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打金井”是什么意思?有讲究吗?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要“打金井”,这是什么意思呢?怎么感觉像是要挖宝贝呢?有没有讲究呢?

所谓打金井,就是挖墓坑,行话术语而已,大概和古代的分金定穴有关。皇家陵墓很注重金井,但他们的金井可不是指整个墓坑,而是正对棺椁底部中间的一口小井,直径只有几十厘米,深不过一米,下葬后被棺椁覆盖。据说棺椁正对金井部位也要打孔,以通地气。

分金定穴也叫点穴,古代堪舆风水师看好一块吉地,确定范围,然后有皇帝最终确定具体的点,一般皇帝会抛出自己一件喜欢的物件,宝物落地之处就是墓穴的正中间,也是将来金井的位置,以后的开挖就完全要以此为基准点。

皇陵地宫金井

普通人的墓穴没有那么复杂,不需要建地宫,定穴以后就可以开挖了,有些讲究传统的,在挖完墓坑时,在中间位置会挖一个小坑,里边放上一点东西,或者用一个小鱼缸,里边放上水,放几条金鱼或者一只乌龟。这个应该就是金井习俗的遗留。但绝大多数都不再另外开挖金井。

我们这里把挖墓坑叫做打墓子或者打井,而不叫打金井,操作中还是有很多老的传统遗留,但大部分传统都被破坏或遗忘了。

首先由家人或者风水师确定位置,然后放线,延墓坑纵向正中间放一条线,两头砸下小木桩,找到正中点,前后丈量出需要的长度,用白灰方横线,用于确定墓坑的前后位置,延中线向两侧开出需要的距离放线,作为墓坑宽度的标准线,这两条线并不与中线平行,呈前宽后窄的形状。

放线完成后要烧一些纸钱,给土地山神、孤魂野鬼,相当于买地钱。孝子用大镐刨几下,表示破土,然后由村里助忙人员中负责打井的人开挖墓穴。

在打井过程中,死者的娘家人要到坟地看穴,烧一点纸,还要带两包点心,慰劳打井的人,打井的待遇高于一般的助忙人员,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给他们送热水,点心,因为按照老的传统,墓穴必须一次性开挖完成,中间不能回家吃饭。春夏秋三季还好,半天可以完工,如果遇到寒冬,冰冻三尺,开完难度非常大,但是按照传统,打井的不能中间回家吃饭,就只能是不断给送一些热水和点心。

打井过程中不能用尖锹,只能用板锹,不能挖,只能是用镐把土刨松,然后用平板锹把刨过的土铲出墓坑。但是现在人都不太注重传统,尖锹不用的风俗还保留,但是遇到松软土壤,不用镐刨,直接用平板锹挖,这在以前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近二十年才出现。

平头的可以用,尖头的不能用于打金井

关于打井的深度,以前要求相对比较浅,以棺盖前沿最高点超过地平面就可以了,不主张深埋。前几十年出现过一阵平坟运动,坟头被平后,很多棺材在犁地时都能碰到,后来在埋坟,就偏向于深埋了,一般灌溉最高点,至少要低于地平面50厘米以上。

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打金井”是什么意思?有讲究吗?

问: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打金井」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讲究呢?怎么听起来像挖宝贝呢?

虽然每个人最终都离不了「金井」,但懂得金井的人并不是太多,而「金井」这个词听起来也似乎指藏有大宝藏,其实它并非表面听起来的那个意思。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在各行各业中,几乎都有行业内的专业术语,俗称行业话。行业话使用起来既显得专业,在方便同行间交流的同时又可避免行业内秘密的泄露。对行外人看来,行业话听起来很神秘,听得往往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总觉得自己插不上话。而实际上,这也许仅是一个极简单的事,弄明白其中的含义就能豁然开朗,比如『金井』就是其中一个。

一、金井究竟为何物呢?

在农村,有一种体力活叫做「打金井」,有时也叫「挖金井」。这个活很少,有活的时间也不太固定,一年四季随时都可能有。估计没听过金井的人会感到很好奇,既是「打」又是「挖」的,难道是挖有金子的矿井?在古代,宫廷里的水井被叫做金井,以便与民间的水井作区别。而在民间,金井与丧葬联系了起来,指埋葬新故之人的墓穴,说通俗易懂点就是用来埋死人的墓坑,因此也可算作是人生最终的一个归宿。之所以用「金」字来描述,大致与丧葬文化讲究吉利有关,「寿棺」、「寿衣」、「福纸」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民间打金井大有讲究

在刺楸老家,当一位老人去世,其儿女会先请先生择地,再请村里的青壮年帮忙打金井。民间有种说法,由于金井是人的安息之所,宝地的好坏会影响到后世子孙的家道和事业,而金井挖得好可福佑子孙,反之则将带给后世诸多不顺。这种说法虽然缺乏依据而不足以取信,但实际上相信的人很多,所以为了泽被后世都愿意在风水宝地的原则上下功夫。

更有甚者,刺楸曾在农村见到有些农村老人在世时就积极地亲自参与自己百年后埋葬地的择址,而大部分都是在去世后才由后人临时勘察选址,民间对宝地的讲究和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选好宝地后就要挖坑了(提前选的除外),即打金井,而不同地方的叫法有别,比如叫「打井」、「打框井」、「打阴井」和「挖奎」的都有。那打金井有没有特别的讲究呢?

1、选址。民间有传言,选的宝地好,金井也打得好,在下葬时把亡故者的棺椁葬入金井中,瞬间就会发生变天,各种奇异的气象都会出现,比如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甚至电闪雷鸣,顷刻间便下起如瓢泼的大雨。在墓地选好后,接下来就是开穴打金井,比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1)挖蛇地。某些阴阳先生的本事大,能帮主家找到蛇地。蛇地是难得的宝地,但打金井也要注意,不能挖太深,更不可以挖到泥土底下的蛇窝,否则宝地也就破了而失去作用,虽仍可继续使用,但与未破的蛇地相比就差得远了。(2)渗水。某些地方潮湿,会有地下地下水,如果打金井时挖到地下水了,该金井就不太适合继续用了,把水搲出来也没用,须另行择址,因为金井里的渗水不利于聚气,会对后世的家道产生影响。这个关于金井渗水的说法虽然没有任何依据,但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把逝去的亲人葬在潮湿甚至大量渗水的地方吧。2、打金井还讲究的尺寸。由于棺材的规格大小不同,因此金井的长宽和深浅都有所不同。此外,如果把逝者葬在山顶和山腰,金井就需要打得深些,而若葬在平地,则挖浅一些也可以。在刺楸家乡,对金井的长宽要求不严,而深度则很讲究,要求深度为一棺半,过深过浅都不行。3、打金井是义务劳动。虽说是义务帮忙,没有特别的报酬,但毕竟是白事,所以主家会给每位帮忙打金井的人封个红包,希望对方「大吉大利」。4、对打金井的人有要求。帮忙打金井,要求帮忙者既要有劳力,还要父母健在且有儿女,如果既有儿子又有女儿就再好不过了。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打金井」是什么意思』的简单介绍,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打金井”是什么意思?有讲究吗?

“打金井”简单点说,就是选择土葬的人,为逝去的亲人选择的一块地上,挖出的掩埋棺材的墓坑。之所以说它是“金井”,并不是真的有宝贝,而是一种农村人吉利的说法,图个吉利,盼个生人活的安康,逝者走的踏实。至于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说法和讲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在农村,人生有两件大事,一是子女的结婚,二是老人的去世。在白事上,有很多传统的讲究,就是所谓的仪式感,正是这份仪式感,描绘了我国从古至今丧葬文化的传承。

1、阿冰奶奶去年腊月去世的,我们为奶奶安葬的墓穴就是在我们自家老耕地上,一般我们北方农村,亲人去世都会选择安葬在自家耕地上,河北人最讲究落叶归根,耕地就是我们一生的根,不管你生前混的多牛,有多少财富,到去世了,每一个老人都愿意回归故土,落叶归根。

2、奶奶去世后,我们在老家堂屋摆灵一周,供亲朋前来悼念。在下葬前请了村里4个青壮丁去自家老耕地上挖墓坑,而选择挖墓坑的人是有讲究的,老辈人要求必须是家中儿女齐全,父母健在的家庭青壮丁,说白了就是图个吉利,让逝去的亲人保佑我们。而且一般帮着挖墓坑的人,都是义务的,不图回报的,我家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谢,每人给塞了一条香烟,一为感谢,二为保佑对方吉利。

3、挖的时候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比如墓坑中挖出蛇、鼠之类的小动物,那么这个墓坑就要赶紧放弃,令选地址。还有些地区潮湿多雨,挖墓坑过程中坑内出现了渗水等问题,也会被老人认为不吉利,立马更换墓坑位置。我们老家比较干旱,我奶奶的墓坑挖掘过程中一切正常,方位指向我们李家祖坟所在处。

4、奶奶的墓坑挖的是一口棺材的高度再深一点,刚好放进去棺材后,盖上土形成一个小土堆,而坑的大小不过刚好够一口棺材放进去。如果是两个人的棺材一同入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挖宽墓坑,但深度保持不变。

5、在我们农村,通常挖墓坑是不允许逝去亲人自己去挖的,必须找外人,虽然我也不清楚这种讲究的具体说法,但作为传统丧葬文化的一种仪式,我一向非常尊重这种讲究。

6、在奶奶的棺材放入墓坑之后,我们一行送葬的亲人将手中的白绫悉数丢入墓穴之中,然后由我大爷埋入第一铲土,再有大孙子埋入第二铲土。全体亲人痛哭送葬,其他帮忙的人开始掩埋棺材。

最后坟墓形成一个小土堆,爷爷在坟头上添了一把土,在坟头前摆放两块挖,插上三根香,倾倒两杯酒。

不过各地的丧葬文化各有不同,在我们这里“挖金井”和入葬的讲究是这样的,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十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但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逝者安息,生者长乐。

(文/阿冰)

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打金井”是什么意思?有讲究吗?

人这一生啊,不管什么地位,在哪里落户,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入土为安才是最后的意愿;不管活着的时侯多么有钱,多么气场,"落叶归根"才是最大的夙愿。

现在,很多的农村还是土葬的方式。说到土葬,不得不提到坟墓。而坟墓还有“打金井”一说。

“打金井”的意思?

这里的“打金井”,并不是找宝贝,而是农村丧葬习俗中最费力、讲究最多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当地“打金井”,是一种“奢侈”的说法。是在打坟墓时,在墓穴中专门挖一个搁置棺材的地方。

当地有专门的公用墓地,而这些墓地都是分块而集中在一处。每块墓地都会有“盖楞”(当地口语,即土坎)。挖墓时要“打金井”的,就是依托这“盖楞”,也就是说人要埋在这“盖楞”跟前。

当地所说的“打金井”,也叫“蹿堂”。在挖“蹿堂”前方约3米左右处,也是要挖“七至九尺长,深半米至一米三,宽约一米多”的坟坑。当这个坟坑按习俗的尺寸挖好之后,便接着“打金井”(即“蹿堂”)。这个“金井”位于坟墓正北方向,也就是前面所说“盖楞”前方,与墓穴连接之处。“金井”其实就是一眼小窑洞,其长、宽、高,还是墓穴的尺寸。

下葬时,将棺材先放入墓穴,再慢慢地移入“金井”,而棺材并不是用土压盖,是自然的搁置。然后,用砖或土块将洞口半封闭,再将墓穴倒土填实,地表堆成坟堆的样子。

“打金井”的讲究

“享受”“金井”“待遇”的对象。“打金井”费力费时还耗财。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后,儿女建议,乡邻拥护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

“打金井”的人员。挖墓或“打金井”之人,一定是要有子嗣,非劣迹的男性。这一点很重要,不便细说。

棺材的放置。棺材从墓穴移至“金井”时,要摆好方向,即头朝北,脚向南。再打开棺盖后,由儿子或女婿将逝者摆正及衣服、被褥捊展,之后合上盖子。儿子女婿退出“金井”后,耗掉自己留下的脚印。“金井”口所用的砖忌用红砖,宜用蓝砖,最好用蓝砖垒成空心状。

以前的许多风俗,都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一种@孝敬的表现。但是,“金井”必须以有土坎为前提条件。而“金井”又是挖在上一块地的下面,易引发与邻居发生口角。因此,“打金井”现在基本上少之有少。同时,随着提倡火葬的“大环境”和丧葬习俗的改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毕竟人在世的时候,多行点孝道,比这“厚葬”要好得多。

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打金井”是什么意思?有讲究吗?

就是挖坑,不过各地有各地的冈俗。

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打金井”是什么意思?有讲究吗?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要打“金井",本地就叫“打井",通俗的说法就是挖放棺材的坑。“金井"不过是农村迷信的一种吉言罢了,没什么特别含义。

本地三十年前没实行火葬前,是实行的棺葬,即人死后将尸体放入棺材里,用八个人抬上山,这八个人叫“八脚",八脚的人没什么讲究,条件是男人,要有力,能扛得动,要在家的,年龄过大的不要,未结婚的不要,湾大就论房头每房头一人,直至凑够八人,没有报酬,免费帮忙,一天一包烟,价值十元,一条毛巾,一天三餐饭,一般三天,干完算数。

现在实行火葬,先前火化后买一个骨灰盒,不用棺材,放在一个方桌上二人抬至墓地,八脚仍是八人,那就轻松多了。近两年,人们又突发奇想,除了骨灰盒,又买一个棺材,骨灰盒入棺材,出葬又恢复原样,说明了人们的钱多了吧!

鄙人参加过多次丧葬八脚,本地是先出棺后打井,有的地方先打井后出棺,棺材抬入墓地后,打井时,孝子留一人守棺材,八脚的人挖坑,待坑挖好后,接着在坑内烧芝蔴杆,叫暖井,芝麻盼后代多子多孙,再放入棺材叫落井,然后倒上适量的石灰消毒,盖土堆堆,最后放炮烛,完工回家。做过多次,没挖出过什么东西。农村土地,墓地免费,有的人选择在自家的田地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