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的德军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会胜利吗?
曼施坦因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将帅。他被德国的军人奉为战略家,说是可以改变二战命运的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提出的作战方案,取得了法兰西战局的胜利。而在苏德战场上,他又屡建奇功。曼施坦因最终由于攻下苏联著名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而晋升为元帅。
但是,在军迷中,曼施坦因还有个绰号叫做“曼不群”。这个绰号的由来是因为此人擅长甩锅。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我们看不到一点关于他指挥失误的地方。在曼施坦因看来,战争的失败都是别人的问题,和他没有关系。他的设想和指挥都是一贯正确的,都是统帅部那些人搞砸了这一切。这样,曼施坦因过于夸大的言论,也遭到了大家的质疑和嘲笑。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这一幕也再次上演。当时,最初提出进行库尔斯克战役的正是曼施坦因。后来,曼施坦因甩锅说,他提出库尔斯克战役的时间是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这个时候,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没有什么防御设施,完全可以攻下库尔斯克。
不错,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刚形成的时候,德军如果发动进攻的话,肯定是能够占领库尔斯克的。但是,曼施坦因怎么不进攻呢?这是因为他根本就无法再继续进攻了。哈尔科夫反击战依靠的主要是三个最精锐的党卫军装甲师,这些装甲师在经过防御、反击一系列作战后,已经精疲力竭。
由于众寡悬殊,德军虽然取得了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但是,苏军的大批有生力量都逃出了包围圈。再加上天气恶劣,满地泥泞,德军要攻下库尔斯克是力不从心的。因此,曼施坦因的计划是实现不了的。
在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前,曼施坦因并没有明确反对发动战役。相反,他还信心十足,认为能够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曼施坦因得到验证他防御战略的机会。曼施坦因认为,由于敌众我寡,德军应该发挥机动作战的专长,采取奇袭的战术,来歼灭苏军。
因此,在库尔斯克战役实施阶段,曼施坦因的攻击要比北方的莫德尔的攻击猛烈得多。当时,德军的库尔斯克战役,也就是“堡垒”战役计划规定,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从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突破,而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从南部突破。双方最后在库尔斯克会师,合围歼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
而在战役过程中,北方由莫德尔指挥的突击集群,在突进了10公里后就无法继续前进了。紧接着,苏军就向德军的北方集群发动了反击。并把攻击矛头指向德军的进攻基地奥廖尔。
而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部,由于曼施坦因的指挥,和他手下拥有的精锐的装甲部队的作战,形势要比北部的德军好得多。
曼施坦因的部队最远突破苏军的防御纵深达到35公里之多。当德军统帅部召曼施坦因来到他的指挥所,要求他停止进攻的时候,曼施坦因表示了反对意见,想要把“堡垒”战役继续打下去。最终,被德军统帅部拒绝了,这使得曼施坦因和他的部下在回忆文章中颇有微词。那么,如果按照曼施坦因想法,将战役继续打下去,能够最终取得胜利吗?
我们可以明确的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因为,这个任务是曼施坦因的部队不可能完成的。不可否认,曼施坦因的指挥是很巧妙的,而且他的部队战斗力很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并且,曼施坦因还有一部分部队没有投入战场,还可以扩张战果。但是,当时的战场形势并没有曼施坦因所认为的那么乐观。
曼施坦因部队的突破纵深已经达到了12英里,但是,他依然没有突破苏军的防御地带。他的部队陷在苏军的防御工事和雷区中,举步维艰。而苏军发起的反突击没日没夜的困扰着德军。由于莫德尔进攻的失败,曼施坦因必须独自一人冲破苏军防线,并且北上和莫德尔会师,这就需要他还要继续前进六十英里才可以。
依靠曼施坦因一人之力,他不但要突破两道苏军防线,还要建立一道70多英里长的封锁线。就凭曼施坦因手下的8个装甲师和11个步兵师是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即便是曼施坦因能够成功,他的千疮百孔的封锁线也阻止不了苏军的突围。因此,曼施坦因能够取得的战果是很微小的。
曼施坦因也知道这个任务是他完成不了的。因此,他向德军统帅部的解释是,必须要在库尔斯克将苏军的预备队消耗干净,这样才能阻止苏军将来发动的反击。这个说法似乎有些道理。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数据揭秘,说苏军的损失要比德军大得多。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打法,似乎有可能达成他的目标。
可是,曼施坦因对苏军的真实实力并不知道。他仅仅是依靠经验和不可靠的侦察,就对苏军的实力进行了预测。而实际上,苏军在库尔斯克的实力,远远超出了德军的想象。直接和德军在一线交手的就有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这两个方面军拥有133.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9000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飞机2172架。而德军全部加起来才90万人,1万门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辆,飞机2050架。
而苏军在库尔斯克的预备队则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整整的方面军。这个方面军是由科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这个方面军拥有57.3万人,3397门火炮,4004门迫击炮,1551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战役过程中,由于北方作战顺利,这个方面军全部被用来对付曼施坦因的部队。
我们可以看到,曼施坦因的所谓要把苏军的所有预备队消耗干净的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加上盟军在意大利登陆,这使得德军统帅部断然拒绝了曼施坦因的提议,结束了“堡垒”战役,将部队撤出战线,紧急调往意大利。
结语:
德国在1943年7月发动的库尔斯克战役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由于苏军早就发现了德军的企图,做好了一切准备。德军以实力不足的部队,去攻击苏军优势兵力火力的防御地带,不但不能达到突破的目的,还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盟军在意大利的登陆,德军统帅部决定结束战役,撤出部队转向意大利是明智的。曼施坦因反对中止战役,他想要耗尽苏军的预备队。但是,从双方实力的悬殊对比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可能苏军的预备队没有消耗干净,曼施坦因的部队倒可能会被消耗干净了。他手下的几个精锐装甲师是德军的希望,一旦消耗尽了,将会给德军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曼施坦因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德军统帅部不可能采纳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库尔斯克的德军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会胜利吗?
至少在曼施坦因元帅的眼中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曾经拥有过获胜的机会,他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打败了该方向上的所有苏军预备队,马上就可以冲过苏军的纵深防御地带了,他的装甲部队将冲入苏军防线的后方,最终迫使苏军整个防线的崩溃,围歼苏军的主力。
曼施坦因对希特勒讲到:“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战线的胜利已经近在咫尺,敌人几乎将所有的战略预备队投入战场,并遭到重创。现在突然中止行动,无异于将胜利拱手相让。”曼施坦因的这一判断是基本正确的,当时的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罗特米斯特洛夫中将也承认,由于德军装甲部队的逼近,顿涅茨河上游的苏军阵地已经岌岌可危。
北翼的中央集团军群则情况并不乐观,苏军对其进攻出发基地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发起了强大进攻,并达成了三处突破,被迫中止了第9集团军的进攻,并抽调了其所有的装甲师去阻止苏军对第2装甲集团军的突破,北翼的攻势已经宣告停止。
其实库尔斯克会战苏德双方并没有分出胜负,虽然德军的装甲单位损失严重,但是苏军的坦克损失更大,如果会战没有中止继续打下去的话,胜负很难预料。尤其在南部战线苏军在一系列的装甲反击中损失很大,并且由于德军处于进攻状态,其在战场上损毁的坦克大部分可以得到维修重新投入战斗,而苏军损毁的坦克由于已经处于德军的控制范围之内而无法回收。
但是库尔斯克会战还需要希特勒投入更多的部队,尤其是在北方集团军群的方向上,至少要确保住第2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不被突破,并恢复第9集团军的攻势,哪怕是有限的攻势来牵制住北翼的苏军以掩护南方集团军群的继续进攻。所以如果希特勒真的下定决心要打完这场会战并全力抽调部队投入此次会战的话德军还是有很大可能获得胜利的。
库尔斯克的德军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会胜利吗?
曼施坦因在二战之后被公认为德国军队在整个战争期间最为优秀的指挥官,其战术思想和战略技术总是令对手印象深刻。然而在中国的军迷中却总是流传一种说法,那就是曼施坦因总是喜欢推卸责任,把罪过归咎于希特勒的错误上。这种思想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著作失去的胜利中指出了许多希特勒的错误。然而无论如何,希特勒确实在许多的战役中作出了不正确的决定,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众所周知,发生在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被认为是德国军队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在这一次战役之后,德国军队彻底的失去了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的能力,主动权完全进入了苏联手中。为了进行这一次的大规模进攻战役,德国集结了最优秀的指挥官和军队,结果却是损失惨重,被苏联完全击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国军队使用本来擅长机动作战的精英装甲部队,去攻打苏联防备严密的堡垒地带。况且苏联早已预计到了德军的这次攻势,因而加倍的进行了准备。虽然德国军队的战斗仍然非常精彩,但是在不利地形与数量众多的敌军进行交战,加上最后过早失去信心撤退,造成了失败的苦果。
其实,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及时制定了另一种作战计划,那就是德国军队先处于守势,等待苏联发动进攻。随后再趁着苏联侧翼拉长之后,利用装甲部队在野外进行机动作战,在运动战中决定性的击败苏联军队。在1943年夏天,德国军队在素质上仍然极大的优于苏联,即使是武器装备上新到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装备,也被认为是坦克战中的绝对王牌。假如苏联军队真的要在1943年发起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在运动战中和实力完好的德国装甲部队对抗的话,那么德军无疑会占上风。
事实上,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损失的坦克相当部分是被雷场,部署在堡垒区域的反坦克炮以及迫近的步兵所消灭,真正在坦克战中被击毁的,并不占多数。按照古德里安的话来说,把精锐的坦克部队消灭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它们去愚蠢的进攻坚固的筑垒地域。而反过来看,如果发挥德国军队在机动作战上的素质和优势的话,德国人的损失会降到最低,而苏联人的损失会被放到最大,这也正是曼施坦因一开始所谓反手一击作战计划的根本。放苏联人进来,随后进行侧翼反击,这实际上就是几个月前看到科夫反击战的大规模版本。而一旦这样的设想得到实现的话,即使德军不能够完全成功,也绝不会输的像库尔斯克战役那样惨。
而一旦正如曼施坦因所设想的那样,一个放大版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成功实施的话,那么苏联战场南部的作战态势在1943年恐怕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所以说正是希特勒顽固要求推迟进攻,且在推迟之后仍然不顾苏联已经构筑防御完备的事实,强行要求装甲部队进攻,才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库尔斯克的德军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会胜利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浩劫。尽管隆隆的炮声和硝烟弥漫的画面,早己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而杳无踪影,但后世的人们每逢提起这段历史,总会不知不觉中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的苏德战场。
如果说,莫斯科会战,德军所向披靡的黑色闪电遭遇到了苏军寒光凛冽的达魔克利斯之剑,那么,斯大林格勒会战,希特勒的铁十字军团从此就走向不归的深渊陷入了黑暗的滑铁卢。而库尔斯克大会战,则昭示和宣告了法西斯德国末日的来临。
此次大战,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一带累积投入的军事数据比例为,苏军:264万人、52500门火炮、8200辆坦克、6950架飞机。德军:154万人、16000门火炮、5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
大战于1943年7月5日正式拉开帷幕。至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苏军和德军的坦克集团,上演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总计15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投入激战。战斗打响后,德军的"虎式”坦克明显占据优势;它那88毫米口径的大炮,使苏军的坦克一辆接一辆地被摧毁。苏军损失惨重。没有办法,杀红眼了的苏军坦克兵,驾驰着"T一34”坦克拼命地冲入德军坦克群内。双方的坦克均被摧毁,但坦克兵们仍互相举枪射杀,子弹打完了,就用匕首展开白刃战。战场上,炮声隆降,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坦克残垣。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诗: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士一去兮,不复还。
库尔斯克大会战的终局,是德军因意大利形势紧迫,最后退出了战场。希特勒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曼斯坦因的强烈反对。曼斯坦因认为,德军虽然在会战中遭到了很大损失,但苏军的损失则更加巨大而难以估量。曼斯坦因认为,只要希特勒再咬牙坚持一下,加派增援部队,苏军定会被最后一根稻草所压倒而全线溃败。如果库尔斯克会战是按着曼斯坦因的思路进行,最后的结局谁都无法预料。而曼斯坦因也不是没有可能力挽狂澜,使德军取得这场大会战的胜利。
纵观整个二战,虽然希特勒的纳粹党和党卫军为全人类所不耻,但是,单就德国国防军全体士兵的军事素质来说,绝对是远远地高出于苏联红军。无论是战争开始阶段,还是到了后来的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或者最后的柏林会战,苏军的伤亡都在德军的3倍甚至4倍以上。这就充分说明了,苏军是以人海似的消耗战,一点一滴地蚕食德军,直至他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战争的中后期,美、英、中等盟军,也给了苏军以巨大的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再加上苏联的人口优势,资源优势,工业优势,等等。
可以说,法西斯德国,是被全人类共同打败的。而苏联仅仅是其中之一。
库尔斯克的德军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会胜利吗?
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的方面来看,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
从战略上讲,当时德军在43年2月结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创纪录的惨败,正式宣告了德军在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战场上的丧钟己经敲响,希特勒己经丧失了继续战争的物质基础,而同时期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并于43年5月全歼了德意联军,下一个作战目标就是渡过地中海,兵锋直逼意大利和希特勒的命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
此时的曼施坦因元帅即使全歼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缩短了德军战线,也绝对难以抵挡源源开来的,兵员和装备数量远超德军的苏军战略预备队,当时在库尔斯克方向的德军己经是希特勒手上最后的机动力量了,更加可怕的是,德军的汽油桶早己揭不开盖了!
而从战术的角度上讲,德军也毫无获胜的希望,这场战役的作战计划早就泄密了,苏军己在突出部地带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且由于希特勒的犹豫不决,本该在43年5月4日发动的战役,一直拖到7月5月才打响,苏军利用这段空档进一步完善了防御设施,且希特勒又否决了曼斯坦因积极防御的策略,更加大了德军的攻坚难度。
另外德军的兵力也捉襟见肘,在从西线调来大批援军后,在库尔斯克方向也仅仅拼凑了90万人,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及强击炮,2000余架飞机,而苏军仅在突出部内的两个方面军就拥有将近140万人,近2万门火炮,34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约2200架飞机,还不包括战区后方的草原方面军!
而且苏联空军早在5、6月份就主动出击,轰炸德军各前进机场,使德军的航空兵力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缺乏燃料及轰炸、攻击机,德军在开战前就基本失去了制空权……。
此外苏军游击队还频频袭扰德军补给线,使其后勤保障雪上加霜,曼斯坦因几乎未战先败!
德军手上唯一的王牌是新式的虎式和豹式坦克,还有裴迪南坦克歼击车,但数量极其稀少,大部分是改良过的三号四号坦克,且由于苏军的火炮几乎拥有2倍数量的优势,又是先敌开火,再加上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极大程度上抵销了作为进攻方的德军的装甲优势。
这一切都造成了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和克鲁格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于7月5月在库尔斯克南北两翼同时发起的攻击,尽管造成了苏军的重大伤亡,但在实力远远占优的苏军顽强阻击和反复逆袭下,攻势没几天就被遏制住了,战线分别在普罗霍夫卡和奥廖尔一线稳定了下来,至7月17日德军开始后撤,23日就恢复战前势态。
更让曼施坦因抓狂的是,美英盟军7月10日在西西里登陆,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罗马尼亚大油田己处于盟军战略轰炸机的有效攻击范围内,希特勒随即下令中止堡垒作战,抽调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师增援凯塞琳空军元帅的地中海战区,苏军经过浴血奋战,接连收复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等战略重镇。
对曼施坦因元帅来说,这场历时53天,损失50万人,1500辆坦克,火炮3000门,飞机3700余架的库尔斯克会战本来就不该打!此役虽然歼灭了苏军90余万人的兵力,但耗光了德军最后的战略预备队,丧失了东线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库尔斯克的德军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会胜利吗?
库尔斯克会战,元首一直拖延是因为虎式坦克产能有限,年初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对苏联军队只是击溃而不是歼灭,还损失了大量虎式坦克与宝贵的坦克手。
苏联的4月冰雪融化开始进入泥泞期,此时德军就是要进攻都不可能,5月份是雨季, 最早只能6月份进攻,但此时德军还没有做好准备,而苏联军队已经在库尔斯克不分昼夜修筑环形工事。
曼施坦因寄希望于提前动手,或者等苏联军队先动手,而莫德尔、古德里安都反对主动进攻,他们知道苏联军队一旦拼命防守则德国军队基本不能撕裂苏军防线。苏联吃了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的亏,斯大林也被朱可夫劝住,坐等德国人发起进攻。库尔斯克会战是曼施坦因鼓动元首发动的,莫德尔、古德里安都不赞同,失败了他就甩锅说是元首拖延的责任。他忽视了莫斯科战役以来德军都无法攻破苏联坚固的大纵深防御阵地。
后来曼施坦因又抱怨说元首不该停止进攻库尔斯克,他忽视了苏联还有一个方面军的预备队,继续打下去德国输的更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