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沙漠为土壤的沙漠粘合剂是真的假的?

中国貌似又有一项造福人类的黑科技诞生了,重庆大学教授发明一种沙漠粘合剂!此粘合剂可以把沙漠变为土壤!据说已成功实验并成功种植多种农作物!有人知道真假吗?如果是真的这可是造福整个人类的大事!

一个团队研究七年,结果就是打点浆糊把沙子粘在一起?沙漠化治理不只是沙子的流动性问题,关键是缺水,缺养分,有了水什么都可以解决,耐贫瘠的沙漠植物很多,只要有水,稍微用点肥料他就能生长,植物长起来后就可以固沙,还用打浆糊粘沙子?

沙漠化的元凶是缺水,不是多沙,沙子多的地方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就能自然形成绿洲,多用点心研究水的问题吧,打浆糊虽然有用,但只能在试验田里,大范围无法推广,成本是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改造沙漠为土壤的沙漠粘合剂是真的假的?

你说的是易志坚教授研究出来的沙子粘合剂吧。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带领科研团队从植物中提取出了一种粘合剂,只要把这种粘合剂掺进沙子里,再添加适量的水,沙子就可以变成具有“万向结合约束”的土壤,能够种植农作物。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发表于中国科学院权威刊物《中国科学》和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力学、道路、桥梁、材料等领域科研。他在研究力学时获得灵感,能不能使用力学原理来改造沙子,从而治理沙漠呢?

易志坚教授认为: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质差异是力学差异。土壤微粒之间都有作用力,能够构成一个整体,而沙子之间是松散的,没有这种力。易志坚团队将这种力称为“万向结合约束”。这种约束使得土壤有一种自调节属性,通过改变内部颗粒排列顺序进行自我形态的调节,可以让植物根系在其内部生长,并且保水、保肥和透气。正是土壤的自修复和自调节特性,给予了它生生不息的能力。

2009年易教授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经过数次试验,2010年团队从植物中提取出了一种植物纤维粘合剂。把这种粘合剂倒入沙子里,再添加适量的水,沙子就可以变成具有“万向结合约束”的土壤,可以用来供植物生长。

团队研发出来的粘合剂是几种植物纤维的提取物。一堆沙子加入像淘米水一样的粘合剂,搅拌几下后,便获得了类似泥巴的质感。2013-2015年在重庆做模拟实验,2016年开始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进行实地实验。2016年5月,实验团队开始播种。在试验田里种了大概50种植物,包括向日葵,西瓜等农作物,后来还生长出来20多种野生植物,不久后试验田里出现了很多野生动物,比如蛙、蟾蜍、鸟类和啮齿类,证明土壤含水量很高。

这项技术已经获得了15项发明专利授权,每亩整治成本2000-5000元,有望大规模推广。

以上就是从网上收集而来的关于这项研究成果的描述。从描述来看可以称得上是“黑科技”,但这项研究受到了很多方面的质疑。

首先,是论文发表的太快了。易教授团队2016年5月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始实地实验,但2016年9月论文就发表出来了,大概八月份论文就完成了,也就是说从开始种植到完成论文只花了3个月左右,估计是边实验边写论文。其次,是成本问题,实验里所使用的CMC(羧甲基纤维素钠)约4500美元-6500美元/公顷,约合4万人民币,1公顷等于15亩,所以平均下来大约2700人民币一亩,和媒体所称的“2000-5000元每亩”是吻合的,但其他各方面的成本没有披露,如果算上其他成本,2000-5000元每亩估计是不行的。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一些在沙漠治理领域的顶尖专家的态度。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风沙物理室主任屈建军:

这项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评审中他代表专家组给出保留意见。

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秘书长杨文斌:

并非“水变油”式的科学成果,但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

项目有可行性,技术成熟之后可大面积应用。如何能通过大规模的批量生成降低成本,才有大面积应用的可能。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行星地质研究专家郑永春:

作为一种探索未尝不可,但谈不上突破,而且推广成本并不低,实际效率也不高。

因此,易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治理沙漠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理,但还需要以更加深入的研究来确定其可行性,不可急于求成。治理沙漠不是一件小事,需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但不管怎么说易教授都是功不可没的。

改造沙漠为土壤的沙漠粘合剂是真的假的?

放在多年以前,沙漠变成土壤完全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沙漠的确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粘合剂变成土壤,这也是我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那么,接下来可能会有人就觉得奇怪,既然只需要添加一种粘合剂就能把沙漠变成绿洲,那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在沙漠的原始环境上大量植树,怎么不先把沙漠变成土壤提升植物的成活率?

为什么研制出来的沙子粘合剂未大面积应用?

试想一想,既然有东西可以把沙漠变土壤,但却没有人使用,这必然牵涉到应用成本较高,而沙子粘合剂也正是如此。仅仅其中含有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就达到了每公顷4500到6500美元,换算为我们的单位也就相当于额每亩2700元。

也就是说,即便不含其他费用,这些沙子变土壤的成本就已经不低,而这种转变过来的土壤虽然可以种植农作物,但依然是不同于普通土壤的万向节和约束土壤,相当于只是将原本松散的沙子通过外力作用变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种植在该沙子上的植物能够实现基本的生长能力。

但是,该技术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目前的应用成本太高,难以从实际收益上来忽视投入成本。而且,这个技术的应用暂时还难以做到稳定和长效,尚不能做到一次使用就使用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改变其粘合剂的性能。

沙漠治理跟沙漠大规模种植农作物有何不同?

要知道,现在很多地方其实都不缺正常土壤的耕地,反而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都进城了,家里留守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儿童,以及部分妇女。

如果大家有时间回到乡下去转一圈就会发现,只有一大片的那种在路边的土地才有人种植,这些位置更便于播种和收割,而其他地方的土地往往都长草荒废了。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农村现状,更多的是没人来种植或管理土地,而非土地资源已经达到了不够使用的程度。

当然,我们可以从沙漠的分布看出,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沙漠地形的,而它们大面积存在的地方又没有什么人居住,甚至靠近沙漠的地方人口数量也不大,这大概跟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有关,毕竟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生活。

所以,又有多少人能够专门去到沙漠深处、还愿意频繁投入大量成本来将沙漠种植上农作物?事实上,沙漠治理固然是一项重要工程,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倘若该技术无法做到稳定有效,且投入成本合理,那么不计后果的大范围应用便会得不偿失。

而且,该粘合剂的作用其实主要就是保水,但沙漠地带哪里又有这么多的淡水资源,如果从其他地方大量饮水将涉及到更多的问题。而且,水是生命之源,要知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也是有限的,有的地方就连人都难以保证正常的淡水饮用量,又怎么可能如此大量耗费?

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土地荒漠化是怎么回事?

相信在很多人心里,荒无人烟、没有植物和干燥缺水就是沙漠的样子,如果这片寂寥的土地上有可能存在什么有生命力的事物,那应该就是骆驼和牵引骆驼群的人们。

其实,在沙漠之下也可能有大量岩石、化石文物、乃至矿床和石油储藏,而很少有人在其周围居住也是该地形在资源开采上更便利的优势。

为什么人类不能停止沙漠治理工作?要知道目前全世界的陆地面积也只有地球总面积的30%左右,而其中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部分都是半干旱和干旱的荒漠地带。

而且,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沙漠面积都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相当于每年新增六万平方公里的样子。仅仅是截至目前,沙漠就已经达到了20%的陆地总面积,而与此同时,正面临荒漠化的土地面积竟然还有43%的样子。

简单点说,我们人类目前面临的生存威胁,除了极端天气之外,还有土地沙漠化。而土地荒漠化有气候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樵采。

可能对于没有生活在沙漠附近的人来说,沙漠不但不可怕,更是大家愿意掷重金去观赏一番的美景。

不可否认,沙漠的壮观的确是其他地形无法媲美的,但大部分人从来不在意的可利用土地面积真的越来越小了。但养活大家的农作物、各种水果,以及我们栖身的房屋,都是建立在耕地之上,有用的土地并不像部分人以为的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减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农村如果推掉没人居住的房子,将其还原为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就能得到一定补偿。

改造沙漠为土壤的沙漠粘合剂是真的假的?

那是一种能够吸收并且保持比自身容量大几十倍水分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再加上沙土和肥料,植物就可以生长了。

改造沙漠为土壤的沙漠粘合剂是真的假的?

主要问题还是性能稳定丶长效丶反复干湿后性能与土壤综合比较。如果能达到一次使用几十年性能不变就成功!

改造沙漠为土壤的沙漠粘合剂是真的假的?

是真的,而且并不是什么新技术,网上吹嘘的某教授创造并搞了多少专利都是扯淡,专利随便改改就能申请几十个,没什么用。这种技术原来叫保水剂,是用纤维素或其他无毒凝胶类物质与沙质土壤混合吸收保持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用于植物根部水分保持,十几年前就有了,只是不如某教授会炒作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