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不效忠“西楚霸王”项羽,非要追随“沛公”刘邦呢?
谢谢邀请。韩信是“汉初三杰”,他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连汉高祖刘邦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在被刘邦提拔为大将后,就活跃在楚汉战争的战场上。他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了关中。然后在彭城之战后,率军打败了项羽的追兵,稳定了局势。
接下来,韩信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先是平定了反叛的魏国,然后跟刘邦要了三万军队,去征伐中国的北方各国。他先下代,然后在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消灭了赵国的主力,占领了赵国。接着他听取李左车的建议,迫降了燕国。
随后,他又趁齐国不备,袭破了齐国。在接下来著名的潍水之战中,韩信消灭了以楚军第一猛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齐楚联军,彻底平定了中国的北方。到了这个时候,项羽感到了韩信的威胁,派人去劝韩信背叛刘邦,可是韩信拒绝了项羽的使者和手下的劝告,忠于刘邦。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韩信亲自指挥,彻底打败了项羽率领的楚军,项羽被迫自杀。
可是,韩信虽然忠于刘邦,而刘邦却不信任他。在汉初三杰中,唯有韩信被封了王。可是,封他为王不是刘邦心甘情愿的。在战争年代里,韩信向刘邦上书说想要当齐国的“假王”,刘邦就破口大骂。在张良和陈平的劝告下,刘邦才改口,顺水推舟的封韩信为齐王。
在垓下之战前,刘邦叫韩信率领军队去跟他会师,但是韩信不到。刘邦的军队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被打得大败,只能坚壁自守。在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后,又给韩信新的封地允诺后,韩信才带兵前来,打败了项羽。
这一切都说明,封韩信为王并不是刘邦情愿的。所以在打败项羽之后,刘邦马上就袭夺了韩信的军队,然后把他转封到楚地,成为楚王。虽然刘邦实现了他当年的承诺,从陈向东直到海边的楚地都封给了韩信,可没几天就找个谋反的借口抓捕了韩信,并把他带回了长安。
在长安,刘邦将韩信的王位废掉,改封为淮阴侯。从此,韩信知道刘邦对自己才能顾忌的心理,闷在家里不去上朝,郁郁寡欢。最终,韩信还是没有逃出吕后的毒手。在刘邦亲自带兵讨伐陈豨造反的时候,吕后用萧何的计谋,把韩信骗进宫里,以谋反罪给杀害了。
那么,韩信跟随刘邦的下场这么悲惨,那么当年他为何还要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呢?如果当年韩信还留在项羽的阵营里,也不会这样枉送了性命。
这是因为韩信内心的梦想,正是这个梦想,使得韩信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这是因为项羽无法满足韩信的梦想,而刘邦可以。如果刘邦没有拜韩信为大将,满足韩信的梦想,那么韩信还是会继续寻找能够满足他的君主的。
韩信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梦想就是出人头地,分茅裂土。我们看韩信的出身,虽然历史上没有明写韩信的出身,但是,我们从他的姓氏和做派,就能够看出来,他是韩国逃亡的小贵族。
韩国灭亡后,那些贵族流落在江淮一带,以韩为姓,韩信的家庭应该也是这批人中的一个。他的名字也不是像刘邦那样叫做季之类的,也是家庭有一定的文化。
再从韩信的家庭情况来看,他的家道已经败落,连饭都吃不上了。可即便如此,韩信依然出门佩剑。佩剑的贵族士人的做派,难怪会引起地痞无赖的反感。而韩信自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身份,所以也不去从事那些他认为有损身份的工作。
这一切,都让韩信陷入了生活的困顿当中。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曾经斥责他,说是“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也点明了韩信的身份。他应该是韩国灭亡后逃走的韩国贵族的家庭。到后面封韩信为齐王的时候,刘邦专门派韩国世代老臣的后裔张良去封韩信,并给韩信做工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韩信由于家庭的原因,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才华,而贵族的做派也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留存了下来。他不愿意去操贵族眼中的“贱业”为生,而又因为自己的身份,去效忠秦朝,这让他的生活陷入困境。
但是,韩信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他在等待出人头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与常人格格不入的作风,引起了当地地痞流氓的不满。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韩信不愿意轻易的去招惹麻烦,他宁可忍受了“胯下之辱”。
韩信在此之后,虽然得到了胆怯的名声,但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色。没有人再对他产生怀疑,可韩信的一些做法还是暴露了他的梦想。他的母亲去世后,韩信因为贫穷无力埋葬她的母亲,就在周围宽敞的高地将他的母亲安葬,在他母亲的坟墓周围可以安置上万家人口。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韩信人穷志不短的脾气一点也没有改变。
等到秦末战乱的时候,韩信的机会到了。他先是投奔了项羽,项羽并没有重用他。于是韩信又去投奔刘邦,在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下,韩信终于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韩信家贫如洗,又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依靠。他投身战争的洪流,唯一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就是自己的军事才能。可是,韩信不是一员勇将,他以计谋擅长。他的本领可以说是屠龙之技,难以得到施展。
他去投奔项羽,项羽乃是当时最强的猛将。在垓下之战中,韩信指挥四十万人马才勉强打败了项羽的十万军队。项羽根本就看不上韩信的军事才能,所以韩信不可能得到重用,当然更不可能实现他的梦想了。
项羽这一方既然无法实现自己梦想,那么韩信只能去寻找项羽的对手,也急速刘邦。刘邦正好需要军事才能出众的人,所以两人一拍即合。韩信作为大将,为刘邦打江山。刘邦分茅裂土,封韩信为王,为他实现梦想。最终,项羽灭亡,两个人皆大欢喜。
可是身为贵族出身的韩信,实在是对社会了解太少了。他跟周游天下的张良不同,不知道刘邦的用心。张良在汉朝建立后,就马上寻找出路,退出世事的漩涡。而韩信则志得意满,以为自己能够割据一方,如同周朝的诸侯王一样,安然度日。
结果,韩信发现自己彻底错了。刘邦可不是什么贵族,他建立的汉朝也不是韩信、项羽这些贵族想要建立的周朝延续。最终,韩信失去了国土,失去了自由。而成天抑郁不满的韩信,还失去了生命。
结语:
韩信的一生,是为了实现他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出人头地,分茅裂土。在项羽那里,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又投奔到了刘邦那里。
在刘邦的阵营,由于刘邦和韩信各有所需,所以一拍即合。韩信为汉朝的建立尽心尽力,刘邦则在韩信需要的爵位上不吝封赏,直至封韩信为王。韩信自以为自己的梦想得到了满足,在最关键是时刻,谢绝了他人的良言相劝,没有背叛刘邦。
可是,天下已定,刘邦就马上把一切都收了回去,韩信落了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个时候,韩信才明白过来,自己的梦想被刘邦当做了胡萝卜,自己则是那条被刘邦骑着的驴。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韩信是成也梦想,败也梦想。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不效忠“西楚霸王”项羽,非要追随“沛公”刘邦呢?
韩信和陈平,原先都是从项羽阵营跑到刘邦阵营。
在楚霸王那里,因为项羽任人唯亲,重门第,他们怀才不遇,自然想改换门庭。沛公刘邦本身不是豪门出身,身边一干人大致是马夫丶屠户丶吹鼓手等pp,因此他极愿拢络四方人才。
项羽和刘邦,好似黄埔和抗大,黄埔的老蒋喜欢拍马溜须的小人,抗大要的是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就这样,韩信等不会拍马溜须丶且热血青年,就会舍项羽而投靠刘邦。
韩信和陈平后来都出将入相,而且韩信被刘邦亲设拜将坛,一跃而为五星上将,更是兴汉三杰之一。
项羽除了任人唯亲外,还狂妄自大,最后连最亲近的大军师亚父范增的话都不想听,一意孤行。更不要说一般人了。韩信和陈平都先后有建议,都如石沉大海,让他们彻底失望了,才不约而同投向了刘邦。而刘邦表现了从善如流,特别重视人才,刘邦重用陈平时,有了妒嫉打小报告:陈平盗嫂,不可重用。
刘邦严叱:这都是小道传闻,况且我是量才录用,任人唯才。
刘邦打下天下,曾问韩信:"我与你比,打仗谁最厉害?"
韩信答到:"皇上最多指挥一个军,而我是多多益善。"
刘邦又说:"你这么厉害,可为什么在我手下干呢?"
韩信说:"陛下最大本事是善于指挥各个将领(善将将)"。
由此可见,刘邦最大特点还是会用人。这样,项羽的人才流失,刘邦的求贤如渴,一进一出,两者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最后汉灭楚,就是必然的人。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不效忠“西楚霸王”项羽,非要追随“沛公”刘邦呢?
欲望是个很难控制的东西,韩信不甘心平庸一辈子,所以才离开项羽投奔刘邦,既然在项羽手下没有机会,韩信又不是个想躺平的人,想拜将入相,那就只有换个环境这一个办法了。我们可以具体来看看韩信在楚军和汉军中的待遇有何不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史记·淮阴侯列传》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皆反,韩信看到了机会,并准确判断了群雄中项梁的机会最大,于是他离开家乡投靠到项梁麾下。但韩信出身低微,项梁则是楚国贵族,身份上的巨大差异,让韩信并没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定陶之战中项梁被杀,韩信又成了项羽的部下,项羽让他做了自己身边的郎中,和项梁相比,算是近了一步,因为郎中属于近臣,可以有很多机会谏言的机会。于是韩信多次把自己的谋划说给项羽,但是项羽并不用韩信的策略,只让他做自己大帐外的执戟郎。韩信如果继续在楚军中混下去,不是成为炮灰,就是一辈子平庸渡过,这是韩信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接受的。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知道项羽忌惮刘邦,于是趁着刘邦入蜀的机会,离开了楚军大营,投靠到汉军阵营中,但因为没有什么名气,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到了汉军中的韩信,也没有开始自己的好运,而是因同伴犯错被牵连押赴刑场,差点刘备砍掉脑袋。恰好当时的监斩官是夏侯婴,韩信便大声说“难道汉王不想夺天下了吗?如果想的话,为什么还要杀我这样的人才呢?”夏侯婴立刻和韩信攀谈起来,发现韩信是个人才,便把他推荐给了刘邦。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拜韩信为治粟都尉,让他成为了萧何的部下,想通过萧何进一步考察韩信,因为治粟都尉直接归属于萧何管辖。这里刘邦没有直接拒绝韩信,而是逐步提升韩信的官职,同时通过不同的人来对韩信进行考核,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发生后,刘邦最终确定了韩信为汉军主将的决心。刘邦小地主出身,和韩信相去不远,这也是韩信选择刘邦的原因。
你选择追随谁,不是因为他牛不牛,而是在于他是否给你机会,在项羽处韩信没机会,而刘邦给了韩信机会,这就是理由!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不效忠“西楚霸王”项羽,非要追随“沛公”刘邦呢?
韩信当年离开项羽追随刘邦,显然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这个决策让韩信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同时也因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那么韩信当年的考虑对不对呢?
我认为,韩信当年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他看准了,另一方面他看走眼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韩信剧照)
咱们先来看韩信看准的一点。
韩信看准的那一点,就是他知道跟随刘邦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韩信为什么不愿意跟随项羽?就是因为他知道跟随项羽,自己的上升空间极为有限。
之所以说,跟随项羽上升空间极为有限,是因为项羽一直在打胜仗。有人可能不理解,项羽既然一直在打胜仗,那么项羽就很有可能成为天下之主,为什么还说,作为项羽秘书的韩信,上升空间有限呢?
项羽确实很容易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与韩信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江山都是项羽那些打仗能力非常强悍的将士们打下来的,不是韩信打下来的。享受成果的都是项羽和他的将士们,与韩信没有什么关系。韩信也不是不想在项羽打江山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也曾多次给项羽提建议,而且他所提的那些建议,也是非常不错的决策。但是项羽不听他的。既然项羽不听韩信的话,那么韩信怎么可能立下功劳呢?
韩信的那些计策,项羽不用,这样韩信就不可做项羽的文臣。项羽又不让韩信带兵打仗,韩信又不可能做项羽的武将。文臣武将都做不了,韩信还有什么上升空间。
而且,韩信清楚地认识到,凭着项羽的那种德行,他虽然暂时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但是最终还是会失败的。这样一来,韩信就完全没有前途了。
(刘邦剧照)
韩信跟着刘邦就不一样。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会打仗的人,而且他的实力非常有限,只要韩信跟着刘邦,他是会成为三军统帅的。这样一来,韩信的上升空间确实非常大。
同时,刘邦还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他听得进别人的话。韩信给他提的那些建议,他都会听,甚至会让韩信独当一面。这也使得韩信能够大有作为,这是韩信非常喜欢的一点。
再来说韩信看走眼的一点。
韩信看走眼的一点就是,韩信认为,刘邦打下江山以后,一定会和他共同分享。
当年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就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会离开项羽跟随他刘邦?韩信没有说刘邦是一个英明的君王,没有说刘邦很愿意听从意见,更没有说跟着刘邦他的上升空间很好。当时韩信讲的是,项羽这个人薄情寡恩,不愿意对手下有功之臣进行封赏,所以大家不愿意跟随他。而汉王你却愿意封赏有功的大臣,所以我才离开他,投奔你。
后来有几件事,也印证了韩信的想法。
(项羽剧照)
比如当韩信打下齐地以后,他希望刘邦能封他为假王。而刘邦最终封他为真的齐王。这就给了韩信一种错觉,认为刘邦确实是愿意和别人分享的人。
再比如,当刘邦准备和项羽大决战的时候,刘邦发布命令,让他和彭越、英布等人发起进攻。但是韩信并没有第一时间响应刘邦的号召,而是等着刘邦封赏了他,他才出兵。这说明他觉得,刘邦封赏他是理所当然的,是公平交易。要是他知道这样做,刘邦将来会杀他,他还敢这样做吗?
又比如,当刘邦把他从齐王封为楚王以后,他在楚地积极作为,四处视察,了解百姓疾苦,关心照顾贫困的老百姓。
韩信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坦然的。他为什么会那么坦然呢?就是因为他觉得,这是刘邦分封给他的土地,他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既然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就必须做一个贤明的君王,获得老百姓的拥戴。
如果韩信知道,刘邦其实是一个不愿意别人和他分享江山的人,他还敢这么做吗?都说韩信的政治智慧不高,但其实就算不高,也不可能做让君王不高兴的事情。只能说,他看刘邦,看走眼了。
韩信看走眼了,后果是严重的。最终他被刘邦抓了起来,软禁在京城里。接着,毒辣的吕后,更是要了他的命。
(参考资料:《史记》等)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不效忠“西楚霸王”项羽,非要追随“沛公”刘邦呢?
其实韩信也不是非要追随刘邦,他只是像今天的公司职员跳槽一样,换个公司试试运气而已。
韩信这个人很有意思。通过历史的记载,以及流传下来的肖像照可以判断,韩信这个人属于此种类型:明明是个牛人,却天生一副怂像。
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
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是很吃亏的。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意愿也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你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韩信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不会那么好。
所以泼皮敢欺负他,所以项羽瞧不起他。等他投奔了刘邦,刘邦也没把他当回事儿。
为什么所有人都不重视他呢?只能是一个原因:韩信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佳。
这就像女孩一样,不管你的心灵有多美,长相太丑,直接就被大多数男孩给忽略掉了。
韩信就是这样一个长得丑但心灵美的女孩。
那他肯定很郁闷啊。怎么办呢?抓住一个人就跟他聊天,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反正自己说得挺痛快。
时间久了,大家都说有一个叫韩信的人,特别能装,老爱跟人聊什么高深莫测的战略战术问题,而且还不用打击都能懂的通俗的说法聊,总之特别能装,烦死了。
韩信不仅没能得到重用,在士兵中的人缘也越来越差。久而久之,韩信就觉得没意思了,又想跳槽。不过因为尚未找到合适的下家,只好暂时在刘邦那里忍耐着。
想想也是,既没前途,又没银子,同事关系还不好,确实干着没劲。
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
有一次,萧何到士兵中间去体察下情,听到大家闲聊,都很厌烦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萧何是个聪明人,他就想啊,一个人若是被所有人称赞,这个人肯定很虚伪;一个人若是被所有人都厌烦,这个人……那得有多烦人啊。
韩信成功引起了萧何的兴趣。萧何想看看,这个韩信到底有多烦人呐。
于是,韩信就被萧何叫了过去。韩信觉得自己反正打算离职了,也不管萧何是什么高管了,直接把平日里跟士兵们聊的那套话,对着萧何一顿猛喷。
喷完后,韩信舒爽无比。再看萧何,他惊了。
韩信聊的东西,普通士兵听不懂,可萧何能听懂。
瞧瞧,这就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什么叫知己?这就叫知己。
萧何像发现了大杀器一般两眼放光,他当即向韩信表示:立即向老板刘邦举荐。
可举荐了三番五次,刘邦总是呵呵一生,笑曰:就那个韩信啊,哈哈哈,老萧你别闹。
韩信听说了刘邦的评价后,感觉自尊严重受损,于是辞职信都没递,就跑步离职了。
萧何听说,赶紧去追了回来。然后再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刘邦估计也是烦了。或者,他怕再不给萧何面子,萧何也跑了。便筑坛拜将,心不甘情不愿地晋升了韩信。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韩信成了战神。
所以说,项羽和刘邦的最大差别,就是少了一个萧何。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不效忠“西楚霸王”项羽,非要追随“沛公”刘邦呢?
前言: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从当初的淮阴县的一介游侠,到投奔项羽之后再到汉营,得到的结果似乎都大同小异。于是,到达南郑之时,汉军营逃跑士兵日趋增加之时,韩信也在其中,是萧何的及时追回才为刘邦留住了人才。问题来了,都是轻视他的领导,为什么韩信弃项羽而追随刘邦?笔者认为得弄清楚以下几个小问题。
韩信为什么会先选择楚营?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在秦末之际,偏居于会稽郡的项梁叔侄果断起事,凭借昔日楚国贵族身份迅速召集复国子弟,他们能以点到面迅速扩展,他们是有纲领的,这点区别于陈胜吴广,楚营的谋士范增,则建议立楚怀王子孙为新楚怀王,其目的就是树立正统意识,韩信为什么会积极响应,投奔到项梁的麾下,一是韩信严格意义上讲也属于楚国子民,如今复国大业在前,热血男儿自当为国将功立业。二是,项梁叔侄目的很明确,就是反秦复楚,韩信觉得自己满腹学问自会有用处,说简单点就是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韩信跳槽到刘邦阵营为什么也未受到重用?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韩信从项羽那边跳槽到刘邦阵营,也没有见到他的预期效果,为什么没有及时再跳到其他地方,不排除他在考虑去向,也不排除他在等待机会。韩信到了汉营后,与士兵们一起做多的就是谈论天下事,这在其他士兵眼中无非就是茶余饭后的吃牛之词,但是在被斩之时却一反常态,问刘邦的老兄弟夏侯婴刘邦想不想得天下?好在夏侯婴没有把他当成狂徒对待,否则哪来的萧何追韩信?早就被刽子手果断的给咔嚓了!
在项羽那边韩信是一位执戟郎,在刘邦这边是治粟都尉,略微有些进步,但是都是未入流的那一类,在项羽与刘邦阵营都未收到重用,一是,韩信自诩学识过人,但是没有引荐人的情况下,都不知道他的本事到底如何,谁又能给他委以重任?二是,韩信过于自负了,说到底就是小事看不上眼,大事人家瞧不上他,项羽本来就是那种自带优越感的人,你韩信籍籍无名之人,却要给人家献策,不要说项羽本人了,他阵营里面的谋士及将军都不会正眼瞧他。到刘邦这边也是一样,没有能说得上话的人给刘邦引荐,光在底层打拼哪来的契机,让刘邦知道他的本事?
萧何追回的韩信为什么就此追随刘邦?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这是萧何追回韩信后,积极推荐给刘邦时所坚持的意见,意思是想要争夺天下,必须要重用韩信,最好的办法是放低姿态,拜他为大将军,统帅汉军。刘邦见萧何如此坚持,当时有没有就相信韩信呢?没有!在一系列的任命仪式做完之后,刘邦的第一个问题就能说明他对韩信才学的期待程度,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意思是萧何一直说你很牛,你有什么能帮助我的计策吗?
在听完韩信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后,刘邦的反应是: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韩信至此在汉营便立下了根,刘邦对他的信任也是比较积极的,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在随后的拉锯战中,汉军显然是被楚军打的团团转的角色,在楚军大将龙且被击败而亡后,一向自视甚高的项羽向韩信投来橄榄枝,意思是最好能联盟,最差就是不要插手,做个中立者即可。韩信对项羽的使者是这么说的: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意思是汉王刘邦相信自己能带领汉军走出去,对自己的安排支持的,对自己的任用是积极的,大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结语:韩信能在汉军中大放异彩,其实得感谢三个人,先是夏侯婴的刀下留人,让他在汉军中有了治粟都尉的职位,才能让萧何知道大军的粮草管理员是谁,也才有了萧何能背负逃兵的“骂名”,果断将韩信追回来。当然了,一切的落脚点还在于刘邦,是他的知人善任,才得以为他的大汉江山增加了至关重要的砝码,韩信有这样的幸运,不追随刘邦,难道还要去追随连亚父范增都能被他弃之不用,薄情寡义的项羽?
相关史料:
《史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