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是否有可能造假?

造假不严重,但是夹杂个人思想,带有立场的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个还是非常严重的。细节的修改比比皆是,但是基本历史事实还是相差不太多的。

史书从来不是简单的纪律工具,每个朝代修史,都带有个人思想,大体上诋毁前朝是基本趋势,编纂出来的历史也不是简单的记述,史书本身担负了太多的政治目的,里边的东西能有多大的可靠性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大篇幅修改历史的并不多见,遇到一些难题可能避重就轻,但不会严重更改实事。打个比方,清朝前后用近百年的时间修《明史》,原因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比较合适,需要反复斟酌,在既不大幅度改变历史的基础上,夹杂上对自己有利的思想,这还是有很大难度的,纵观《明史》你会清晰的感觉到明朝皇帝都是奇葩,大多不务正业,这就是技巧。放大一些无关轻重的缺点,忽略真正的政绩,在不大幅度改变历史的情况下,达到影响后人的目的。《明史》故意忽略袁可力这样的关键人物不立传,绝不是无意的疏忽,而是刻意的抹掉,这样可以减少后金的很多难堪。史书的春秋笔法,处处皆是。

二十四史

历史在隋唐以前被歪曲的并不严重,按照古代传统,帝王不得干预史官记事,帝王起居注自己是不能看的。唐朝开始皇权直接干涉写史,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李世民因为皇位来路不正,对起史官如何写自己甚为关心,不但自己要看,还要自己直接参与记录。起居注是编纂历史的重要参考材料,被刻意更改后再做参考,后果可想而知。

举个例子,历史描述上官婉儿与韦氏沆瀣一气,甚至共享情人,是韦后乱党一份子,政变中,李隆基以韦后乱党的名义杀了上官婉儿。直到近代上官婉儿墓志铭出土,真相才大白于天下,上官婉儿与韦氏一党是死对头,曾因为安乐公主皇太女闹剧向皇帝以死劝谏,当庭喝下毒酒,以阻止韦氏和安乐公主的荒唐行为,后经御医抢救捡回一条命。中宗死后,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抗衡韦氏集团。后李隆基以诛灭韦氏集团的名义发动政变。但是李隆基政变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除掉韦氏集团,最主要的是觊觎皇位。这就不得不把李重茂拉下皇位,而上官婉儿是支持李重茂做皇帝的,所以李隆基以韦氏乱党名义除掉了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墓志铭

那是不是历史就不可信了,当然不是,能够更改的都是细节或隐蔽的点,大的事件过程是很难更改的,史学界有第一历史、第二历史的说法。所谓第一历史,就是历史的真实情况,是不可复原的。第二历史就是指史书所记载的历史。第一历史我们是不可而知的,能够知道的是第二历史,这个就要唯物的去看了,这就是清晰记载的历史也要研究的原因,本人不是历史学家,只是个历史爱好者,正史历史记载存在太多矛盾和偏差,这才给了我们抽丝剥茧研究的余地。才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西方有种说法,历史是皇帝写给太子的童话故事。胡适也曾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种说法肯定是有点过,但是也解释了历史中存在太多唯心的东西。所以看历史多看事件经过,不要看太多带有倾向的观点。唯物辩证的读历史,并不是个简单的事。

史书是否有可能造假?

欲毁其国,必污其史,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仁心仁术,为教化子孙后世,不犯前人走过的弯路,历代贤王皇帝和诸侯,多设立记事官,从远古时代的黄帝时以有了史官,记录国内重大事件,多以君王记事为年历,到商周时更加注重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记录,想看三千年前的文化着诗经,想研究战国春秋,可以看尚书,春秋,以及四书五经,孔子兵法,犹其是战国七雄争霸时,文化思想更加开放,学派众多,包罗万象,记录了各个诸侯国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学,到司马迁马史记时,也是博揽众书,集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客观无私不偏不倚的记叙了三千年前的历史事件。从现在考古和甲骨文中破解了不少奇闻异事,以史记为列,司马迁对高祖刘邦多有微词,对汉武大帝也显有不敬,但他仍然宽容的接受了这一切,史就是史,不可否认有的帝王为了一己之私,为美化自己的正统性和被迫无奈,会断章取义,修改一个时期的文史资料,如唐太宗,如朱棣大帝,其时大明王朝七下西洋是在寻找前废帝朱充文,中华民族有后朝修前朝史之贤明,旨在寻求治国理政的金世良方,前事不忘后世之事,当代人物皆以为历史是个任人修饰的美丽妇人,黑的可以洗白,白的可以污墨,西方有种说法,历史是皇帝写给太子的童话故事,怎么说也不为过,中国也有句名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冦,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不容篡改抵毁,观史可以知兴替,观人可以知品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史书是否有可能造假?

史书一般记录的重大事件为真实的,但,统治者为了粉饰自己,也人为的曲解历史,掩盖事实真相。

史书是否有可能造假?

多着呢,烛影斧声,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变甚至马睿以牛代马,甚至纣王肉池酒林等,还有帝王出生前总有异象。比欢高祖斩蛇起义,宋太祖生时红光香气满室。一些失败者也失实。比如李自成烹福王。

史书是否有可能造假?

不知道你说的造假是指什么。

是说历史的真实性还是假史书。

现代人造假古史书

这个比较难,你猛的拿出一本伪书说这是某朝代的史书,这也经不起推敲。

但是,你如果写了这么一本书,瞎编了本朝的一些事,然后埋入地下。

恰巧,你的书几千年都没有损坏。

又恰巧,几千年后被人完整的取了出来。

这个时候可能就具备一定迷惑性了。

然而,这时候,就算你说的再又道理,也不可能作为常规的史料采纳。

一句话,伪造古代史书,没可能。

史书的真实性

打个比方。

张三和李四在村东头打了一架,村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于是村长对秘书老赵说:

“老赵啊,把这两个浑球的事记录下来吧,以后让他们子孙都知道这两货干的好事”。

于是,旁边有人叙述,你开始记录。

叙述的人未必亲眼看到,经过老赵加工之后更加与事实脱节。

一百年后,重修村志,重修的结果是,张三,李四打架,老赵记录。

仿佛张三李四在打架,老赵在旁边记录。

又一百年,村志毁坏,人们凭借记忆重修,只记得张三李四打过架。

然而,还有人记得,这里面好像还有老赵什么事。

一查之下,老赵,张三,李四确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结果很可能写成,老赵为了某种目的,撺掇张三李四打架,并把打架过程记了下来。

又过了百年,李四的后人当了村长,心想,我的祖先怎么能参与打架那,改一下。

结果可能又变成,张三和老赵打架,李四劝架。

历史,基本就是这么个样,真实程度有几分,自己把握吧。

其实翻开任何一本史书,随便翻几页,就会发现很多经不起推敲的细节。

史书是否有可能造假?

大数据时代,建立一个历史记录模型,把历代正史分析一遍后列出纲要,然后运用公式一推导,一部未来史都能制造出来。

依据是:封建专制社会,每次改朝换代时,新朝第一代修史,就是把旧朝的自我歌功颂德的历史给颠倒过来,一通污蔑和抹黑后,证明自己推翻的旧朝绝对命该如此,自己推翻它是天意授权。新朝传承几代,后面命令史家写自己,又重复旧朝的歌功颂德那一套。等过几代更换了新家族统治,把这个否定别人加肯定自己的公式重复一遍,自变量代入,算出同样结果。循环往复,只是具体人物时间地点做些改变,功过是非大同小异,没有根本的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