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将周培公是如何骂死吴三桂手下第一智囊汪士荣的?
小说也成为了历史,这也颇为有趣。
如果汪士荣能够被周培公轻易骂死,那他何能被称为吴三桂手下的第一智囊?小说危言耸听,这也是我不喜欢看现代小说的原因。经不起推敲,看过之后,感到啼笑皆非。
首先,汪士荣是要挽救平凉局势,来安抚王辅臣。他根本不需要身入险地,自投罗网。如果到了让他亲自出面的地步,那如果没有万全之策,他就如同自杀一样。这种人,就不配称作智囊。
第二,一切都是靠实力的。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白搭。没有援兵做后盾,空言谁也不信。
第三,被人胡说八道的乱扣,没有人证物证,就自乱阵脚,自己吐血而死,这个人连个流氓无赖都不如。如何能够称作第一智囊?
第四,为什么而死?我到最后都没有看明白。你自己站在反满大义之上,堂堂正正,不是做贼。反而让认贼作父的汉贼骂得狗血喷头,可笑至极。
而且既然敢做,就不怕别人说,这种见过大阵仗的人,为这种事情就死。那陈平死几百回了。枉称第一智囊。
所以说,这种情节让人看了只能感觉生搬硬造,没有任何现实的可能。
清朝名将周培公是如何骂死吴三桂手下第一智囊汪士荣的?
关西名士汪士荣,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但有一个大污点:和嫂嫂有私情,和后母搞暧昧。
汪士荣的嫂嫂原本是他的表姐,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出外游学时,表姐还送给他一支玉箫作为定情信物。
只可惜,汪士荣几年不回家,表姐已经另嫁他人,这个“他人”就是汪士荣的亲哥哥。
如果表姐变成嫂嫂后,能够过得幸福也就罢了,可汪士荣的大哥并不爱这个妻子,他外出做生意常年不归,而且还在外面又娶妻纳妾,忙得不亦乐乎。
嫂嫂爱而不得,却要为不爱的人独守空房,过得真是生不如死。汪士荣回家时,看到嫂嫂的不幸,心里特别难受。
他尽管已经娶了妻子,可是对嫂嫂还是不能忘怀,嫂嫂当年送给他的那支玉箫一直带在身上。
嫂嫂看到那支玉箫,就含泪对汪士荣说:“兄弟啊,没想到你还带着我的玉箫……”
汪士荣也动情地说:“我们都会老死,只可惜我们虽死不能同穴。到那时,把这支箫一分为二,你一半我一半。”
说着,两人情不自禁地抱在一起。这一幕正巧被后娘撞见,而此女人不是个良人,她对清秀儒雅、才学出众的汪士荣早就有了非分之想。
她抓住汪士荣和嫂嫂这件事不放,威胁汪士荣在和嫂嫂相好的同时,也不能丢下自己……
汪士荣怕后母把事情宣扬出去,便答应了她的“无理要求”,三个人之间就开始“不明不白”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在老头子眼皮底下。汪老爷子知道了这件事,气得七窍生烟,不出一个月就见了阎王。
汪士荣再也没脸回家,就一年到头在外游学做官,主要是做平西王吴三桂的谋士。
当时吴三桂远在云南,拥兵自重,康熙为了避免意外,在除掉鳌拜之后作出了撤藩决定。
没等康熙动手,吴三桂先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发动了叛乱。
而这时候的汪士荣,是吴三桂智囊团的主要谋士,他四处游说,把一干朝廷重臣拉进了吴三桂的反朝廷阵营。
三藩之乱的战火,熊熊燃烧了几年,胜负差不多已见分晓。不料,陕甘总督王辅臣在几个藩王的威逼利诱下又发动了兵变。
康熙派大将图海和周培公带大军征讨王辅臣,结果汪辅臣损兵折将,其儿子王吉贞也被周培公一把火烧死。
王辅臣不敢再战,坚守平凉城不出。图海计划集中火力攻城,周培公却自告奋勇要去劝降王辅臣。
巧的是,周培公刚刚叫开城门,汪士荣也飞马而来,他来的目的正和周培公相反,他是来给王辅臣加油打气的。
而王辅臣此时也是进退两难,康熙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在杀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之后,却把他的儿子放回来了。
可是吴三桂对他也不错,再说周培公杀了他的儿子,他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所以他要再等一等、看一看。
康熙和吴三桂的人同时到了,王辅臣要听听他们怎么说,分析一下哪一方对自己有利,到时候再做决定。
就这样,一场斗智斗勇的唇枪舌战,就在王辅臣的衙门里爆发了。参战双方当然是周培公和汪士荣。
周培公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他说王将军是受奸臣蛊惑威逼才做了傻事,只要悬崖勒马,朝廷会宽恕于他。
而汪士荣也不甘示弱,说吴三桂的五万大军正在赶来援助王将军,将军若再坚守两日,胜利指日而待。
接着,周培公直接揭穿汪士荣撒谎,吴三桂全部兵力五十三万,在岳州三十万,在长江、汉水流域十七万,云贵川三省总共不足六万,哪里还有五万兵。
汪士荣却自负地说道:“我汪士荣是关西名士,自幼游学天下,从来以诚待人,不知有欺人二字!”
周培公一听“关西名士”,就顺着这个话题说下去:“你这名士,确实美名远扬,无论走到哪里,没有人不知道你汪士荣。”
王士荣被夸得不好意思了,一个劲地说着:“岂敢、岂敢!”殊不知,周培公这是在诱敌深入。
只听他继续夸奖下去:“说实在话,我久闻汪先生大名,自愧我周培公三点不及君。”
汪士荣有些纳闷,他说:“如今你在图海军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有三不及!请问周先生是哪三点?”
周培公说:
第一,先生仪表堂堂,本人不及你;第二,先生才学出众,本人不及你。第三,先生阴谋险诈,叛君王,欺父兄,周培公更不及君!
话音刚落,在场的人哄然大笑、而汪士荣却涨红了脸:“周先生,你为何如此作践人呢?”
周培公马上拿出证据:“吴三桂是你的主人,你没有背叛过他吗?你与嫂嫂、后母私通,气死了老父亲,这不是事实?”
汪士荣脸色由红变白,两眼呆呆地看向远方,双手哆哆嗦嗦地在身上搜索,终于取下了那支从不离身的玉箫。
周培公已胜券在握,但他还想乘胜追击,他质问已无力抵抗的汪士荣:“你空有一肚子学问,却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还有何脸面去见你的父兄?”
这一句直接要了汪士荣的小命,只见他突然吐出一口鲜血,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人事不知。
一会儿醒过来,他把手里的玉箫使劲往地上一摔,玉箫立马断成两半。
周培公含泪走到他身边,轻轻地对他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汪士荣使出所有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周先生……你懂我……死在你的手里,死而无憾……只是,把这支箫……”
话没有说完,一代才子汪士荣就走了……而他那支玉箫,究竟能不能回到他的嫂嫂身边,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周培公骂死汪士荣一事,本人总感觉周培公有些过分,为什么不争取一下,让汪士荣也改邪归正,为朝廷效力呢?
那时候汪士荣才三十来岁,白白被骂死实在太可惜了。当然,不被周培公骂骂死,坚持和朝廷作对最后也会被康熙杀死。
但作为男子汉大丈夫,死在对手的屠刀之下,总比被人家骂死更有价值吧!
周培公骂死汪士荣之后,王辅臣马上投降了,但朝廷也没有宽恕他,康熙下令把他押往京城,而图海顶着抗旨的罪名让他自绝了,好歹留了个全尸。
要说汪士荣之死得利最大的,还是图海和王辅臣的将士以及平凉城的广大百姓。
如果汪士荣不死,吴三桂的援兵一到,一场恶仗就会在平凉城爆发,无数生命将在这场战斗中被葬送。
由此可见,周培公用不太光明正大的方式,把汪士荣送上黄泉路,而避免了一场战争,此举还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故事出自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在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在历史上,汪士荣的确是吴三桂麾下的谋士,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发动叛乱时,也的确派汪士荣拉拢了王辅臣。
不过,王辅臣马上让儿子王吉贞把汪士荣和吴三桂的招降书献给了康熙,康熙帝便将汪士荣除掉了。
也就是说,汪士荣不是周培公骂死的,至于汪士荣的那件龌龊事,更是查无实据。
但周培公劝降了王辅臣却是历史的真实,王辅臣的投降,对取得平叛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周培公为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朝名将周培公是如何骂死吴三桂手下第一智囊汪士荣的?
谢谢邀请!
康熙朝名将周培公是如何骂死吴三桂手下第一智囊汪士荣的?
在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里,名将周培公是浓墨重彩撰写的之一!周培公文武全才,能言会道,胆识过人,特别是在王辅臣的军营中,当场骂死了吴三桂的谋士汪士荣,可以说拍案叫绝!
为什么呢?
事情得从头说起!
一王辅臣军营中相会!准备反清的吴三桂就派谋士汪士荣去游说跟他有交情也有反清意图的几个藩王和大臣!
第一站,去了广西,游说了孙延龄反清!
第二站,来到广东,找到了藩王尚之信!
第三站,赶到福建,拜见藩王耿精忠!
第四站,辗转陕西,坐阵王辅臣军中!
汪士荣去了这么多的地方,目的是:带着吴三桂的书信告诉这些人,一起带兵反康熙和他的大清!
平西王还是有一定的号召力!上述这些人,在接到了吴三桂的书信后真的都反了!于是,前去游说王辅臣造反的汪士荣和前去劝说王辅臣忠于朝庭的周培公就这样狭路相逢!
二周培公句句要害击中体无完肤的汪士荣,哪有不死之理?汪士荣来到了王辅臣营中,说吴三桂会发兵帮助王辅臣反清!还有很多银两支持!
立场有些摇摆加上手下的逼迫,王辅臣真的反了!
来到大营中,周培公陈述了康熙曾经对王辅臣的重用和信任,还送他豹尾机,说得王辅臣心生愧疚,汪士荣见势不妙就出来跟周培公干上了!
周培公早早知道了他的为人,一番炮轰:
汪先生游说南北各地,纵横捭闾于诸候之间。凭着机变之能,如簧之舌,造谣生事,挑挑离间,阴险狡诈,坑蒙拐骗……(这是原话)
骂到这里,汪士荣已经心胸气短了!
你出卖朋友傅宏烈,父亲病重不尽孝,欺母,淫嫂,气死结发妻子,衣冠禽兽……这些话一把匕首刺进他的心中,口吐鲜血而亡!
真的是骂死!
由此可见:汪士荣碰到了周培公真的是克星到了!清朝名将周培公是如何骂死吴三桂手下第一智囊汪士荣的?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由@读史三悟 来答。
汪士荣号称小张良,虽为吴三桂麾下谋士,但不是被周培公骂死的,而是被康熙处以极刑杀死的。事情是这样的,吴三桂叛乱之际,安排汪士荣去策反王辅臣,未曾想,王辅臣将汪士荣和吴三桂的招降书转手送给了康熙,康熙就将他杀死了。
只不过,在小说《康熙大帝》里,汪士荣是被周培公骂死的,那么,我们就结合这部小说,来分析一下,周培公是如何骂死汪士荣的。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招不可谓不高
此前,周培公未与汪士荣打过交道,而且,周培公自知自己年龄尚小,资历较浅,在王辅臣、汪士荣面前不可硬来,只能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给汪士荣讲清目前的形势,以此为突破口,循序渐进。
周培公对汪士荣这么说的:“弥天大罪是可以用弥天大功补救的,我知道,汪将军也是受人蛊惑,才误入歧途,与朝廷对抗,现在朝廷已经下旨,你如果弃暗投明,朝廷就可以特赦你以前的罪过。”
为了防止汪士荣起疑心,周培公说完之后,又不忘补上一句“这一点儿,请汪将军放心,我周培公和图海将军会拿自己的性命,保将军不死”。
周培公这么说就是为了给汪士荣吃下一颗定心丸,不轻易激化双方矛盾,给汪士荣留下退路,让他有路可退,不至于与己方鱼死网破,再说,如果汪士荣说服了王辅臣一同反清,那么,大清未必能打过叛军,所以,只能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也有“围师必阙,穷寇莫追”的意思。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句句戳心
汪士荣既然是吴三桂的谋士,想必也见过大场面,对周培公画得这张大饼,肯定是嗤之以鼻,不屑于顾。为了说服王辅臣、反击周培公,汪士荣说到:“五万精兵和粮草三日之内即可救援,不用惧怕清兵”!
周培公虽然年龄小,但是也不是吃素的,早就调查清楚了吴三桂的军队部署以及兵员数量,所以,直接反击汪士荣:“吴三桂虽然有兵53万,但是驻扎分散,30万在岳州,17万在汉水,6万在云贵川,所以,3天根本来不了5万精兵,即便能来,也是一些老弱病残,长途爬涉三千里,更是疲惫不堪”。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周培公对吴三桂、汪士荣的情况了然于胸,再加上当众揭穿,可谓是字字如钉,钉在汪士荣的心脏上,让汪士荣败下阵来,顿时,血压飙升,头昏脑涨!
因此,不得不佩服周培公的前瞻性,做事细致周到,考虑全面,当面揭穿汪士荣的谎言,让王辅臣怀疑吴、汪二人的军事实力,唤醒王辅臣的良知,将这位举棋不定的边缘人物拉近大清的阵营,为大清效力。
3.先扬后抑,连连夸奖,实则笑里藏刀
周培公也是懂得一些心理学的,他抓住对方的软肋就会猛戳,所以,接下来,周培公就要在明面上夸奖汪士荣,暗地里讽刺他,让他有苦难言,苦上加苦。
周培公说:“我有三点比不上汪将军,其一是汪将军仪表堂堂,温文尔雅;其二是汪将军纵横捭阖,临危不乱;其三嘛,汪将军背叛旧主,杀害结拜兄弟,欺母淫嫂,气死原配,勾结对手,五伦尽失,怎么还有脸面活于天地间”,说完周培公再次补充:“你这种无情无义、无父无兄、无君无友之人,生不能取信于天下;死,没有脸面见死去的父兄”。
这下彻底击穿了汪士荣的痛点,在众人面前,颜面扫地,顿时感觉无地自容,随即没有忍住,“哇”地一口,吐血而亡。
其实,这部电视剧中,周培公骂死汪士荣,颇有当年三国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的遗风。他们为了各自阵营,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提前熟悉对手的优缺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循序渐进,找准对方的软肋,加以打击,正中要害,堪比没有硝烟的战争。
清朝名将周培公是如何骂死吴三桂手下第一智囊汪士荣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周的学识压汪,自身正,立场明,且占据形势胜汪情理之中。汪心本虚,学识虽好人品却低劣,击中要害被一击致命不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