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战役,山口多闻在只有四架舰攻五架舰爆还发动进攻正确吗?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你说他该怎么办?他根本就别无选择。如果他知道真正的战况,他要面对的是美国两艘航空母舰,而且他还有机断行事的权力,他估计会撤退,重新会合力量后再反攻。可是他当时得到的情报是,他的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已经击中了对手两艘航空母舰。

根据当时他得到的敌人舰队里有三艘航空母舰的情报,他现在只是面对一艘航空母舰了。只要再击伤这最后的一艘航空母舰,凭借这日本舰队的剩下的军舰,也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

按照山口多闻的性格,他当然不会放过这最后的机会。所以,他才决定用最后仅有的力量来做反击。当时的情况,按照渊田美津雄的《中途岛海战》中的记载:

“飞龙号”发动三次空中进攻后(包括空袭中途岛),它的飞机已损失殆尽,当友永机队最后一架飞机于16点30分在航空母舰甲板上降落时,“飞龙号”的飞机只剩下了六架战斗机,五架俯冲轰炸机和四架鱼雷机。从拂晓开始投入殊死战斗的飞行员已经精疲力竭,舰员们也一样十分疲劳。当“飞龙号”的飞机攻击敌人的时候,“飞龙号”自己也成了敌人一再猛烈攻击的目标。从日出时开始,“飞龙号”遭到了七十九架敌机攻击,成功地躲避了二十六条鱼雷和大约七十颗炸弹。尽管剩下的航空兵力少得可怜和人员疲于奔命,山口海军少将仍然决定要回击。但他知道,再进行白昼攻击不可能成功,所以决定黄昏时作一次最后努力,那时他的为数不多的飞机有更大的可能冲进去给敌人以一次有力的打击。

造成山口误判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约克城”号的损管人员得力,使得“约克城”在第一次受伤后很快恢复了作战能力。也不是仅仅因为是山口的飞行员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击中而且必然沉没的是两艘航空母舰。

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军的弗莱彻将军在与斯普鲁恩斯将军会合后,提议将两支舰队分开布置。这样,就使得日本飞机的攻击只能集中在两支舰队之中的一支上。再加上美军的运气好,日本的攻击落在了原本就受伤的“约克城”号上。

而日本舰队由于内部反对,尤其是山口多闻的反对,否决了宇垣缠参谋长的建议,把航空母舰集中布置,这使得美军找到一艘日本军舰,就找到了所有的航空母舰。在第一次俯冲轰炸机的攻击中,除了“飞龙”号离得远些没有被炸,其他三艘都受伤失去了战斗力。

在“飞龙”号进攻美军舰队的时候,美军也在准备向“飞龙”号反击。可是美军航母舰队飞机损失也很大,美军的鱼雷机只剩下3架,而战斗机损失殆尽,只剩下24架俯冲轰炸机去攻击“飞龙”号。最终,它们抓住了机会。

在当时,“飞龙”号的航向正对着美国舰队,因此,美国的侦察机非常容易的就发现了“飞龙”号。它向美国舰队发出的报告,精确的告诉了“飞龙”号的方位。

在17点3分的时候,美国俯冲轰炸机队从南西背阳方向飞向“飞龙号”。由于“飞龙”号没有雷达,所以日本人没有能够及时发现美国飞机。在美国俯冲轰炸机的集中攻击下,“飞龙”号连中四枚炸弹,最终起火沉没。

如果山口多闻能够得到确切的情报,我相信他是不会铤而走险的。但是,在当时他的处境来看,他也没有权力放弃战斗撤退。只有联合舰队司令部的命令他才能撤退。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山本五十六的司令部对前线放弃指挥,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知道对方实力,战况不利的情况后,应该改变策略,后撤南云舰队,整编后卷土重来。正是他们的不作为,造成了山口多闻和“飞龙”号的悲剧。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中途岛战役,山口多闻在只有四架舰攻五架舰爆还发动进攻正确吗?

整个中途岛战役中,表现最好的日军将领就是山口多闻少将了,他指挥的“飞龙”号取得了唯一一个击沉美军航空母舰的战绩,多少为日军的惨败挽回了一点颜面,这也多亏了山口少将的坚决果断。当时日本机动部队的其他三艘航母都已经被击沉,而仅剩的“飞龙”号在进行了三次攻击后(1次是中途岛,2次对美航母),也只剩下6架战斗机、5架俯冲轰炸机和4架鱼雷机了,即便如此山口少将仍决定再次对美军舰队发起进攻,从战术上看,山口少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仅从日军“飞龙”号航母的飞机出击数量上来看(15架),攻击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极有可能损失全部的作战飞机,这一点精通航空作战的山口少将也非常明白。当时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半,山口少将放弃了白昼进攻,决定在黄昏时刻发起最后一波进攻,那时候美军军舰不易发现这些目标,防空能力较差,从而增加了日军攻击的成功率。当时日军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都是精锐,许多甚至具备夜间飞行的能力,执行上述作战任务不成问题。

从战役层面来看,日军已经明确发现美军拥有3艘航空母舰,前两次的攻击其实都是相同的“约克城”号航母,但是由于判断上的失误(约克城号损管工作做的好,日机第二次来袭时已经扑灭了大火,日军以为第二次进攻的是另一艘航母),日军误以为已经击沉或重创了2艘美军航母,现在日军和美军都各自只剩下一艘航母,而“飞龙”号的舰载机已经所剩无几,即便能挺过下午,到第二天在拥有数量优势的美军舰载机打击下,也几无逃脱的可能。相比于的舰载机的飞行速度,军舰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不可能指望撤退来逃脱美军舰载机的追击,而且美军舰队也是可以机动向日舰发起追击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利用黄昏的掩护,再次对美军仅剩的航母发起最后的打击,击沉之,这才能保证日本机动部队的安全撤离。

“飞龙”号在此前两波对美军舰队的袭击中,分别派出了24架(18架俯冲轰炸机和6架战斗机)和16架飞机(10架鱼雷机和6架战斗机),虽然舰载机损失惨重,但是都成功的击中了美军航母,即便没有击沉也对其进行了重创,暂时失去了战斗力。计划的第三次攻击将动用16架飞机,包括9架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还有黄昏的掩护,正常来说,击中美军航母是不成问题的。山口少将此举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可惜还没来得及发起进攻,美军航母的俯冲轰炸机就飞到“飞龙”号的头上先行发起攻击了,“飞龙”号中弹受伤,不久即彻底失去战斗力,山口少将计划的这一攻击也最终不可能发起了,山口少将本人也选择了和“飞龙”号航母同沉。

中途岛战役,山口多闻在只有四架舰攻五架舰爆还发动进攻正确吗?

根据山口多闻当时掌握的情报,他决定发起进攻并没有问题。问题是他最后没有积极进行自救,结果白白损失了一艘航母。根据山口多闻当时掌握的情报,美军的兵力优势不大,攻击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并非无脑行动。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此战因为美军通过破译日本海军电报掌握了日军的动向,从而在战斗中掌握了主动权。利用日本航空兵忙着空袭中途岛的机会,美军航母发起突袭,重创了机动部队中的“苍龙”、“赤城”、“加贺”三艘航空母舰。

此时日本只有“飞龙”号航母还能作战。在“飞龙”号上的第二航空母舰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接替了空中作战的指挥权。由于此前情报报告美国舰队中有一艘航母,山口多闻认为虽然败局已定,不过还有一战之力,于是决定发起攻击。

随即山口多闻下令六架零式战斗机和十八架俯冲轰炸机组成的攻击队跟随返航的美国飞机发起攻击,并击伤了“约克城”号航母。不过日军损失也不小三架战斗机和十三架俯冲轰炸机被击落。

在攻击队返回以后,之前南云派出去侦察的侦察机返回并降落在“飞龙”号上,向山口多闻汇报说美国舰队中有三艘航母。此时山口多闻才知道双方兵力对比是一比三。

不过根据攻击队的报告,他认为美国航母已经有一艘重伤,双方兵力只是一比二,加上此前美国飞机损失也不小,自己还有机会,于是决定冒险再发起一次进攻。所以山口多闻派出六架战斗机和十架鱼雷机发起第二次攻击,再次击中了“约克城”号。

根据事后双方报告看,此时美国舰队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山口多闻此举有些冒险。不过毕竟当时山口多闻只能根据自己所得到的情报做出决定,因此并不能说他是没有脑子的蛮干。

山口多闻真正的问题,是在“飞龙”号受伤以后没有进行抢修。

在第二波攻击队返回以后,“飞龙”号只剩下了六架战斗机、五架俯冲轰炸机和四架鱼雷机,而且飞行员也已经疲惫不堪。山口多闻下令飞行员进行休息,并下令侦察机准备起飞,去侦察美军动向。

然而就在此时美军的攻击再次来临,“飞龙”号被击中四颗炸弹,舰上引发了大火。由于轰炸造成舰桥到机舱的通讯线路损坏,山口多闻误认为机舱人员已经全灭,“飞龙”号伤情不可挽回,于是下令准备弃舰。

随后山口多闻召集舰上人员,在甲板上举行了时间长达两小时的退舰式,接着山口多闻下令护航的驱逐舰“卷云”号发射鱼雷把“飞龙”号击沉,自己则回到舰桥上准备与舰同沉。

但是实际上在此期间机舱人员一直在拼命进行抢修,正当“卷云”号补枪时,“飞龙”号的动力和电力都已经恢复正常,而且大火也已经自然熄灭,“飞龙”号实际上已经转危为安。然而就在此时“飞龙”号又挨了自己人发射的鱼雷,机舱人员只能紧急撤离,“飞龙”号也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山口多闻本来可以以“飞龙”号重伤的代价换取击沉美国“约克城”号,因此攻击命令并不能算错。但是最后却因为忙着作秀变成了大家各损失一艘,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中途岛战役,山口多闻在只有四架舰攻五架舰爆还发动进攻正确吗?

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苍龙、加贺、赤城号航母被美军航空兵重创,不是被击沉就是被自己停在甲板的燃油、炸弹殉爆导致起火丧失了战斗力。赤城号上的指挥官是前线最高指挥官南云忠一,他在弃舰逃生以后转移指挥权给了山口多闻。

山口接的绝对是一个烂摊子,主力舰三艘被美国人干翻,此时第一波攻击机群要马上返回,第二波攻击机群还没有补充好足够的燃油和弹药,要是让南云忠一这个选择困难症晚期患者去抉择,他肯定还会把飞龙号搞得一塌糊涂。山口多闻毕竟能力摆在那了!他命令第二波攻击机群立刻起飞迎敌,同时清空甲板让第一波攻击机群降落。

海战不同于陆战,航母本身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一旦被攻击机包围那就是死路一条!如果航母飞不起来舰载机就等于海面漂浮的活棺材,山口多闻命令发起进攻是绝对正确的,不然等第一波飞机回来,第二波飞机还是迟迟不能起飞迎敌,那就等于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如果山口继续让第一波飞机返航的话,第二波飞机还需要等上至少三十分钟才能起飞迎敌。因为飞机要从机库吊装到甲板,然后排好起飞次序,再然后挨个起飞。航母上的甲板很小,不可能让几十架飞机一起停在跑道上。曾经日本有流行一个关于中途岛海战的说法,叫决定命运的五分钟。意思就是日本人还差五分钟就能取得胜利,那完全就是虚构幻想出来的。如果南云忠一不是炸弹换鱼类,然后又鱼雷换炸弹,把自己的航母甲板摆满了各种易燃易爆品的话,可能损失不会那么的惨重。山口多闻也不会让第二波飞机在燃料与弹药不充足的情况下去起飞迎战美国飞机,山口多闻告诉他的飞行员,他们已经是最后一批可以起飞迎战的人了。

尽管这些飞行员抱定了死战到底的决心,但是武运没能长久。飞龙号最终也被击沉,山口多闻这位被认为是山本五十六继任者的少将指挥官随舰殉葬。这一点还真不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而是源于英国皇家海军。因为在一战以前,英日两国曾经结盟,日本人学到了一些英国皇家海军的教规条例。不过这会儿英国人可不这么干了,一艘军舰不就是钱嘛!有钱几个月就能再造出一艘来,可是一个合格的舰艇指挥官可不是几个月能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已经干到了少将这个位置的人才,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整场海战下来,美国损失了一艘约克城号航母,而日本损失了四艘航母,分别为加贺、苍龙、赤城、飞龙。但是对日本来说,损失更大的是一大批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海军官兵,以及像山口多闻这种出色的指挥官。从那以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再没有还手的能力了。这场大海战下来,让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彻底占了上风,二战太平洋战场迎来了转折,日本在那以后再上天的飞行员就完全不是美国飞行员的对手了!因为老司机都死于这场海战了,剩下的都是新手,也让日本陷入了战争的死循环,以至于到后期日本飞行员只能开着飞机撞美国军舰,成了太平洋海上那一丝所谓的“神风”。

中途岛战役,山口多闻在只有四架舰攻五架舰爆还发动进攻正确吗?

题主问的是“飞龙”号已经发动两次攻击后的情况,答案当然是NO。可以说山口多闻已经疯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想发动攻击。

航母是机动部队的核心,没有航母,再多的战列舰也是摆设,所以保护好剩下的“飞龙”至关重要

从战略上来说,保住“飞龙”而不是在中途岛消耗掉战略意义更加重大。有人也许会拿“飞龙”前两次攻击得手出来说事儿,那我就要问了,按照美日造船能力对比,航母一换一划不划算?答案当然也是NO,对当时的机动部队来说,航母四去其三,保住剩下这一艘航母还可以东山再起,和美国航母兑子,那没了就是没了。后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日本海军只能靠两艘“翔鹤”级苦撑,多一艘“飞龙”的话,结果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山口多闻用“飞龙”和“约克城”一换一只是为了面子,输了里子。

表面上看“飞龙”与“约克城”同归于尽是山口多闻的功劳,实际上得不偿失,正是体现他愚蠢之处

从航空战术方面来说,日本舰载机比美军航程更远,“飞龙”完全可以一边西撤一边发动反击,让美国人打不着它。可山口多闻不,他是一边靠近美国航母一边反击,唯恐美国人打不着它。这可以说是非常愚蠢的,就好比拿长枪的非要与拿短刀的近身搏斗一样。

“飞龙”被击毁,完全是山口多闻孤注一掷不停向美国航母靠近的结果

“飞龙”前面两次进攻虽然得手,但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是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由于“飞龙”西撤太晚,被一架油尽即将返航的美军SBD发现。可以说如果“飞龙”起飞第一波攻击机群后立即西撤,腿短的美国飞机根本发现不了它,发现了也打不着它。

二是原本残存的28架攻击机(18架舰爆,10架舰攻)损失了一大半,只剩下9架还可以出动。而且这9架的飞行员战斗了一天,都已经精疲力尽,吃兴奋剂都没用。山口多闻不得不命令延后90分钟再出击,否则飞机还没到美军航母那里就会因为疲劳驾驶坠海的。很多飞行员嘴里咬着饭团就在椅子上睡着了。在空中巡逻的零式战斗机飞行员也是如此,所以美国攻击机群空袭“飞龙”时,很多战斗机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日本现在依然把山口多闻吹嘘为军神,其军事文化就是喜欢这种脑子里除了进攻和玉碎就空空如也的军人

所以,山口多闻的第三次攻击计划是非常不明智的。不过也很正常,这个日本鬼子本来脑壳里就只有肌肉。当初做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时,因为“苍龙”和“飞龙”续航力不足,本来没打算让它们参加,山口多闻为此打了南云忠一一顿(方案又不是南云做的),还说续航力不足就只带单程油料,等偷袭完珍珠港,就把“苍龙”和“飞龙”自沉好了——那美国人倒是省事多了。

中途岛战役,山口多闻在只有四架舰攻五架舰爆还发动进攻正确吗?

现在看是正确的,那时的日本人喜欢一搏,此前的日本没有败过,不服输的,主要是转舵撤退不好使,其它三艘正在燃烧,自己逃跑了不救人,根本就不可能,再说了,山口是优秀军官,应该是知道,以航母的速度,逃跑一宿也抵不上飞机一小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