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有无暇疵,是否决定了关羽的败亡?
当年诸葛亮和刘备商谈《隆中对》时,定下了刘备集团的战略计划。总的说来,就是先占荆益,然后结好孙权,兵分两路,一路出关中,一路出宛洛北伐。
这个计划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当时能够让刘备下手的也就只剩下荆益两州。夺取荆益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
但后半部分就需要商榷了。诸葛亮这个兵分两路的计划有刘邦夺天下的影子。当年刘邦就是兵分两路,一路在荥阳与项羽相持,一路由韩信北伐。但实际情况不同了。刘邦只面对项羽一家,刘备面对曹操孙权两个。
曹操孙权都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也都是刘备的敌人。刘备和曹操是死敌,孙权是谁强就打谁,弱的时候可结好,强的时候就背叛你。所以,刘备在荆州这个三家势力交织的地方难以作为。
因此,刘备只有学习刘邦,自己在荆州死守,不能轻动,吸引双方的力量。让关羽率主力出关中北伐,象韩信一样在北方取得成功后再会师,这才有希望夺取天下。所以,两路北伐这个策略是不正确的。
而且按照隆中对的策略,荆州的军队还要趋向宛洛。可到现实中,荆州的军队绝不可动,一动就会受曹操孙权两家的夹击,动则必亡。不要说是关羽,谁在谁都会是关羽的下场,必亡无疑。
《隆中对》有无暇疵,是否决定了关羽的败亡?
《隆中策》的构想是没有问题的,但操作起来却非常难。诸葛亮出山时,各诸侯势力已经基本稳定,而刘备还是寄人篱下,属于诸侯下的小诸侯。从形势来看,刘备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也不多了,众诸侯之中最弱的也就刘表,刘焉。
再说刘备占领汉中之后,他的实力达到了最强。益州的重心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成都,一个是现在的重庆地区。如果两个方向更好的防御,汉中和荆州是刘备集团必须得到了。但是即使刘备实力最强之时,荆州地区只得到了半个。更何况荆州处于东吴上游,孙权集团自然知道对他们的战略影响,所以他们时时感觉不安稳,一心想得到荆州。而荆州的北方襄阳和南阳被曹操集团占领,没有这两个战略城市,刘备的荆州集团也感觉自己的头顶时刻悬挂一把利剑。如此一来,曹操集团压迫刘备集团,刘备集团压迫孙权集团。打个比方,关羽占领的荆州像是跪着的人,曹操按着他的头,孙权扯着他的腿,他想站起来是难度比较大。
处于下游的孙权是最睡不安稳的,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他们都是孙权的噩梦。襄樊之战一打响,孙权集团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关羽胜也好,曹操胜也好,荆州地区只剩下两方势力,孙权是一方,另一方待定,但孙权集团的威胁会增大。所以孙权最优策略便是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小成本占领关羽占领的地区。这样即是仍存在襄樊地区的威胁,但对孙权来说,荆州地区对下游的威胁下降了许多。也就是说关羽挑起襄樊争夺战已经是一大失误(荆州处于东吴上游,它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东吴西边防线的完整性)。
关羽面临如此严峻形式,他没有意识到。所以他处理与东吴的关系就相当糟了。两个集团关系一恶化,关羽又想统一上游,孙权集团便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吞并关羽管理的荆州。
因此个人认为《隆中对》没有错,错在荆州是个残缺的荆州,关羽关系处理的不好,才导致仅有的荆州土地失去,刘备也只能派重兵守着白帝城地区。
《隆中对》有无暇疵,是否决定了关羽的败亡?
谢谢邀请!
我是好好君!
《隆中对》是一幅切合实际的理想蓝图,并无瑕疵,关羽的败亡,并不是诸葛亮能够决定的。相反,关羽大意失荆州,却是决定了《隆中对》这美好的蓝图走向破灭!《隆中对》是怎样的理想蓝图?首先来看看诸葛亮出山前刘备是怎样的战绩?屡战屡败,将不过关张赵,兵不过两千!投吕布,吕布被曹操打败了;投袁绍,袁绍后来也歇菜了;投刘表,结果曹操未动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荆州。总而言之就是一路下来寸功未立,却把自个弄得狼狈不堪。为何?光有一腔匡扶汉室的抱负,却没有全局打算的计划表!不乱套才怪!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当今天下局势的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也是一目了然。分析完之后,开始给对策,第一步取荆州为立足之地,第二步取西川益州来扩大地盘,第三步是取天下!所谓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是等天下形势有所变化后派一个上将军从荆州出兵中原。在此是不是矛盾了,为何不先拿下江东确保荆州安全而是北上呢?这就要根据《隆中对》的主旨了:北拒曹魏,东合孙吴!也就是说要一直贯彻孙刘联盟直到消灭曹魏不能破灭!而且天子在曹魏手中,曹魏永远是敌,孙吴可以是敌也可以是盟友,得看情况!
所以《隆中对》之所以堪得上是美好的理想蓝图,在于先贯彻联吴抗曹的主旨,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一步一步实施后面的计划!
关羽的败亡,是自身性格造成的!关羽最优秀的优点是什么?除了义薄云天和忠心之外,就是他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本领了,正所谓普天之下,谁人不知关羽的威名!
而关羽最致命的缺点是什么?那就是傲!太傲了!除了刘备和张飞,关羽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正是因为这点,关羽轻敌了,才被吕蒙得逞!
大意失荆州,最大的责任在于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确实是他性格太傲导致的。
汉中大战打响,关羽同时挥军北上其实是《隆中对》已经开始走第三步了。荆州虽然是四战之地,却有重兵把守,只不过后来关羽前方战事焦急,又相信东吴不会袭击荆州,所以才把镇守荆州的重兵调来了前线。所以说《隆中对》没有瑕疵可言,它不能决定关羽的败亡,相反,美好的理想蓝图破灭就在于关羽的恃才傲物的性格和一时的不察!《隆中对》有无暇疵,是否决定了关羽的败亡?
《隆中对》的设计方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从理论上和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没有什么错误和不妥的,至于后来出现的这种宿命,这是从科学角度和风水学角度都可以准确解读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关羽此人本事厉害,特别是他的忠义和武功,这个不用质疑,但是美中不足的瑕疵是,一生孤傲,眼里容不下比他高明的人,使得他的身边没有能够为他排忧解难之士。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结束生命。
从风水学角度讲呢?关羽命该如此,刘备家的天命也将走到了终结末页了!主公命运好坏,决定了大将的综合做事效果。民间有句充满风水学哲理的古话,叫做一人有福,福泽全家,可见,刘备一家的命运决定了跟随人士的一切未来。
《隆中对》有无暇疵,是否决定了关羽的败亡?
我是生活问道。
《隆中对》本身是没有什么错误的,和鲁肃为孙权制订的《东吴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将荆州放到了首要位置。不同的是,孙权拥有了九州八十一郡,取荆州是谋天下的第一步。刘备身无蔽履之地,取荆州是要先获得立足之地,也是当时刘备唯一可以谋取的地方。
按照诸葛亮的分析,曹操占据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占据地利,依长江天险而守。
刘备能用的只有人和,可惜这个人和从一开始就是瘸腿马。碍于刘表的关系,刘备白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熬死了刘表,可是也熬来了曹操。荆州在蔡氏投降派的左右下,暗立刘琮为荆州之主,刘琮上台就办了一件事,那就是投降曹操。
所以,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先取荆州的计划一上来就被刘备自己给砍了一条腿。
等到赤壁之战结束后,可以说是用尽手段取得荆州七郡中的五郡(其中江夏郡有一部分在孙权的控制之下),而南郡是在东吴占领的情况下骗取而来。这也是后来借荆州的由来。
刘备和诸葛亮分兵两路,一路由刘备带领取西川,另一路则是由诸葛亮亲自带领驻守荆州。
这样的安排其实是绝对正确的,荆州之重犹胜西川,是不能有一丝的差错的。既关乎到战略重地,钱粮根本,又是刘备的退路,一旦取西川失利,荆州是刘备唯一安身立命之所。
可惜刘备在成都又一次犯了在荆州的错误,本来可以一举击杀或擒获刘璋的,由于刘备妇人之仁,再一次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计划中的蚕食最终还是靠武力来解决,不到增加了难度,浪费了时间,还白白损失了庞统性命,让大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退不得的情况下,刘备只有向诸葛亮求援。诸葛亮这一去,带走了荆州大部分主力,尤其是张飞和赵云的调走,让荆州五郡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依靠关羽带领关平、刘封等人扼守荆州偌大的地区,其后果不难想象。
刘备取得西川后,既要应对曹操的威胁,又要安抚西川本土势力,也错失了回援荆州的最佳时机。而诸葛亮对于东吴的错误判断也疏忽了荆州面临的真正威胁。
刘备和诸葛亮前后三次承认荆州的归属属于孙权,最后一次是在曹操取得汉中后对西川构成了威胁,刘备遣使前往东吴,递书写明只要孙权出兵合淝解西川之危,便将荆州归还孙权。
因此,虽然孙权的动作实质上破坏了孙刘联盟的战略大局,但刘备和诸葛亮一步步的错误,无疑是荆州丢失的罪魁祸首。
《隆中对》有无暇疵,是否决定了关羽的败亡?
我认为隆中对的战略设想总体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当时天下各州郡里,留给刘备占领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西凉有马腾,刘皇叔在湖北,路远不说,就算刘皇叔和马腾曾经是“衣带诏”的同盟,但是就这么过去,大有鸠占鹊巢的感觉,就算马腾不这么想,马超呢?他本身就多疑,韩遂呢?手下那八员健将呢?
交州的士夔,此人我对他了解不多,但是交州地处偏远,虽然经秦朝赵佗、汉武南征而并入帝国版图,但那里毕竟是老少边穷地区,人多不习王化,越族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就算联合苍梧太守吴巨拿下了交州,刘皇叔所要面对的情况应该一点也不比拿下益州后轻松的多,既要处理外来士族和本地士族的关系,又要安抚境内的少数民族,还要想着北伐。就算拿下了交州,无形中给江东孙吴政权又多了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整个西部防线吴军势必要部署大量的兵力,两家同样军力的对峙谁都消耗不起。而且拿下交州和隆中对的战略不符。
汉中有张鲁,他不足虑,只是汉中当益州和关中两大战区的中间, 境内崇山峻岭,易守难攻,而且汉中本身地方小,没有足够的战略迂回和可以支撑长期作战的战略物资(兵员、粮饷)。
剩下的只有益州和荆州的,东汉两个地盘最大的州(好像还有扬州),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而且益州还是老祖宗刘邦打天下时候的大本营,萧丞相不断的从大后方送钱送粮送人,才使得刘邦能够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最终战胜项羽。况且这两个地方都是老刘家人自己当家,越是亲近的人才更容易放松警惕,才更容易下手,荆州还好点,夺占益州刘皇叔不就是这么做的么。拿下益州之后,开启了阵容豪华的汉中之战,在之后东三郡(金城、上庸、房陵归降),皇叔拥有了四川、云贵、陕西汉中、安康、鄂西、鄂中部分地区,以及湖南西部地区。隆中对的计划到这里,没有一点的问题,执行的也是非常的坚决。
但是,从诸葛亮到刘备都忽略了2个问题。
第一江东孙权的态度
隆中对里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结好孙权,为什么要结好孙权,怎么结好孙权?如果结好不成,怎么办?显然隆中对里没给答案,刘备和诸葛亮在后来的荆州问题上也忽略了这个问题。尽管两家有划湘水为界,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赤壁之战,孙刘两家能联盟,那是因为曹操大军压境,唇亡齿寒,危险就在眼前,此时不同舟共济真的就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了。
而刘备坐拥荆州和益州之后,尽管共同的敌人仍然是曹操,但曹军的威胁相对减小了,刘备的势力不断的壮大,而且侵害的江东计划中的利益,这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当关羽猛攻樊城,曹操遣使游说的时候,两家能一拍即合。
第二个忽略的问题就是关二爷
首先,关羽北上攻打襄樊,没有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指令,属于擅自行动,这就违背了《隆中对》里的规划。
其次,关二爷在同事之间人员不好。如果说潘睿、傅仕仁,这些是后来的官吏,脾气、性格不对路,需要长时间磨合之外,那糜芳、刘封可是实打实的刘皇叔的嫡系老班底,关二爷居然也能和他们处理不好关系,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刘备居然毫无察觉,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如果关二爷能处理好和内部同事的关系,就算吕蒙偷袭荆州,糜芳、傅仕仁如果能坚守待援,孟达镇守东三郡,刘封带领一支部队前去汇合樊城前线南撤的关羽所部,即使不能全部收复被占领土,关二爷也不会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第三,关二爷不善于处理“国际关系”。结好孙权,人家孙权都送上门来主动家闺女给关羽当儿媳妇,还说了两家结秦晋之好,共破曹操。好歹孙权是您大哥的大舅子,您大哥是人家的妹夫,您个做叔叔的怎么着也得看在亲戚层面上给点颜面吧,结果,关羽不但拒绝了孙权的请求,还大大的羞辱了一番。
结果就是孙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荆州属于刘备的日子开始进入倒计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