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做《红楼梦》主题分享,你最想分享什么?
《红楼梦》主题分享,这个想法真有趣,我更愿意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红楼梦》中的诗词。
其实,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除了十二钗的判词和《黛玉葬花》,其他很多诗词都是略过的。毕竟,《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楹联等,每一首或每一组都与小说的思想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存在着深刻的关系,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读透这些,既是阅读《红楼梦》的缺失,也会让它的主题思想大打折扣。
在我第三次阅读《红楼梦》时,才逐步对诗词有了兴趣,也更懂得欣赏它们的韵律、意境和内涵之美。
《红楼梦》全书大致有160余首诗词,除去经典的《葬花吟》《好了歌》《护官符》、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以及十二支曲外,最出名的诗句还有类似“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等等。接下来,我将摘取部分诗词与大家分享:
一、咏菊诗初秋时节,探春提议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组成一个诗社,因第一次集会在探春居住的秋爽斋,所作之诗为“咏白海棠”,故名命为海棠诗社。诗社最高峰时,社员足有15人,吟诗、饮酒、对诗,几乎成为了大观园内的最大趣事。
“咏菊”是海棠诗社第二次集会的主题,这一次可谓令潇湘妃子林黛玉封了神,她的三首诗《咏菊》《问菊》《菊梦》分别得了前三甲。而后是蕉下客探春的《簪菊》、蘅芜君宝钗的《画菊》以及枕霞旧友湘云的《对菊》。
- ①黛玉的菊作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素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的这首《咏菊》诗立意新颖,风格别具,人与菊合一,情景美和意境美完美结合。李纨与众姐妹看后都拍手叫好,一致推其为魁首,也是情理之中。那一句“口齿噙香对月吟”在风格上也是黛玉的素来风格,尽显孤冷的性情。
我个人最喜欢黛玉的《问菊》,那犀利的言辞多像这个“牙尖嘴利”嘴不饶人的黛玉啊!正如湘云所说:“‘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这首诗的“休言举世无谈者”引用了《楚辞》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恰与黛玉孤傲、清冷的个性极其符合。
而黛玉的那一首《菊梦》又能分出三个层次:入梦、梦中、惊醒,将婉约、深情、回肠荡气的情景和意境相互交融,展现一幅喜欢空灵的画卷。
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与其说是在颂菊,不如说在赞她自己,道骨仙风的林黛玉,她的高洁、高雅、傲世的品质,不正像极了菊花吗?
- ②宝钗的菊作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宝钗的这一首《画菊》之所以能高于《忆菊》,大概是胜于诗作所体现的谦恭、典雅的格调,而这种气质是非常符合宝钗本人端庄稳重和温柔敦厚的个性的。
海棠诗社的咏菊诗共出了十二首,宝钗的《忆菊》和《画菊》占了两首,我个人更喜欢她的《忆菊》,这首诗所体现的是难得一见的宝钗的柔美和缠绵情绪,这看起来似乎与宝钗格格不入,然而结尾那一句“慰语重阳会有期”,是不是又与第四回宝钗初登场的那首回头诗的“君恩或可待”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我们不得不感叹曹公的用心精妙,每一次的诗作必是用了心的,才会和每个人物形象这样契合。所以,说诗词是《红楼梦》的灵魂一点都不为过。
二、咏蟹诗菊花诗会告一段落,众人又要热了蟹来吃,宝玉笑道:“今日持蟹赏桂,亦不可无诗。”然后自己先吟成一首诗,黛玉和宝钗又各作了一首。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态恶毒了些。”
诗情美食,讽喻怒骂,宝黛钗三人的“咏蟹”各领风骚。
宝玉一副兴高采烈之情:“我已吟成,谁还敢作?”要知道,宝玉最喜欢热闹的场面,所以即便菊花诗社刚结束,他依然余兴未尽,这一次的提议由他口中说出,真是再合适不过的。
而黛玉的一句话也非常符合她的性情:“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然后不假思索提笔一挥而就,果然一身才情的黛玉,在做诗时又是自信迷人的。
宝钗再显谦虚本色:“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吧。”
未做诗,光从言语便能充分体现三人的性格特征。诗落成,更是代表了每个人的心境。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这是宝玉的大作,“更喜”“兴欲狂”“谗忘忌”“美口腹”,这一连串性格鲜明的词语,令他的喜悦和兴奋一览无余,而“一生忙”不就是宝玉的真实写照么!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而黛玉的这一首,前四句也是喜悦之情,后四句我们必须结合她的身世背景、性格特点来看,她的潜意识中触发了对任人宰割的“蟹卿”的同情。
这里她将螃蟹拟人化,也表现出了她对弱者的怜惜,于是她最后一句便将这种思绪又推进了一步,令桂枝也在摇头叹息,秋菊也为它披上了白衣。这份怜蟹惜蟹的心绪,和她《葬花吟》中的怜花惜花是一样的,借物喻情表达的都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哀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宝钗的这一首,又是一次颠覆,变成了不拘一格的嬉笑怒骂、尖锐讽刺的特点。其实,这一点,我在第一次品读时觉得特别匪夷所思,但是我们细细想一下,这似乎是曹雪芹欲借宝钗之口,表达自己对整个社会的不平和积愤,这样想来也就合情合理了。
曹公借螃蟹咏,畅快淋漓地嘲讽那些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的人,蟹之“皮里春秋”实在是贴切、生动地很了。
三、咏絮词看过了海棠诗社的诗,接下来让我们感受下社员们的词作。
《红楼梦》第七十回的“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因凤姐病着,李纨和探春忙着管家,海棠诗社竟被搁置了许久。
一日,湘云打发了翠缕来说:“请二爷快出去瞧好诗。”当宝玉看到《桃花行》后并不称赞,于是有了:“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就这样,海棠诗社更名为桃花社。
宝玉和姐妹们先后两次成立诗社,而“咏絮”情节安排在后,我认为也是别有深意的。当初的海棠诗社何等热闹,如今的桃花社的“咏桃花”还未能举行,又“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作了一首“咏絮”词: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宝钗和黛玉看了都觉得“好得很,又新鲜又有趣儿”,于是叫来李纨、宝玉、探春、宝琴凑了“咏絮”词会。
这一次,除了宝钗的“咏絮”,其余人的都一派伤感情调、悲凉气氛,就连宝琴的那一首“终不免过于丧败”。
宝玉和探春合作的《南柯子》,探春的“东西南北各分离”和宝玉的“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深刻地暗示了探春远嫁的悲剧。
黛玉的《唐多令》总基调就是“悲愁”,“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黛玉似乎感受到了一股自己无法掌控的强大力量,让她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结局,这一首词其实就是对黛玉命运归宿的总结啊!
宝钗的《临江仙》实在太大气,尾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何等的大志,何等的气魄!可以说,这是“咏絮言志”,恰好暗示了宝钗的内心期望以及她的凌云之志。
柳絮开在暮春时节,以其无根、漂泊及短命,具有“红颜薄命”的象征意义,曹公将其放置于后,其深意不言而喻了。而七十回以后,贾府也在逐步走向衰败了。
四、笔者小结可以说,读透了曹公为诸位代笔的诗作,自然也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最终命运,这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毕竟是古典小说中的一座巍峨高山,书中那一首首诗词仿佛是这座高山上的座座险峰,唯有越过,才知道它们不仅险峻还很壮美。所以,我会极力将诗词作为一个主题,分享给大家听。
我是@雪忆柔 一个喜欢在书海和光影世界感知世间美好的文学爱好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请点击关注吧。
如果要做《红楼梦》主题分享,你最想分享什么?
如果《红楼梦》主题分享,你最想分享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切中了要害!
可是真正应该分享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看到大家在回答中都抽取了书中的一两句话,认为是对主题的分享。那么我也从中摘录两句,那就是:
“都只道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第一支曲《终身误》开头的两句,无论是表面的故事,或者是隐藏的故事,这句话都代表着全书的主题思想。
哪怕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只凭平时偶尔间耳濡目染,也知道这本书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爱情故事。而这两句话讲的就是其三人的爱情,“金玉良缘”指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简单地说,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相爱,林因故伤心得泪尽而逝,结果宝玉娶了并不爱的宝钗。
但这只是表面故事,小说刚一开始即言明,本书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如果我们相信了表面故事,那么还谈什么真隐与假语呢?
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地理解“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涵意究竟是什么,才会明白宝黛钗的爱情到底隐寓的是什么故事。
先说“金玉良缘”。玉指的就是贾宝玉,因为他衔玉而生,才取了这个名字,这也代表着贾宝玉和“通灵宝玉”是一体的。书中描写,通灵宝玉是从补天余石幻化而来,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可以说这是从秦始皇传国玉玺上所镌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演化而来,而且贾宝玉有个习惯,就
是爱吃胭脂,这就如同玉玺沾印泥一样;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住的是赤瑕宫,贾宝玉在大观园住的是怡红院,这象征的是装传国玉玺的匣子,
这一切描写都代表着贾宝玉象征着传国玉玺,象征着皇权。“金”指的即是薛宝钗,作者是以“金”隐指满清,因为满清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自称大金国。那么“金玉良缘”就是隐指满清得到了天下,获得了皇权。
再说“木石前盟”。木石合在一起是“柘”字,指的是河南柘城县,这是因为明朝皇帝姓朱,柘城即是朱姓的发源地,因为在六千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于柘城的前身株邑,其后世子孙即以朱为姓,以赤心木为朱姓的图腾。书中林黛玉的前身为”绛珠仙草”,草属木,以此来隐指朱姓。而贾宝玉所佩通灵宝玉,是由补天石幻化而来,实际上所代表的即是贾宝玉,即是传国玉玺和皇权。由此可知“木石前盟〞就是在隐指朱姓与传国玉玺的结合,也就是隐喻明朝。
这样我们就能把《终身误》中”都知道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给出一个正确合理的解释了:即清朝已经建立,明朝已经灭亡,虽然都说现在是满清的天下,可是作为从明朝过来的作者依旧在深深地追思怀念着明朝。
如“悼红轩”、“怀金悼玉”,“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一样,《红楼梦》全书都在表达着这种主题思想,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如果要做《红楼梦》主题分享,你最想分享什么?
如果《红楼梦》主题分享,我个人还是想分享一下剧中的贾府实权派人物王熙凤。
一,“人未到,声先到”王熙凤出场
王熙凤出场这一段,也是被认为《红楼梦》里写得最为精彩的一段,人没有到声音先到了。只听到后院有人笑着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就在想,这来者是谁?这样荒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锦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黛玉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一个长辈能用这样的话调侃晚辈,可想而知贾母对这位凤姐是多么的喜爱。
熙凤携着黛玉上下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先赞美了林黛玉。接着又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是称赞贾母,贾母听了心花怒放,开心的不得了。下面又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手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道才来也才劝住,快再休提前话!”。
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大家看这位凤姐的脑筋转的真是非常快,完全跟着贾母的情绪走。那么,黛玉的哭是宿命的哭,而王熙凤的哭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表演。熙凤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二,贾珍求助王熙凤,凤姐一天解决宁府五大管理难题
宁厨筹备秦可卿丧事,不巧尤氏病了,贾珍忙的是焦头烂额,府内更是一片混乱。宝玉献策贾珍来求熙凤“想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帮忙料理料理”。王熙凤本来就喜欢抓权,也喜欢揽一些困难的事来挑战自己,况且还没有办过婚丧大事,很想表现一下。
一看熙凤答应了,贾珍忙拿出对牌。宁国府和荣国府都有自己的对牌,对府上的一切可以任意支配。“妹妹爱怎样便怎样,也不用问我,只求别为我省银子,只好看为上。”。熙凤接过对牌,待众人走后,脑中想了想宁府平日的情况,心中已有头绪。
她要兴利除弊,要做改革。第一件,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事情到底谁管没有好妁分派,发生问题时互相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所有的报账都是虚报,都没有真正去核销。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所有责任没有大小之分,有人忙有人闲产生抱怨。第五件,家人豪纵,不服约束。有些人太受宠骄纵不服从管理,没有被景的人永远不能出头。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凤姐的管理才能,可以说,这五个思考不仅适用于宁府,也适用现在。
三,王熙凤协理宁府,把宁府管理的秩序井然
贾珍因秦可卿丧事请王熙凤进府帮忙料理,凤姐对宁府人员一概不识。便先命人做好花名册,并限次日一早所有人员全部到位。
第二天六点,府中婆子媳妇等人尽数到齐,见熙凤与来升家的谈话,众人不敢进均在窗外候着。只听凤姐说:“既托了我,就须全听我的;做错半点,一律限清白处治”。随后吩咐彩明念花明册按名字一个一个进来看视。
一时看完,便吩咐道:“这二十个人分作两班,单管客人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管”。“这四十个人也是分做两班,单在炅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别的事也不与他们相干”。诸如此类,所有工作全部分派清楚又吩咐来升家的:“你若包庇谁,我一经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可就没了”。“以后每日六点我来点名,八点吃早饭,凡是领牌回事的只在中午办。”“晚上烧过黄昏纸,我亲自到各处看一遍”,“第二天我仍是早上六点钟过来”。
你会发现凤姐把事情理的特别清,管理时一点都不杂乱。像这种大户人家佣人真是很多,但是发生事时都没人管,就是因为分工不明确。现在大家都知道该做什么,各处再没有丟过东西,客来客往也都安安静静、秩序井然。凤姐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下十分得意,更是不畏辛劳,每天早上六点就过来了。
这日,按名查点,有一位未到,传到时已吓得魂飞魄散,凤姐冷笑:“你原是有体面才敢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每天都早,今儿睡迷了,求奶奶饶过这次吧!”凤姐说:“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都没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这一次宽了,下次就难管了!”。顿时放下脸来:“带出去打二十板子;告诉来升家的,革她一个月的银米。”,“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打六十,有不怕的只管误!……”众人此刻才真正领教凤姐如此厉害,再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做事再无差错。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褒贬不一。
王熙凤是作者曹雪芹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从她一出场就生龙活虎、如火如荼。一路故事的发展、性格的表现,无论是她自己的传记或是配合别人的场面,作者一丝不懈地总把她安置在 万目睽睽的舞台口上,使观众目不暇接、耳不暇听。
如果要做《红楼梦》主题分享,你最想分享什么?
如果《红楼梦》主题分享,笔者首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是这部世情小说的文眼,通篇围绕这个主题叙述。
曹公在书中塑造的几百号人物,各自独立,形神兼备,成为文学经典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丰满,气质独特,成为一代代喜爱《红楼梦》的读者,眼前挥之不去的影子。
而围绕这些人物展开的故事,充分揭示了封建大家族兴亡史,令人唏嘘悲叹,不再留恋和拘泥于眼下的即得利益。
读懂了《红楼梦》,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荣辱得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红楼梦》里“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凄凉结局,既是时代背景造成的原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盛极而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样适用于国家和家族历史更迭。
所以,危机意识很重要,有了危机意识才可以避免祸端,提前预留退路。
可惜人在事中迷,大多数人在混沌世界里,往往都是吃干喝净,浑然不知命运的黑手在人生最繁盛的时候,已经悄然埋藏了下来,只等时机成熟前来索取抢夺。
所以,一切都要趁早,说话要悠着点,处世需要留有余地,为人不可使气尚性,逞强用狠,但凡为人处世早有留白,绝不会尾大不调头,回头无路。
曹公泣血椎心,通过自身成长经历和自我见闻,写就的这一部伟大的人情小说,在人物的出场和演绎中,并不是“马放南山”,任由其自生自灭的。
作者无论从人物的出身和取名,以及各自的判词,都是深有用意,彰显了警示世人的目的。
通过《红楼梦》中“千里伏脉,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这些人物的故事脉络发展和线索安排,无不宣示了这样一个,关于人情世故的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END ——
我是拂砚,以上观点个见,不揣浅陋,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如果要做《红楼梦》主题分享,你最想分享什么?
《红楼梦》主要反对封建的卫道士,同情女性悲凉人生,女人也要能有反抗,女权,与男性平等。通过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告诫人们物极必反,人与人之间要有人情,荣华富贵就是人生一场黄粱美梦。
如果要做《红楼梦》主题分享,你最想分享什么?
《红楼梦》主题分享我愿意分享书中的诗词歌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