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兴国太后的孝庄大玉儿有什么具体的功绩?

具体到某件事某个人。

孝庄太后历史功绩,大玉儿协助皇太极招降洪承畴,使清朝有了问鼎中原的雄心计划。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储中,顺利把顺治推上王位,辅佐福临治国理政,稳定大清初年局势。

辅佐康熙上位,协助康熙撤藩,征伐吴三桂,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培养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康乾盛世”大玉儿功不可没。

被誉为兴国太后的孝庄大玉儿有什么具体的功绩?

都说以柔克刚,确实“柔”不仅仅是一种无度的忍让,更多的是审时度势情况下的暂时退步,只要把握住忍让的度,终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方圆之道,讲究以柔克刚,而“柔”的做人智慧不仅仅是一种退让,还是一种审时度势、一种宽容的态度。只有恰当地运用和把握“柔”的尺度,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清初的孝庄皇后就是一位深知以柔克刚精髓的女人。皇太极因病猝死—前一天还如平素一样忙碌一天,晚上却离世,“储嗣未定”。当时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主要有三个人:皇太极长子豪格、第九子福临和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前后两者都手握重兵,实力不俗。只有中间的福临,虽然颇得皇太极的宠爱,但只有六岁,缺乏实力。八旗中,支持豪格和多尔衮的各占三旗,剩下的两旗则比较中立,只强调支持先帝的儿子,至于哪个儿子倒无所谓。豪格与多尔衮两个集团在继承人会议上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最终有个折中方案出来:让福临即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幼小的福临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帝位。而多尔衮毕竟势力强大,且对于皇位非常向往。由于他在诸王大会上首倡立福临,格局一成,便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了。虽然他是摄政王,掌握大清军政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毕竟没有遂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因此,他对于孝庄母子来说一直是个威胁。于是孝庄只得以柔克刚,隐忍、退让,委曲求全。她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以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因此,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乃至“皇父摄政王”最后,她以太后的身份下嫁多尔衮,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到元旦或者其他庆贺大礼,多尔衮还要与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这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多尔衮对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孝庄母子的危机。否则,孝庄母子根本敌不过手握重兵的多尔衮,顺治的皇位就更是个问题了,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孝庄的功劳。就在这场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时,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涡中。满蒙联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国策。因为,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待福临亲政,就大礼完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而福临恰恰缺乏一种胸怀,他更多地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他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爱嫉妒。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他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顺治十年(1653)八月,孝庄拗不过儿子,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孝庄察觉出这一危险的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日例,同时赶紧给儿子完婚,博尔济锦氏成为第二任皇后。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宫中发生了这种事情,传扬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处理了这件事:博穆博果尔按亲王体例发丧,二十七天丧服期满,董鄂氏被接入宫中,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按儿子的意愿,晋封她为皇贵妃。后来,董鄂妃病逝,顺治帝也追随而去。孝庄便扶植八岁的玄烨登上皇位,是为康熙帝。

在这一过程中,孝庄为了确立新政府的统治,不惜修改自己儿子的遗诏,因此便出现了顺治帝那份奇怪的“悔过书”,其实细看起来,有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福临真正想说的话。因为顺治帝是一个在汉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天子,他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重用汉官,抑制满洲贵族特权,因此他的思想在临死时不会轻易改变,那么如何看待这份维护满洲贵族利益的遗嘱呢?这只能是当时地位举足轻重的孝庄太后的意思,她这么做也只有一个目的,通过维护满洲权贵利益来稳定朝野,巩固统治。因此孝庄更改遗诏这种做法正体现出了她圆融的处世手段。

就在孝庄的辅佐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不可否认有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虽然孝庄有能力成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全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为了清朝的基业,她兢兢业业,委曲求全。历数古往今来之辅政太后,能至如此境界者,实无一人也!孝庄在辅佐皇子的路上,以柔克刚,委曲求全,终于换来了大清的几百年基业,这就是成大事者当借鉴的地方。做人要外圆内方,就是在外至忍至韧,在内则至刚至坚、内外交合如水滴穿石,刚柔相济而愈挫弥坚。所谓水无常形而有常理,即水性的柔中见刚,至柔至刚,刚柔相济。如此才是处世之道。

被誉为兴国太后的孝庄大玉儿有什么具体的功绩?

孝庄文皇后(1613——1688),原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生于蒙古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

孝庄文皇后生的十分美丽,十三岁时,嫁给皇太极为侧福晋。天聪十年,被皇太极封为庄妃。

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辅三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也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文皇后的主要功绩有:

一、对清初一些政策上的失误提出建议,使用优待汉官,实行满汉一体,仿明朝官制,改革中央机构,设立六部,修订《离主条例》《逃人法》等,缓和了满汉矛盾,改善了满汉奴隶地位,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二、精心培养福临,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辅佐福临上位。抓住有利时机,主导清军入关,制定相关政策,笼络民心,问鼎中原。

三、顺治驾崩后,辅佐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精心打造培养,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除鳌拜,平三番的生死斗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稳定了朝局,巩固了康熙的统治地位。

孝庄文皇后以其出色的政治智慧,丰富的斗争经验,过人的才学,稳定了清初的政治格局,为“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被誉为兴国太后的孝庄大玉儿有什么具体的功绩?

知史局【2018】总第281期

本期作者:关捷

兴国太后——孝庄!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有的书也写作本布泰,这是蒙古语,意思是 “天降贵人”出身于蒙古族的黄金家族,她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21世孙女。是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的妹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她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

后世的人们称她是清朝的国母,康乾盛世的奠基人之一,为什么呢?

她一生培育、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明君,并间接影响了雍正、乾隆两代英主。顺治帝即位后,孝庄和多尔衮一起全力辅佐。她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威望,在诸王大臣的窥视中,在各种反清势力的烽烟里,她抚内安外左提右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终于使得政权平稳过渡,使顺治成长为一代天骄。顺治十八年,即1654年,顺治帝英年早逝,他八岁的儿子玄烨继承皇位,这就是康熙帝,孝庄被尊为太皇太后。她强忍失去儿子的悲痛,全心全意地教导年幼的孙子,使玄烨得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鳌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不先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康熙一天天成熟,大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千古一帝康熙因此而诞生。

孝庄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超级明星。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在后金的一步步发展当中,她卷入了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旋涡,为了国家的安危,这位巾帼英雄全面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天才,她刚柔相济恩威并施,频频打出漂亮的招术,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先后两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她一生经历清初三朝,都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亲手培育两代伟大的君王,化解并解决了清宫内外各种矛盾和斗争,努力让各宗各派的政治势力为国家服务,对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兴国太后的孝庄大玉儿有什么具体的功绩?

孝庄文皇后应该是清朝历史上最具有功绩的女人。她在皇太极死后豪格,多尔衮争位的斗争中力挽狂澜,挽救大清于危局。后来又以其对国家的责任感,安心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王。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皇太极死后,由于皇太极生前未从指定继承人,他的长子豪格(肃亲王)和十四弟多尔衮(睿亲王)为争夺帝位动起了刀兵。后孝庄联合扎亲王代善迫使豪格和多尔衮放弃了争位的念头,并推举四阿哥福临登基,也就是顺治皇帝。孝庄为了稳定朝局,放弃了垂帘听政的权利。也因此避免了豪格和多尔衮再度争权的可能。因此,孝庄对于稳定清初朝局,立有不世之功。

后来,孝庄又以皇太后的身份,辅佐福临和后来的康熙几十年。虽然权柄在握,但她始终拒绝垂帘听政。只是尽己所能,帮助皇帝出谋划策。即便如此,康熙皇帝施政时,仍然愿意在获得孝庄首肯后施行。

“康熙晚年还在不断怀念自己的祖母孝庄太后,并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圣祖仁皇帝圣训》康熙的幸运多在于孝庄以绝对对清朝的责任感和对孙儿爱护出发加以培养孙儿。

由此可见,孝庄在清朝初期的历史地位。以及在自己后辈儿孙心目中的地位。

被誉为兴国太后的孝庄大玉儿有什么具体的功绩?

辅佐两代幼主,但不垂帘听政,崇尚节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