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打巴蜀而不是韩国?
战国七雄中秦国,历经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国力剧增,有了图谋霸业的资本,开启了兼并之路,要想在争霸中获胜,必须增强国力,必须争夺领土和人口;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主张攻打巴蜀,张仪主张先取韩国,那么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攻打巴蜀,而不是韩国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攻打巴蜀和韩国,对于攻打其它诸侯国来说难度都是最小的,但攻打巴蜀比攻打韩国的难度还要小,主要是因为,韩国地理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中原的咽喉部位,中原诸国要攻打秦国,或者秦国要东进,都绕不过韩国,因此,当秦国真要攻打韩国时,牵一发而动全身,楚国,魏国,齐国,赵国,燕国等大国都不能置之不顾,这就增加了秦国的难度,如果灭掉韩国,等于秦国在中原地区插一把尖刀,这是中原诸侯国所部允许的,秦国弄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巴蜀资源丰富,农业发达,能为秦国提供战略后勤资源,在古代,农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业强,经济才能强,国力才能强,秦国要想强大离不开农业资源,此外,秦国不像赵国、韩国、魏国那样处于中原腹地,交通发达,拥有战略地缘优势,秦国要进军中原有韩国、魏国抵挡,秦国要攻打他国必须途径别国不说,还必须长途跋涉,这就对秦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要求极高,所以,秦国必要有强大的后勤储备,这就需要一个天然粮仓,而巴蜀地区正符合这个条件。
事实上,在后期秦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这与巴蜀地区源源不断地后勤物资供应是分不开的。
第三,巴蜀地缘位置重要,秦国坐拥巴蜀地区之后,将自己国土形成半封闭性的地缘格局,出可攻,退可守,坐拥巴蜀地区可以俯瞰整个中原,特别是牵制强大的楚国;如果巴蜀落在敌国的手中,对秦国是一种致命的伤害,从巴蜀出兵对汉中,关中都造成强大的威胁。
此外,韩国一直是中原诸侯国合纵的重要成员,韩国通过邦交活动可以拉拢中原大国联合抵抗秦国,这给秦国攻取韩国增加了难度,而巴蜀只是一个地区,一个地方政权,中原诸国都不承认它是一个诸侯国,巴蜀地区政权跟中原诸侯国历史上会盟,联盟,联姻的活动很少,这也是秦惠文王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当时战国情况是,不存在某一大国有灭一国的能力,所有的灭国战争必须联合他国才行,所以,秦惠文王暂时不能动韩国。
当秦国夺取巴蜀地区后,经过多年经营,实际上已经成为秦国的大后方,再从楚国夺得领土后,将巴蜀地位、汉中地位、关中地区连成一片时,秦国在国土版图上已经成为最大的诸侯国之一了;秦国在实力增强后,又通过连横策略削弱齐国、楚国和魏国,最终抓住时机首先灭掉了韩国,开启的统一天下的战争。
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打巴蜀而不是韩国?
秦国的百年奋斗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向东边发展的历程,这是历任秦王终身不懈的奋斗,自从秦国的河西之地被魏国占领,吴起率领魏军把秦国打得退守洛水时,秦国深深感到耻辱,更加激起秦国的图强之心,所以从秦孝公开始,立志任用商鞅变法,到秦惠文王时,虽然他一上台就杀了商鞅,但还是保留了变法,同时变法的效果也开始显现,秦国在逐渐强大。
秦国一强大起来,就开始东进战略,秦孝公时期就收复了丢失多年的河西之地,占据了崤山、函谷关等险要地势,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攻占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全部地盘,还在黄河以东建立了桥头堡,以便下一次的东进战役。
秦国国君公元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东方五国合纵攻秦,与此同时西边的义渠也发兵攻秦,东西夹攻之下,秦国无力抵抗,只能割地求和,暂时停止了东进战略,这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遭受的最重大的一次失败,差一点就是亡国。
秦惠文王虽然割地求和,以换取暂时的安宁,但秦国积极进取之心没有改变,国力仍然在持续走强,秦惠文王面临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在与群臣的讨论之中,秦国有两种意见:
秦惠文王1、以张仪为首,建议秦国应该继续攻打韩国,然后挟制周天子以令天下,当时的周王室是在韩国领土范围之内的,张仪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东攻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来源。
2、以司马错为首,主张先攻巴蜀,拿下秦国的大后方,简单地说,司马错的策略就是:南征巴蜀、得蜀地即可破楚国。
秦惠文王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最终采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先攻巴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惠文王要先攻巴蜀呢?
司马错先说说张仪的战略:东攻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说实话,秦国当时的实力不足以这样做,韩国虽然好打,但是挟制周天子,可是天下大忌,会激起所有诸侯国强烈的反对,会让本已经瓦解的五国或六国合纵联盟再次联合,秦国当时虽然在商鞅变法之下强大了,但远远没有强于五国或六国之和,最多也就是比一个单独的诸侯国强,一旦秦国敢这么做, 当实力跟不上时,那将是秦国的灾难,所以张仪这个战略太过于激进,风险太大,一旦处理不好,秦国将有亡国的风险。
另外,在五国攻秦的第二年,秦国已经派张仪破解了五国联盟,张仪说动魏国脱离合纵,与秦国讲和,五国联盟已经瓦解,秦国已经有攻打韩国的条件,但最终秦惠文王还是选择了攻打巴蜀,实际上是非常正确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国的卧榻之侧有一个属于楚国的汉中郡,这才是秦惠文王攻巴蜀的重要原因。
张仪当时的汉中郡属于楚国,汉中郡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看看地图就会知道,从汉中到秦国都城咸阳只有近600里的路程,虽然中间隔着八百里的秦川天险,但是终究是卧榻之侧,不容得他人酣睡,万一将来某天楚国攻打秦国都城,那岂不是很危险。
秦国是秦惠文王时期,将都城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到咸阳(今陕西西安)的,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是秦国的核心腹地,现在楚国在秦国核心腹地不远的汉中建立了据点,让秦国人坐立不安。
汉中郡在当时的位置非常重要,向北越过秦岭就到达了秦国的关中平原,向南攻破暇萌关后就到达成都平原,楚国占领了汉中后,如果趁势发展,攻取了巴国、蜀国和苴国后,秦国的整个南方将被楚国包围,而且楚国与秦国就会在秦岭一线直接交界。
秦攻下巴蜀后的战国地图当时的巴国包括今天的重庆市全部、湖北恩施和四川东部,当时的苴国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市一带,当时的蜀国在今天成都一带,巴国、苴国、蜀国三个国家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的整个四川省和重庆市,外加湖北省的西部一小块地方,与楚国是交界的,如果楚国攻下这些国家,将获得另外一个对秦国进攻的方向,对秦国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威胁。
司马错看到了这个威胁,并向秦惠文王提出,只要拿下巴蜀,就能攻破楚国,这个战略是秦国百年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也是极其正确的战略,同时巴国、苴国与蜀国还有很深的矛盾,巴国和苴国联合与蜀国互相攻打,并向秦国求救,秦国利用这个机会,在公元前316年派出司马错、张仪率军先攻灭了蜀国,随后又攻灭了巴国和苴国,一下子吞并了整个巴蜀之地。
楚国西北角就是汉中郡这样,楚国的汉中郡就成为伸入秦国领地的一块孤地,秦国在拿下巴蜀的四年后,发动了丹阳之战,攻取了楚国的汉中郡,彻底将楚国势力赶出了秦国的南方,秦国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拿下了巴蜀与汉中,将整个成都平原纳入势力范围,同时解决了楚国可能对秦国南方造成的威胁,在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的大后方和天下粮仓,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提供了后勤保证,这个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秦惠文王放弃攻韩国,南下攻打巴蜀的重要原因。
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打巴蜀而不是韩国?
一提到战国,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战国七雄。其实在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远远不止七雄,即使在中原地区也不止七雄。所以战国时期,战和、伐交更加复杂。说到秦国的地理位置,大家可能会想到秦国后方稳固,可以专心向东。其实战国中期之前,秦国的后方也不稳定,也有其他政权威胁其后方。秦国后方有义渠、巴国、蜀国等政权。
公元前325年,秦国国君嬴驷正式称王,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惠文王。公元前318年,赵、韩、魏、楚、燕组成了五国联军,合纵攻秦。虽然秦军艰难地打败了五国联军,但是后方却出现了义渠军的袭扰。这次战役之后秦惠文王看出了自己的区域劣势,秦惠文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战略部署。
公元前316年,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巴蜀两国都把秦国当成强援,都向秦国求救。巴蜀两国的战争,无疑给了秦国干涉巴蜀事务的理由和借口,他们求救于秦国无异于饮鸩止渴。面对两国求援,秦惠文王看到了插手巴蜀事务的机会,有起兵伐蜀的想法。但是秦惠文王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第二个是韩国冒犯秦国。秦惠文王在伐蜀和伐韩中摇摆不定。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
秦国庙堂之上张仪和司马错针对伐韩和伐蜀展开激烈辩论。张仪是纵横家,他的主要舞台在中原各国。所以张仪的着眼点也主要放在中原各国,张仪看重的秦国获得眼前利益,以及中原霸权。司马错以军事家的眼光考虑问题,认为秦国应该先伐蜀。最终秦惠文王选择支持司马错,以司马错为将起兵伐蜀。秦军没有付出多大代价便占领了蜀国,将蜀王贬为侯,后来秦国又在蜀地设立郡县,蜀地纳入秦朝版图之内。伐蜀之战中,秦军又来了个搂草打兔子;顺手灭掉了苴国和巴国,基本上将四川盆地纳入秦国版图之内。
为什么秦惠文王会选择先攻打巴蜀,而不是攻打韩国呢?其实司马错已经告诉了我们不少答案。
司马错建议秦惠文王优先伐蜀,也是根据秦国、以及对手的实际情况而定。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已经经历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但是秦国并没有建立对六国的绝对优势。秦国之时战国七雄较强的一个,当时齐国、楚国的国力都不弱于秦国。秦国东出函谷关的时机并不成熟,而且也没有能力灭掉任何一雄。战国七雄之间的均势并没有被打破。
韩国再怎么说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军队鼎盛时期也有三四十万。巴国和蜀国的国力则非常弱。巴蜀的实力跟战国七雄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秦国对巴蜀有绝对优势,秦国攻打巴蜀的难度更小,就像司马错所说的那样: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韩国敢攻打秦国说明韩国有一定实力,说不定背后还有支持力量。秦军打败了韩军的难度更大,即使能够打赢韩军,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挑个软柿子捏捏是最佳选择。
当时秦国在人口、土地面积上并不算一个大国,强大的国力主要靠商鞅变法将秦国组织得更加严密。对于秦国来说,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是非常现实的需求。秦国想东出函谷关占领山东六国的土地相对困难。即使能够占领山东六国的土地,所占土地的面积也相对有限,而且还要派重兵防守。巴蜀虽然国力弱小,但是土地面积并不小,加起来至少比韩国大。巴蜀境内还有土壤肥沃的成都平原,可以种植粮食,供养更多人口。秦国获得巴蜀的土地可以增加秦国的土地面积,可以增加秦国人口,还可以增加财富。这些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攻打巴蜀可以以最低的牺牲,获得更大利益;攻打韩国代价较高,而且获得利益相对较少。正如司马错说: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合纵和连横,都是战国七雄的“对外政策”。战国时期各国共同组成了战国内部的国家关系。战国之间也要追求实力均衡,不允许一个大国突然被消灭。当时没有任何国家形成一家独大之势,秦国没有能力一口吃掉韩国。其他强国也不允许秦国灭掉韩国。韩国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韩国和魏国堵住了秦国东出的道路,其他强国不允许秦国在中原打败韩国,甚至灭掉韩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灭中山国,齐国灭鲁国时都遭到强烈反对。韩国的势力绝非中山国和鲁国可以比拟,灭掉韩国的难度更大,遭到的反对自然也更大。但是如果灭掉巴蜀两国则不会引起大国的反对,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各国都不会在意巴蜀两国,更不会反对秦国灭掉巴蜀。秦国攻打韩国,可能会导致其他各国联合起来伐秦。秦国未必能够再一次打败各国合纵。司马错也看到这一点,曾经说: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秦国攻打蜀国,可以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专心东出。此前,秦国对外作战时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巴蜀和义渠都是秦国的威胁,尤其是义渠更是让秦国无法专心东出。义渠经常趁秦国东出之际,骚扰秦国的后方。秦国灭巴蜀只是秦朝巩固后方的一步,打败义渠是秦国的第二步。这次朝议之后,秦惠文王把主要精力由东出,暂时转为经略西部。秦国灭掉蜀国之后,顺手灭掉苴国和巴国,巩固四川盆地。灭掉巴蜀之后,秦惠文王发动了对义渠的战争。公元前315年,秦军进攻义渠,占领了义渠二十五座城池,设立郡县。秦国占领了大片良马产地,义渠对秦国的威胁大大削除。宣太后掌权期间,彻底灭掉了义渠,秦国的后方完全巩固。
秦惠文王决定征服巴蜀的决策非常正确,秦国以极小的代价便获得了稳定的后方基地。此后巴蜀之地成为天府之国,成了秦国的粮仓。秦国占领巴蜀之后,实力进一步壮大,更加令山东六国惧怕。
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打巴蜀而不是韩国?
关于秦国的崛起,人们会想到春秋五霸的秦穆公,会想到开启变法的秦孝公,会想到打得六国不敢喘气的秦昭襄王,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攻灭巴蜀的秦惠文王。
的确,秦惠文王的功绩在明面上也许比不上前面说的几位,但是其对秦国统一六国所做出的贡献绝对是巨大的。
而在秦惠文王在位之时,有一个影响秦国走向的决策,那就是攻韩还是伐蜀。按结果来看,秦惠文王当初选择伐蜀无疑是十分明智的,但是大家知道当时为何要选择伐蜀而不是攻韩吗?
攻打弱小的韩国,表面上看获利良多,实际上隐患不小战国时期的韩国,其位处中原,领土狭小,周围大国林立,西有秦国,难有楚国,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和资本,因此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是十分弱小的。
然而韩国的劣势在秦国眼中,那可是十足的优势。韩国弱小,所以容易消灭;韩国位处中原,土地肥沃,所以秦国灭之可以获取充足的资源;韩国位于四战之地,所以秦国灭之可以借此东出。
因此,韩国在秦国的眼中就是一块大肥肉。正如张仪所言:攻取韩国,可以逼近二周,夺取九鼎,挟持天子,号令天下,此王业也。
事实上,张仪说得很对,他说的也是实话,无论换做谁,都不会拒绝张仪的提议。然而张仪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秦国固然经历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但是其实力并不足以抵抗山东六国的反弹。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齐国。宋国和韩国一样,四战之地,土地肥沃,更重要的是宋国商业发达,富得流油。
无独有偶,当时的齐闵王身边也有一个谋士,而且恰恰是与张仪并列的苏秦。正是苏秦的建议,才使得齐闵王决定吞并宋国。齐闵王吞并宋国以后,确实国力大增,然而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弹。最终,五国伐齐,齐国被夺取了七十余城,几乎灭亡。
因此,攻韩很好,但绝不是现在。
攻打蜀国,才是秦国的正确选择蜀国就不同了。当时的蜀国,是世人眼中的戎狄。司马错言:蜀国,戎狄之长也。因此,秦国就算伐蜀,也没有诸侯会出言反对,因为秦国的行为就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是一样的。
与此同时,蜀国很富庶。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一直没有受到他人的打扰。这也就一位置蜀国积累着巨大的财富。
另外,蜀国虽然地理位置不好,但那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对于蜀国自己,他们的土地可是异常的肥沃。《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大概意思就是蜀国的人民即使不耕种,仅仅凭借天然资源就能够吃饱了。这在当时几乎难以想象。
正如司马错说的那样: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可位置一举三得。
结束语秦惠文王攻取巴蜀的行为,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不仅为后世的战争添加了一个极重的筹码,更是使秦国在无形中躲过了一场灭国之祸。
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打巴蜀而不是韩国?
导语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嬴驷,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的君王了。在战国中期,列国频频伐交征战,正是他的决心东出,在列国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给秦国挤出了20年的修养生息的阶段。
而这一时代秦国也是有非常闪耀的将相为辅,一个是相国张仪,再就是大将司马错。攻打韩国和巴蜀的两个方针就是出自两人之计。当时,正值巴蜀两国相互征战,来秦国请求增援,司马错力争利用此次机会入蜀地,与张仪的伐韩政策相违背。而后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主张,命令司马错前去伐蜀。
那么,决策者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策呢,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张仪会主张伐韩- 韩国的地理位置
- 牵制魏国和楚国
韩国的位置上面也说了,其实攻占韩国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钳制住其他国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楚国和魏国。
魏国当时经历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之后,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而且始终与秦国摩擦不断,虽然之后国力衰弱,但是也是战国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秦国历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力不断增加,很需要一个侧面战场来彻底压制住魏国。
楚国地处丰饶,国富民强,一直以来都是以强国的姿态面临其他的六国,而且韩国位于楚国的北部,攻占了韩国就像是在楚和魏之间插了一把刀子,切断了两国之间的联系。
如果能够钳制住这两个国家,对于其他的势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威慑和限制。
- 韩国军事力量相对其他国家较为薄弱,也可破合纵之策
张仪和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最开始游说其他国家的时候鼓吹合纵之策,顾名思义就是联合弱国以抗强国,但是最后来到了秦国,秦国采取的是横强之策,也就是自己本身就是强国只要联合弱国加盟,就能无敌于天下,而且还能以利益拢住弱国之心。
当时,六国合纵之势已成,意在对付强大的秦国,如果其中一个国家被攻占,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说心理上会有一定的作用,他们会怀疑这个联盟的可靠性,也可解决秦国的燃眉之急。
其实六国最弱的国家就是韩国,韩国的土地面积是六国之中最小的,国力甚至不如北方的燕国,燕国虽然积贫积弱很久,但是毕竟是周朝的开国诸侯,历史绵长。这就是说明韩国其实是最容易被攻占的国家。
所以这就是当时张仪主张攻韩的原因。
司马错为什么主张攻占巴蜀- 司马错认为出兵韩国并不容易
从当时的秦国国力来考量,秦国的力量正好刚刚起步,不适宜进行灭国之战,而且韩国虽是弱国,但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真正的家底其实谁也不知道,这样贸然出击对秦国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而正在处于上升期的秦国是不允许有这样的风险的。
- 韩国战略要地,其他国家不会袖手旁观
因为无论是这个战略位置上来讲还是战略战术来讲,其他的国家都不会安静的看着你实行灭国之战。
韩国地处战略要冲,秦国一举拿下了倒是还好,如果形成拉锯,其他国家也不会袖手旁观,甚至会先秦国一步占领韩国,最先拿下这块战略要地。
还有战术合纵之策,一旦其中一个国家受到攻击,其他国家是必将持以援手的,因为这样才能维持合纵联盟的稳定,到时候秦国可就得不偿失了。反观巴蜀之地却没有此等担忧。
- 巴蜀之地,物产丰富,粮仓漫溢。
说了很多韩国的战略位置,巴蜀的位置依然重要,因为有蜀道庇护,免于中原期间的战乱,巴蜀之地的民风物产都非常丰富,而且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秦国本就是重农抑商的国家,所以看中此地也是无可厚非。
而且粮草供给对于秦国这种征战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长途征战最重要的就是粮草供给,尤其是进行拉锯战,这粮草就成了最关键的一点,秦国看中了这个大粮仓。这倒是为长平之战做好了后盾。当然长平之战这是后话,不过秦惠王也意识到了秦国要想称霸天下粮草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点我觉得是秦惠文王同意伐蜀的关键点。
秦惠文王的战略考虑- 巴蜀之地易守难攻,韩国可随时易主
从战略位置上来看,两地皆可为战略要地。但是蜀道之难,难以正常攻占,以援军入蜀是最好的方式,且蜀地易守难攻,驻兵之后少许就可守外来攻击。而且巴蜀之地也是很多国家最想争取的地方,而且不用避讳其他六国的围攻。对比被其他国家占领,秦国更希望自己拿下。
韩国就不一样了,地处三晋之地,中原的核心部分,如果秦国攻占了韩国,自己能不能顺利攻占是回事,能不能安稳守的住又是另一回事,韩国地处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巴蜀之地易守,但是韩国难守,五国来攻,必将丢失。或许依旧会五国合纵兵叩函谷,这样就更得不偿失了。
- 巴蜀之利功在千秋
秦国如果去攻占韩国就是要开始与天下为敌,秦国当时是不具备这个实力的。六国深知唇亡齿寒,秦王也知道要想称霸天下,自己的兵力和民力都必须要完全领先于六国才可以的。现在兵力和民力都没有达到。
兵力自己的国家可以慢慢培养,然后通过不断的征伐或者是降低征兵年龄来扩张兵力,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可以修养生息,全力培养军事力量。
民力的话主要就是体验在后勤补给上,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的保障,所以国富民强的巴蜀之地对秦国来说更加重要。根据之后的历史走向来看,确是如此,修建都江堰,长平之战的粮草支援等等都体现了秦惠文王当时卓越的战略眼光。
总结我认为
咱们现在站在现在的时间上,看过去的人对未来一段历史的影响,秦惠文王的决策是正确的。韩国是中原地区的战国七雄之一,涉及到的是七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巴蜀之地并不会直接损坏其他国家的利益。在有了绝对凌驾天下的实力的时候,征伐哪其实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这也证实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有强臣,还要有明主。张仪和司马错能够理解秦惠文王的雄才大略,站在他的格局上观看整个局势,由此可见,秦朝是幸运的。我们无法揣测当时秦惠文王没有攻打巴蜀而是去强行攻占韩国的景象,毕竟历史不能倒流,我们也是只能在这个时候佩服古人的雄才伟略了。
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打巴蜀而不是韩国?
首先,作为秦国后方的诸侯国之一,蜀国一直是秦国的敌人,如果动出攻韩,会有后方不稳的危险。
其次,从吴起开始,列国纷纷变法图强,韩国经申不害变法,国力正处于强盛时期,攻打韩国更加困难。
第三,蜀地沃野千里,攻打下来改造一番可以成为秦国的粮仓,之后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使蜀地成为天府之国就证明了这一点。而韩国位居中原腹地,四面皆敌,就算打下来之后也面临着列国的觊觎,反而牵制了大量兵力。
第四,犹豫商鞅变法,秦国强大起来,对关东诸国造成威胁,于是合纵缔交,对抗秦国,尤其是三晋联盟,对秦国是个很大的,攻打韩国很可能会导致与关东诸国全面开战,这是秦国所不具备的条件,二十年后五国攻破函谷关就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
最后,司马错超常发挥,在廷辩中赢了张仪,所以得到秦惠文王的支持。(注司马错的观点: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伐蜀的正确性,“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