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红楼梦》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和你的感悟是什么?

我是文学爱好者雪忆柔,您的问题我来回答。

《红楼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便是“尤三姐自刎”:虽是女儿身,性情却刚烈,身处风月场,敢爱且敢恨。尤三姐如昙花,刹那芳华,永镌于心。

女性看红楼,品的是诗词歌赋,渡的是儿女意难平的情。

男人看红楼,学的是官场权衡,修的是齐家平天下的心。

《红楼梦》中上至贵妃,下至小厮,大小人物多达983人,除去“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一应人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贾府一任伶俐丫鬟,若在这一干人物中排个前三,我的心头爱依次便是:林黛玉、晴雯和尤三姐。

接下来我将结合您所问,简单地解析下尤三姐短暂的一生。

1 背景详述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牡丹亭》里的这句话用在尤三姐身上也极为合适。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这一眼便定了尤三姐的生死。

尤三姐,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副册中人,她从出场到退场,曹雪芹用了七回章节来描述,可见其重要性。

尤氏姐妹深受贾珍、贾蓉父子垂涎,然尤三姐因厌恶他们的嘴脸,并不想深陷泥沼,于是使用了泼辣手段,逼得众人怕她生事只想让她嫁人好打发了去。此时,尤三姐说出自己心声,原来她钟意柳湘莲已久,只愿今生与他结为夫妻,从此不做他想。

因着贾琏的做媒,柳湘莲将随身佩剑托贾琏赠予三姐算是定情之物。直到柳湘莲遇见贾宝玉,深知宁国府污浊不堪的他想要索回定礼,生性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佩剑的同时也自刎在了剑下。

让我们重温这段逼着尤三姐走向绝路的对话:

宝玉道:“她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两位小姨。我在那里和她们混了一个月,怎么不知?真真一对尤物。她又姓尤。”湘莲听了,跌足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

2 死因分析

表面看,尤三姐最是风流人物,颇有放浪之形。然剖析其心,对照尤三姐自己的那一句“白落个臭名”便可知,她不过是个纸糊的老虎,用淫词浪语吓退歹心之人,用不计名声的方式包裹自己赤诚的心。

很多人为尤三姐的结局惋惜,而我却觉得,恰恰是这样的结局反而成全了尤三姐,也让这个人物的性格更饱满更立体更深入人心。

尤三姐是泼辣的,她的泼辣不同于王熙凤的掌家之权的威仪,她是自我锤炼的保护色,她是最直率最直接最极端的人。生而为人,所求不多,唯一企盼梦碎,便失去了活着的动力。

其实也是,这世道,倒不如留个清白干净。与其说是柳湘莲害了卿卿性命,不如说是封建的社会压根就没给女人,尤其是有点姿色女人以光明正途。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玩物,尤三姐以死证清白,恰恰就是给这个万恶制度的狠狠一击。

3 结语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沾污了去,也算无能。而且他家有一个极厉害的女人,如今瞒着他不知,咱们方安。倘或一日他知道了,岂有干休之理,势必有一场大闹,不知谁生谁死。趁如今我不拿他们取乐作践准折,到那时白落个臭名,后悔不及。”

这段话是尤三姐劝解尤二姐的话,可惜她一片赤诚地替软弱的姐姐着想,尤二姐却一心想把她嫁了出去。每每看到尤三姐这段话,我便会想起晴雯临死前对宝玉说的:“担此虚名。”表面上孟浪的人,却是最干净的,这真是最大的讽刺。

我们要感谢曹雪芹笔下的这些可怜可敬的女子,尤其是在沉沦中尚且懂得自持的尤三姐,是她们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敢于反抗的能力,和勇于反抗的决心。

关注@雪忆柔,共同了解文史故事,书评影评和美文诗词。

说一下《红楼梦》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和你的感悟是什么?

《红楼梦》是一部高浓度的艺术巨著,它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之多,之复杂,之深刻。

在我印象里深刻场景可以说很多,但我从少时读红楼到现今读,虽然在许多人物的认识上有所改变,但是这一场景,几十年了却深深印在我脑海之中。

《红楼梦》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

文中,在合族内眷闻报贾珍到时,”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之际,”独风姐款款站了起来”,不愧为人中之风,见过世面娘子军的英雄。

接着充满信心地说:”有什么不能的。”这面继续管荣国府,那边也离不得我。”

确实是”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但我认为,还是风姐有这能力,具有展示自我价值的胆识与气魄。这种意识在当时社会女子中极其罕见。

在正式受命后,风姐没有马上去宁府,先”须得理出一个头绪来”

归纳出宁府五大积弊,一,人口杂,遗失东西:二,事无专执,

推诿:三,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五,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然后,风姐依荣府管理经验,抓住关键,胸有成竹,”即命彩明钉造簿册,清点人员,整顿纪律。

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次日起每日卯正二刻即早晨六时整她来宁府”点卯”公开表示,”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

强调今后”可要依着我行,”如有半点差错,无论何人,一律”清白处治。”

接着分派任务,一切”都有定规,”即使”三四辈子的老脸”们有身份的奴仆,凡有偷懒,违规,赌钱,损物,徇私者,皆罚不论。

一日有个迎送亲客的仆人迟到,立即被风姐当众下令打二十板子,革一月银米。

风姐威重全行,宁国府”众人不敢偷懒,自此兢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本来宁国府乱得够呛,如冷子兴所言,被贾珍弄得”翻了过来,”

就这么,经过风姐这么”杀伐决断”地一治理整顿,没几天,大乱变大治。

王熙凤整顿宁国府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是靠厉害,而是进行制度化管理,赏罚分明,职责明确,

充分显示出其果断,严格干练,雷厉风行的作风。

这种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有本质上的共性。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说一下《红楼梦》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和你的感悟是什么?

要说《红楼梦》中最精彩的场景,我觉得应该是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刘姥姥虽然是一个农妇,大字不识几个,但求人的能力和知恩图报的善举,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首先,刘姥姥能放下自尊,自毁形象,以此讨得贾府上下的欢心。在收成不好,眼看一家人揭不开锅的时候,刘姥姥想起来到金陵贾府去打秋风,一解燃眉之急。利用女婿和王夫人同宗的关系,刘姥姥进了荣国府,又竟然凭三寸不烂之舌,讨得贾母、王夫人、王煕凤等当家人,以及小姐、丫鬟的欢心,表演的手段可谓高明!这也是刘姥姥处于贫困地位的无奈。自己年老了,有心无力;女儿女婿拼命劳作也混不上温饱,自己不拉下脸来求人,能怎么办呢?总不能一家人饿死吧!

其次,刘姥姥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得到王煕凤给的二十两银子后,刘姥姥一家有了生活保障,同时也有了投资田地的资金,再加上一家人辛勤的劳作,终于获得了丰收。丰收之后,刘姥姥带上新鲜的果品菜蔬,到贾府谢恩,再次受到贾府的欢迎。当然,家府回报她的更多。

当贾府落难之时,作为一介农妇,她没有能力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她所能做的,就是把卖到窑子的巧姐搭救出来,这也算报了当初王煕凤的施舍之恩。

再次,刘姥姥出身卑微,但不卑贱。在走头无路的时候,她没有像乞丐那样,伸出两只手要东西,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让贾府施舍东西。这种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即使暂时受困,也会有逆袭人生的那一天,刘姥姥有志气!

刘姥姥和普通人一样,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且不失自尊。并且,懂得知恩图报,这就是朴实善良的劳苦大众的代表形象。

说一下《红楼梦》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和你的感悟是什么?

每部作品都有一定的阶级性,特别是红楼梦,他所写的是清朝一段家族史,一个作品,或者说一部著作,都有它的一个观点,歌颂什么,反对什么?红楼梦是反映了一个没落的一个大家庭,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千古难寻的好作者,这部书写的很了不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说,这位作者才华横溢,红楼梦原先的名称叫石头记,是写贾宝玉出生,嘴里还一个石头,开始深入浅出的写了,家庭,社会,和兴衰过程,这部小说我最爱看的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好了歌“,如果有的朋友没读的话,请细心的读一下。

说一下《红楼梦》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和你的感悟是什么?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出场表现,气场强大,大方泼辣,牙尖嘴利,人未到笑声却先闻。

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初到贾府的黛玉正在和贾母等众人聊天,一语未休,只听见后院有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思忖:“这些人个个皆是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曹公描述王熙凤是个“丽人”,打扮得彩碧辉煌,恍若神仙妃子。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漏,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的时候,称她是“泼辣货,凤辣子”,身为荣国府的掌权者,王熙凤生命力特别旺盛,一出场就生龙活虎,被一群丫鬟媳妇“簇拥”着,见到林黛玉拉着手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又将黛玉送到贾母身边坐下,笑着对贾母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刻不忘。

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这番夸赞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夸赞了林黛玉的美貌,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人物;

第二、夸赞林黛玉通身气派像嫡孙女,从而间接夸赞了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

第三、将贾母对黛玉的思念之情完美的表达。

语言的力量,口才的技巧,在王熙凤的短短几句话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人才,贾府最高领导人贾母怎么能不喜欢?!

就算在当今职场,雷厉风行、颜值担当、善察言观色、讲话做事八面玲珑的“王熙凤”,也是团队中的佼佼者!

说一下《红楼梦》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和你的感悟是什么?

宝黛初相见 耗子精 试才题对额 共读西厢 黛玉葬花 海棠诗社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宝玉挨打 晴雯撕扇 紫娟试宝玉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芦雪庵联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