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诸葛亮如果坚持不出山,会有什么后果?

诸葛亮名声在外,为什么在刘备之前没有听说有人邀请他出山?如果他真的打算闲云野鹤,坚持不出山,会有什么后果,刘备会怎么办?后世会如何变化?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佳话,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造访诸葛亮的宅邸。诸葛亮在感受到刘备的诚意后,和刘备畅谈了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刘备的诚恳请求下,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山辅佐当时势力最小的刘备。这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描述,诸葛亮写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君臣相惜的典型。当时是乱世,各个势力,稍微有头脑的君主都知道人才的可贵。而也正是乱世,也给了人才更多的选择。这就造成不但是君主选择人才,而且还是人才选择君主的局面。虽然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希望诸葛亮辅佐他,但是诸葛亮也可以选择不辅佐他。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一生中错过了多少人才。在来到荆州的时候,他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却没有安邦定国的文臣。如果说刘备在北方征战半生,居然连一个人才都没有遇到,这未免太牵强了。这是因为,刘备的政治理念和北方那些世家大族的人才不合的缘故。

比如说,刘备在徐州的时候,就遇到了陈登父子这样的人才。刘备曾经对陈登的能力赞不绝口,而陈登也为刘备出了不少主意。可是当陈登一遇到曹操,马上就被曹操给拉拢过去了,并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帮助曹操夺取了徐州。

刘备也曾经感叹,自己寻访山野,想要找到遗贤,可是却一个也找不到。这不是说他找不到人才,而是找不到和他理念相同的人才。他遇到的人才,不是看势力的大小,就是看君主的出身。不是贪图富贵的引诱,就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人才,刘备岂能看得上,而这些人才又岂能看得上刘备?

直到有人给他举荐了诸葛亮,他才恍如拨云见日,看到了希望。这个举荐诸葛亮的人就是徐庶。刘备信任器重徐庶,对他举荐的人当然也认可。当徐庶说道诸葛亮只能去请,而不能去叫的时候,马上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出于求贤如渴的心情,这才出现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和诸葛亮相见之下,由于意气相投,终于确定了君臣的名分。这中间的功劳应当归功于徐庶。正是徐庶在中间牵线搭桥,才促成了这桩美事。可以说,正是双方的理念相同,徐庶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徐庶举荐他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刘备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依然不出山,那么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政治理念不同,不肯加入他的阵营。这只能说徐庶眼力有错,不能怨刘备和诸葛亮两人。

那么,诸葛亮就不会那么热情的接待刘备,还和他大谈什么《隆中对》了。那么,以诸葛亮的才能,他会做得比司马懿更高明。他会让刘备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罢了。徐庶的举荐,只是出于友情,而并不了解诸葛亮的真心。

这样,刘备会毫不在乎的离去,只能感到自己运气不佳,没有遇到真正的人才。诸葛亮也会安然无恙,或者过他隐居的生活,或者另寻明主。

但是,刘备的眼力也是很犀利的。如果让他看透了诸葛亮不出山的用心,后果是很严重的。刘备虽然会在表面上做出惋惜的姿态,怏怏不乐的离开。但是,转眼之间,诸葛亮就可能有不测之祸。这也是枭雄的作风,无可奈何。他不可能将人才留给自己的敌手,增加自己事业的阻力。

而没有了诸葛亮的刘备,事业发展会减慢,这是确定无疑的。不过,刘备在荆州已经收罗了部分人才,徐庶就是一个例子,刘备的实力也在慢慢壮大。诸葛亮在刘备麾下,主要是发挥治理政务的能力,对刘备的军事行动影响不大。

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即使没有诸葛亮,东吴的鲁肃也会前来联系,孙刘联盟依然会结成。因此,刘备的事业依然会自觉不自觉的向跨有荆益的方向走下去。只是没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的政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势力发展较慢而已。

但是,由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如鱼得水,开创了自己的三分天下的事业。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事业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在刘备去世之时,诸葛亮接受托孤的重担,为了蜀汉政权的存续,呕心沥血。他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稳固下来,南征蛮中,五次北伐,最终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往事已矣,回首那段往事,依然让人感慨万千。现在时过境迁,诸葛亮三顾刘备而不可得。回想刘备和诸葛亮君臣际会的场面,怎会不让英雄泪沾襟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果坚持不出山,会有什么后果?

华夏文明与道家文化紧紧相连,华夏合平一直都是道家理念,历史的被后有很多人不为人知的事,但是诸葛亮的确为蜀国的繁华及三国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果坚持不出山,会有什么后果?

引言:列位读君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努力地去做一件向上的事,可能最终没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可事态发展中,总会得到其它方面的平衡补偿。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果坚持不出山,会有什么后果?这个提问乍一看,后果应该是清晰的:诸葛亮不出山,刘备还能打什么江山,回家洗洗睡得了。要知道刘备得诸葛亮曾用‘如鱼得水’一词来形容。

但从刘备的角度来聊扯上几句,还是能有另一种后果的,天下该三分还是三分。 有句话叫天道酬勤,这个勤不是每天早早起床,是执著努力的意思,刘备前半生中真占了这个字,东闯西荡,矢志不渝,一心想搞出一番作为来。被吕布欺负过,曹操蹂躏过,但都顽强的不低头,象只打不死的小强。冥冥中,这样执著的人,上苍总会给到一些否极泰来的补偿。不知列位读君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努力地去做一件向上的事,可能最终没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可事态发展中,总会得到其它方面的平衡补偿。便会给人一种感觉,老天对每个人还是公平的。要说确实没有达到更理想的回报,也多是反思自己是不是哪个点上没做好、偷过懒。

刘备漂泊江湖,席身之地都不固定,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相助,从而使风雨中前行的脚步,一步步不在摇晃,踏实些起来。这或许就是执著的刘备,于冥冥中该有的一种触底反弹。那么这种注定的反弹若是天意存在,即使不是诸葛亮出现,别的诸葛光、诸葛明也会出现,或是事态发生有利于他的转机变化,比如曹操大北边有乱了,孙权内部有变了。让刘备有缓冲蓄能之机。小编这样侃,似乎唯心论,但不能说不无道理。

世事本无常,人生有起伏,常态也。 唯作为个人的前提是,勤努力、不放弃,当上天的眷顾来到时,立马抓准。大凡成功人士莫不若此。

只读《三国演义》,运筹维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出现,无疑百分百于刘备是雪中送炭。演义是文学作品,着意突出刻划了诸葛亮的智绝,无形拉低些了刘备袅雄亦多智骁勇的一面。

读正史,诸葛亮的雪中送炭,应该是打上个七八折的。很多战事、政事,刘备与他的小班子,都有他自己不凡的处理解决方法,绝不是演义中善柔、好哭的样子。前半生,刘备风里来雨里去、马上颠簸,睡中枕戈,不是个硬汉,也会摔打成硬汉。诸葛亮的出现,更多的是刘备发现启用了一个正好武装到刀刃上的人才。且诸葛亮不负信任,一腔心血实打实的注入到了蜀汉功业上,名垂青史。

总言之,世上没有如果,创业者唯有执著前行,多信付出一分力便收一分果,倘若运好,下力少些,运道不济,那就再咬咬牙。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浏览我的其它侃文。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果坚持不出山,会有什么后果?

1:首先以刘备一向的仁义之名,即使诸葛亮不肯辅佐,也不至于要加害他。

2:曹操当时挟持献帝名声可能已经不好,孙权国势日盛人才济济,公孙氏、马腾韩遂、刘璋、刘表等较大割据势力偏安一方无甚大志。刘备虽然势力较小,但仁义之名散布天下,顶着汉朝皇叔之名,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所以说当时刘备是诸葛亮的最佳辅佐对象,如果三国茅庐还不肯出山,那么也许诸葛亮真的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了,如果是那样刘备可能成不了曹操一生最大的敌人,而曹操及有可能完成一统天下的理想。

3:当然并不排除,诸葛亮,嫌弃刘备势力孤危,不肯屈就。

4:如若诸葛亮真不肯出山辅佐刘备,那么刘备有可能又要开始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依仗较大的割据势力求得苟安。最后可能会籍籍无名。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诸葛亮刘备就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毕竟当时还有很多的割据势力,鼎足之势未成,天下仍然大乱,许多英雄也还在挣扎中求生存求明主。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诸葛亮,刘备匡扶汉室要走的路会更漫长,更曲折。

5:诸葛亮如果不肯辅佐刘备,而是另择贤主而事,那么以他的聪明睿智也一定会选择潜力大的一方,那么鼎足之势依然可能存在,只是不知道会有几国,而曹操依然统一无望。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果坚持不出山,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诸葛亮不出山,刘备将一事无成,被曹操追东逐西,东躲西藏,虽有关张赵等将,拥有万夫不档之勇,但也无济于事。孔明如不出山,孙刘也无法联盟,曹军会先灭刘备,孙权势力就单薄了。被消灭是迟早的事,曹操一统天下的理想就实现了。

三顾茅庐,诸葛亮如果坚持不出山,会有什么后果?

纷纷世事无穷尽,茫茫天数不可逃。诸葛亮一个人改变不了三国的走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