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金国无动于衷吗?

对于耶律大石在中亚怎么折腾,金国基本上是无动于衷,原因有二。

第一;无力扩张。辽金之战是一场相对落后的部族战胜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且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一壮举,金国建国时间很短,甚至属于自己的文字还没有完善,法律条文更谈不上。金国高层大部分人都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一下获得那么多土地,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只好用辽国降将来管理,这里边就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辽国官员太多,从上到下都是,他们的忠诚度如何保持?金国建国初期可以说危机四伏,对于他们来说,打下大片土地不是问题,如何稳定这些土地才是难题。所以金国再也无力扩张土地。

北宋看到金国的窘境,不断在边界游说诱导金国将领反金投宋。大同府的三个州、析津府的景州都相继投靠了宋朝。金国最后是答应了这些州送给北宋,但是要迁走这些地方的大部分居民,而且大宋要赔一线给金国。北宋吃到甜头,又进一步诱降了平州留守张觉,张觉镇守的是滦州、平洲、景州等地,相当于现在的唐山市、秦皇岛市、辽宁西南等地。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这次金人没有答应,并对北宋在边境不断制造麻烦产生严重不满,还为此和北宋反目成仇。但是此时金国内部问题尚未解决,所以灭了北宋后并没有占领北宋中原土地,而是先给张邦昌后给刘豫。金国之所以对北宋用兵,是因为北宋在边境不断制造麻烦,换个听话的皇帝可以稳定边境,战争还可以顺便掠夺资源,这是金国对宋发动战争的原因,而不是扩张土地,扩张多了就更管理不过来了。北宋的土地得到了都会送人,他怎么会跨越大漠去打西辽。

第二;对自己没有威胁;打北宋,是因为紧邻北宋,国土相邻,边境麻烦不断,侵害了金国的利益。但是西辽的情况就不同了,西辽也是刚刚建国,耶律大石在西亚自顾不暇,与金国隔着茫茫大漠,西辽根本就不能对金国边境产生任何威胁。另外纵横西亚的耶律大石在金人眼里就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手下败将,当年圣州龙门壁一战,被完颜娄室身亲活捉,被迫带领金兵偷袭辽帝耶律延禧的青冢大营。金国人并不怕他。所以急需稳定内部局势,恢复生产的金国根本不会理会耶律大石在中亚怎么折腾。

西辽强大后,曾两度想跨越大漠攻打金国,但都以失败告终,原因都是茫茫大漠,军队很难穿越,还没等到边界,残酷的自然环境下,自己就歇菜了。

金国虽然没有对西辽动兵的打算,但对他们也时刻提防着。暗探观察这种事肯定少不了,所以也不是完全的无动于衷。基本的防范还是有的。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金国无动于衷吗?

无动于衷不至于,金国尝试过进攻西辽。但是相比于繁花似锦的南宋,金国对西辽是真的提不起兴趣。

公元1124年,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认为辽天祚帝无法完成复兴辽朝的大业,又害怕天祚帝会杀他,于是他便杀掉了天祚帝派去监视他的两员大将萧乙薛和坡里括,其后他自立为王,决心单干。

当时,辽军基本上被锤的全军覆没,辽国的富庶领土已基本都被金军攻占,耶律大石环顾四周后,发现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那就是漠北草原。

于是在同年,耶律大石便率领两百铁骑出奔大漠。直奔漠北的可敦城。

据辽史记载,辽朝开国初期曾经在漠北草原设立了三个州:维州、防州、镇州(其中的镇州就是可敦城),并在此三州驻军,监视草原部落。

设立此三州之初,辽国皇帝即言明,不论国家到了什么地步,三州的驻军不许南下。

因此,当耶律大石率领两百多人及六百多匹马抵达可敦城时,他便如天上掉馅饼一般的获得了可敦城的两万辽军精锐铁骑。

估计也是耶律大石命中有当皇帝的运,就在他刚刚获得可敦城辽军的指挥权时,突然从南方传来消息,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国灭亡。他和西北路招讨司的几万辽军,变成了辽国仅存的残余力量。

随即,大家拥立耶律大石为王。为了延续辽朝国祚,耶律大石打算召集各路力量,联合草原部落一起抵抗金国。

对于耶律大石聚众抵抗这件事,金国大将完颜宗翰非常恼火,打算一战拍死他,但是由于当时金太宗下旨攻宋,金军的主力全员南下,无暇顾及草原上的辽国残余势力。因而耶律大石就躲过了一劫。(完颜宗翰就是金国五大贝勒之一的“粘罕”,据说耶律大石的妻子就是被他射杀的,他们两人有血仇)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待了五年时间,实力有所恢复,但他认为自己还不是金国对手,便决定离开可敦城,先去新疆扩展地盘,等到实力能与金国抗衡后,再杀回来。

完颜宗翰听说耶律大石要去新疆扩地盘,当即向金太宗建议,攻打可敦城。

但是,由于当时金国的另一员大将完颜宗弼在黄天荡被南宋大将韩世忠给困住了,金太宗无暇北顾,便只给了完颜宗翰一万人,让他去打可敦城。

完颜宗翰的这一万人,是由燕云地区的汉人和女真人组成的杂牌部队。战斗力不强都是次要的,更关键的是这次出击,包括完颜宗翰在内的金军统帅,压根不熟悉蒙古高原的地形,没有做好后勤准备。结果大军出征后没多久,便断了后勤。还没走到可敦城,就灰溜溜的撤了回去。

其后,完颜宗翰再次提议攻打可敦城。但是由于南宋和金国的战争规模升级,再加上成吉思汗的太爷爷合不勒汗大闹漠北草原,多次击败金军的边军,并曾一度攻取金二十七团寨,搅得金国北面一片大乱。金太宗为了避免三线作战,便只得压制完颜宗翰,禁止他没事找事。(蒙古原本臣服于辽国,金灭辽后,合不勒汗在蒙古草原趁机独立,一度统一了草原)

又过了五年,耶律大石在西域站稳脚跟,兵强马壮。此时的他,决心发动反击。

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派大将萧斡里剌率七万大军七万东征金朝。出征之前,耶律大石非常激动。他在漠北草原和西域征战了十年时间,就是为了等今天的这一刻。只要能打败金军,他就能回归故里。

然而,辽军的这次行动的结果,跟五年前完颜宗翰的那次一摸一样。萧斡里剌带着七万大军在大漠里转悠了几个月,牛马多死,再继续前进怕是要全军覆没。于是,这次东征便以辽军主动撤退而不了了之。

事后,耶律大石仰天大哭,心情低落,对杀回老家不再抱有任何幻想。随即,他便改革发展策略,全心全意向中亚发展。

不过耶律大石还是不甘心,他认为既然大军出击不现实,那派出小规模部队骚扰金国还是没问题的嘛。

于是他便在蒙古高原的大沙漠边缘,派出小股骑兵出没,不为攻城略地,只是单纯的刷存在感,告诉蒙古高原各部落,自己还是他们的大汗。

对于西辽的在蒙古高原刷存在感的行为,金熙宗非常不爽(金太宗病死),他派完颜宗翰去沙漠里搜寻西辽主力,予以歼灭。

当时,由于皇帝由金太宗变成金熙宗,熙宗不喜欢完颜宗翰,故意把他架空。因而完颜宗翰对金熙宗这次让他带兵出征的命令,非常的感激,认为这是自己咸鱼翻身的大好机会,喜滋滋的就出征了。

然而最后的结果跟上次是一摸一样,金军在沙漠里转了几圈,根本没找到辽军,反倒被辽军打了几次伏击,吃了好几次亏。后来金军士气低落,一支数量有几千人的契丹伪军部队还成建制的叛逃到了西辽。几千人的叛逃,基本上可以说,这场仗是没办法继续打下去了。完颜宗翰就此大败而去。

回国之后,完颜宗翰灰头土脸,被金熙宗一顿讥讽。他本来就是愤恨金熙宗,再加上金熙宗又继续故意整他,以贪赃罪为由,接连诛杀了他的数名心腹。生性暴躁的宗翰,坐视心腹亲信被杀,无能为力,未及一月便愤懑而死,终年58岁。

他死后,完颜宗弼开始掌权,宗弼跟岳飞有死仇,发誓要灭了南宋,于是金朝开始大举进攻宋朝,没人再提打西辽的事了。(完颜宗弼就是著名的“金兀术”,他对南宋极度仇恨,一心只想踏平江南,对建立在茫茫荒漠上的西辽没兴趣)

不过懂点历史的人也知道,完颜宗弼跟岳飞交战,他就没赢过。因此尽管后来宋高宗处死岳飞,拿他的人头给金国纳了投名状,但完颜宗弼一刻都没有放松警惕,死死的盯住南面,一刻也不忘南征雪耻。

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病死。由于西辽的第二代跟金国的第二代一样,都对当年的契丹和女真的仇恨不感冒,因此西辽在进入萧塔不烟和耶律夷列时代后,对反攻金国,杀回老家也就没什么兴趣了。(萧踏不烟是耶律大石的老婆,耶律夷哥是他们的儿子)

此后的三十年时间,西辽和金国都是各自的地盘发展经济。期间发生了两次小插曲,但双方都没有跟对方撕破脸。

第一次是金国派使者出访西辽,由于使者盛气凌人,激怒了西辽摄政太后萧不塔烟,于是萧不塔烟便斩了使者。金国听说使者被斩的消息后,选择忍气吞声,没有报复。

第二次是金国海陵王征宋失败,当时契丹人趁机会起义,但最终被镇压。在整个起义和镇压过程中,西辽没有任何动作,既没有趁机攻打金国,也没派人接应契丹同胞。

一直到公元1175年,由于草原上的乃蛮人归顺金国,双方才撕破脸皮。(乃蛮人原本是西辽的附庸部落,以帮助西辽在东北抵御金国而存在)

面对乃蛮的背叛,西辽上下非常愤怒,金国上下则非常高兴。当时的金国正好是金世宗在位时期,国力强盛。西辽惹不起,因此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西辽当时还是对付花刺子模,确实无力报复)

再此之后,无论西辽还是金朝,都开始走下坡路,再也没有远征对方的能力。一直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蒙古人崛起,把它们俩都给收拾了。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金国无动于衷吗?

金国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因为:

1、耶律大石所在的可敦城距离太远,军队攻打非常困难;同样,耶律大石想要攻打金国也非常困难——距离让双方都难以攻打对方;

2、金国和西辽彼此都有需要关注的临近威胁。金国在1135年时有蒙古反叛和持续十几年的南宋这一南一北的威胁。西辽有大食、东喀喇汗国等中亚政权的威胁和扩张需要。

金国和西辽之间的军事行动

1、1124年,耶律大石以200铁骑在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个军州和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个部族进行会议,称王。

2、1125年,耶律大石和白鞑靼、西夏、北宋进来联络,以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和耶律大石共同攻打山西(《金史 完颜希尹传》。

3、1125年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到北宋的宋钦宗,建议共同夹击金朝(三朝背盟汇编 卷58)。

4、1127年白鞑靼因和耶律大石结盟,拒绝卖马给金朝(建年以来系年要录 卷181)。5、1129年,耶律大石夺取金朝的北方二营。

6、1130年金朝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等征讨耶律大石,但因为北方部落不同意出兵而半途而止。当年天祚帝被金朝擒获。

7、1131年春,金朝的完颜宗翰和耶律余睹率领云中、燕州、灵州的金、汉合计1万军攻打耶律大石的根据地可敦城,但由于距离太远而失败。

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正式称菊儿汗,汉号为天佑皇帝,建元延庆。西辽正式建国。

从此之后,金朝和西辽再无交战记录。

总的来说,金国无力控制北方蒙古草原,是金朝没有攻打西辽的根本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金国无动于衷吗?

感谢邀请。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时,金国并没有无动于衷。金国对这个由契丹建立的国家非常在意。并且西辽一直派间谍前往金国,煽动金境内的契丹族造反,所以金也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心头大患。但是金为何迟迟没有动手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国距离西辽路途的遥远。

契丹与西辽之间横亘着蒙古戈壁,达数千公里,而当时北宋还在,金国在消灭辽国以后,就要处理与北宋之间的问题,这样就无暇顾及西辽,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试图进攻金国,遭遇失败。让金国重视了西辽存在。于是派兵试探性地进攻西辽占据的可敦城,大约是公元1131年,金军约10000人由耶律余睹率领进攻西辽的前沿堡垒可敦城,这个可敦城在现在蒙古境内,是西辽离金国最近的城市,也是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的出发点,位置很重要,但是这个位置与金国相距超过1000公里,并且沿途荒凉没有粮草的供应,并且接近可敦城时有沙漠的阻挡,最终金军的进攻遭到失败。

4年以后金国又再一次发兵进攻可敦城,这次金国事先有准备,随军携带大量的粮草。但是事先行动被西辽侦察得知,在沙漠中设伏,重创金军,并且烧毁金军的粮草使其粮草断绝,随后,又用契丹语呼唤金军中的契丹士兵,使其叛变转而进攻金军军官,在契丹士兵与西辽的联手下终于击败了金军的大队进攻。这一战让金国元气大伤,20多年没有进攻西辽,到了1156年,金国准备彻底解决西辽问题,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进攻可敦城,到了1157年终于攻占可敦城。但从可敦再到西辽也有上千公里,金国畏惧路途遥远,最终决定毁城撤军。从此西辽与金国再无战争。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金国无动于衷吗?

在辽国覆灭之际,耶律大石果断舍弃天祚帝,自立为王,然后率领二百铁骑连夜逃遁,向西逃亡可敦城。这座位于辽国西陲的军事重镇可敦城,当时驻扎着一支不下两万人的辽国骑兵部队。

原本,耶律大石是想以此为基地,收复失地,光复大辽的。后来,耶律大石也深知自己这点实力根本不是强大的金国对手,所以也就放弃了这个目标,转而继续向西发展。公元1130年前后,耶律大石在可敦城举行祭天,整顿军队发动西征。在此后的几年内,耶律大石相继击败中亚各国,让西辽国力走向鼎盛,成为当时的中亚霸主。

而在此期间,为何金国不对耶律大石这支辽国的残存势力进行打击呢?其实这里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因为耶律大石势力离金国实在太远了,金军够不着。

我们从上面这张地图就能看到,即便是耶律大石最开始的落脚地可敦城,离金国西部控制线也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的,中间还隔了蒙古的汪古部和塔塔儿部。因此,金军要想穿越蒙古部落,远程追击耶律大石,是相当困难的。

再说,金国初年,自己也拿蒙古这个西部邻居没办法。虽然,金国自立国之初,便凭借强大的战力,在短短十余年之内,便吞辽灭宋。然而,即便金军战力强悍,但到了蒙古草原,他们照样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金熙宗年间,金熙宗就曾派头号名将金兀术亲率八万精兵,深入草原去征讨经常侵扰边境的蒙古部落。然而,最后不仅无功而返,还落得个损失惨重的下场。

既然连蒙古部落都搞不掂,那金国有哪来的能力,跨过蒙古草原,深入到中亚去追击耶律大石呢?

其次,当时金国的战略重心在于南方的宋朝,而且耶律大石也威胁不了自己;

在灭了辽国后,金国的战略重心就放在了南方的宋朝身上。虽然,金军很快就灭亡了北宋,并占领了中原。但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成功守住了宋朝南方的半壁江山,并且还在发动收复中原的北伐行动。因此,对于金国来说,南宋才是自己的心头大患。

至于西走出逃的耶律大石,不论人力物力,与南宋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而且离自己还很远。因此,金国统治者自然也就无视他们的存在了。

再说了,不远千里跑去追击耶律大石那点人马,金国能得到什么呢?而与耶律大石所在的中亚苦寒之地相比,坐拥江南的南宋显然就富裕多了。因此,在金国看来,攻打南宋可捞到更多的好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金国无动于衷吗?

契丹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说熟悉是因为这个民族在《杨家将》、《水浒传》以及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都曾登场,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在戏剧小说之外对这个民族了解是相对有限的。在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中并不存在契丹族,契丹成为了一个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的神秘民族。公元916年契丹民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大辽帝国,当时从中亚直到西欧的各国皆以为辽国已入主中原,于是契丹成为从中亚到西欧的各国对东方那片土地的称呼。

时至今日在俄语和阿拉伯语中仍将“中国”一词念作契丹。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帝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帝国纵横驰骋草原二百余年,契丹人的势力甚至延伸到了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农耕地域,南方的赵宋王朝也一直受到其压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骁武善战的马背民族依然逃不过灭亡的命运。兴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创建了金国,随即辽金之间爆发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辽国最终被金所灭。

然而契丹毕竟是一个骁武善战的马背民族,祖先传承下来的热血基因并没磨灭,终于在契丹人中出现了一位名叫耶律大石的领袖,契丹人在他的带领下在民族消亡之前开创了最后的辉煌。公元1115年耶律大石中进士,提升为翰林应奉,不久升任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所以称之大石林牙。此后耶律大石历任泰、祥二州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等职。公元1122年(辽天祚帝保大二年)大举南侵的金兵攻克中京,辽国天祚帝不敢留守,西逃入云中。当时留守南京的耶律大石遭到金、宋夹攻。

在天祚帝跑路的情况下耶律大石为安定人心拥立耶律淳即位,由此建立了北辽政权。耶律大石在分析当时形势后决定向金称臣、同北宋结好。然而北宋君臣认为这是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于是出兵二十万攻打南京。耶律大石率军迎战,败宋军于白沟河。1123年四月耶律大石率军在奉圣州龙门壁附近抵抗失败被俘,逼迫为金兵带路偷袭天祚帝的青冢大营。后来耶律大石从金营逃脱,于当年九月投奔天祚帝。天祚帝并不能原谅大石擅自另立皇帝的作为,也不能接受耶律大石“养兵待时”的意见。

这使耶律大石深自疑虑。1124年夏在天祚帝准备出兵与金决战时耶律大石杀死了萧乙薛、坡里括二将,率领亲兵200人逃离。耶律大石率领这200亲兵辗转来到蒙古高原上的可敦城。可敦城曾是契丹帝国西北部的一个军事重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当初曾御驾亲征西边诸部:耶律阿保机的西征大军先后征服了乌古、敌烈诸部,然后沿着胪朐河溯流西征,翻过狼居胥山后西征大军抵达了古回鹘城。当时古回鹘城主要生活着阻卜、黠戛斯、嗢娘改三支部族。

耶律阿保机重点打击实力最强的阻卜部,同时派人去黠戛斯、嗢娘改两部做说客。在阻卜、黠戛斯、嗢娘改三部臣服之后耶律阿保机继续向西进至金山(今天的阿尔泰山)。这时金山周围分布着突厥、回纥、沙陀等部族。生活在如今新疆吐鲁番的西州回纥主动臣服于契丹的西征大军,而生活在如今甘肃张掖一带的甘州回纥则准备与契丹作战。最终耶律阿保机战胜了甘州回纥,还顺道攻掠了附近的党项诸部。从此金山以东的整片草原都处于契丹帝国的控制下。

耶律阿保机这次西征开辟了与西域国家进行商业文化交流的草原丝绸之路。这也是西方人称中国为“契丹”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传统的丝绸之路自晚唐战乱以来受阻之后西方人主要就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契丹人接触。从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起契丹帝国就始终重视对西北地区的经略。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太后萧绰的姐姐萧胡辇曾带兵平定西北叛乱。此后契丹帝国在可敦城设立建安军节度使,同时还选调两万人马长期驻扎在这里。可敦城就此成为契丹帝国西北部的边防重镇。

不过在契丹辽国与女真金国的战争中可敦城的兵马也被抽调到前线,所以当耶律大石抵达时这里几乎就是一座空城。风云飘摇中的契丹朝廷实际上已失去对草原诸部的控制,这时可敦城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可敦城周边的草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耶律大石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契丹人在当地的权威,于是他召集契丹帝国在当地的地方官和周边各部族的首领开会。在这次会议上耶律大石缅怀了祖宗创业之艰辛,同时表达了自己复兴契丹、收复失地的决心。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设置官吏、训练士兵,实际上形成了自己的政权班底。可敦城周边的草原诸部本来都是契丹的藩属,然而这时契丹帝国的命运本身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耶律大石不得不尽力争取周边部族,从而避免把这些部族推到金国一边。耶律大石经过努力争取使鞑靼人明确表示将在辽金之间的斗争中站在耶律大石一边。这时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意识到耶律大石的势力正在迅速壮大起来,金国大将完颜宗翰也极力主张趁耶律大石立足未稳之际消灭他。

然而这时正值金国主力大举南下与宋朝作战的时期,所以金国一时之间也实在是分不出精力顾及耶律大石。这时金国在军事上腾不出手来,但在外交上则积极展开与草原诸部的斡旋。金国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把草原诸部争取到自己一边,从而彻底孤立耶律大石。在金国看来:耶律大石手下不过200亲兵,要想发展壮大只能争取周边部族的支持,否则谅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然而在这场争夺草原诸部支持的外交战中金国最终失败了。

契丹崛起于东北森林地带与蒙古草原交界的大兴安岭,是一个兼具草原游牧民族和森林渔猎民族特征的民族,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来契丹人就一直在经略西北草原;相比之下女真人崛起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在历史上与草原民族素无往来。显然契丹人经略草原的经验远比女真人丰富得多,最终可敦城周边的草原部族几乎都站到了耶律大石一边。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站稳脚后逐渐开始了试探性的扩张。耶律大石在行动之前与大臣们反复分析天下形势。

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光复旧疆在当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时的金国正处于国力直线上升的时期:金国在灭辽之后又南下攻破了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金国的疆域、人口比起当初和契丹人作战时都已大为扩张;相比之下耶律大石只是刚在可敦城站稳脚跟。当初契丹帝国倾举国之力尚败于金国之手,如今耶律大石以可敦城一地的战争资源挑战正处于国力上升期的金国无异于以卵击石。在这种形势下耶律大石很务实地选择暂时休养生息,试图等实力恢复之后再行复国。

不过耶律大石也并不甘心守着可敦城这一亩三分地。既然向东扩张的道路被强大的金国堵死了,那么耶律大石也就考虑通过向西扩张以增强实力,等自己具备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后再东征复仇。这时西域地区的变动正好为耶律大石建功立业提供了条件。古代的西域地区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直到葱岭的地区,大致包括今天中国新疆以及邻近的中亚地区。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通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东汉时期曾三次从西域撤退,又三次统一西域。这一艰难曲折经历的经历被后世称为“三绝三通”,由此可见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汉唐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行政区都对西域进行着有效管辖。唐朝诗仙李白就出生在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公元751年7月-8月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两大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交锋。

交锋的结果是大唐帝国放弃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这时大唐帝国最西部的领土大致和今天的中国西部边疆吻合在帕米尔高原一带。其实当时的唐玄奘李隆基并不打算放弃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可就在他准备再次和阿拉伯帝国较量时大唐帝国爆发了安史之乱,在这样的局面下唐帝国不得不紧急抽调安西、北庭两镇的精兵强将入关平叛。这就使一直和大唐有边境纠纷的吐蕃和阿拉伯看到了进一步扩张的希望,于是吐蕃和阿拉伯开始趁唐军主力东调之机开始侵袭大唐西部边疆。

安史之乱后的西域处于唐朝、吐蕃、阿拉伯、回鹘等各方势力的争夺之中。公元841年漠北草原上崛起了新兴的黠戛斯人(吉尔吉斯人的先祖,自称是西汉李陵后裔)击败回鹘汗国,原本居住在今天蒙古草原色楞格河一带的回鹘人开始迁居西域。迁居西域的回鹘人中有一支迁徙到葱岭以西与当地的葛逻禄人互相融合形成了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极盛时期据有东起库车,东南起罗布泊,西至咸海、花剌子模,南临阿姆河,北至巴尔喀什湖、七河流域的广大区域。

在经过100多年的政治演变之后喀喇汗王朝的王族形成了长支阿里系和幼支哈桑系两大族系。一开始喀喇汗王朝的统治权控制在阿里系手中,但玉素甫卡迪尔汗占领喀什噶尔后王朝的统治权转到哈桑系手中。1041年伊卜拉欣用武力夺取布哈拉后阿里系控制了河中地区,而哈桑系只控制王朝东部。伊卜拉欣自称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不承认东部喀喇汗为宗主。这样中亚地区就形成了完全平行的两个独立王朝:东部喀喇汗王朝和西部喀喇汗王朝。

西喀喇汗国逐渐成为中亚地区新兴的塞尔柱突厥帝国的附庸。1134年西域东喀喇汗国的阿赫马德汗死后其子易卜拉欣汗不得人心。东喀喇汗国境内的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发动了叛乱,易卜拉欣汗不得不邀请耶律大石出兵协助平乱。耶律大石在平定康里和葛逻禄之后把东喀喇汗国降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自己的直辖领地。当年耶律大石定都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改年号康国元年。耶律大石自称古儿汗即世界之王。历史上称耶律大石创建的政权为西辽或喀喇契丹帝国。

不久西辽就实现了对于阗、喀什等地的征服,将昔日喀喇汗国的土地尽数收入囊中。耶律大石在西域扩张之时完颜宗翰向金太宗建议:趁耶律大石的主力部队西征之际攻打可敦城。然而这时金国的另一员大将完颜宗弼在黄天荡被南宋大将韩世忠给困住了,无暇北顾的金太宗最后只给了攻打可敦城的完颜宗翰一万人。等完颜宗翰带着这一万人马踏上草原后就充分暴露出了金军的短板: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压根不熟悉蒙古草原的地形,也完全没做好后勤补给方面的准备。

结果这一万人马在草原上游荡一圈后就断了后勤,于是这支部队最终只能在还没到达可敦城之前就撤回去了。对此心有不甘的完颜宗翰后来再次提议攻打可敦城,但又赶上南宋和金国的战争规模升级。恰在此时草原上又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就是成吉思汗的曾祖父、蒙古部首领合不勒汗。蒙古部本来臣服于契丹辽国,金灭辽后蒙古部趁草原上形成权力真空的机会崛起壮大。金国见蒙古部已强大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地步,所以就对其采取了军事行动。

然而合不勒汗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一再击败金军。金国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册封合不勒汗为蒙兀国王。金国尽管暂时稳住了合不勒汗,然而蒙古的崛起已是不可阻挡之势。这时的金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来自南宋和蒙古的南北两线战略压力。在这种形势下金国只能暂时放弃对耶律大石的西辽采取军事行动。金国这边暂时消停了,那边西辽就开始筹备东征了。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派大将萧斡里剌率七万大军东征金朝。然而辽军的这次行动的结果跟之前完颜宗翰的那次一摸一样。

萧斡里剌带着七万大军在大漠里转悠了几个月之后牛马多死,再继续前进怕是要全军覆没,所以这次东征最终就以辽军主动撤退而不了了之。事后心情低落的耶律大石仰天大哭,从此他对杀回老家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此后耶律大石开始专心向中亚地区扩张:1137年西辽军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与前来抵抗的西喀喇汗国军队会战于忽毡,西喀喇汗国战败,可汗马赫穆德逃回撒马尔罕。战败的西喀喇汗国转而去进攻葛逻禄人以弥补在与西辽的战争中的损失。

马赫穆德为增大胜算还向自己的舅舅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求援,塞尔柱帝国是当时中西亚头号强国,很快桑贾尔以圣战的名义召集了呼罗珊、西吉斯坦、伽色尼、马赞德兰、古尔等国的10万大军。葛逻禄人无法抵挡强大的穆斯林联军,于是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写信给桑贾尔,桑贾尔却回信要他信奉伊斯兰教并威胁恐吓他:若不改宗教信仰,将率大军将其消灭。桑贾尔在信中夸张的说:“我的军队甚至能用弓箭把头发射断。”耶律大石见到信后命令手下抓住使者。

耶律大石递给使者一根针让他扎断自己的一根胡须,使者无论如何都做不到。耶律大石就说:“你用针尚且无法扎断自己的胡须,你的同伙安能用箭射断头发?”随即耶律大石集合了由契丹人、突厥人和汉人组成的部队。1141年9月9日两军在撒马尔罕城以北的卡特万草原相遇,相距两里对峙。战斗爆发前桑贾尔将自己的部队分为左右中三路: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其卫队及后勤辎重压后,西吉斯坦国王指挥联军左翼,联军右翼是埃米尔库马吉指挥。

耶律大石在仔细观察对手的布阵情况后也将自己的部队分为三路: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为右翼,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率兵2500攻为左翼,耶律大石亲率部队作为中军。战场地形是一个依山的草原,西辽军队的背后是山脉,有一道长长的峡谷达尔加姆峡谷。耶律大石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后让军队背靠达尔加姆峡谷安营。战斗开始后双方的中军出现僵持。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桑贾尔的左翼部队插入西辽军队中军与左翼之间。

耶律大石的中军和左翼部队被迫向左移动,这样西辽军队的阵营就出现了一个缺口。桑贾尔的部队对准缺口猛攻,试图突破西辽人的阵营。这时被分割开的西辽右翼部队2500名骑兵迂回到桑贾尔空虚的左翼。与此同时西辽左翼部队的骑兵则迂回到桑贾尔的后方并攻击其后卫,而耶律大石带领的西辽主力被挤压向左回旋时,恰好攻击了桑贾尔阵营的右翼。这样战场就出现了西辽正面洞开,而桑贾尔三面受敌的格局。西吉斯坦贵族作战英勇,桑贾尔的部队在战斗中受到挤压,只能向前继续挺进。

桑贾尔的部队最终进入了耶律大石看中的那条达尔加姆峡谷。这时西辽军队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桑贾尔的部队有至少上万人在这条小峡谷内被杀,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统帅和伊斯兰法学家布哈里均被俘虏。桑贾尔和马赫穆德带残兵逃奔至泰尔梅兹。此战之后西喀喇汗国成为西辽藩属,花剌子模也表示臣服于西辽,布哈拉也俯首听命,西辽南部边界越过了锡尔河,以阿姆河为界。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契丹文化在中亚扎下了根。

尽管耶律大石在中亚的扩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他作为一个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契丹人仍始终对无法东归故土心存遗憾。他认为既然大军出击不现实,那么不妨尝试派出小规模部队骚扰金国。于是他屡屡在蒙古高原的大沙漠边缘派出小股骑兵出没。这样的军事行动并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只是单纯的刷存在感——意在向蒙古高原各部落宣示:自己还是他们的大汗。金国对西辽在蒙古高原刷存在感的行为极为不满,于是就派出部队去沙漠里搜寻西辽主力。

然而这次金军依然是在沙漠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辽军,反而被更为熟悉地形的辽军打了几次伏击,金军中的契丹人部队还趁机成建制叛逃到西辽。这次军事行动失败后金国和西辽都集中精力发展内政,彼此之间再也没爆发过军事冲突。双方的军事冲突平息下去后取而代之的是在外交上的博弈:金国和西辽继续尽力争取使草原诸部站到自己一边,西辽还曾尝试与南宋结成反对金国的同盟。这种暗中的博弈角力最终并没能使双方撕破脸皮。

公元1142年耶律大石去世,其子耶律夷列继位,由耶律大石的遗孀萧塔不烟摄政直到1150年。两年后金熙宗得知耶律大石去世的消息后派使者粘割韩奴前往劝降西辽。粘割韩奴进入西辽国境后正好遇上外出打猎的萧塔不烟。粘割韩奴见到萧塔不烟后不仅没下马跪拜,反而以天朝上国使者的名义要萧塔不烟下马接诏。萧塔不烟命人将粘割韩奴拉下马强迫他跪下。粘割韩奴痛骂萧塔不烟为反贼,斥责她侮辱上国使臣的行为。勃然大怒的萧塔不烟下令将其杀死。

金国听说使者被斩杀的消息后选择了忍气吞声。公元1161年金国海陵王征宋失败后金国境内的契丹人趁机起义。在整个起义过程中西辽既没趁机攻打金国,也没派人接应金国境内的契丹同胞。公元1175年草原上的乃蛮部归顺金国后导致了双方之间的一场外交风波:在此之前乃蛮的西辽的附庸部落,但金国一直在和西辽争夺乃蛮。 西辽尽管对此极为不满,然而这时西辽正集中精力对付西部的花剌子模,加之金国又正处于鼎盛时期,所以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金国和西辽尽管一直在争取草原诸部的支持,然而谁也没能真正完全控制草原。草原诸部利用金国和西辽相争造成的巨大权力真空得以发展壮大:草原上逐渐形成了蒙古、克烈、塔塔尔、蔑儿乞、乃蛮五部争雄的格局。随着这些部落的崛起就彻底阻隔断了西辽和金国之间的通道,隔着偌大草原的西辽和金国之间爆发直接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最终脱颖而出的蒙古部不仅成功统一了整个草原,后来更是把西辽和金国以及西夏、吐蕃、大理、南宋都给征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