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按《周礼》“五世亲尽,可以别姓”的规定,出了五服,已经没有了亲缘关系,失去了继承权,这个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但通过过继的方式,收为继子就另当别论了。
九族五服关系图
当年王莽之所以被众人推上皇位,就是因为当时刘姓皇族一支,五世之内没有了后人。这时候把皇位让给谁就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王莽与孺子婴两个人对比一下,轮亲缘关系,孺子婴虽然姓刘,但已经与先皇出了五服,与王莽没有什么区别,虽然王莽是外戚,但与皇族还是有亲缘关系,两人在血统上都没有优势,但是王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为人谦恭,尊崇六艺,礼贤下士,克己奉公,辅政期间,勤俭爱民,甚至能够大义灭亲,奉公执法,在朝野都有极高的声誉。这样的人被推上皇位一点都不稀奇。
宋高宗只有一个儿子,三岁就死了,宋高宗因为早期颠沛流离,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逃亡生活,失去了生育能力,儿子是没指望了。虽然赵构的弟兄子侄不少,都在五服之内,但都在金国,他更指望不上,他能找到的,和自己亲缘最近的,只有太祖赵匡胤一支的后裔,这一支和赵构关系就太远了,不用说五服,六服都超出去了。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宋高宗赵构像
如果赵构突然病故,没有提前安排太祖一支的后人接替,南宋很可能会出现西汉末年的窘境,还在民间的赵奢肯定没戏,指望大臣们到民间去找他,几乎是不可能的,皇帝由谁来做就难说了。但是提前找到就不同了,虽然出了五服,但还是同宗,老皇帝可以以过继的方式收为继子,这在古代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亲生的,继子等同亲子,是有继承权的。
赵构理论上最理想的继承人是宋钦宗的儿子丙午元子赵谌,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人金国是绝不肯放回来的,即便是宋金已经议和,金国仍不会放宋钦宗和他的儿子回南宋。金国留下这两个人是用来威胁宋高宗赵构的,如果赵构对金人不利,金国就会把宋钦宗或者他的儿子立为伪皇帝,坐镇汴梁,到时候宋高宗真是进退维谷了,这也是宋高宗不敢和金人殊死搏斗的主要原因之一。。【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公(赵)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
宋钦宗
岳飞当年上书建议宋高宗早立太子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因为岳飞听说金人把宋钦宗的儿子送到了汴梁,可能会立为伪皇帝,所以建议宋高宗早立太子,证明南宋赵构一支为正统,以此对抗金人立赵谌阴谋。【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宋钦宗的儿子赵谌)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
岳飞作为在外手握兵权的大将,最忌讳的就是参与朝政,结交朝臣,这样会有内外勾结的嫌疑。朝内的重臣也是忌讳结交封疆大吏的,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忌讳的事,正是宋高宗无后这个问题很棘手,急需一个处理方案稳定民心,所以岳飞冒死上书建议立太子。当然岳飞也有个人的想法,如果高宗采纳他的建议立太子,宣誓自己是正统,当金国再立赵谌,岳飞就无需顾忌,就可以直接和金人所立的赵谌开战。
高宗赵构也不是白给的,他也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自己没有亲生儿子的前提下,早早从民间找来太宗一支的后裔养在身边,以被不时之需,只是他不想过早立太子,毕竟自己才三十多岁,说不定治好了阳痿,还能生出儿子来,那样早立太子就是个大麻烦。宋孝宗6岁时就被赵构选进宫,但直到33岁才被立为皇子,35岁即位前才被立为太子,可见赵构虽然把他作为备胎早早预备下了,但是并不甘心就这么把皇位传给他。他一直拖到自己五十多岁,希望基本破灭,再加上宋钦宗和他的儿子还在今人手上,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才决定立太子并传位给孝宗赵奢。
宋孝宗
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简单来说,有三个原因。
第一:宋高宗独子去世,又丧失了生育能力宋徽宗是个文艺皇帝,文化水平很高,身体也非常好,不仅活得长,生的也非常多,他一生共有32子,其中有25位活到了成年。
当然,宋徽宗治国非常菜,北宋在他手上濒临灭亡,他匆匆忙忙禅让给儿子赵恒(宋钦宗),折腾了一两年,汴京城破,父子俩一起北狩了,只是连累了汴京城中的百姓女眷,中原黎民,实乃千古罪人。
宋徽宗的儿子大多居住在汴京,城破之日,他们也一并被掳走,只有一个赵构逃到了南方,赵构自然被拥立为帝,再造宋室江山,也即宋高宗。
眼看着父母、兄弟、姐妹、妻女等全部被抓,宋高宗却没有立刻兴兵北伐,他先向同族挥起了屠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宋朝宗室的人员是很庞大的,金人也做不到一网打尽,南渡的赵氏宗室不再少数,其中有些人就招兵买马,起兵勤王,只不过他们勤的是不是自己,宋高宗不确定,也想信任,直接发兵将他们一一翦除,巩固自己的皇位。
或许是这么做太缺德?宋高宗完全没能遗传父亲的生育能力,一生只有五女一子,五女全部被掳,独子早夭,之后宋高宗再无生育,不得不考虑从宗室中选择继子。
第二:宋高宗故意选择远支宗室宋高宗时期,宋朝宗室人员可以分为三系,即宋太祖赵匡胤一系、宋太宗赵光义一系和魏王赵廷美一系,这三兄弟是宋朝第一代皇室,其中有两个当了皇帝,宋高宗本人就是宋太宗的子嗣。
按照一般情况,无子皇帝选养子都是选关系最近的,比如汉昭帝选侄子刘贺(被废属意外)、汉成帝选侄子汉哀帝,就是北宋,宋仁宗也是选的堂侄子,因为他没有侄子可选(宋仁宗兄弟均早亡)。
不过也是宋仁宗的遭遇,改变了宋高宗选择养子的条件。宋仁宗,一代仁君,结果子嗣全部夭折了,不得不说是一大憾事。
宋仁宗收养了堂侄赵宗实为子,也就是宋英宗,他是宋高宗的曾祖,这个曾祖结结实实给宋高宗上了一课,因为他继位后跟大臣们讨论生父濮王赵允让跟养父宋仁宗的称呼问题,即“濮议”。
按照宗法,宋英宗是以宋仁宗儿子身份继位的,拿了人家的皇位,自然就得叫声爹,吕诲、司马光等大臣主张称仁宗为皇考(考是对已去世父亲的称呼),称濮王为皇伯;但宋英宗是濮王生的,而且宋仁宗对生儿子一直抱有幻想,经常把宋英宗赶回家,所以韩琦、欧阳修等主张称濮王为皇考。
双方斗了十八个月,最终以宋英宗称濮王为皇考(追封为皇)结束,宋仁宗没儿子了。
宋高宗不想没儿子,所以他要找一个不能搞“濮议”破事的养子,什么样的养子搞不起“濮议”?无非是支系远而且势力小的,如果他皇位传给这类养子,感恩涕零还来不及,怎么会想着尊崇生父,而从宗法上尊崇生父,支系太远,一尊就是好几代,等于废掉前面数代皇帝,这根本不可能实施。
确定下这两个标准,宋高宗往宗室一看,太祖系、太宗系和魏王系都是枝繁叶茂,人数很多,不过一个家族总有大宗小宗,继续往下分。
宋太祖只有两个儿子有后裔,就是燕王赵德昭系和秦王赵德芳系,最正宗的自然是燕王系,赵德昭比赵德芳大,也是赵光义重点关照对象,赵光义失踪久了,群臣还想拥立他为帝呢。
宋太宗有后裔的儿子就多了,最正宗的自然是当上皇帝的真宗系,可宋真宗有儿子没孙子,接下来上场的宋英宗是濮王之子,之后的皇帝都是濮王后裔,濮王系成了最正宗的帝系。
燕王系和濮王系势力都很大,尤其是濮王系,有手握军权镇守地方的,有德高望重担任宗正的,宋高宗叔祖辈的就好几个,叔伯辈的更多,侄子辈的有上百个。燕王系也有很大政治影响力,因为安定郡王跟濮王是北宋唯二允许世袭的宗王,宋高宗时期,也有很多他叔祖辈的人在世,子孙未必会比濮王系少。
宋高宗翻族谱翻得眼睛都快花了,终于给他找出来小宗当中的小宗,并从中选了两个侄子辈的,一个是赵伯玖,一个是赵伯琮。
赵伯琮生父赵子偁,秦王系后裔,官宣教郎,从八品;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秉义郎,从八品,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他是哪一系,不过混到这个官职,显然不是什么大系。
选养子选到这份上,显然不是因为宋高宗顾虑到什么金主长得像宋太祖、太祖之后当有天下这些传言,主要是为了好控制,故意选的小宗。
第三:宋孝宗脱颖而出宋高宗收了两个养子,但还没死心,他在向宋仁宗学习,宋仁宗一直到病重时还想努力生个儿子,他这才哪到哪啊,所以绍兴二年收了养子后,他一直拖着,期盼能生个儿子。
一直拖到绍兴二十几年,宋高宗终于死心了,开始考虑立太子,人选自然是两位养子之一。
究竟选谁呢?宋高宗想出个非常直接的办法,他给两位候选人每人送去美女十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
经过检查,发现给赵伯玖的那十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伯琮的那十个依旧都是完璧。
宋高宗由此选定赵伯琮为嗣,绍兴三十年(1160年)立为皇子,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眘,即日后的宋孝宗。宋孝宗继位后,提都没提生父的名号,一来是宋高宗一直活着,二来是确实难度太大。
总的来说,宋孝宗能够被选中是凭借宋高宗无子不育又担心死后无子,再加上宋孝宗定力够,出五服反而成了他入选的条件。
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宋高宗选择储君的标准很简单:不能是皇族大宗,家族不能太有势力。这两条标准,宋孝宗都符合。并且宋孝宗还有孝心加持,让高宗对他刮目相看。因此,宋高宗最终也就选定了宋孝宗赵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至于赵构和赵昚是不是出了五服,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宋英宗还是宋仁宗的堂侄呢,还不是对仁宗这个养父没什么孝顺之心。
一、不能选择皇族大宗子弟众所周知,宋高宗赵构之所以要选择养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为阳痿而生不出孩子。所以他只能选择在宗室当中挑选继承人。
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赵构继承皇位,没有走正常的皇位传承,他是被别人推举上位的。
因为宋高宗原本没有继承权。宋徽宗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赵桓,按照法统,下一任继承人要从钦宗的儿子中选出,高宗自动降级成皇族小宗,失去了继承权。
但是由于在靖康之变中,宋英宗的后裔被金兵一网打尽,全部押到了北方做俘虏,近支皇族当中仅剩赵构一人,于是他也就如同走了狗屎运一般,变成了皇帝。
正是因为皇位来的不正常,所以高宗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心结——既然他被推举上位,那么其它的皇族成员也一样能。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错误印象。很多人以为赵构把皇位传给赵昚(太祖后裔),是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赵构别无选择,只能在太祖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宋太宗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儿子都有后代。从宋太宗到宋钦宗,中间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一共是六代人。试想一下,八个儿子都有后裔,这些后裔再经过五代人的繁衍,这个基数是多少?
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宋太宗后裔的基数,起码在四位数以上。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宋英宗的生父濮王赵允让有二十多个儿子。宋英宗的其它亲兄弟基本上都有一大堆儿子。这些人不见得都是在京城居住。靖康之变时,宋英宗的直系后裔被一网打尽,但是跟英宗平辈兄弟的后裔子弟,很多都逃过了一劫。
比如说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在靖康之变时就跑到了江南。这些人里面,既有赵构的叔祖辈,也有他的平辈,封亲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几个,其中以齐安郡王赵士㒟的势力最大。宋高宗能继位,其实就是仰仗了赵士㒟与孟太后(宋哲宗皇后)的支持,他才坐上了皇位。
试想,那么多的宗室子弟都跑到了江南,这些人都是携家带口的南迁,他们能拥立光杆司令赵构为帝,难道就不能拥立其它的宗室子弟为帝么?
每每想到这些,赵构心里就发慌。打压那些宗室子弟都还来不及呢,他怎么还敢在宋太宗的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呢?
所以,皇族成员,赵构一概不选。他只敢在太祖的落魄后裔当中选择继承人。因为经过七代人的繁衍,宋太祖的这些落魄后裔,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这些赵家人,对赵构没有任何威胁。
这里插一句,其实宋太祖的后裔当中也有混的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就是在北宋时期地位相当崇高的太祖后裔。(北宋的宗室只有濮王和安定郡王允许世袭)
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他是燕王赵德昭(赵匡胤次子)的玄孙。赵构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即皇族大宗,不好驾驭。
二、储君的家族势力不能太大宋孝宗赵昚继位之前,北宋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改宗。由于宋仁宗无后,他只能选择养子继位。这就导致继承皇位的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而是宋仁宗堂哥赵允让的儿子。(宋真宗这一脉也因此而绝嗣)
宋仁宗活着的时候,宋英宗很恭顺。但是仁宗驾崩后,英宗立马就原形毕露。他死活要追封自己的生父赵允让为“皇考”,坚持要给生父一个皇帝的名分。这一政治闹剧搞得满朝鸡飞狗跳,在历史上被称为“濮议”。
后来的明朝也闹出过这种闹剧,皇族小宗出身的嘉靖皇帝死活要把亲爹追封成皇帝,俨然一副孝子模样。而他对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遗孀却很是冷淡,丝毫看不出半点孝心。这种亲爹和养父的关系该怎么摆的问题,千年以来就是个难题。
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薄情寡义的养子搞政治清算,宋高宗便选择了身份卑微,家族势力不大的宋孝宗赵昚。
因为赵昚的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
赵昚的竞争对手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至秉义郎,区区从八品武官,甚至说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后裔;
这两个小孩子,不管哪一个当了皇帝,一定会对赵构感激涕零。因为没有赵构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也是王爷。而没有赵构的提拔,宋孝宗和他的竞争对手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
一个是回去当王爷,一个是回去玩泥巴。这区别可就大了。
所以,赵昚要维护自己的皇帝地位,他就一定要誓死捍卫赵构的地位!因为赵构和他的利益已经绑在了一起。
并且,赵构也试探过宋孝宗的孝心,是确确实实很真诚的一个人。
另外,宋高宗选择让宋孝宗继位,还有一个难言之隐。由于靖康之变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渐都掌握了兵权。比如上面提到的濮王系和安定郡王系,都是南宋朝廷的中流砥柱。赵构的统治需要他们的维持。
而赵构把赵昚接到宫中抚养时,赵构本人只有25岁。他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有幻想,觉得日子还长着呢,再生个儿子,问题应该不大。如果找皇族大宗当储君,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子嗣当养子,日后如果自己生出了儿子,唯怕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搞不好,闹出兵变也是有可能的。
当年,宋真宗因为无子,便打算把四弟赵元份的儿子赵允让过继给自己当养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宋英宗生父)。
为此,真宗以绿车旄节的超高规格迎接赵允让到宫中抚养。结果皇子赵祯出生后(就是宋仁宗),真宗尴尬了。他有了亲儿子,哪里还需要干儿子?于是,他就以箫韶部乐的规格又把赵允让又送回了府邸。
这种突然中大奖,突然又发现买错了号码的遭遇,简直尴尬到了极点。
后来宋仁宗也无子,也需要寻找养子时,他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皇叔赵允让的儿子,最终挑中了宋英宗赵曙。
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按道理说前面还排着八个了,怎么着也轮不到他做皇帝。
可是“靖康之变”,金人攻破了汴京城,将徽、钦二宗及一干皇室宗亲三千余人全部俘走了。
此时的康王赵构在去金营议和的路上,在行至磁州时,宗泽拦劝道:“金人议和是骗人的鬼把戏,如今把京城都包围了,你再去定是凶多吉少”。
赵构本身也不想去,因为此前去过一次,表现得非常刚正,金人认为他是冒充的,所以躲过一劫,这次再去什么结果他也知道,所以就听从了宗泽的建议。
但作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也没有及时援助汴京,他本身不想主战,只想议和。
这会儿他发现就他成了漏网之鱼。宋朝的大任非他扛不可了。他也就没再客气,在应天府即位,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有人说赵构是个胆小鬼,一直在向金人称臣,金人一动,吓的他就逃跑。但从结果来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至少议和稳定了南宋的混乱局面,让宋朝又延续了100多年。
那宋高宗为何在盛年要主动禅位?
为了顺应朝臣的意愿,将皇位让给太祖后裔子孙。宋朝有个有趣的现象,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外,后面的皇帝全是太宗赵光义一系,而南宋恰好相反,除了宋高宗赵构是赵光义一系外,后面的皇帝全是太祖赵匡胤一系的。
其实早在绍兴13年,宋金和议后,金人就有送归宋朝皇室人员的意思。但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以及掩盖生母在金国嫁夫生子的丑闻,所以始终未作出回应。致使宋朝皇室的人惨死异乡。
这必然引起宋太宗后裔子孙的怨恨。所以他禅位一是可以留个好名声,二是可以阻止太宗一系的人出头。
再有就是他禅位与当时的抗金形势有关。当年,宋高宗为了促成议和,偏安一隅,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抗金英雄岳飞,致使亲者痛,仇者快,也造成了日后南宋对金战争的被动局面。
这让坚持议和的宋高宗脸上挂不住。想想金人出尔反尔,贪得无厌的做法,他肠子都悔青了。也想给岳飞昭雪,但毕竟放不下皇帝一言九鼎的架子。所以禅位给新皇,让新皇上去做好人吧。
宋孝宗上台后,很快就给岳飞平反了。但这时候宋高宗是太上皇,明眼人一看就是宋高宗的旨意,否则宋孝宗也不敢造次。
终于说到主题了。宋孝宗都已出五服了,宋高宗为何还要选他做储君?
宋高宗本来有一子五女,而五女都被俘,儿子三岁时就夭折了。此后因为种种原因,宋高宗再没生下儿子。也就是说他本身没有继承人。
那按照惯例,就要从族亲里选一个过继给宋高宗。肥水不流外人田,一般肯定都选离自己血缘比较近的人。宋高宗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选一个出五服的呢?
所谓“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时的丧服,而“五”则是指五种不同的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有人去世,亲戚们便会按照血缘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五服”成为衡量血缘关系的一个标准。
我们说赵昚“出了五服”,实际上说的是他与赵构之间亲属关系超过了五代。虽然同为赵姓,实际上关系已经很远了。
他是太祖七世孙,从辈分上来说是赵构的侄子,不差辈,理上说的通。
虽然赵构在诏书上说要“为天下计”,要“法仁宗”,意思就是要顺应天下,效仿仁宗。但这不是他的真实本意。
宋仁宗曾经生育了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所以他不得不传位给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但是宋英宗一上位就翻脸不认“爹”了,他的亲生父亲乃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不是宋仁宗赵祯。
所以就要把父亲追封为皇帝,但是大臣们都不愿意,这件事一直闹腾了十八个月之久,赵允让最终成了“皇考”,“考”为已逝的父亲,“皇考”就是追封他为先皇。而赵允让的后人也先后被封赏或者重用。
宋高宗当然不想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自己直系的基本全部被俘走了,虽然太宗一系还有人在,但与他们已经有隔阂了。所幸就找一个远属的传位给他,他自然会感恩戴德,不可能再闹出不认爹的事儿来。
因为已经出五服,在想整个“皇考”,那关系捋起来都费劲,而且还要推翻前朝几代皇帝,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新皇帝上位也就不会再整这幺蛾子。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选择了宋孝宗。而且宋孝宗确实是个明君。
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提问者说到,宋孝宗赵昚与宋高宗赵构的关系已经出了五服,血缘已经相当非常疏远了。的确,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宋宣祖赵弘殷;从第一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兄弟开始,两支就“分家”了,早已出了人们常说的五服!那么,为什么宋高宗要选择他作为储君呢?不应该选择血缘更近的所谓近支吗?您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宋高宗要的就是这个“早已出了五服、血缘非常疏远”!
在宋高宗彼时唯一的儿子早殇之后,无论愿意不愿意,皇储问题都已经成了宋高宗不得不面对的事情。选择过继谁当“儿子”、让谁来当这个储君也成了让宋高宗非常头疼的问题。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皇位传承规则,儿子没有了,侄子是第一选择;没有亲侄子,堂侄是第一选择。宋高宗的祖上——宋英宗赵曙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宋仁宗赵祯的亲儿子全部夭折,与此同时宋真宗赵恒也只有宋仁宗一个儿子成功存活,宋仁宗连亲侄子都没有。最终,宋仁宗选择了自己的堂侄、叔叔商恭靖王赵元份的孙子赵宗实,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宋高宗应该从兄弟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而不是血缘非常疏远的太祖系。但靖康汴京城破之时,在汴京的宗室几乎尽数被金人俘虏,宋高宗是侥幸得以逃脱,这条路显然是行不通的。
不过,虽然大宗人丁凋零,但彼时的宋高宗也并不是一点选择都没有。其祖上宋英宗本家商王系、濮王(宋英宗的亲生父亲赵允让)系还是人丁兴旺的。而且,濮王系的齐安郡王(后晋封循王)赵士㒟还是拥立宋高宗另起炉灶即位的功臣之一。宋高宗即位后,赵士㒟加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实力不可小觑。如果宋高宗要选择濮王系,显然不太方便跳过赵士㒟系而选择他人。可如果选择赵士㒟系的子弟,无异于是在给本已位极人臣的赵士㒟加码,会不会激发出赵士㒟、甚至整个濮王系的野心,倒逼自己这个皇帝、威胁皇权,宋高宗心中根本没底!毕竟宋高宗并不是“合法”即位,他虽然是皇子,可正统却是宋钦宗赵桓一脉。宋高宗本质上和后来南明的那些所谓皇帝并没有太大区别。理论上,宋高宗可以当皇帝,太宗系都可以,不是吗?而且,选择一个拥有如此雄厚的背景的储君,将来这位储君恐怕也不是宋高宗轻易所能控制的,倒不如不选。
在权衡利弊之后,宋高宗把目光转向了太祖系。因为“兄终弟及”的缘故,太祖系在宋太宗之后逐渐衰落,不少太祖系宗室甚至已经沦为了几乎与平民无异的境地。这些人缺乏背景、便于控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切都是宋高宗给的,除非是白眼狼,否则肯定会对宋高宗感恩戴德!除此之外,选择太祖系,朝臣、尤其是太宗系的宗室没有反驳的正当理由。皇位本就应该是太祖系的,不是吗?就这样,宋高宗最终确定了太祖系作为选择对象。
那么,到底选谁呢?如果按常理,太祖系的世袭安定郡王是首选,因为他是太祖系大宗的象征。可问题是,到宋高宗时,安定郡王爵位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宋太祖事实嫡长子燕懿王赵德昭一脉。嫡长房,地位太特殊、也太扎眼!基于濮王系同样的理由,宋高宗第一个便否定了安定王系。最终,宋高宗选择了宋太祖庶出之子岐康惠王赵德芳一支庶出又庶出……的后代,即后来的宋孝宗赵昚。因为缺乏背景,宋孝宗直到即位之后,也依然没能跳出改任太上皇的宋高宗的手心;因为家道中落之后一步登天,宋孝宗对宋高宗更是感激涕零、极尽孝道,一直如亲生父亲一般对待宋高宗。
就这样,宋高宗通过将皇位转向太祖系不仅稳固了自身地位,而且牢牢握住了权柄,即便禅位之后也保持着对朝局的绝对控制力。而且,还捞来了一个好名声!其实,宋高宗根本就不是为了太祖系,他为的就是自己,为的就是手中的权力!并没有那么高尚……
宋孝宗赵眘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谈及赵构的一生,既幸运,又悲剧。幸运的是,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中,金兵攻破汴梁城,将北宋皇族一锅端,包括徽钦二帝,以及众位皇子王爷在内的三千大宋宗室全部成了金国的阶下囚。
而赵构因为身不在汴京,则逃过一劫,成为了大宋宗室仅剩的直系血脉。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乎,本无继承资格的赵构在众臣推举下坐上了皇位,是为宋高宗。
靖康之难对于赵宋王朝来说是耻辱的,但是对于他赵构来说,绝对算是幸运的,毕竟没有这场剧变,他当不了皇帝。
不过话说回来,福兮祸所依,赵构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却也迎来了自己的厄运。
建炎三年,逃了大半年的赵构好不容易在扬州安顿下来,随即招来宫女,准备过过安稳日子。谁知金国名将完颜宗翰一心要拿他,兵锋直指扬州,于是乎正在赵构酣战之时,宫外突然传来声音:“金兵渡江了”
赵构连忙提上裤子,在少数随从的护卫下,逃出了扬州城,最终于瓜洲渡江逃过一劫。然而,令赵构始料未及的是,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却让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不仅仅是个人享受的问题,更事关国本。毕竟无法生育就代表无后,即无人继承皇位。
当然了,赵构原本是有儿子的,名为赵旉,曾在苗刘兵变时被推举为皇帝,后来赵构戡平叛乱,复位成功,赵旉又从皇帝变成了皇太子。原本,作为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自然也是唯一的继承人。但是,命运弄人,赵旉连建炎南渡时那么奔波都熬过来了,却在安顿后的临安府倒下了。年不满3岁,便因病去世。自此,赵构彻底绝后,但大宋家业需要传承,赵构只能从宗室子弟中去选。
然而,赵构并没有按照传统,选择最为近亲的兄弟子侄,而是选了一个相隔甚远的赵昚,当时还叫赵伯琮。赵昚虽然也姓赵,但是和赵构的血缘关系并不亲密,因为他乃是宋太祖的七世孙,属于太祖一脉,而赵构则是宋太宗一脉,早就出五服了。
从亲疏关系的角度来看,赵构怎么也应该是在太宗一脉里面找继承人啊。
虽然在靖康之变中,太宗一脉大都遭难,沦为金国俘虏,但是也没有全灭。比如
宋英宗一系的本家濮王系,大都逃过一劫,而他们之中随便一个姓赵的,都要比赵昚的关系来得近。
比如赵仲湜,乃是赵构的叔祖辈,曾经赵构登基,他在背后多有助力。而赵仲湜之子赵士从,作为赵构的叔叔辈,更是南宋初年的朝堂重臣,也是宗室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同属濮王系的齐安郡王赵士㒟,曾在苗刘兵变时及时通知张浚勤王,救了赵构一命,由此深得赵构信任,家族势力很强。岳飞案时,齐安郡王曾上书“臣以百口保飞无他”,可见其家族繁衍之广。
由此可见,赵构虽然没有了直系的兄弟子侄,但在五服之内找几个皇子来继承皇位,绝对是没问题的。所以,太宗一脉无人,并不能成为赵构选择太祖一脉的理由。
至于孟太后托梦,使赵构有感于“太祖后当有天下”,可怜太祖子孙的不公待遇,最终选择还位于太祖一脉,那就更不靠谱了。赵构哪有这么高尚?他可是手握勤王大军,却能眼睁睁的看着汴京沦陷,看着自己父兄被俘的狠人啊。
事实上,赵构之所以选择远亲赵昚,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
建炎南渡之后,赵构这个皇位坐得其实并不安稳,因为自己无后的缘故,导致太子之位空悬。而太子在古代是为国本,连皇子都没有的宋高宗,根本无法安定民心,抚慰朝臣。
所以,寻找继承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当时的宗室子弟们,大都是身在外地发展,或是分封,或是募兵勤王,从而逃过一劫,他们要么有钱,要么有兵,所以其势力比较深厚。
尤其是像濮王系这种保全比较完整的旁支,声望高,实力强。赵构在借助其力量的同时,也需要多加提防。所以,选继承人这方面肯定是要优先排除的。
如果太子出自他们家,首先他们的实力名望肯定大大增强,甚至于影响到赵构的统治。
其次,万一太子登基之后,又搞出来一个“濮议”事件,那么他赵构可能连宗庙都进不了。
话说当初宋仁宗因为无后,便将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曙过继到名下,是为宋英宗。没想到宋英宗登基之后,竟然将生父赵允让尊为皇考,抢了宋仁宗先皇的位置。只不过由于宋英宗过早驾崩,来不及给生父上谥号,所以这件事儿才算了。
但是,有这个前车之鉴,赵构不由得担心,要是继子上位之后,又来搞这么一出,拿自己不是亏大了。所以,必须要选一个搞不出这些幺蛾子来的继承人。
但是濮王这些人的身份资历摆在那里,如果没有确切理由,也不好直接就把人家资格取消了。于是,赵构就扯出了还位于太祖一脉这样的理由,直接将威胁性比较大的太宗一脉各旁支给取消参赛资格了。
而在太祖一脉中选,那可就没有太多顾虑了。因为经过这么多年传承后,远离皇位的太祖一脉早就没什么底蕴了。就算他当了继承人,其背后的家族也没有实力来影响自己的统治。而且由于他们生父的身份地位较低,也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其在自己驾崩后,把自己生父搬出来抢位置。
比如赵昚生父赵子偁,仅仅只是一个八品官儿,连朝见皇帝的资格都没有,他拿什么去和赵构争?
所以,总结来讲,赵构之所以选择太祖一脉,完全就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当然,赵构也没选错,赵昚登基之后,也就是宋孝宗,确实是个好皇帝,被誉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亲自为岳飞平反,更增了几分好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