

问题的关键就是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了许攸?难道曹操不怕许攸诈降吗?

以我们后来人开了上帝视角,知道许攸投降曹操是因为家人犯法,但是当时的曹操并不知道啊,况且这种消息也不是曹操能打探得到,曹操手中掌握的消息就是许攸提供的关于袁绍粮食具体存放地的情况。

换句话说,曹操之所以没有在许攸投降前袭击乌巢,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袁绍的粮食到底存在哪里?如果曹操知道,相信我,他一定不睡觉也要毁了袁绍的粮食,在当时双方在官渡对峙的情况下,双方除了在前线相互交战,剩下的就是打情报战。谁的情报战做得出色,谁就能赢。

许攸

曹操之所以相信许攸提供的计策有以下几个原因:

1、曹操年轻与曾与许攸交好,了解许攸的性格。

很明显,曹操了解许攸的为人,除了曹操年轻时与许攸、袁绍等人交好之外,在公元184年许攸曾经邀请曹操谋反,阴谋想要扣留当时的皇帝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许攸在黄巾起义的当年为什么敢做这件事?

还不是因为许攸贪得无厌,想通过另立而取得拥立之功,另立皇帝,那是天大的事,董卓干了这事就被天下所有的人骂得狗血淋头,许攸何德何能,敢做这事?这明摆着就不可能成功的事,但是许攸敢干,所以从此事看出许攸有两个特点:一是胆大妄为;二是贪得无厌。

许攸

换句话说,许攸这个人为利益而战,而不顾其他,哪怕是家人的性命,许攸投降曹操,那在邺城的家人性命明显就保不住了,可许攸仍然投降了,然后给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之计,如果这事成功了,那么许攸将是官渡之战的第一功臣,就会独得最大的利益,反之,如果许攸是诈降,曹操凭借自己多年对许攸和袁绍的了解,认为这不是袁绍的作战风格和许攸的行事风格。

2、袁绍在官渡之战对峙已经占据了上风,没有必要用诈降计。

曹操不仅了解许攸,而且了解袁绍,毕竟大家年轻时都是好朋友,袁绍有多少斤两,曹操其实很清楚,再说了,官渡对峙之时,袁绍处于绝对的上风,兵精粮足,无需使用计谋,只需要维持下去,曹操就必败无疑,相反曹操的实力弱,而不能坐等对峙下去,需要另想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官渡之战

也就是这个时候,只有曹操用奇谋的可能,而不是袁绍用计谋的时候,再加上曹操凭借自己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派许攸来实行诈降计。

3、曹操亲率精兵突袭乌巢时,把许攸也带了作为人质。

从曹操突袭乌巢的情况来看,许攸也跟随了曹操一起去乌巢的,曹操准备放了淳于琼时,许攸在旁边说:如果放了淳于琼,将来肯定会对你有仇恨,不如杀了他。这就明显说明许攸与曹操一起偷袭乌巢。

如果许攸胆敢诈降,那么曹操就会第一个斩了许攸,许攸原本就是只想捞取功劳,犯不着把自己的命搭进去,这是曹操的一个自保行动,防止许攸因为诈降而上当,把许攸带着一起参与行动,就会威慑许攸,使其不敢说谎。

曹操

4、曹操对袁绍存放粮食的地方有大概的情报信息。

官渡对峙时,急的是曹操,为了摆脱困境,曹操一定会想各种办法化解目前的困境,比如大量打探袁绍的粮食存放地,但由于各种原因,曹操无法准确地获得具体地点,只知道一个大概,当时的乌巢与官渡均在今天河南省境内,同时也是黄河以南的地方,袁绍的根据地在黄河以北。

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肯定会对袁绍粮食存放地有研究,现在许攸提供的情报与曹操目前掌握的情报大致相致,所以曹操判定许攸提供的情报是真的,才会亲自带兵火烧乌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