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姐敢开贾母、黛玉等人的玩笑,为何却不敢调侃自己的表妹薛宝钗?

凤姐不是不敢调侃表妹薛宝钗,而是调侃她时给人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感觉,暗含着她开笑的技巧和智慧。如果外人不细细去品的话,并不觉得她是在调侃薛宝钗。

作为贾府最八面玲珑的女人,凤姐的玩笑经常出现在贾府的各个角落,总能起到化险为夷,缓解尴尬气氛,让人十分受用的效果。

凤姐的玩笑有多大威力?让贾母由盛怒转为开怀大笑

凤姐在贾府,是出了名的喜欢开玩笑的女人,这一点就连贾母也曾直言,整个贾府就“凤丫头会贫嘴”。

按理说,一个话多的女人,言多必失,为什么凤姐这么喜欢开玩笑却让贾母乐此不疲,总是觉得身边没有她不行呢?核心原因在于,凤姐的玩笑分寸一直拿捏得非常精准,一切都因人而异,同时还能直击人心。

贾赦强娶鸳鸯一事,被鸳鸯豁出去在贾母面前揭露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听着鸳鸯的声泪俱下地诉说内情,以及发誓终身不嫁人,当时贾母就怒了。

贾母怒言,整个贾府的人都在算计自己,以前有好东西想要,现在有好人也想要。自己身边现在就只有鸳鸯这么一个靠得住的人,也想弄走,让自己失去依靠。

贾母平时在贾母一直和颜悦色,极少这么怒发冲冠。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李纨的第一反应是呆下去会很尴尬,可能还受牵连,赶紧偷偷地将姑娘们带走了。

甚至连一向在贾母面前会撒娇来事的凤姐,面对这种棘手的事情也无可奈何,任由贾母将心中的怒火全部都发泄在了王夫人身上。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敢说话,甚至连大声喘气也不敢。

直到后来勇敢的探春选择了中途折回,告诉贾母,“大伯屋里收人,小婶子怎么会知道呢”,才将紧张的气氛稍微缓解了一下。

这个时候凤姐瞅准了机会,一番玩笑话,不但将危情全部化解了,反而让贾母开怀大笑,风波就这么过去了。

当时贾母听了探春的话后,直接埋怨凤姐这件事这么简单,她向来处事妥贴,怎么在这个节骨眼犯糊涂,不知道提醒自己,弄得自己人前失礼,怪罪凤姐之意十分明显。

这件事要是换了一般的人,早就主动认错了,可是凤姐非但没有这么做,竟然来了一句,她还没有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先寻上她了。

凤姐这句话说出口时,当时在场的人都为之一愣,实在不明白刚刚贾母的气消了一点,她却又在这时候说出这样的话,这不明摆着火上浇油,再次想把事情闹起来吗。

可是很快凤姐就说出来了自己的理由,原因在于贾母太会调教人,把鸳鸯调教的跟水葱似的,幸好她是孙子媳妇,要是孙子她早要了,还用等到现在。

这种明贬暗捧的做法,不但让贾母顿时消了气,更是让人觉得贾赦想强娶鸳鸯之事变得合情合理起来,一切皆因贾母将手下人变得优秀出众所致。

凤姐这番话让贾母十分受用。同时也因为她的这番玩笑话,让贾母的气全消了,可见凤姐的玩笑开得非常合适宜,绝不是那种随时随地信口就来那种。

开黛玉玩笑,让她不但恼不起来,心里反而十分高兴

除了在贾母面前善于把握时机开玩笑,逗得贾母开心不已外,凤姐开黛玉的玩笑,也拿捏得非常到位。

有一次宝玉因为拉着彩霞的手不放,让贾环非常生气,用蜡烛油烫伤了他的脸。黛玉和探春等人前去探望,刚好凤姐也去了。

聊起凤姐的贡品茶叶时,宝钗说味道淡不喜欢,黛玉却说自己喜欢那种清淡的味道,喜欢喝。

凤姐当时就跟黛玉说,她哪里还多着呢,届时让人给她送些过去。说完之后,又提了一句有事想让她帮忙。

当时黛玉开玩笑道,才吃了她一点茶,倒想使唤起人来。

凤姐听后,当时就笑着问黛玉,既然吃了他们家的茶,为什么还不给贾府做媳妇。说着还将黛玉拉到了宝玉的面前,惹得众人都因为这句玩笑大笑起来。

这样的玩笑话,换了其他别的人,断不敢跟黛玉说,因为黛玉十有八九会生气恼了。可是为什么凤姐这么大胆,跟黛玉玩起这样的玩笑,黛玉却没有生气呢?原因有两方面。

一,黛玉来贾府是给宝玉做正妻的,这是整个贾府早已经公开的秘密,凤姐替黛玉说破了。尽管这个秘密人尽皆知,但是自从宝钗来了之后,贾府金玉良缘之风便盛行起来。黛玉一直担心自己和宝玉的爱情没人知道,更怕中途会出现风波,现在经由凤姐的嘴里说出来,等于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她和宝玉才是天生一对,其他人要想趁机插一脚只会自讨没趣,所以黛玉才不会生气。

二,凤姐跟黛玉开这样的玩笑,并不是什么调侃,而是一种妯娌间的调侃,这也变相承认了黛玉这个贾府未来宝二奶奶的身份。这是黛玉自己十分渴望,却又不好自己主动说出来的。现在凤姐将这层纸捅破了,黛玉虽然面子上不好意思,但是心里却很高兴,这就是她只是害羞,没有生气迅速转身离开的原因。

可见,凤姐的玩笑开到了黛玉的心坎上,才将一件尴尬至极,甚至会得罪人的事情,整得像没发生一样。这也说明凤姐开玩笑,十分懂得从对方的心事方面入手,这也是她的玩笑为何让贾母和黛玉十分受用的原因。

调侃表妹薛宝钗,智慧性弹压让她无可奈何

除了跟贾母和黛玉开玩笑之外,凤姐也曾调侃过自己的亲表妹薛宝钗。只是她深知宝钗的性格和贾母及黛玉不太一样,开的玩笑比较隐蔽而已,如果外人不细细品味,还真的不易察觉。

清虚观发生了张道士想给宝玉提亲事件后,让黛玉的心里十分不舒服。两个人因此话不投机,闹得大观园鸡飞狗跳,最后连贾母和王夫人都惊动了。

后来随着宝玉主动陪不是,黛玉笑纳后,这件事才算平息下来。当两个人被凤姐拉到贾母的身边时,那时候刚好宝钗也在。

没想到却很快发生了另一件事。当时宝玉拿身形有些丰腴的宝钗比喻杨贵妃,让她十分恼火,当时就借机发飙暗暗地斥责了宝玉。

此外,在说起戏中的情节时,无心的宝玉告诉宝钗这是负荆请罪,结果被宝钗找到了机会,当时拿宝玉给黛玉赔罪这件事,狠狠地嘲讽了他一番。

凤姐见状,微微一笑后,立刻调侃道,大热的天,谁吃了生姜啦,怎么这么热辣辣的。说完之后,还用手帕扇风,吐了一口气。

她这样的调侃,什么意思,只有宝钗心里最清楚。让宝钗觉得难堪不说,外人却听不出一点她是帮宝玉和黛玉说话,用这样的调侃借机打压宝钗,提醒她只是贾府的客人,不要当着贾母和众人的面,失了分寸和礼数。

当然,这是红楼梦整个过程中,凤姐唯一不显山不露水调侃宝钗的地方,却让宝钗吃了哑巴亏,却又说不出,只好选择了默不作声认栽。

因此,凤姐敢开贾母、黛玉等人的玩笑,为何却不敢调侃自己的表妹薛宝钗?凤姐不是不敢调侃薛宝钗,而是她知道调侃薛宝钗在什么时候最恰当。比如她在借夏天吃生姜这个玩笑调侃打压薛宝钗时,这里面既暗含了凤姐开玩笑时的说话智慧哲学,也通过这样的玩笑让别人知道了她和谁私底下关系走得比较近。

如果凤姐没有足够的做人智慧,不知道察颜观色,懂得如何说话,她绝不会成为贾府最八面玲珑的女人,让贾母觉得自己的身边少了她不行,可见她的玩笑对贾府和贾母来说多么重要!

凤姐敢开贾母、黛玉等人的玩笑,为何却不敢调侃自己的表妹薛宝钗?

她不是不敢调侃薛宝钗,而是不屑!王熙凤跟谁开玩笑,就代表喜欢谁,跟谁好。她打从心眼里鄙夷、厌恶薛宝钗和薛家,恨不得眼不见为净,怎么可能会去调侃她,恶心都来不及。

原因很简单,首先因为薛家是破落商贾,薛姨妈和宝钗的痴心妄想,薛蟠种种恶行等,本身就是不省心的奇葩亲戚,让王熙凤在婆家非常拉胯丢人。

王熙凤是个非常要面子的女人,她弄权揽权,放高利贷,累死累活的管家,都是为了能证明自己精明强干,让长辈们夸她好。

因为王熙凤被贾母称为“泼皮破落户”,她娘家的爵位尽了,不再是贵族。她爹返回金陵当乡绅了,她其实在婆家是自卑的,所以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掌握权力来证明自己,攫取更多的尊严和利益。

但是她的二姑姑薛姨妈,已经嫁作商人妇,三四十岁时守寡后带着一对成年儿女,常年赖在她的婆家住着。这就等于在向贾府所有人证明:王家不仅和商贾联姻,而且王家的亲戚都要投靠贾府庇护了。王熙凤的脸面往哪里搁?

薛蟠背着人命官司还不老实,又在她婆家学堂里搞男风,想要霸占她堂侄媳妇秦可卿的亲弟弟,在她家奴才赖大家的宴会上调戏柳湘莲,被打成猪头被群嘲。

薛宝钗带着一把大金锁,整天围着小叔子贾宝玉打转,搞什么“金玉良缘”。闹得宝黛吵架,贾母生气;薛家的丫鬟莺儿也没教养,跟贾环吵架,惹得赵姨娘抱怨叫苦。

那么请问王熙凤她会怎么看薛家?会喜欢薛家母子三人吗?当然是觉得给她丢人没脸了!

薛家这种牛皮糖、臭膏药一样的破亲戚,在王熙凤眼里还不如刘姥姥,至少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就可以打发了,还对她千恩万谢,说几句好听的。而且刘姥姥知恩图报,知礼识趣,不但来送瓜果蔬菜,后来还救了她女儿巧姐呢!

王熙凤的丈夫贾琏的态度,就是王熙凤对薛家的态度。贾琏非常看不起薛蟠,认为他连香菱都配不上,管他叫“薛呆子”,“薛大shǎ子”,王熙凤完全没有意见。

这其实很不正常啊,因为薛蟠也是王熙凤的表哥,古代兄长的地位是很高的,丈夫这样轻蔑侮辱哥哥,凤辣子没反应,是因为她觉得贾琏说的对,薛蟠就是个垃圾货色!一个不能给她增光添彩,只会带来耻辱没脸的表哥,还不如没有呢。

二是薛宝钗痴心妄想高嫁荣国府做媳妇,不仅想和王熙凤平起平坐,还明理暗里经常嘲讽拉踩王熙凤,更过分的是她八字没一撇,就敢在代理管家期间夺权弄权,伤害王熙凤的利益。

王熙凤和薛宝钗这一对表姐妹,其实是互相厌恶瞧不上。

如果说薛宝钗瞧不起王熙凤的,只有凤姐文化水平不高,不会玩高雅的吟诗作赋。那王熙凤瞧不起薛宝钗的地方可多了去了。

她嫌弃薛宝钗出身商贾,而且还是破落商贾。父亲兄弟无官无职,这种家庭也配和她称姐妹吗?王熙凤内心里肯定认为是不配的,但是没办法,谁让她爷爷利欲熏心,当初把小姑妈嫁给了薛家呢?

王熙凤嫌弃薛宝钗痴心妄想,不顾女儿的体面。薛姨妈公然在贾府宣传“金玉良缘”,多么上赶着要倒贴的跌份儿行为,好像把自己家女儿明码标价一样;薛宝钗更是积极配合,没白没黑的往宝玉屋里钻,天天围着宝玉打转,死死盯着那块通灵玉,巴巴的想要和她的金锁配对。

虽然宝玉只是个荣国府没有爵位的二房嫡次子,身份地位远不如王熙凤的丈夫贾琏。但薛宝钗依然高攀不上,毕竟京城里的官宦千金,名门闺秀又不是死绝了,贾母和贾政连傅秋芳都看不上,只考虑过林黛玉和甄家三小姐这种水平的姑娘。

那王熙凤作为大管家,长年累月地看着薛宝钗这样攻略宝玉,她心里什么感觉呢?只能觉得表妹这样上赶着实在是丢人现眼。

薛宝钗若是只攻略宝玉也就罢了,她还处处拉拢人心,当着贾母的面奉承讨好,不惜拉踩王熙凤;跟姐妹们一起也要明嘲暗讽王熙凤粗俗没文化;她连那些底层的丫鬟婆子小厮都不放过,各种心机手段,小恩小惠的结交。

王熙凤能不生气吗?怎么可能啊!她婆婆邢夫人、姑妈王夫人给她气受,她只能忍着,薛宝钗又算哪根葱?也想在她女霸王的眼前乱舞,那是不可能的。

王熙凤最厌恶的就是薛宝钗想要从她手里夺权,损伤她的利益。

别忘了薛宝钗拉拢结交的那些人,都是平日里被王熙凤严格管理,颇有怨言的人。薛宝钗这就属于在王熙凤的雷区上蹦迪,凤姐得罪的人,她却要交好收买!宝二奶奶还没当上呢,就先在贾府里拉帮结派起来,王熙凤会喜欢她才怪呢!

当王夫人让薛宝钗代理管家的时候,薛宝钗更是越过自己的本分,跑去插手探春改革大观园,搬出王夫人的旗号,指手画脚,还夺取了大观园承包每年三四百两银子的收入,给那些婆子们发了福利。这笔钱可是本该归入王熙凤和荣国府官中账目的。

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又去了帐房受辖制,又不与凤姐儿去算帐,一年不过多拿出若干贯钱来,各各欢喜异常,都齐说:“愿意。强如出去被他揉搓着,还得拿出钱来呢。”

而且薛宝钗还很会挑拨离间王熙凤的姑嫂妯娌关系,她面对王熙凤派来帮助探春的平儿,偏偏说什么:“远愁近虑,不亢不卑。她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她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

薛宝钗这样公然污蔑王熙凤,连平儿都忍不了,直接就当众戳穿她给茗烟的娘派肥差是以权谋私,因为薛宝钗早就利用自己的大丫鬟莺儿去勾结宝玉的小厮茗烟,两人还拜了干亲。

平儿为什么敢这么给薛宝钗没脸呢?这还用说吗?当然是王熙凤授意的,王熙凤对这个跟她一样样野心勃勃,贪恋权势的大表妹薛宝钗,实在是比谁都了解。薛家母女在贾府的那些言行,她也掌握得一清二楚。

一旦薛宝钗不老实,舞到她面前,损害了她的利益,她立马就拿出来一两件来敲打一番。

第三,王熙凤有足够的底气瞧不起薛宝钗。她不仅出身比薛宝钗高贵,而且王家的财富也秒杀薛家。薛家仅有能拿得出手的资本——金钱,其实也不过是王家的九牛一毛。

如果说薛家是百万财富,那王家至少千万起步,王熙凤和王夫人的嫁妆之多,是能令贾琏这种贵族纨绔公子都乖乖闭嘴当耙耳朵的程度。

说到底薛家当年和王家合作,官商勾结,不过是个工具人。薛姨夫死后,很快就败落得不像样了,否则薛宝钗何必那样省俭,连邢岫烟戴玉佩都要叨叨半天,薛蟠的婚事又何必要去“吃绝户”,侵吞夏金桂的家产呢?

王熙凤的丈夫贾琏是有爵位承袭的长房嫡子,他在家族中的身份紫微,比薛宝钗苦苦追求,却难以高攀的贾宝玉尊贵太多了。

另外王家新发迹的高官叔叔王子腾,正眼都不看薛家,但确是和王熙凤合作紧密的亲叔侄,就凭这一点,王熙凤都可以一直把薛宝钗踩在脚底下。

王熙凤和贾琏处理鲍二媳妇之死,处理张华的案子,以及铁槛寺弄权之后的一些受贿办事,大多都是由王子腾出头帮忙的,两人分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王子腾夫人对王熙凤也十分热情,不但请她回娘家操办女儿的婚事,还设宴专门给她道乏,这个待遇别说薛姨妈,王夫人也没有的。

因为王子腾后来官越做越大,几乎成了贾府都要依赖的朝堂势力,王熙凤的丈夫贾琏都不敢违拗凤姐,薛家和薛宝钗哪里敢不奉承?

综上所述,王熙凤根本不愿意搭理薛家和薛宝钗,怎么可能会示好调侃呢?她倒是讽刺过两次薛姨妈和宝钗,一次是故意让假客气的薛姨妈掏五十两银子请客,另一次是讥笑贾母拿二十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

这就是王熙凤的狠辣之处,她是专门往薛家的命门上招呼。薛家不是自称有钱吗?结果当娘的就会说嘴,请客连五十两银子都不舍得,做女儿被贾母当成穷亲戚打发,一个及笄生日宴,办成了贾母带着宝黛玩儿。

至于王熙凤开贾母、黛玉的玩笑,一方面是因为她和贾母、黛玉性情相投,都是有情趣的聪明人。

另一方面,跟贾母黛玉搞好关系,对她有好处,贾母身体依然不错,能给她更多权力,而黛玉将来嫁给宝玉,也不至于威胁到她的管家权。而且黛玉还那么受贾母疼爱,将来就算不嫁给宝玉,随便嫁到哪家高门权贵里,也能给她多一门好亲戚,王熙凤自然乐的讨好她了。

凤姐敢开贾母、黛玉等人的玩笑,为何却不敢调侃自己的表妹薛宝钗?

凤姐是很机灵的人,深知贾母派与王夫人派的为只秉性和人生目标。而凤姐两边不得罪,左右逢缘,闷声发财。对贾母感情投资,呵谀奉承,阴奉阳违,对王夫人实打实服从并忠诚。

贾母是睿智派,是人性派,追求精神幸福派,当然也是亲皇派。贾母的布局,贾敏嫁给皇帝亲信林如海,元春直接嫁皇帝,林黛玉嫁贾宝玉。可惜功勋派势力太强大,害死林如海贾敏,又借贾政贾元春来逼迫皇帝。人算不如天算,贾母彻底失败。

王夫人是功利派,是追求势利财富派,当然也是功勋派。王夫人自持贾王薛三家强大政治经济实力,不把皇帝派放在眼里,豪取强夺,冷酷阴险。王夫人的布局,侄女凤姐嫁贾琏管家,把包括贾母贾赦在内的所有人实际上控制了起来。又把女儿元春嫁皇帝,实为放在朝庭的信息员,为王子腾等元勋派服务。又谋划促成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长久把持和操纵大权。王夫人一切从功利出发,丝毫不顾及亲人的精神感受。多行不义必自毙,王夫人派结局悲惨。

凤姐敢开贾母、黛玉等人的玩笑,为何却不敢调侃自己的表妹薛宝钗?

被贾母称为“破落户”的凤姐,是一个言谈极爽利之人,善于察言观色,常常以诙谐而幽默的言辞来随机应变。就连宝玉也称赞,“若是单是会说话的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也正因为如此,凤姐也不是随处发“好人牌”,处处充当别人的“开心果”。在小说中,凤姐敢和贾母、黛玉等人开玩笑,却与自己的表妹薛宝钗言谈极少,更别提什么调侃与揶揄了。这其中,不外乎有以下原因:

首先,对于凤姐来说,百事“利”为先,开玩笑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与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生性爽朗,喜欢善于言谈之人。凤姐敢和贾母开玩笑,也是因为摸清了贾母的脾气,哄贾母开心。贾母开心了,自然也就能维护好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获取到更多的利益。黛玉作为贾母心肝上的人,其重要性与宝玉不相上下。凤姐亲近黛玉,既是为了讨好贾母,也是为了讨好宝玉。林妹妹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凤姐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则把黛玉捧上了天,二则说到了贾母的心坎上。

而宝钗对于凤姐来说,她们在血缘上虽然要比黛玉近一些,但只是作为客人“暂居”在贾府,并不能为凤姐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薛家虽贵为皇商,但也渐渐没落,薛蟠又不学无术,撑不起薛家的这个门面。宝钗为选秀女入京而又落选,身份尴尬,不易多言。

其次,宝钗的性格与凤姐截然相反,不适宜开玩笑。

凤姐,是贾母口中的“破落户”,是众人眼中的“凤辣子”,性情极其爽利,办事极为稳妥。也正因如如此,凤姐能颇得贾母欢心。而宝钗,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性情与凤姐截然相反。在凤姐看来,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一个规矩人。

这样一个喜欢明哲保身的稳妥人,怎么会喜欢开玩笑呢。而黛玉,看似敏感多疑,骨子里却是一个爽快之人,与凤姐一样拥有真性情。妙玉看不在眼里的刘姥姥,黛玉则揶揄她为“母蝗虫”,引得哄堂大笑。黛玉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不会像宝钗那样,把自己束缚在封建礼法之内。凤姐大字不识几个,文墨不通,却喜欢打趣黛玉,黛玉从来也不会介意。倘若不是同样性格爽快之人,黛玉的那张嘴何曾饶过谁,正如宝钗所言 “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最后,凤姐与王夫人的相处模式,也影响了她与宝钗相处的亲疏远近。

在小说中,凤姐喜欢讨好贾母,与贾母开玩笑,但与自己的姑母王夫人相处的时候,却恪守本分,言辞谨慎。而王夫人作为一个“佞佛”之人,做事也规矩稳妥,一向不苟言笑。很多时候,读者感觉不到王夫人的温情,甚至还不如薛姨妈慈祥,能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贾母也曾对宝钗说过,“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她。”

由此看来,王夫人的“木讷”与“沉默”,并不受贾母喜欢,凤姐与之相处也必须克己复礼。同样规矩的宝钗,“深藏不漏”,她与王夫人的亲近远胜于与凤姐的关系。所以凤姐面对宝钗,不免要受王夫人的影响,不敢随意开玩笑。

总之,凤姐与宝钗,道不同,不相为谋。宝钗在贾府的地位,不值得凤姐以开玩笑的方式来百般讨好,自己无法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而黛玉的性情,更令凤姐喜欢,愿意与之亲近。黛玉的纯真,可以一眼望穿;黛玉的娇弱,凤姐也心甘情愿去呵护。 而宝钗,过于滴水不漏,纵使有血缘关系也很难让凤姐有亲近之感。

凤姐敢开贾母、黛玉等人的玩笑,为何却不敢调侃自己的表妹薛宝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凤姐口齿伶俐,刚口好,经常与贾母黛玉等人开玩笑,但与宝钗王夫人等关系虽近,却谨言慎行,为何?因为这几个人都属于那种爱说爱笑,伶牙俐齿,富有幽默感的人群。



如《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初一上场,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张口就是"破落户”"凤辣子”这样戏谑的语言,在书中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也开玩笑似的说王熙凤喝猴儿尿才嘴乖伶俐的,可见这祖孙俩个是调笑惯了的。贾母开凤姐的玩笑,当然凤姐也开贾母玩笑,如王熙凤也曾经拿着贾母头上的伤疤开玩笑,说是寿星老儿的窝儿,是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而贾母也不生气,反而一边笑骂王熙凤:“这猴儿惯得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儿起来,恨得我撕你那油嘴。”



同样,黛玉也是爱开玩笑的,因史湘云舌头短一些,"二"与“爱”不分,就戏谑说"爱哥哥",因刘姥姥连吃带说加带走礼物,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因探春自号"蕉下客",便联想到蕉下覆鹿的典故,拉着探春要吃鹿肉等。

而薛宝钗虽是凤姐表妹,却藏拙守愚,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并且自诩从不与人开玩笑的,因而凤姐与宝钗关系虽近,却并不开宝钗玩笑

凤姐敢开贾母、黛玉等人的玩笑,为何却不敢调侃自己的表妹薛宝钗?

凤姐不是不敢,而是两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还有句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凤姐虽然不读书不识字,但和贾母、黛玉在性格上却有很多相通之处,说白了,就是都是“性情中人”。

就好像凤姐和刘姥姥一样,其实两个人之所以后来结了那么大的缘分,并不仅仅是因为凤姐接济了刘姥姥,还因为刘姥姥也是个性情中人,两个人合了缘法。

有时候人和人的缘分就是很奇妙,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偏偏能一见如故,而那些本来应该亲近的却貌合神离,外亲内疏。凤姐和宝钗就是一对典型的例子。

凤姐是宝钗的亲表姐,但两人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性格和为人处事也大不相同。

凤姐是王家的女儿,王家的女儿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豪横加不读书”,凤姐更是其中的极致。

王家是武将世家,家风也比较豪横,既有钱又有势,而且他们奉行实用主义的原则,四大家族中最会攀亲的就是王家,其中两代人两个女子都嫁入了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

他们家嫁女儿,对权柄很在意的,所以我们看到无论王夫人薛姨妈还是凤姐,在夫家的地位都不容小觑,当然王家自身的实力也是比较强横的,这也是王家女儿“豪横”的前提。

王家女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读书,凤姐才干过人,自幼充男孩养的,也不读书,帐目都要个小童彩明来念。凤姐不读书,崇尚的是权力就是一切,不信“阴司报应”,缺少“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的主动约束。

宝钗是皇商的女儿,生来聪慧懂事,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博览群书,学问很高,对世情又了解甚透,兼具儒家的知理和商人的通达。

宝钗的性格是复杂且矛盾的,她读书甚多却认为女子“只该做些针凿纺织才是”“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可是谁知这些话是不是宝钗对自己的强行洗脑呢?

宝钗出身皇商,却有一个爱读书的父亲,从她内心是很渴望自己将来的丈夫是能从科举入仕的,从她一次次忍不住规劝宝玉读书就可看出。我甚至认为,除了贾政,宝钗可能是第二个真心并热切的希望宝玉能好好读书的。

她太想改换门庭了,商人虽有钱,社会地位却并不高,不能长久的安身立命。自己的傻哥哥指望不上,只能希望未来的丈夫能够在仕途上有出息,而她,理想的角色是当一个贤内助,夫唱妇随,多么美好。

因此,她是瞧不起王熙凤的,正如她所说,“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了”,她心里这个“流入世俗”的人恐怕就是王熙凤吧。

凤姐和宝钗恰如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能看得到对方却永远不会有交集。

方才说了凤姐和宝钗从出身,受教育程度上都有很大不同,那自薛家举家入住贾府,二人又是什么关系呢?

两人关系并不亲昵,私下也无甚来往。

对于薛家长期住在贾府,凤姐并不像王夫人那样明显的欢迎,宝钗经常出入的是王夫人的住处,而凤姐和宝钗平时的来往还不如和黛玉的多,凤姐也从来不和这个表妹有任何亲昵的举动。

从称呼上的一个小小细节就可知道,五十五回,凤姐和平儿说,“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对自己的亲表妹礼貌的称为“宝姑娘”,听起来就远不如“林丫头”亲切。

宝钗言语之间对凤姐多有调侃和贬损,凤姐对宝钗的评价也不高。

宝钗这个处处知礼守礼的大家小姐,对所有人都礼貌有加,然而对自己的表姐却并不那么的尊重。比如她很少叫凤姐“”凤姐姐“,最常见的称呼是”凤丫头“。

第三十五回:宝钗对贾母说,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四十二回,因黛玉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宝钗笑道: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

不仅称呼上直言”凤丫头“,凡提到凤姐之处,不是调侃就是贬低,这可不像宝钗一贯稳重的作风。

同样的凤姐提到宝钗时,虽不敢直言批评,但也多有微词。五十五回中,凤姐和平儿说宝钗是,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可是宝钗是这样的吗?明明在惜春作画遇到困难的时候宝钗可是说了两车的话呢,还有主动帮湘云张罗螃蟹宴,明明是“知心姐姐”宝姐姐啊。看来这“一问三不知”只是针对不同人的不同表现罢了。

凤姐不接宝钗的话茬,宝钗也不捧凤姐的场子。

上面说到宝钗屡次当着众人叫“凤丫头”,而而这种时候,凤姐即使听到了也从不主动发言辩解或说笑斗嘴,任凭场子冷了去

只有一次,宝玉说宝钗“体丰怯热”,引得宝钗大怒,用“负荆请罪”嘲笑宝玉黛玉二人的时候,凤姐说了一句“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算是对这三人有点调侃、劝解的意思。

而宝钗也是一样,对凤姐的场子也从来不捧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凤姐和鸳鸯撺掇刘姥姥饭前讲笑话,刘姥姥站起来就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突如其来的搞笑让众人都不防备,都不顾形象的大笑起来。这一段描写相当传神,然而,这里面缺了一个人,那就是宝钗,宝钗没有跟着大笑。这定力可不是一般人可修炼得的。

凤姐和宝钗互相之间礼貌而疏离的关系,既源于性格和出身的差异,而更加隐晦的原因则是两人未来可能产生的身份和地位的矛盾。

宝钗不喜欢凤姐张扬跋扈的作风,也鄙夷其胸中无半点文墨的世俗气,对凤姐管家的方式和能力也颇有微词。

而凤姐忌惮宝钗读过书,虽未明说,但在探春管家时她曾对平儿说,

“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虽然说的是探春,但如换成宝钗也是一样的。

况且探春再厉害终归要嫁人,宝钗就不一样了,一旦嫁给宝玉,那可是名正言顺的二房奶奶。

宝玉成亲后,王夫人有了自己的管家儿媳,凤姐大概率要回到大房去的。这点就连平儿也看的很透,所以她才经常规劝凤姐“得放手时且放手”。

因此,凤姐怎么可能不对宝钗忌惮三分呢?

【结语】

人人都道凤姐厉害,殊不知,强中自有强中手,宝钗是连剽悍如夏金桂也能被其弹压,高傲如林黛玉也可以与其结下金兰的高手。偏偏这个高手平时还总是深藏不露,不动声色的就笼络了上下众人的心,这怎能不让“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的凤姐心惊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