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

历史,战争。

太多了,比如韩世忠,其实皇帝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残忍,宋高宗为什么能容忍韩世忠而不容忍岳飞,原因一点不复杂,韩世忠服从安排,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岳飞则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赵构对着干。

还有东汉时期的几位开国将军,云台二十八将中除一些战死的,基本没有人因为功高盖主被打压残害。

较为典型的如邓禹、吴汉、贾复、耿弇这些人几乎都可以用功高盖主来形容,他们是东汉建立的大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都得以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另外还有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他的功绩不用说了,功高盖主都不足以形容。郭子仪活了八十多岁,虽然在年老回朝后基本没有了实权,但是被唐德宗赐号尚父,受尽荣宠,最终寿终正寝。

很多人感觉功高盖主的大多不得善终,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功高盖主本身对皇帝有威胁,所以容易被皇帝盯上,稍有不慎会被除掉,这样的事历史上确实不少,但是按照历史上出现过的功臣,还是能够得到善终的比例更大,那些被刻意除掉的人占比并不是很大。只不过他们的故事不够悲壮,不容易被关注罢了。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

中国两千年战史,名将功高盖主,最终落个狡兔亡走狗烹的悲惨结局,这是大部分名将的命运,但也有一些幸运儿,他们要么政治情商和军事天赋一样高,识时务,知进退,要么遇到不世出胸襟开阔的伟大英明君主,最终得以安度晚年,在战场他们是常胜将军,在政坛他们也是人生赢家。

下面为大家列举几位。

乐毅:

乐毅是战国中期最出彩的名将,他率弱燕大破强齐,一度打得齐国差点灭国(仅剩两人城),最后因为新上台的燕惠王的不信任被临阵换帅,才没能吞下齐国,上演黑马神话。

被临阵换帅后,乐毅没有回燕国,因为他知道无论新任主将是什么样战果,他都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于是乐毅没回燕国,而是去到了赵国,此时的乐毅名满天下,赵国自然欢迎这种“自由转会”的超级巨星,以上宾礼之。后来燕惠王在骑劫大败被田单收复全齐后,才真正明白了乐毅的才能,于是燕惠王写了一封信向乐毅认错并发出热情洋溢的呼唤希望他能重回燕国。乐毅的回信却冷静而聪明,大意是当初你老爸对我不错(封为亚卿,授予兵权),所以我也对他不错(给他打下了七十座城),可是你小子不仗义(我没犯什么错就把我下了),当然我也不会对你尽忠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你燕惠王这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我乐毅这条客船了。

但乐毅笔锋一转,说当然毕竟你老爸对我有知遇之恩,而我和燕国也算“相恋”一场,再见亦是朋友,我在赵国不会怂恿赵国与燕国作对的,相反我会极力促进燕赵两国交好,搭建两国友谊的桥梁。

所以乐毅不回燕,但也没有得罪燕惠王,反而燕惠王很是优待他的家人,封他的儿子为昌国君,封其弟弟为将军,并给予了乐毅客卿的地位。

乐毅后期频频往来于赵燕二国,使两国关系非常和睦,最后卒于赵国。

与后来讲究忠君报国,过于愚忠的历代名将相比,乐毅身上体现了更多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独具的一种人格魅力。忠君是在双方人格独立相对和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推理下去就意味着“君使臣不以礼,臣则不必事君以忠”),孔夫子的至理名言在乐毅身上尽显无遗。

但乐毅的这种选择,以及善终,在中国历史是非典型的。

卫青:

卫青从一个骑奴出身,成为大汉是耀眼的将星,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姐姐从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他成了皇帝的小舅子,但更重要的是他不世出的军事天赋,和他的侄儿霍去病一起成为大汉的双子星,横扫匈奴,立下汉民族对外战争最高荣誉。

功成名就之后的卫青一时名满天下,在军中威望无二,但他所伺候的主子汉武帝,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主,但卫青却在盛名之下保持着难得的低调,爱护士兵极宽,管束家人极严,不结党示恩。

卫青的低调,让汉武帝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最终得以善终。

当然他死后,没他的威信和逢源,盛极一时的卫家终究没逃脱汉武帝的清洗,包括皇后卫子夫和太子,那是后话。

邓禹:

各朝各代的开国名将中,东汉和大唐的开国将领最幸福,因为他们遇到的是两位不世出的伟大贤明的君主,刘秀与李世民,邓禹作为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第一名,东汉立朝后,官封太傅,高密候,位极人臣,并得以善终。其子孙均受其恩泽,得以重用。

邓禹得以善终主要是因为他的老板刘秀,这位主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宽容的开国君主了。

李靖:

和邓禹一样的是大唐开国名将李靖,李世民帐下的大将,也大多善终,李靖是代表。大唐开国四方安定后,李靖便以足疾告退,闭府在家养老,最后活了78岁。

但其实李靖的小心有些过头了,他的老板李世民同样是一个很宽容的老板,开国众将,除了后来涉及储君争位的候君集和张亮,其它均得以善终。

郭子仪:

大唐安史之乱造就了郭子仪,没有郭子仪也就没有大唐后来的百余年江山,据说后来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老婆升平公主吵架,郭暖生气了对老婆说你鸟什么鸟,没我爹你家大唐江山早没了,升平公主跑到自己亲爹唐代宗那儿告状,唐代宗说你老公说得没错啊,没你公公,那还有我们现在太平的大唐江山。后来郭子仪带儿子缚荆请罪,唐代宗说小儿嬉戏何必当真,不聋不哑,不作阿家公。

这段趣事可以看出郭子仪当时的地位和威望,但他能得以善终,绝不仅是皇帝好脾气,而是老郭有高超的政治情商,安史之乱后,老郭自知功高盖主,事事低调,过起了如同平民一样的生活,每日让府门大开让市民当公园来逛,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大元帅则成了怕老婆的耙耳朵,鱼朝恩派人把他的祖坟给挖了,他也只不过是痛哭一场,怪自己当年战场上杀敌过多,显示了大将军韬光养晦的深厚功底。

但当国家再度遇到危险时,郭大将军却不装糊涂,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9月,吐蕃人趁唐王朝刚刚平息安史之乱之际,大举进犯,二十万大军攻占了长安,情急之下,唐代宗再度任命郭子仪出山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此时身边仅有二十余家丁,他临危受命,召集旧部与吐蕃兵作战,不断取得小胜,不断在长安城里散布消息迷惑吐蕃大军,吐蕃人不知郭子仪部的虚实,在占据长安15天之后,退出了长安。

之后,郭子仪以66岁的高龄,出镇边塞抗击吐蕃十余年,吐蕃人的多次犯边均被击溃。

能进能退,老郭活到了85岁的高寿,一生经历了大唐七个皇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可谓传奇。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来能成就一番霸业的君主,总是忌惮辛辛苦苦为其打下江山的下属,生怕他们居功自傲、功高盖主,必欲除之而后快。

话虽如此说,可也不是所有的将军都不得善终的,关键得看他们是否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如果能放低姿态,懂得进退,还是能获得好结果的。

今天,有书君就来为大家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一、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是战国时四大名将之一。他出身贫寒,但年少时爱读兵书,年纪轻轻就入了军营。从无名小卒开始,凭自己的实力逐步上升,获得了秦王嬴政的赏识,跻身将军之列。

在秦国和赵国交兵时,作为统帅的王翦,遇到的对手是李牧,也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两人可谓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后来,王翦利用反间计,才赢得了战争。

这一战,为他的威望值加分不少,秦王心里对他也颇为忌惮,能不用他的时候就尽量不用,让他一边晾着去吧。

公元前225年,秦国伐楚。秦王问众将领需要多少兵力才有胜算的把握。李信自得满满地说:“二十万人马足矣。”再问老将王翦,他却说非六十万兵力不足以取胜。要知道六十万可不是小数,而是举全国之兵力了。

秦王闻之,心下更为不满,心想:“这老小子是胆小怕事,不敢应战呢,还是想拥兵自立,有朝一日好谋反呢?”

王翦也不辩解,遂以年岁已大为由,要求告老还乡。

孰料李信因轻敌大败而归。秦王无奈之下,只得请王翦再次出山。王翦却趁机求田问舍,行军路上三番五次的要求秦王赐其良田美宅。

这种行径让一般人甚为不解。实际上王翦正是摸透了秦王的心思,故意为之,好让他知道自己没有异心。

王翦在与楚国的战争中,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一年多。在楚军懈怠疲惫时,一举出击,赢得了战争。

功成之后,王翦立马交出了兵权,而秦王嬴政也不食言,赐予良田万亩。于是王翦得以安享晚年。

二、唐朝四世重臣郭子仪

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为平叛立下了盖世军功,因此被赐予免死牌,其画像被挂在专门用来表彰功臣的凌烟阁中,并受封为汾阳郡王,真是权倾朝野呀。

唐肃宗曾怕手握重兵的郭子仪有叛乱的嫌疑,郭子仪却一贯的保持低调、内敛的姿态,只要皇帝一声召唤,60多岁的他顾不得梳洗更衣,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出现。

有一段时间,因宦官鱼朝恩的谗毁,郭子仪被削去了兵权。当胡人叛将仆固怀恩进逼京师时,郭子仪被再次启用,并被授予许多职务,他却坚决辞去了诸多官爵,只留招抚观察使一职。

后来,唐代宗与其结成了儿女亲家,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更让其权势与威望达到了极点。

一次,郭子仪过寿时,升平公主自恃皇帝的宠爱,不肯给公公拜寿。郭暧愤怒之下给了公主一耳光,并扬言,只要自己父亲愿意,天下都是郭家的。

郭子仪闻言大惊失色,立即将儿子囚禁起来,并第一时间向皇帝请罪,虽然皇帝没有怪罪,郭子仪还是将儿子胖揍了一顿。

正因为郭子仪时刻懂得放低自己,才让他富贵而高寿,被德宗尊为“尚父”,至85岁时寿终正寝。

三、明朝开国元帅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人曾一起放牛,情谊深厚。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并得到重用。后来徐达在朱元璋的引荐下,也成了一名军官。

徐达追随着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朱元璋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时,生性多疑、猜忌的他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对替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或冷落、或残杀,处理了不少人。

睿智的徐达深谙皇帝的脾性,他低调内敛,从不居功自傲。在生活上他也没什么要求,依旧住在旧房子里,十分简朴。

当朱元璋出于试探的心理,要把自己原先当吴王时的房子赐予他时,他坚辞不受。朱元璋派人将他强行灌醉,抬到床上。半夜时分,他酒醒后,吓得赶紧跳下床,伏地磕头大喊:“死罪,死罪。”让朱元璋甚为满意。

每次挂帅出征,归还朝廷时,徐达第一件事便是交还将印,让皇帝放心。

鉴于他的这些表现,朱元璋也没有理由拿他开刀啊。

于是徐达成为了少数能被皇帝信任的将领之一,只是五十多岁时不幸得病而死。

历史上得到善终的将军还有许多。如战国时的乐毅,西汉时的卫青,东汉的邓禹,唐朝的李靖等等。有书君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

纵观这些人的特点,皆是懂得敛藏自己,低调、谦卑为人。正如老子所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多得不到善终。

这对身在职场的现代人也不无警醒作用。我们为人处世都不可走极端,当有所成绩时,要懂得适当的收敛,给别人一些表现的机会,或许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回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

首推范蠡,勾践败吳复国,范看清勾践只能共苦难,不能同富贵,急流勇退,和西施泛舟西湖,逍遥自在,后来经商也取得很大成绩,美名永传。当时文种不听劝,下场就很悲惨。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功高震主。入朝后比较理智,不因功自傲,得到皇帝信任,把公主下嫁其子郭暧,有一岀京剧《打金枝》就说了这个故事,郭之子打了公主,皇帝没有怪罪,原谅了他。郭子仪活了七十多岁,得于善终。明汤和和朱元璋是最早的结拜兄弟,朱得天下做了皇帝,汤看清朱的本质,告老还乡,得到朱的赏踢,避免了被杀得到善终。反观其它功臣,为保朱家天下,朱元璋大开杀戒,胡惟庸案和兰玉案中,很多功臣被杀,还连带杀了xx万人。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

东汉建威大将军耿弇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最终结局美满寿终正寝。

跟着东汉光武帝刘秀打江山的功臣非常多。但是后汉书作者把许多功臣的事迹合写成史书中的一个传记。只有那些功劳特别显赫的功臣才会单独立一个传记。耿弇就是其中一个。

耿弇是东汉开国大将,长期带兵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而且他是在刘秀落难众叛亲离的时候,却毅然选择投靠刘秀。

患难见真情

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在绿林军支持下消灭王莽政权。接着,更始帝派遣刘秀去经营河北地区。

刘秀刚到河北不久,王朗在河北邯郸称帝。很多地方豪杰纷纷背叛刘秀,投靠王朗。为了躲避王朗派人追杀,刘秀带着少数铁杆亲信狼狈逃窜。

就在这时,耿弇找到刘秀,主动加入刘秀阵营。他对刘秀说:“上谷太守(耿况)是臣的父亲,渔阳太守彭宠是您的同乡。有上谷郡和渔阳郡的支持,邯郸是很容易夺取的。”

刘秀听了以后非常高兴,派他回上谷郡。

耿弇回家以后,极力劝说父亲上谷太守耿况支持刘秀。在耿弇劝说下,上谷太守耿况同意支持刘秀,并且派人去说服渔阳太守彭宠加入刘秀阵营。彭宠也答应共同出兵支持刘秀。

于是,耿弇和吴汉等人共同带领上谷和渔阳联军几千人出征,在广阿成功与刘秀带领的汉军汇合。当时刘秀正在派人四处调兵遣将,准备讨伐占据邯郸的王朗。他看到耿弇和吴汉等人带领几千人前来支援,特别高兴。

讨伐王朗的战争很快爆发。虽然耿弇是太守之子,但是他却不搞特殊化。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在众多将领的支持下,刘秀带领汉军屡战屡胜,顺利攻克邯郸消灭王朗势力。

第一个劝刘秀称帝

消灭王朗势力以后,刘秀受到更始帝的猜忌。更始帝派遣苗曾为幽州牧,带领武装队伍监视刘秀,准备把刘秀征召回洛阳。

这时耿弇站出来劝说刘秀自立门户,处决忠于更始帝的苗曾等官员,彻底消灭更始帝在河北地区的势力。

刘秀采纳了耿弇的建议,派耿弇和吴汉等将领发动偷袭,斩杀忠于更始帝的苗曾等官员,并且吞并了苗曾控制的武装队伍。

接着,刘秀趁机指挥汉军陆续消灭当时河北地区的割据武装,占领整个河北地区。

此时耿弇又站出来劝刘秀称帝。刘秀看着耿弇说:“你不怕我杀了你吗?”耿弇笑着说:“我们情同父子,您怎么会杀我呢。”

然后,耿弇继续说:“大家都希望您称帝,跟着您飞黄腾达。如果您迟迟不称帝,大家就会非常失望,陆续离开您。到时候您想再召集大军就难了。”

这番话让刘秀大吃一惊,虽然嘴上没有说同意称帝,但是也不再公开反对。

耿弇也没有放弃努力,在他和其他官员以及将领的三次劝说下,刘秀终于同意称帝。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正式称帝。

急流勇退

东汉光武帝刘秀册封耿弇为建武大将军,继续带兵四处征战。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在耿弇没有开创新战功的前提下,东汉光武帝刘秀突然下令增加耿弇的食邑。这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国泰民安,耿弇又跟随光武帝刘秀十多年,自然明白刘秀的暗示。他主动辞去官职,上交代表兵权的大将军印。从此以后,他闲赋在家安心休养。其实这一年他正值壮年,才三十几岁,却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

不过,光武帝刘秀在物质方面没有亏待耿弇,对耿弇的赏赐非常丰厚。有时候朝廷遇到疑难问题,光武帝刘秀也会征召耿弇进宫商讨。

耿弇以放弃个人官职和权利为代价,却保障了整个家族的安全和荣华富贵。从这一点看,其实他不光是一个勇敢的武将,也是一个聪明人。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没有善终有韩信、岳飞、高颖和袁崇焕等。 打天下创江山功高盖主功臣善终有范蠡、李靖、郭子仪、张良和徐达等。这几位都是典型代表。

戎马一生开国将军韩信

民英雄宋代名将岳飞

隋朝开国将军高颖

久经杀场背上骂名袁崇焕

范蠡:虽然不是将军,但是是定国功臣

李靖:唐朝开国将军,功高盖主

郭子仪:立了汗马功劳

张良汉朝开国定国功臣

徐达:明朝开国大元帅,功高盖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