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祭祖始于哪个朝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起源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没有力气前行了。跟随他一同逃亡的大臣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行臣子介子推走到偏僻无人之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得知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不负众望的重耳终于做了大王,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的文公重重嘉赏了当初陪着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可是介子推已经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就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悲痛万分。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张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时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历史

上古时候,家中但凡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很多大臣不远千里在寒食节的时候也要回家乡祭司。在唐代,不论官人还是百姓,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祭奠先祖的仪节,由于清明和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朝廷鉴于民间将寒食、清明并举并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4月5号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来临,这一次希望你不仅仅心中挂念的是假期去哪里玩耍,也希望你祭奠一下过世的亲人。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