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如果单说有趣的话,没什么感觉,但是我们这里保留了很多奇特的风俗,与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很多人听了完全不能理解。
奇特风俗一;人活着穿寿衣,放到停尸床等死。
停尸床我们这里叫凉床,传统习俗里使用高粱杆捆扎成的长2米,宽0.7米的床排子。下面放两条长凳,用来停尸。
在我们这里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在人咽气前穿好寿衣才算数,咽气了再穿,等于是没来得及穿,光着身子走了。停尸也是一样,必须在人还有呼吸时就要搬离土炕或者平时生活中睡的床,放到专用的停尸床上,如果没来得及放,老人们会说死人是背着炕走的,儿女会遭到指责。
其时这个风俗在古代就有,在古代称为异箦。小说《红楼梦》里就有相关的描写,第一次出现是在秦钟临死前,贾宝玉去看秦钟,这时候秦钟还没有死,只是已经发了几次昏,但已经放到了停尸床上,原文里说【此时秦钟已发过两三次昏了,移床易箦多时矣。宝玉一见,便不禁失声。李贵忙劝道:“不可,不可。秦相公是弱症,未免炕上挺矼的骨头不受用,所以暂且挪下来松散些。】显然李贵只是安慰宝玉,移床异箦就是判定很快就要咽气,所以采取提前措施。《红楼梦》中林黛玉死的时候也有类似描写,李纨催促人们给快点给林黛玉擦身子穿殓服,不能让她光着身子走。原文是这样描写的。【李纨道:“傻丫头(指黛玉的丫鬟紫鹃),这是什么时候,且只顾哭你的!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是换上,不是穿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紫鹃听了这句话,一发止不住痛哭起来.李纨一面也哭,一面着急,一面拭泪,一面拍着紫鹃的肩膀说:“好孩子,你把我的心都哭乱了,快着收拾他的东西罢,再迟一会子就了不得了。】这里所谓的光着去,是指在咽气之前没有换好殓服,因为黛玉已经快要咽气了,所以李纨说再迟一会就不得了了。
新版《红楼梦》黛玉之死的编剧导演不懂这个风俗,电视剧中搞了个黛玉裸死的奇怪镜头。他们误读原文,还以为这时候的林黛玉在床上没有穿衣服,其时林黛玉是穿着衣服的,只是在古代,人活着时穿的衣服,死后是不算数的,没有换好殓服就死掉会被认为光着身子进阴间。
所谓异箦之言,代指临终遗言,就是躺在停尸床上留下的最后叮嘱。异箦习俗起源于曾子。说的是曾子临终时因为身下的席子不符合身份,要求换掉。
《周书·宇文广传》:“可斟酌前典,率由旧章。使易箦之言,得申遗言;黜殡之请,无亏令终。
”陈毅 《记韩紫石》:“易箦时, 紫老 告家人曰:‘抗战胜利之日,移家 海安 ,始为余开吊。’”可见,到了近现代,还有些地方保留这个风俗,但我从网上曾多次提及,发现能够完整保留着一习俗的地区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这里还完整保留。
为了能在重病的亲人咽气前穿好装殓衣服,移床异箦,在我们这里,住院病人没有治愈可能的情况下,家人都会选择把病人拉回家等死,而且会找有经验的老人随时观察判断,什么时候装殓异箦。我以前做过医生,见过太多的人不治离世,有一定经验,所以经常被请去判断什么时候给病人装殓停床合适。因为以前出现过多次装殓停床后病人慢慢恢复,只能又移回炕上,脱掉殓服的事情,这个也会被认为很不吉利。所以准确判断什么时候开始操作需要非常谨慎。
奇特风俗二;女儿不可以给自己的亲身父母下跪。
这个现代人完全理解不了,即便是古代,对孝非常注重的儒家思想,应该也不会允许这样的规则出现,但是这是真的,而且在我的家乡至今保留着这个习俗。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习俗正是源于儒家思想,大道理不用讲,理由只有一个,女生外向,早晚是别人家的人,他需要孝敬跪拜的是公婆而不是自己的父母。这是典型的男权至上的强化行为,强化了出嫁女子的属性。过度关心亲生父母,随便往娘家那东西是要被诟病的行为。在古人的思想里,出嫁女没有抚养亲生父母的义务,当然也没有继承权。古代很多绝技传男不传女,就是根本没有把女儿当自家人。实在没办法过继侄子或者收养义子继承财产和技艺,也不会轻易传给女儿。
现在这种思想早已过时,但是还是有一些被遗留下来,在农村,女儿对父母仍没有硬性的抚养义务,也没有继承权。今天我要说的是关于跪拜的问题,不扯那些思想层面上的问题。
老照片,男的跪着,女的坐着
现在已经很少有跪拜礼了,基本上只有在丧礼上还保留,作为儿媳,公婆去世是必须跪在地上哭的。但是自己的亲身父母去世,回娘家奔丧是不允许下跪的,要瘫坐在地上大哭。有些讲究的地方,请专业哭灵的也要遵守这个规则,如果是死者的女儿或者侄女出钱哭灵,哭灵者也要代入身份,坐在地上哭灵。
奇特风俗三;做布鞋上鞋底不能过夜。
现在很少有人自己家里做布鞋了,但是在几十年前,农村做布鞋的还有很多,以前母亲河妻子就经常在家里做布鞋。那时候鞋底大致分三种,一种是用浆糊把碎布头一层一层粘起来,连城硬布片,俗称【夹纸】加工过程叫【打夹纸】。晾干后裁成鞋底样子,外面包一层布,然后用麻绳一针一针密密麻麻把整个鞋底缝一遍,就是传统的纳鞋底。这种千层底开始穿很硬,但是慢慢会变软,吸汗透气,穿着属实。另外一种就是轮带底,一般用橡胶传送带或者橡胶轮胎,裁出鞋底形状,直接上到鞋帮上。这种鞋底的好处是结实耐用,而且有一定的防滑功能。还有一种专门制造的塑料底,省事,但是造价略高,强度也不够。
在做鞋的过程中,其他步骤都没有什么太多要求,但是在上鞋底这一程序上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必须当天完成。如果完不成,拖到了第二天,那就只能把前一天做的拆掉从头再来。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天能上两双鞋,也就是四只。但有些人手慢,一天一双也很紧张,因为上鞋要求很严格的,从一个点起,上一圈后收尾,鞋底和鞋帮要完全吻合,这个是有很大难度的,鞋底是固定的,但是鞋帮是软的,上的时候手紧一点或者松一点,到最后可能就不能完美吻合。以前布鞋常选用条绒布,条绒是有明显条纹的,鞋上的好,整个鞋面和鞋帮的条纹都是完全前后垂直平行的,上鞋的时候一会松一会紧,虽然最后能够完美合拢,但是条纹会有扭曲,影响美观。实际操作中出现拆掉一些重来不新鲜。邻居家大嫂手比较笨,每次上鞋都要起早,做好一天要吃的饭食,然后来事紧张的上鞋工作,力求一天内完成。我老婆手快,一双鞋三个小时就能完成,邻居大嫂羡慕的很。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怎么传下来的不知道,只是听老人说,穿过夜才上好的鞋出门不赶脚,也就是容易错过投宿吃饭的时间,该赶到的到不了,不应该遇雨遇到大雨,反正就是处处赶不上点。
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风俗习惯就是社会和家庭中长期形成的某些风气和习俗之说,也就是说谓的习惯吧。
谈起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事,本人在青岛生长了60多年,谈不出多少最有趣的风俗习惯,能记住点的有,到了夏天人们有愿意到海里去洗海澡的习惯,打散啤准备回家喝时,有用塑料袋装酒的习俗,吃大蟹子肉和大海螺肉时,有爱蘸调上醋姜汁吃法的习惯,吃饺子时基本上都愿意蘸调好料的大蒜沫,这也算是当地的一些习俗吧。
在称谓父母方面习俗变的有点统一了,过去叫大大,爹、娘的很多,到如今少闻。现在叫爸爸、妈的这习惯,也是大多数儿女们对长辈的称呼了。
再就是有一种习俗,多少年来没有改变,就是男人们都剃头刮胡子(须),这真是一种习惯。女人们这种习俗就少而少了,修饰的多。
要谈起这些问题来就很多了,在此就不多言了。
就谈到这里吧,也须没回答在正题上,不过,谈谈也无妨,欢迎评论,谢头条问答邀答,谢谢。
◇谢网图◇
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现在回想起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当属小时候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全村上下牵着牲畜去参加“出行”的活动。
也不知道这一风俗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的记忆当中,应该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就成了全村上下过年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期盼的一件“大喜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兄弟几个就可以穿上妈妈给准备的,早就心仪已久“的确良”的新衣服。那甭提多么的神气!每个人都觉得,这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
我们穿好新衣服,下面重要的事情也就开始了。兄弟几个拿出毛刷,把家里的一匹黑马和一头毛驴牵到院内,从头到脚,认认真真给它们刷毛直到干干净净。一看毛色锃亮,才肯罢手。让父亲检查认可以后,把红色的绸丝带,系在它们脖子的鬃毛和尾巴上面。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大过年的还要给牲畜如此劳师动众,打扮一番?我的结论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是我们家分配到手的唯一财产。某种程度来看,有时候我觉得它们在家里的地位,甚至比我们哥几个还高。平日母亲对它们的操心呵护,也是做到了无微不至。
这一天全村老小都穿上新做的衣服,手里牵着打扮漂亮的自家牲畜,向村子某个宽广的场地集合。大伙都是又说又笑,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孩子们把各自的新衣服,做为向其他小孩炫耀的对象。等到全村人畜聚集齐全,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也就开始了。
每年的祭祀活动,铁定的都是有全村德高望重的九太爷主持举行。说起九太爷那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听父亲说他是我们当地有名的秀才。记忆当中应该八十有余,身材魁梧,一大把的胡须略显几分威武。
在广场中央摆放好祭祀用的糖果、花生、馒头,人们各自牵着自家牲畜,远远的围绕祭台中心站成一圈。开始有人把一大堆柴火点燃,九太爷跪拜在祭台前面,嘴里念念有词。具体说些什么也不太清楚,我只记得两句是“狼来封口,贼来迷路”。现在回想,大概就是期盼风调雨顺,全村百姓平安幸福之类的意思。对我们小孩来说,根本就不关心他说了些什么。我们只盼望着老太爷赶快读完祭文,就可以享受到被抛洒向西面八方的糖果。九太爷总会把美味的糖果,抛洒向我们小孩子众多的地方。然后有人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和雷管,从不同方位点燃。在火炮的轰隆声中,各家将手中所牵牲畜放行,任它们自由奔向西面八方。
人们开始相互问好,说说笑笑。小孩子们组团去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直到把各家的糖果塞满衣兜,才高高兴兴结束了这一天的活动行程。
长大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原先的小村已经败落。加之国家退耕还林山村搬迁的政策,昔日的村落已经不复存在。也只有在梦中,偶尔还能回想起九太爷宣读祭文,小朋友们争抢糖果的场景,还有那牵马“出行”的少年!
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地处山区的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在不同节点燃放鞭炮。其中藏有深刻的含义。
年饭之时放鞭炮,
预示落幕接新年,
食上美味和佳肴,
喝出一年乐和福。
出夕节点放鞭炮,
噼里啪拉冲云霄,
炸走过去的忧伤
炸响新年的鸿运。
正月十五放鞭炮
驱离附近鬼和怪,
治好农田病虫害,
凑响新年丰收曲。
清明朝祖放鞭炮,
祖先知道亲人到,
送来敬仰和哀思,
九泉之下静安息。
如今放炮有规定,
风俗习惯少不了,
时势操作要明记,
不忘风俗不违规。
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喜看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结婚风俗新变化
莘县地方很大,各个地方结婚风俗也不一样。
订婚。一般订婚前要给女方买点衣服,订婚时需要男方摆订婚宴拿彩礼钱,彩礼从五六千到五六万不等,现在时兴要个一万七(谐音要妻)或者两万七,都是图个吉利数字及带个七的数字,然后女方回个七,如七百,甚至七块,取个谐音给你个"妻",三金,是要买的,不买可以折钱,订婚宴主要请女方的家人和主要的亲戚,订婚宴后要问女方是否给女方的亲戚和叔叔大爷的买兜子吗,怎么买要争取女方的意见了,这些当然要提前和女方商量好,订婚宴前都准备好。
送彩礼。至于结婚前还要不要再拿钱,这个也不一定了,有的叫上车钱,你要是彩礼拿的多,结婚前,一般都不要了,要是少,那你当然要拿点了,至于多少以女方所在地方的习俗了,这个价码现在和物价样,涨的厉害,但有时候也很便宜了,哈哈,关键是没结婚前女孩是人家的,把一个大活人给你,结婚的时候再带来一大堆嫁妆,我们那片家电基本都配齐,沙发衣柜等家具,家用电器的电视、电脑、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甚至太阳能等,另外还有摩托车和电动车。
结婚。结婚的时候,是什么事情都调理好之后的喜事了,很多细节到那里随那里了,和女方商量好男方准备什么,时间上怎么安排,人员多少人,还有他们可能不会给你说,去接的时候在当门桌上有两个双红线的碗,记着让接的人“偷”来,看看什么意义啊,把女方的饭碗都给拿来了,真的就是你家的人了。放炮,撒喜糖是不可少的了,这些都是小事了。
现如今,莘县鼓励和推广传统婚礼,积极倡导和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婚礼形式,反对利用婚姻敛财,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推进社会风气好转。
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辈分的故事》
我是北京土著,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家祖居在北京西郊颐和园至玉泉山之间的一个叫“后营”的村子里。
村里的老住户大概有二三十家都是祖居于此的老居民,也夹杂着几户农民。老住户们的谋生手段五花八门,各有名号。
记得有“上鞋”王家,拉骆驼吴家,吹鼓手崔家,轿子王家,“四合義”王家(御用厨子)等等都是在海淀区“三山五园”周边混事由的。
经年累月老邻居住在一村各有宅院,日子过的吃喝不愁有条不紊的也没啥特殊风俗,就是老北京的老传统,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挂对联贴门神什么的。不过有一个习惯叫我记忆犹新。虽是街坊走的很亲近但不知邻里间从什么时候起论起了辈分,我们家的“街坊辈”居然很低!平时姥姥领着我串门聊个天还凭空认了好多位“街坊老祖”就连早晚经常追着我屁股后头一块玩的小屁孩轮起来我也得叫他们“小姥爷儿”这常使处在青少年的我心中愤愤不平!我怎么这么倒霉。都说姥姥村舅舅甸,我怎么就掉进了
莫名其妙的孙子坑里!我经常踢那些“跟屁虫”小姥爷的屁股强迫他们叫我舅舅。以此发泄心中不满。
时光荏苒,告别儿时的村庄,伙伴好几十年了。往事还记得但村庄已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从人们的视野中远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