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行将原油宝期权卖给中石油,由中石油接盘,是否可以实现共赢呢?

想法是好的,但是不可能实现。

首先,即使授权中石油拉油交割也不是中行授权,而是投资者授权。因为中行原油宝只是一个平台,本身并不持有原油期货合约,原油宝只是根据投资者的指令代买代卖从中赚取手续费,合约的持有者是中行原油宝的散户。

再者,即使投资者自己去拉油也是不行的,我们暂且不提路途遥远、运输资质这些问题,本身原油宝账户就是交易类产品,账户的原油份额是不能事物提取的。

第三,所有投资散户集体授权中石油去拉油行不行?不行,我们暂且不提中石油是不是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单纯从原油的属性、运输资质、成本来说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再者,即使芝加哥交易所让中石油去拉油,一切也都准备就绪了,拉回来储存还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的库容在前段时间油价30美元/桶的时候基本就是满负荷存储了,想存储2万手,也就是2000万通的原油谈何容易。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次原油期货价格跌到负数到底有没有人为因素还有待观察

从种种迹象表明,华尔街可能参与了此次狙击

  • 其一:芝加哥交易所一周之前才允许美油合约期货价格跌到负数;

  • 其二:价格大跌的时间是2:28-2:30分这诡异的三分钟了,而这三分钟的平均价格即为结算价格,巧合的是恰恰是在这三分钟时间里,油价直线瞬间跌落的-37.63的位置,不排除华尔街空头集中资本打压价格的可能,最终导致中行2万手合约被吃掉。

所以,假设真的有人为因素在里面,假设华尔街资本参与了狙击,你认为美当局会允许咱们去拉油?随便一个“疫情期间禁止停靠”的理由随随便便就把咱们打发了!

所以,拉油这事,从现实到规则来说,都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只能吃个哑巴亏了。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如果中行将原油宝期权卖给中石油,由中石油接盘,是否可以实现共赢呢?

这个问题讨论的逻辑在哪里?

中行只是一个“平台”,原油宝只是在“平台”上的一个产品,而投资亏损和盈利,都是投资者的问题。

中行赚取的就是中间的那个好处费。

就像你去把冰箱里的肉拿出来,再把肉放回去。

手上沾满了油水。

中行赚的是油水钱啊。

亏损都是投资者自己承担的。

现在的 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很有可能许多投资者会因为中行的“原油宝”系统漏洞和风控不足的责任,起诉它。

并且获得一系列的赔偿。

但是这个赔偿份额到底有多少,甚至是能不能够真的获得赔偿,还是一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现在中行买一桶油要倒贴-37美金,还被平了,拿什么实现共赢?

所以,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的结果上,都无法把原油宝期权卖给中石油,就算真能卖,中石油也不会接盘。

这个烂摊子,谁接啊?人家是做石油生意的,你是做“平台”交易的,有毛关系。

现在最现实的就是看投资者到底能不能争取到此次的权益,能够获得一些赔偿了。

这里没有赢家,中行和原油宝期权的投资者都是输家!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支持哦。

如果中行将原油宝期权卖给中石油,由中石油接盘,是否可以实现共赢呢?

有人还问笔者,油价这么低了,还有下跌的空间吗?从原油宝这件事上看,基本上是没有了,中行的这些客户们交了惨重的学费。人家石油公司储存石油也要有设备,要投资,要库存的,这是需要成本的。你不加油可以不支付这笔成本,一加油就要支付成本。

有人说,如果中行把原油期权卖给中石油,中石化,会怎样?我看挺好,从本质上看,是外行客户卖给内行客户,人家中石油,中石化就可以进行专业操作。比如说移仓啊,平仓啊,避免强制性交割,并及时避免因不了解商品交易规则而带来的巨大风险。

笔者不是期货专业人士,花了几天时间来了解原油宝事件的真相。有些术语当然也说不准。通过学习,笔者认识到,期货这池水也太深了,它和现货交易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有石油贸易商才能玩得转这东西,才能知道期货需要强制交割,需要相应的仓储设备等,这不是一般的投机投资者能玩转的。你不懂这些,也不善于学习,不掌握大趋势,最终吃亏的是自己。谁能想到,本想原油抄底,来狠赚一笔,沒想到因期货强制交割,到最后还得搭上一笔巨额仓储保管费呢?

对于普通投资小白来说,中行与中石油合作与否意义不大,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筹钱,补上投资这个破洞。因为投资受损,许多小白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伤心还来不及,自然涉及不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于普通人来说,意义重大。凡事都要学习,无论做什么,都要掌握相关知识,相关理论,不学习是万万不能的

最可悲的是有些国人,只有意识,沒有理论

如果中行将原油宝期权卖给中石油,由中石油接盘,是否可以实现共赢呢?

基本一点没操作空间,推测如下

因为疫情,原油需求几乎停滞,但全球各主要石油生产国,并未减产。而全球石油储备的空间是有限的,若所有储备空间填满,现货实物交割将变得“毫无可能”。中国银行这类抄底多头,若到期完成不了实物交割,就只能接受负数价格。

据了解,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到期现货交割仓库在库欣。简单查了一下,库欣是美国的一个内陆城市,4月中旬时库欣的原油库容已被预订一空,中行原油宝多头根本无法交割。

交易所增加负数报价,交割的时候仓库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中行多头客户完成实物交割,倒逼多头不计成本的疯狂出逃,最后没有出逃的,就只能按-37.63美元强制结算。

或许中行可以带上投资者一起到美国,状告芝加哥交易所任意修改规则,公告时间不足,风险警示不够等相关责任。

如果是新规则下的IT系统失灵,或者存在恶意操纵,甚至是交易所联手空头坐庄下套,我们完全可以主张那个时间段的交易无效。这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比如著名的327国债事件。

如果中行将原油宝期权卖给中石油,由中石油接盘,是否可以实现共赢呢?

通过这次中行原油宝事件,很多人可能才知道期货投资是怎么回事,其实期货投资是为了保证市场价格稳定的一种交易制度。

举个例子,比如某石油公司生产石油,成本是20美元一桶,但是由于市场上石油价格波动幅度非常大,他不好判断明年5月份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是多少钱一桶,所以就不敢大量生产。

有了期货市场以后,生产商就可以在期货市场提供预期价格,比如明年5月份会按30美元一桶向市场提供原油,对于需要采购的炼油厂来说,就可以按30美元一桶购买,明年5月份的期货,这样供需双方就可以通过期货来预先确定未来的价格。

但是只有供需双方的交易交易额太小,而且不利于价格的稳定,一旦发生违约将造成期货市场难以运行,于是期货市场就引入了大量投机者,这些投机者只进行期货价格差异买卖,从中赚取价格差,并不像生产商和炼油厂一样参与实际的货物交割。

中行原油宝的客户可以说都是这样的投机客户,他们购买原油宝,就是看到石油价格比较低,将来会有上涨的可能,但是由于2020年5月份的原油期货已经临近交割期,从时间上看没有可操作的空间了,最后只能被迫交易,因为他们没有在期货市场备案,不能参与实物交割。

所以题目中的问题,中行的原油宝是无法转交给中国石化或中国石油的:

  • 第一是不知道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是否和美国期货市场有交易关系,通常情况下,我国是不会从美国采购原油的,因为距离太远,运输太麻烦;
  • 第二是中行的原油宝投资者本身就属于投机客户,他们无权进行实物交割,即便能够交割,原油的交割手续也非常麻烦,不是普通投资者能够做到的;
  • 第三是如果想把这些期权转嫁给中国石油,只能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交易,无法私下转让,转让了别人也不认可,中国石油也没法从人家的仓库里提货;
  • 第四是中行的原油宝投资单已经全部结单,现在根本无法进行转让了,其实第二天的油价已经上涨到10美元左右,如果不结算的话,投资者也不会亏损这么多。

总之,题目中的说法是不可行的,除非中石油本身也投资美国期货市场,而且具有美国期货市场提取原油的资格。

如果中行将原油宝期权卖给中石油,由中石油接盘,是否可以实现共赢呢?

好想法,但凡中行那些“操盘手”有你一半机智,恐怕也就不会出现原油宝期权巨额亏损的状况咯!

不过,这个想法虽好,可却难以实现!还是那句话,“游戏”规则不允许啊!

这两天,网友几乎把美国CME原油交易规则给研究了好几遍。其实,中行原油宝05月期权合约,之所以亏损如此之大:

  • 一是因为中行关闭了交易通道、导致投资者无法平仓;

  • 二是合约最后一个交易日,没有足够的对手盘,即便是你卖、也卖不出去,只能一直持有合约,最终按结算价来结算。

此时,很多网友就建议了,为何中行原油宝不将合约卖给“两桶油”接盘呢,这样一来,一个不亏、另一个直接交割石油,岂不是双赢么!

可是,“游戏”规则不允许这样做啊!

首先,中行不具备石油交割的资质,中石油或许有,但却不能交割
  1. 根据规则,参与石油交割必须要有相关的资质,且必须有地方存储。中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会有资质才怪!

  2. 实物交割必须提前三天申请,否则即便有资质、有地方存储,也无法参与交割。

第一条,中行根本不符合要求,第二条,直接限制中石油参与交割的可能性!

别忘了,中行原油宝是在最后一个交易日,产生巨大亏损的!这个时候,除非具备交割资格的对手方,又会有谁来买合约呢!

没有足够的人买,合约只好一直持有,直至穿仓,导致亏损!

其次,中行作为一个中间商,赚取的是手续费

说简单的,在整个事件当中,中行就是一个“二道贩子”,集中散户的资金,参与大宗商品交易(原油期货),每一笔交易都提取一定的手续费。

这完全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中行才不会太过在意客户损失呢!只不过,没想到这次“篓子捅大了”,损失太过严重,银行交易系统又未及时作出警示,这才引来了客户大量的质疑!

总之,4月15日,芝商所就修改了“游戏”规则,允许合约出现负值,可却没引起中行足够的重视,这才导致如此巨大的亏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