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神韩信,为何落个被杀的悲惨结局?
看历史上的记载,刘邦本来是不想杀韩信的,但韩信自己最后走上了一条死路。
韩信和刘邦有过一段蜜月期,两个人出身相似,观点相似,经历相似。所以沟通很深。韩信能够把所有的训练有素的军队屡次交给刘邦,自己带领刚征发的数量不足的新兵去完成艰巨的战略任务,毫无怨言,这说明了两人君臣肝胆相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信的功利心慢慢涨了起来。他先攻被郦食其劝降的齐国,变相杀了刘邦的得力助手。打下齐国后不顾刘邦窘迫的情况,要求当齐国的假王。而刘邦封他为齐王后,他又志得意满,出工不出力,不像彭越一样积极袭击项羽的后方。
等到垓下之战时,他又逗留不进,致使刘邦大败。直到刘邦允诺给他加封封地才带军来会合破楚。后来又窝藏刘邦的死对头钟离眜。这一切都让刘邦忍无可忍。
到刘邦把他抓起来,降封他为淮阴侯,他认为自己无罪,当年别人动员他谋反他都没有答应,刘邦对他不公。所以天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刘邦知道他的政治头脑,并不想杀他。
可吕后和那些被他得罪的政敌要置他于死地。最终他被以谋反的罪名给吕后杀了。刘邦回来,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死,主要还是因为他政治头脑太幼稚,又不能修身养性,急流勇退。结果被他的功利心给害死了。
一代战神韩信,为何落个被杀的悲惨结局?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屠杀功臣是历代帝王都采用的手段,韩信用兵神勇,帮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国家安定以后就失去作用了,刘邦必然过河拆桥,为防止韩信造反,必然要除掉韩信及其他有功之臣。
以韩信的为人、性格和其所作所为,韩信为刘邦所除也是情理之中、预料之内。
想当年韩信平定三齐后,而刘邦却被项羽围困在广武,形势相当危及,刘邦要求韩信派兵解围,而韩信却按兵不动,反而乘机向刘邦索取爵位,要求封他为齐王,刘邦无奈,只能应允,这也给刘邦留下了不快,算是心结吧。
在楚汉决战时,项羽的军队被刘邦赶到了固陵,只需韩信的军队南下就可以形成合围之势,在此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韩信却再次不听号令,停军不前,他以这种沉默的方式继续向刘邦索取更大的利益,刘邦不得不再次作出妥协,把陈邑到海滨的地盘划给他,韩信这才心满意足,率部投入战场,最终消灭了项羽。韩信无疑给刘邦的旧伤又捅了一刀,此时原本对韩信心有疑忌的刘邦就更坚定了日后除之而后快的决心。
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邦建功立业,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改封楚王,调离了他的大本营,这本来就向他传递了危险的信号,但他不思悔改,却收留钦犯钟离眜,刘邦忍无可忍,大军压境,韩信只得交出钟离眜的人头,被削去了楚王,改封淮阴侯,被带回了京都。
刘邦已老矣,而韩信正当年,在军中威望极高,如果他像其他反王和将领一样举兵造反,在军中就会有一呼百应的作用,为了免除后患,吕后在萧何的帮助下设计杀害了韩信,为刘邦除去了最大的隐患,刘邦也总算可以安心的去了。
韩信在军事上是个天才,但在政治上是个文盲,他不知道功高盖主已是大忌,定天下后又过于嚣张,目中无人,把老刘给惹毛了,刘邦借吕后之手杀掉,这冥冥之中就是定数。
一代战神韩信,为何落个被杀的悲惨结局?
第一,韩信真的没退吗?
韩信退了,不然他就不会真的乖乖受封为侯,留在长安了。无非是当时的韩信认为跑出去也作用不大,所以还不如以退为进,老老实实享受富贵。
但问题是之后随着陈豨的反叛,又让韩信重新燃气了新的希望,只可惜因为下属告密而失败了。
于是韩信便是三族被灭,算是彻底结束了。
第二,张良真的退了吗?一开始的张良可能是有退的打算,但问题是下面记录中的张良可一点都没有要退位的打算:
上自将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良疾,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疾甚。楚人剽疾,愿上慎毋与楚争锋。”因说上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谓“子房虽疾,强卧傅太子”。是时,叔孙通已为太傅,良行少傅事。《汉书·张良传》
上述记载的是汉十一年刘邦出征讨伐英布叛乱之时的事,当时因为刘邦要亲征,所以需要派遣得力干将留守长安。
然后张良便趁机提出建议,希望刘邦能让皇太子刘盈节制关中军队,以稳定后方安全。
于是刘邦便封张良为太子少傅,协助皇太子刘盈镇守关中。
而张良这辈子在汉帝国的官员序列中最高的职位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这个看上去并不咋地的太子少傅。
所以请问如此孜孜求索,一心向上的张良,能叫退吗?
很多人以为的张良是什么?大汉朝第一军师?
可问题是大汉朝并没有这个官职。
一开始的丞相是萧何,太尉是卢绾,御史大夫是周苛周昌兄弟,后来还有灌婴,另外陈平也是明确的护军中尉,至于韩信人家也是从大将军到左丞相、相国一步步升迁上去的。
说过来说过去,虽然张良后世名声震天响,但他在汉帝国的官员序列中其实真的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的权势。
简而言之就是,张良这个人对于刘邦个人的作用确实很大,因为他的确是“常为画策臣,时时从”刘邦,但因为“良多病,未尝特将兵”,所以张良的实际权力是一直受到很大限制的。
这也是很多人先入为主的觉得张良这个人就是看淡一切,然后随时准备退位,事实上张良压根就没有得到过什么巨大的权力,所以他退什么?拿什么退?
至于最后好不容易当上了太子少傅,搭上了太子刘盈和吕家这条线,大家觉得张良还会轻易放弃吗?
于是就有了之后张良儿子继续为吕后效力的记录:
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史记·吕太后本纪》
但可惜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张良家族在之后面临了巨大的政治危机:
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坐不敬,国除。《汉书·张良传》
如上记录,之后孝文帝刚刚即位不久,便随便找了个理由直接废了留侯家族的爵位。
当然了,可能我上面的描述有点太偏激了,毕竟《史记》中还有大量对于张良各种不愿意掌权的渲染,只不过在那些渲染中都离不开张良多病的这个问题。
所以对于张良这个人,我的看法一直都很简单,他是个贵族,也是个有雄心大志的人,只可惜年龄大了以后病太多,所以让他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养生为主,但不代表张良就真的是一个寡淡无欲的修行之人。
最后再从张良家族的结局来看,也不算是什么功成名就,毕竟二代而亡的结局,在汉初一百多功侯中,尤其是在那些有名的功臣中,的确不算是什么好的结果。
再看看人家萧何家族,那才是真正的功成身退,享誉数百年,以至于之后的萧家人就算有犯错的,也是人倒爵不倒。
一代战神韩信,为何落个被杀的悲惨结局?
感谢您的邀请,我把韩信的死归为五点:
一、韩信有封王自立的野心楚汉争霸时,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而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刘邦连割土议和的方式都尝试了,这一次项羽拒绝了。
韩信知道这件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刘邦:“我刚刚打下齐国,但这个国家的人反复多变,我请求成为代理齐王。”
被重重围困的刘邦看到自己的大将军旗开得胜后,没有先想怎么来救自己,而是要挟自己想要封王了。
这便是韩信惨死的第一条理由。
二、韩信强大地指挥能力,威胁到了汉朝的统治刘邦曾经和韩信讨论过关于手下将领的才能,得出了各自的优劣。
刘邦笑道:“那将军觉得,我又能统领多少兵马呢?”
韩信正色道:“陛下统领十万兵马没有问题。”
刘邦:“那么,将军之能可以统领多少士兵?”
韩信顿了顿,提高了声音。说:“当然是越多越好。”
恩?越多越好,你这是不满足现在的地位吗?但你还不是被我领导。刘邦想到这儿,高兴道:“那么你这么有才华,为什么还是被我管辖。”
韩信恭敬地说道:“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刘邦很高兴。可事后一想又觉得隐隐不安,他如此厉害,若是有一天他想当皇帝了,我的手下没有人可以战胜他,那我的王位不就不在了吗?
这便是韩信该死的第二点理由。
三、目中无人、心怀不满韩信的骄傲和他领兵的名声都广为人知,可这脾气如果抱怨到了刘邦眼里,又是另一番风景了。
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他是非常不甘心的,看到那些过去自己瞧不起的人和自己同样的官职,他就觉得耻辱。
有一次,韩信去拜会樊哙后,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降了他的官职,如今,他不满的情绪这般明显。
这便是他的第三条死因了。
四、功高盖主、威望过大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巨大地功劳,而如今,他却只得了个淮阴侯的地位。过大的功劳和不匹配的收益,韩信就成了刘邦的一快隐患。
韩信在军队中的威望是十分高的,刘邦又不敢给韩信太多的封赏,他的内心对韩信是很忧虑的。
五、韩信与刘邦的敌人,关系密切蒯通劝说韩信自立;
韩信收留锺离昧;
陈豨和韩信的谋划。
韩信的死,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他和刘邦矛盾的激化,这些因素就成了韩信的催命符。
一代战神韩信,为何落个被杀的悲惨结局?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韩信之死固然存在刘邦诛除异姓诸侯的因素,但主要还是韩信自己太作,咎由自取所至。
一:登台拜将之日,一心望封之时
公元前205年,项羽宰割天下,分封十八路诸侯,一直郁郁不得志的韩信再次离开项羽追随刘邦到了汉中,期间因为犯事在即便砍头之际结识了夏侯婴,不仅侥幸逃过一死,而且还被任命为治粟都尉。然后志在封侯的韩信并不满足,心怀郁郁。
在一次因缘际会之中,韩信认识了刘邦的亲信萧何,大为萧何所赏识,并再三向韩信承诺要向刘邦推荐他,但满怀期盼的韩信却迟迟等不到好消息,心灰意冷之下,决定再次不告而别。情急之下的萧何为了追上韩信也匆匆离开汉军大营,给刘邦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但也因为这次恐慌,是刘邦真正意识到了韩信的重要性,韩信也由此时来运转年,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经过一番畅聊之后,刘邦登坛拜将,任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为汉军元帅,筹谋东出三秦,恢复中原,逐鹿天下之事。一时间,韩信志得意满,终于有了实现理想、大展才华的机会。
二:开拓北部战场,野心逐渐膨胀
同年八月,韩信兵出陈仓、一举安定三秦之地。随后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之后刘邦溃散彭城,韩信举兵与之相会于京、索之间,共同抗击楚军,使楚军不能西进一步。
公元204年,为了缓解荥阳之围,韩信建议开拓第二战场,制定与楚军两面作战的战略,先后攻伐魏国、赵国并最终屠灭齐国。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劈竹。但随着军功的日益煊赫,原本对刘邦充满感戴之情的韩信也逐渐心生异谋。
在荥阳之围日益危急的关头,韩信袭灭齐国,并派人请封假齐王以镇齐地百姓。雄才大略心有机谋的刘邦为了安抚韩信,索性封韩信为齐王以为羁縻之计。
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刘邦昭招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韩信因天下将定而封赏未行,迟迟不愿回军和项羽决战。万般无奈之下,刘邦只能指划地图,裂土分茅以安韩信等人。嗣后,韩信驰援襄助,在乌江逼死霸王项羽。
三:高才遭主忌,犹自不敛藏
公元前202年,刘邦继位称帝,鉴于韩信战时的表现,为了防患于未然,刘邦在项羽自刎当时即驰赴韩信军,收其虎符将印,而后徙封韩信为楚王,将他迁出辛苦经营数年、地险民富的齐国,以便于监视。
公元前201年,由于韩信擅自藏匿通缉犯钟离昧而被人举报,刘邦假借巡游云梦泽的借口,一举擒获韩信,责其藏匿亡叛之罪,贬其为淮阴侯,常置长安,名为亲近而实为软禁。心怀怨愤的韩信不仅屡有怨言,而且勾结代相陈豨,约定里应外合,共同图谋造反。
话说刘邦在遭遇“平城之围”后,对韩信的将略武勇更是忌惮不已,再加上自己年老体弱、太子仁爱有余、英武不足。为了汉室江山的稳固,不得不鼓起凶残之心逐渐剪除桀骜不驯的异姓王侯。当此之际,诸异姓王侯和汉室的关系也就越发岌岌可危。韩信因为被软禁在长安城内,一直没有机会爆发而得以侥幸保全性命。
四:怀怨图异谋,身死长乐宫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造反,韩信部勒家臣部众官奴等人,打算在长安城内里应外合。可惜事情被曾经得罪过韩信的家臣举报揭发。于是吕后通过萧何之手,以陈豨叛乱已平,群臣当入宫朝贺为由将韩信骗至未央宫中斩杀,并夷其三族。汉高祖回朝听说后,且喜且悲。终于除此心腹大患,汉室江山自此安定。
统观韩信一生行事,虽然才华盖世、文韬武略古今罕见,只可惜他为人生性反复、忘恩负义。最终身死名灭,举族被诛也是罪有应得。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一代战神韩信,为何落个被杀的悲惨结局?
按照当时的法律,韩信多次犯了必死之罪,跟刘邦“屠戮功臣”无关,因为汉高祖还真没杀什么功臣,只是想过要杀樊哙还没杀成。被刘邦干掉的,并不是他的臣子,而是曾经肩膀头齐论弟兄的诸侯王,而且那些诸侯王都是造反之后在战场上被打败后死掉的,而且韩信也不是刘邦杀的,而是吕后与萧何干的——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如果韩信不是做得太过分,萧何就是不出面营救,也不会落井下石。
其实韩信早在登台拜将之前就该死,那时候他刚投靠刘邦做仓库主管。因为古人写史书的时候习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所以没说韩信犯了什么罪而要被斩首,但是联想到韩信仓库保管这个职务,再加上一起还有十三个人要被杀的情况分析,这是个“窝案”,而当时又没有战事,所以贪污的可能性比较大。
是不是贪污军粮不知道,但当时韩信犯法当死,连司马迁都没有异议。而后来韩信还当过逃兵,这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战时当逃兵,任何朝代都是死罪。但是韩信非但没死,还因祸得福当上了大将军,这不能说不是刘邦执法不严。
当了大将军的韩信还是不守规矩,本来郦食其已经成功说降了齐王田广,但韩信却突然袭击已经投降的齐国,不但坑死了兵不血刃就可以平定齐国的智谋之士郦食其(其人智谋及与刘邦关系应与张良陈平相似),还让原本已经取得和平的齐地城池和百姓重新陷入兵祸。韩信灭齐,是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背信弃义并罔顾人民死活,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贩子。 韩信背信弃义坑死战友置齐地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际上是谋上了齐王的位置,这也是他后来拥兵自重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的筹码。
韩信当上齐王,汉高祖也取得了天下,但是韩信却偏偏收留了刘邦,或者说大汉王朝通缉的项羽旧将钟离眛,如果没有不臣之心,为什么要收留皇帝通缉的要犯?
事实上韩信后来还真的有了谋反的行动,他的同谋就是陈豨,想趁着刘邦远征英布的时候里应外合干掉吕后和萧何等人——这一点同情韩信的司马迁也承认,所以我们没必要质疑。
这样看来,韩信的人品确实令人难以恭维,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但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事实上道德太高尚的人也当不了优秀军事家。所以韩信之死也冤也不冤:他是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那颗不臣之心一直蠢蠢欲动,有一定的实力就想当皇帝,在那个时候是人之常情,也不能说就是刘邦正确韩信错误,但是刘邦(实际是吕后)杀死有谋反行动的韩信,也是应有之义。韩信之死,是死于皇位之争,无关对错,但是其行为胜利了就是开国之君,失败了就必死无疑,没有什么可惋惜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