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孝文帝一生勤俭执政,而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是作者故意掩盖汉武帝的功绩吗?
《史记》被称为谤史,主要原因是司马迁思想里残留的贵族意识,他对刘邦这些人的态度都在书中表达出来了。
汉武帝和司马迁有个人恩怨,而司马迁时,汉武帝还活着,没有给活人立传的。所以,司马迁在汉武帝的传中就不那么明说,只把封禅最主要内容写写。
不过,汉武帝的事迹,他在其他人的传记里都提到过,我们基本可以拼出汉武帝的生平。
司马迁不是故意掩盖汉武帝的功绩,他把汉武帝都分散写进了书里。他这么写,我认为一是为了避祸,李陵的事给他敲响了警钟。
二是想让这本书流传下去,避免被毁灭的命运。他既不能违心去写,又不能避开,就干脆采取分散描写,主传不写的办法。
《史记》中孝文帝一生勤俭执政,而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是作者故意掩盖汉武帝的功绩吗?
这个问题其实还真有点复杂,司马迁的心理就是比较复杂的。
但首先要明白一点,今天的史记不是司马迁的本来的面目,书中的今上本纪是假的,直接是后来将封禅书改写的,所以司马迁原本对汉武帝的本纪描写怎样已经不可考证了,这是前提。
司马迁本身对汉武和汉朝的功业是崇拜的,假如没有汉武的时代,要让司马迁完成史记是无法做到的,史记就不叫史记了,这个说法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但正因为那个恢弘的时代,才促使司马迁去完成父亲的太史公书,记录煌煌历史,说白了,这同样是汉武那个时代才有的雄心壮志,本质上不就是汉武一样的心理吗?只不过一个在治国,一个在著述,汉武是英雄的时代,司马迁、张骞、卫霍都是某种方面的英雄,难道不是吗?
所以,司马迁从内心来说,对汉武是崇拜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否则,司马迁如何要对李陵求情?固然司马迁对李广有同情敬重的心理,但他和李陵是好基友吗?不是,司马迁和李陵根本就没有多少交情,只是泛泛之交。
为什么司马迁还要求情?这就是司马迁对汉武尽职忠心的层面,司马迁的思想不同于汉武,对开疆拓土虽然崇拜,但对战事的态度是持保留意见,尤其后期不断对塞外用兵。要说司马迁当时已经是儒家仁义思想,反对法家的酷吏,可能的确有这层关系,但也不好说完全是。可能司马迁也倾向黄老道家说不定,对张良、汉文休养生息是认同的。
之所以他批评汉武的追求长生,主要是认为过于迷信这些对治国有不好的一面,并不是反对黄老道家的内容,其实司马迁脱离不了汉朝时代,整个时代风气都是如此的。
但实际上汉武的思想并不是当真迷信方术,而是只要对他有好处,他就愿意相信,对儒家地位是提拔的,但没有到独尊儒术的地步,这是误解,对法家酷吏汉武是信任的,但法制严酷是汉朝继承秦朝而来,好比司马迁会遭宫刑。按制度说,只要司马迁交赎款,他可以不用受刑,也是法律规定,但他没有钱,所以只有受刑。同样道理,李陵李广利等人败绩,要是回到中原,只有受到严刑惩处,可能被杀,就因为刑律严酷,一些汉将就投匈奴了,有这方面的心理压力,这在汉朝法制的一些研究中已经被指出是一种现象。
所以司马迁对汉武的真实态度很复杂,虽然有不少批评,但其实他的成就本身也离不开汉武制造的平台,他对汉武功业是崇拜的,但个人遭遇和一些思想上有抵触,也是事实。
《史记》中孝文帝一生勤俭执政,而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是作者故意掩盖汉武帝的功绩吗?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儒家对待身体的基本看法。但是撰写《史记》的司马迁被汉武帝实施宫刑,其心理上的伤害要远远大于身体上的伤害。士有四耻,其一则为:诟莫大于宫刑!对于司马迁而言,上不孝于先祖列宗,下无颜对士民亲友,刑不上大夫之说对于他来说更是一种讽刺。
任何一个史官在做史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带入个人主观意愿,我相信司马迁是,陈寿是,包括后来资治通鉴的撰写者司马光一样是,汉武帝对司马迁实施的宫刑不光摧毁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更严重的是让其成为不孝之人,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一件事,要知道身体缺少零件的,死后连祖坟都入不了。这样天大的仇恨司马迁没把汉武帝写成十恶不赦的昏君就已经是手下留情了。 在司马迁笔下,汉武帝主要错在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任用酷吏,相信方士这几点,站在史官的角度,司马迁起码做到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说的基本属实,《史记》中除了上古史话,其他通过考证基本无阿谀奉承之语,更无主观推测之事,限于当时的历史观,他观察不出汉武帝的种种措施利在千秋也是很正常的。包括汉武帝自己,恐怕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政策会深深影响后世几千年。
司马迁写史记的立场,也许有些唯心,导致其作品有一定主观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写史的立场往往站在第三者立场看问题,肯定功绩同时也贬斥失误,不失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史书著作。
《史记》中孝文帝一生勤俭执政,而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是作者故意掩盖汉武帝的功绩吗?
你觉得司马迁能喜欢汉武帝?
《史记》中孝文帝一生勤俭执政,而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是作者故意掩盖汉武帝的功绩吗?
这个说法有些偏颇,司马迁的先祖就是周朝的史官,而史官不是人人都能当的,他们必须有超人的知识储备,过人的见解以及收集史料的能力。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初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做起了祖先的老本行,耳濡目染,司马迁从小也对史学有着浓厚兴趣,他趁着壮年游历了大汉的名山大川和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都过实地考察、探访的方式获得许多第一手的史料,同时遍读史书,耗尽毕生精力,完成了这部史家绝唱《史记》。
但《史记》是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全书完成的,在此之前司马迁为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话而被处腐刑,如果这本秉事实而书写成的《史记》让汉武帝看到,不但自己命不保,全族也要被灭,最主要的自己一生心血《史记》将被汉武帝一把火烧掉。
因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史记》写完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就是要将《史记》藏在深山里,汉武帝想找到它将它烧掉也不可能,然后让后人在一些大都邑里传播。
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把《史记》藏匿在他的女儿司马英的家中,他的外孙杨恽自小就阅读了此书,一生中将此书阅读了三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在汉宣帝时,杨恽被封为平通侯,想到他外祖父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巨著尘封了二十多年,也该是重见天日了。于是就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公开发行,从此天下人才能公开阅读这部巨著。
但有意思的是,关于汉武帝刘彻的传记叫做《孝武本纪》,所谓“孝武”乃是刘彻的谥号,而谥号的来源则是一个人死后,人们总结他一生的所做作为给予的最终的评价,刘彻一生好战且武功显赫,因此得谥“武”。可是上文也说了,本书成书的时候刘彻还活着,活人怎么会有谥号呢?作为严谨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生前便预知汉武帝的谥号,因此只有一个可能,这篇本纪是后人撰写。
其实,在杨恽将《史记》献出时,也是留了个心眼,虽说风声已经没那么紧了,可书中“诽谤”本朝的微词甚多,杨恽还是不敢全部呈现,于是就故意拿去了其中言辞最为激烈的十卷,其中就包括汉武帝本人的传记,它本来的名字叫做《今上本纪》。宣帝得此书,通阅之后赞赏不已,传令群臣抄写查看,以史为鉴,但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这十卷逐渐流失。流传至今的《史记·孝武本纪》并不是司马迁所写,而是由西汉经学家褚少孙根据《史记·封禅书》补写的内容。
所以现在《史记》中看到的内容似乎都是表现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的事迹,但汉武帝的功绩其实在《史记》其它篇幅中也有介绍,应该全面看待!
《史记》中孝文帝一生勤俭执政,而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是作者故意掩盖汉武帝的功绩吗?
就像楼上说的,你觉得司马迁能喜欢汉武帝?
哈哈,孔子都能杀人,又何谈司马迁,毕竟是因为汉武帝才被宫刑,在那个年代,这种侮辱,佛都有火。
此外史记是在汉宣帝的时候才公布出来,原因吗,你懂得。
史记,不过是以个人思想主义写的一篇叙事文章,公平公正一个没有,想喷的可以去看看《史记 太史公自序》,看不懂的我给你举例对喷
司马迁认为武帝是个残暴的君主,任用酷吏,对讨伐匈奴导致的国家问题不满,还有就是武将权利比较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