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已经到了做梦都不敢想的高价”,欧盟的俄煤禁令下,国际煤价将怎么走?

自年初俄乌冲突以来,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刚刚于10日生效的煤炭禁运,正是欧盟对俄第五轮制裁的最基础措施。

提到煤炭禁运,欧盟自4月份开始就开始酝酿了,不过基于欧盟整体对俄罗斯煤炭依赖度较高,欧盟给各成员国留出了3个月的过渡期,后又在德国等成员国的要求下,再次延长了1个月,给各成员国囤煤提供了更长的缓冲期。

但该来的总会在,就在这个月10日午夜,俄煤禁令全面生效,欧盟各成员国均不能豁免,这也是冲突以来首次禁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

01,欧盟对俄煤依赖较大,禁令生效后不得不“高价寻煤”

欧盟对俄罗斯煤炭的依赖度,虽然不如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度那么大,但基于欧盟本土自产煤炭以低热值的褐煤为主,无法满足发电的要求,因此对俄罗斯煤炭还是有一定依赖的。

比如,欧盟每年进口的煤炭,45%来自俄罗斯,尤其是荷兰、波兰、意大利和工业大国德国,都是俄罗斯煤炭的主要买家,进口比例为煤炭进口份额的65%以上;在动力煤方面,依赖度更是高达70%。

按照欧盟的推测,对俄煤炭进行禁运,每年能让俄罗斯损失83亿美元。可能正是基于此,欧盟才发起了禁煤令。但如今看来,这项禁令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让欧盟没想到的一点是,俄前期连续几个月已经主动削减了对欧盟天然气的供应,作为替代能源的煤炭,自然需求和消耗量就会陡增。比如,早前作为“退煤急先锋”的德国,本已放弃了煤炭发电,但在天然气缺口较大的背景下,不得不重启煤电。

重启电煤的欧盟国家还包括希腊、奥地利、荷兰等国。

煤炭出现缺口,这就让欧盟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进口国,虽然增加了从南非、哥伦比亚和美国、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量,但受制于各种原因,煤炭缺口依然很大:

比如,受干旱影响,莱茵河运力降低,大型运煤船通行受阻,沿岸国家的煤炭缺口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近千吨煤炭因水位下降、运煤船无法通行而滞留在莱茵港口,无法运抵沿河各国。

再比如,南非煤矿多处于内陆,运煤铁路沿线年久失修,加之火车数量有限,纵然收到来自欧盟的大订单,也很难增加运力。

主要煤炭出口国产能提升困难、各种因素导致运力有限,欧盟在难以填补煤炭缺口的同时,还承受着较高成本的支出,无疑经历着双重打击。比如之前从俄罗斯进口的煤炭,主要来自于俄西部煤矿,运输距离更短,运输成本就有先天优势。

02,全球煤炭价格因对俄煤炭禁令而水涨船高

为“俄煤禁运”付出代价的不止是欧盟,鉴于全球能源市场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欧盟进口煤炭成本陡增的同时,全球也同样饱受这一困扰:

一方面,受天然气危机的影响,整个欧盟成员国或多或少地把煤炭作为替代能源,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增。而目前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提升产能,供需端的失衡使得煤价水涨船高,卖方市场效应进一步凸显;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欧盟挥舞着钞票在亚太等地区大肆求购煤炭,这也使得煤价整体上涨。

一项研究机构预测,今年亚太地区的煤价,将同比上涨40%。另外,澳大利亚部分港口的煤价,较2022年平均煤价,已有了近40%的上涨。

动力煤方面,7月中旬,欧洲动力煤平均400美元/吨,而去年同期仅为130美元。

由此可见,欧盟单方面的对俄罗斯煤炭实施禁运,受损的不仅是当事双方,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都在为日益高涨的煤炭价格买单。

03,未来国际煤价将怎么走?

短期来看,9月份之后,北半球将进入储煤季节,随着冬季低温天气的来临,对煤炭的需求量和消耗量将进步增加。在此背景下,煤炭价格短期内还会继续上涨,这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方面,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今年全球对煤炭的需求量将上涨0.7%,这一需求创下近10年新高。需求端的增加,叠加煤炭主要出口国产能有限,供需关系也决定煤炭价格将继续高企。

倘若说短期煤价维持在高位还能接受,那么有关机构对“煤价高企的现象将继续维持数年”的预测,恐怕会让全球吃不消,受益的只能是煤炭出口国,大发能源财。

事实上,俄罗斯是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国,其煤炭出口份额占全球煤炭出口总份额的15%,在全球煤炭供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次欧盟对俄罗斯单方面的实施煤炭禁运,先不说是否达到了制裁效果,本质上是对全球能源安全供应的一次挑战,无异于将俄罗斯排除在煤炭供应链之外,由此造成的煤价高企、供应短缺,是对俄罗斯和全球各国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接下来,如何让煤炭价格回归到一个合理理性的价格区间内,想必是欧盟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俄制裁的反噬效应一再显现,是否应当真正思考一下继续制裁的必要性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煤炭已经到了做梦都不敢想的高价”,欧盟的俄煤禁令下,国际煤价将怎么走?

从下个月开始俄罗斯煤炭天然气石油将实行配额,欧洲国家买多少天然气石油必须配多少煤炭,否则一样不卖给你,只要天然气石油不要煤炭,不卖!不卖!必须用卢布或者人民币结算。

“煤炭已经到了做梦都不敢想的高价”,欧盟的俄煤禁令下,国际煤价将怎么走?

是好事,欧美日能源缺乏,靠压价使用廉价原材料,剥削全世界各国,研究什么高科技,加价勒索各国钱财,只要世界各国不出售原材料,最先倒下的是欧美日,他们离了原材料,什么产品也不能生产

“煤炭已经到了做梦都不敢想的高价”,欧盟的俄煤禁令下,国际煤价将怎么走?

俄罗斯煤炭有中印2个国家买,人口占比都40%多了,欧洲加价加运费来中国印度买,煤炭价基本稳定

“煤炭已经到了做梦都不敢想的高价”,欧盟的俄煤禁令下,国际煤价将怎么走?

煤炭已经到了做梦都不敢想的高价,欧盟的俄煤禁令下,国际煤价的走势将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随着夏季的过去,秋冬季的临近,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欧盟又禁用俄煤,俄气也将面临减少供应的境地,这就更加造成了能源紧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美盟约破坏供需平衡的结果,他们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全世界应对他们共讨之,共诛之!

“煤炭已经到了做梦都不敢想的高价”,欧盟的俄煤禁令下,国际煤价将怎么走?

国际煤价可能将维持或者上涨。

国际煤炭价格现在已经涨到了300多美元一吨的高价!大概折合每吨价格为2000元以上了。

8月12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指数为396.2美元/吨,较截止8月5日的392.8美元/吨上涨3.4美元/吨,涨幅为0.87%。南非理查兹港动力煤价格指数为342美元/吨,欧洲三港动力煤价格指数为326美元/吨。从上面几个港口的煤炭价格可以看出来,现在国际动力煤价格依然维持在300美元一吨的高位,而澳大利亚动力煤价格甚至还有一些上涨。

而欧盟采取了俄罗斯煤炭禁令,也就是说,欧盟国家未来将不从俄罗斯进口煤炭了,而要从其他煤炭出口国家进口煤炭,而这个可能会导致国际煤价进一步紧张,从而可能未来一两年之内,国际煤炭价格可能将会保持在300多美元以上的高位,甚至可能会涨到更高。

1、需求上涨是导致煤炭价格上涨的关键因素

煤炭是一个基础能源产品,用途非常的广泛。现在煤炭可以作为电力,水泥建材,化工,炼钢等等产业,这样一来煤炭需求量就会比较大一些。

而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数字经济也发展很快,造成了全球用电量,钢铁水泥用量等等都在较快增长,这样反过来也导致煤炭需求量开始上涨。

而且近一年来,欧盟等国家制裁俄罗斯,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等产品更少,这样就需要增加煤炭发电,这样一来,也对煤炭需求量有比较大的增长。

因此,整体来看,全球煤炭需求量上涨是导致这一轮煤炭涨价的关键因素了。

2、2021年全球各国煤炭生产和进出口情况

2021年,全球2021年煤炭产量为78.89亿吨。

2021年,中国煤炭产量排名全球第一,达到了41.3亿吨,但是依然进口了3.2亿吨,这样才能够满足我国自己的需求。

印度第二,2021年生产8亿吨煤炭,但是进口了2.2亿吨煤炭。

印尼第三,生产了6.14亿吨,大概出口4.08亿吨。

澳大利亚第四,生产了5.5亿吨,大概出口了1.97亿吨。

美国第五,生产了5.24亿吨,大概出口了0.77亿吨。

俄罗斯第六,生产了4.3亿吨,大概出口2.27亿吨。

第七,南非,生产了2.14亿吨,大概出口0.62亿吨。

第八,德国,大概生产1.26亿吨,大概进口0.32亿吨。

上面几个国家是全球比较主要的煤炭生产国,但是全球还有不少国家是煤炭净进口国家。日本2021年进口煤炭达到了1.8亿吨左右,而韩国2021年进口煤炭也达到了1.2亿吨左右。

因此,如果从全球各个国家2021年煤炭生产和进出口的情况来看,煤炭依然是比较紧张的产品。

3、煤炭供给增长不算快

煤炭供给的增长不快,也是导致煤炭价格上涨的第二个关键因素。煤炭开采也是一个高技术的工作,而且煤炭矿山开采都有个寿命,一个煤矿地底下的煤层开采完了,就没有煤炭可采了,这个煤矿就报废了。

这样来说,煤炭产量想要有所增长,就需要不断开出新煤炭,而且新煤矿建设的速度要快于老矿山衰竭的速度,这样才能够让煤炭产量有所增长。

而想开出新煤矿,不仅需要地质勘探跟上,而且每个煤矿基本上都需要三五年左右的建设周期,才有可能让一个新煤矿投产出煤。这样就是说,如果等到缺煤的情况下,才去再开出新煤矿,那么可能产能需要三五年以后,才会有所增长了。

因此,从煤炭供给增长的速度来看,增长不算太快,这样来看,如果全球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三五年内,国际煤价可能就很难降下来了。

4、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三五年之内,全球煤炭供给增长的数量还将比较缓慢,可能跟不上全球煤炭需求量的增长,这样的情况下,预计国际煤炭将保持比较高的价位,甚至可能还会有小幅上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