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清朝的剃发易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泯灭人性的文化入侵。
但是在泯灭人性的文化入侵过程当中,似乎还是保留了一点点的良知。而这一点点良知绝对不能为清朝如此难行的文化入侵做洗白。
第1点:清朝的发型改变大家都知道清朝人的发型和我们普通人的发型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清朝入侵明朝之后的那种发型,花里胡哨的,根本不是普通汉人所能够容易接受的。
当时清朝人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古代电视剧当中的那种发型呢?
答案可能让我们大失所望了,并不是古代电视剧当中的发型,甚至都不是我们看到的一些清朝人画像的发型。
而是另一种更为诡异的发型,这种发型基本上是整个头发都剃光了,然后在后脑勺的上面那一个地方有一小撮的头发。
这个头发究竟有多少呢,简单讲可能轻轻地一拉,这些头发就能掉了下来。
当然我说的可能有些夸张了,这基本就是清朝人刚刚入关的时候的一种发型。
而后期的时候就连清朝人都意识到,这个发型实在是太糟糕了,不行,我们要换一种更文明更合适的发型。于是清朝的发型几乎伴随着整个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
大家肯定都听说过金钱鼠尾这4个字,基本就是用来形容清朝早期的时候那种发型,让人看了之后简直不忍直视,也完全不符合普通汉人对于发型的审美要求和标准。
第2点:一场入侵正式开始我们要知道古代的入侵分成了几种形式,分别包括但不限于武力入侵和文化入侵,而清朝是非常罕见的,武力入侵和文化入侵合二为一。
对当时的明朝以及所谓的明朝的部分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压榨,而清朝进行的屠城活动,那更是惨不忍睹。
当时很多的明朝百姓都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我究竟是留着发型还是留着自己的脑袋?如果想要活命就必须改变发型,如果不改变发型就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当时数不清的百姓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直接被清朝通过种种下作的手段直接给消灭掉了。
毕竟那个时候的文化传承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之不得。
第3点:扬州十日的惨状我们接下来讲一个惨状,这个惨状仅仅是清朝入侵到了关内的诸多惨状之一。
在清朝进行南侵的时候,当时的史可法率领着扬州城内的百姓进行奋力抵抗,而最终并没有抵抗住清朝的入侵,导致城破。
扬州百姓的反抗彻底激起了清朝人的怒火,所以他们决定在扬州城进行一场更加残忍的屠杀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有所谓的十日不封刀的称号,甚至池水都变成了红色,一些池塘都直接填平了,各个地方都堆积着尸体。
根据当时不准确信息统计,仅仅被和尚收敛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
而这一起大屠杀仅仅是清朝入侵之后的诸多屠杀当中的一种,而这种屠杀更能够看得出来清朝所谓的惨无人道以及狼子野心。
而扬州10日后期又直接和文字狱有过牵扯和关联,整个清朝都伴随着文字狱左右。
第4点:更改发型的约定公元1644年的时候,清朝率领部队直接入关,当时多尔衮为了加大对全国的控制,直接颁布了剃发令。
但是最开始的剃发令受到了汉族的不满和抵抗,于是不得已只能废除。
在公元1645年也就是第2年的时候清兵进入江南,此时的清朝已经彻底控制了华夏土地,于是再一次颁布了剃发令。
这次剃发令明确表示京城内外的所有官民必须在10天以内全部剃发,与此同时还要更换服饰。
而当时有很多人根本不愿意遵循这条命令,但是不遵循命令的人要么直接被杀掉,要么只能逃到海外去,除此之外就只剩下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因为按照当时清朝的规定来看,只要是修行之人,可以不按照剃发令的要求修改发型。
从整个清朝的发展状态来看,对修行之人表现得相对宽容,同时给予了更多可变动的空间,所以一些人钻了这个空子,直接去修行去了。
清朝对于剃发令进行了全国推广,因为在清朝统治者的眼中,这样做更容易贯穿整个清朝的统治制度,更容易维护对汉人长达200多年的统治。
所以在当时有着这样的一句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第5点:一个可恶的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里面,汉奸都是非常令人痛恨的。而这个剃发令就出自一个汉奸,这个汉奸我在这里重点说一下——孙之獬。
这个人本来是明朝的官员,在清朝入关之后就直接投奔了清朝。并且为了能升官发财做了很多厚颜无耻的事情。
因为按照当时的状态来看,虽然投奔了清朝,但是自己没本事没能耐,想要获得一个官位难度很大,所以孙之獬左思右想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巧妙的主意。
既然自己不能通过正当的功勋来获得职位,那么可以走一些偏门,而这个偏门就是主动修改自己的头发造型。
但是这个行为受到了当时汉族和满族两边人的嫌弃,汉族人认为他违背了祖宗的决定,清朝人则认为这是我们特有的发型,你这样做不就是玷污了我们吗?
所以汉人不愿意和他玩,满族人也不愿意和他玩,折腾到最后反而把他给孤立了。
因为受到了孤立,所以这位官员心里面越来越扭曲,越来越变态,到最后他竟然跟顺治皇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那就是天底下不能只有我一个人改变发型,所有的人都要改变。作为皇帝的你既然已经平定了中原,那么一切的事情都要重新开始,既然要重新开始,就必须从头发和造型上改变。
而这个官员所做的一切事情最终也受到了报应。
三年之后一些起义的人攻进了这个人的老家,而这个人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余口人被当时愤怒的民众全都灭掉了。
灭掉一个人容易,但是想灭掉一种思想难度就太大了,而且当时的顺治皇帝已经认可了这种方法。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面各种各样的悲惨事情,几乎是越来越多。
清朝官员开始愿意推广所谓的发型,而越来越多的民间百姓开始抵抗发型,双方之间的斗争越来越严重。
甚至到最后,朝廷派兵来百姓镇压,而镇压之后所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因此而牺牲。
第6点:民众的悲哀在公元1667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在北京城召见朝鲜使者,而当时的朝鲜使者依然穿的是明朝人的服饰。
当使者回到了朝鲜国家之后,对朝鲜国王做了报告,在报告当中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把它摘录下来: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
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对此的描述,这位使者说,当他来到北京城的时候,北京城的部分人看到他穿的这个衣服全都低着头在一旁哭泣,神情看起来悲惨极了。
因为这位使者穿的衣服是明朝的衣服,如果他不是朝鲜子民的话,可能穿上这件衣服之后直接就被灭掉了。
足以见得当时清朝对于剃发令的种种压迫,以及明朝百姓的种种不堪。
当然,时至今日我们也无法忽视清朝对于领土的扩张以及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清朝在统治阶段对于汉人的无限度压制以及文字狱、剃发易服等种种行为,的确令人不齿。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中,以汉族人居多。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汉族人统治国家,的时间长,少数民族统治时间短。
关于人,的头上的发型,各民族不统一,五花八门。汉族人,男子披发,有短的有长的。女子留长发,长发在头顶盘髻。少数民族人,男子多数留辫子,辫子数量不一。女子留发盘髻,但是盘法与汉族人有异。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是清朝,满清这个民族,是游牧民族。满清的人,男子是留辫子的。男子留辫子,有说法,原因是:人们看到兽类,头上有角,人们在狩猎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威风一些,学习兽角的模样,便把头发束成兽角状,有恐吓作用。
满清人的发型,经过发展变革,男子是单辫子,女子是有发髻,外带多条小辫子。男子的单辫子,在儿童时期,头发束发向天,成独角处。由于男子成年后,多数人头顶发稀,发柔软,独角发型难做,遂改成了,在后脑勺处留一辫。这样做,戴帽子以及,戴战斗头盔,也方便。
满清人是个好战民族,男子们留辫子,为了防止战斗时,敌人揪辫子,便把辨子做的很小,叫做金钱鼠尾。留辫子是传统,又区分于汉族僧人,的头型,保留习惯有特色。
满清入主中原,为了加强统治,颁布剃发令,令男子们留长辫子。一者是,为了挫汉族人,的勇气斗志。二者是,有做奸犯科者,巡捕人揪辫子好揖拿。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秃顶的人,有全秃有半秃。全秃的人,一年四季戴帽子,帽子不是一般的帽子,帽子后方内侧,用针线缝上一条假辫子。半秃的人,脑袋周边有头发,不耽误梳一条小辫子,不过,还是戴一顶帽子遮头顶,这样好看些。
思一思,想一想,中华民国剃和尚。大清朝结束了,男子剃短发,女子放足,中国逐渐走向了,文明的时代!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那么秃顶的人怎么办呢?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提问者清宫戏看得不少,直接把清宫戏里的那种“阴阳头”当成了顺治年间“剃发易服”时清王朝官方要求的发式了。
其实,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清初最典型的满洲发式根本不是“阴阳头”,而是“金钱鼠尾”。何谓“金钱鼠尾”?说直白一些就是:把脑袋剃成秃瓢儿,只在后脑勺留下一块或几块铜钱大小的头发,然后把这一绺或几绺头发编成老鼠尾巴粗细的辫子。金钱大小的发根加老鼠尾巴粗细的辫子,故曰“金钱鼠尾”。
▲这就是传说中的“金钱鼠尾”
直到康熙、雍正甚至乾隆年间,这样的发式在清王朝依然还居于主流地位。现存清世宗雍正帝潜邸时期的不少画像中,雍正帝就留着“金钱鼠尾”发式。
▲请注意看雍正帝脑袋上的那根“细线”
▲请注意看雍正帝脑袋上的那根“细线”
随着满洲人的逐步汉化,或许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觉得“金钱鼠尾”太难看了,于是便做了一些变通——将“金钱”逐渐放大、“鼠尾”也逐步增粗,于是发式变成了这样……但依然不是清宫戏里的那种“阴阳头”,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金钱鼠尾”Plus。
“阴阳头”是晚清时期才出现的东西,而且晚清时期最常见的“阴阳头”并不是清宫戏里那种“对半分”、头发靠近耳根的样子,头发要相对更靠后脑勺一些,如下图。
▲这才是晚清最常见的“阴阳头”
▲这才是晚清最常见的“阴阳头”
像清宫戏里的那种近乎是“对半分”、头发靠近耳根的“阴阳头”,在清朝其实并不十分常见。而且,只有晚清时期才有“阴阳头”这样的发式。至于早年间港剧里的那种“辫子头”,那就更加是服化道的异想天开了……完全是为了让演员不剃头而作出的变通而已。
▲清宫戏里的“阴阳头”,对比一下
▲清朝根本没有这样的发式
说到这里,诸君想必也都看明白了。“金钱鼠尾”对于秃顶的人而言,根本不是什么问题,除非某个人脑袋上一根头发都不长!否则,找出一块铜钱大小的地方留跟老鼠尾巴粗细的辫子,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度,不是吗?因此,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成立的问题。
即便是后来出现“阴阳头”的时候,清王朝也没有要求所有男人都必须留“阴阳头”,头发少的人,依然是可以留“金钱鼠尾”或“金钱鼠尾”Plus的……除此之外,清王朝还规定:和尚、道士可以不留辫子。连和尚、道士都可以不留辫子,您要真的是一根头发都不长,想必清王朝官方也不会为难您、硬逼着一个天生光头去留辫子吧?提问者真的想多了……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在清朝建立前期,其统治者曾强制推行剃发令,要做清朝治下百姓,就必须剃发,如若不肯,就会被处死。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这个人秃顶怎么办。其实这也没什么问题,只要他脑后的头发能够扎一个金钱鼠尾辫就行。
当时对剃发的要求是这样的:
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头上秃顶也不妨碍脑后的头发,脑后的头发需要留出金钱大小的面积,而且辫子必须能穿过铜钱的方孔,这样才算合格。
不过这样的禁令到了清朝中后期逐渐变松,能够保留的头发逐渐从金钱大小,变成了一个巴掌大小。尤其是在清朝后期,百姓可以留一半的头发。
在清朝推行剃发令早期,很多百姓因为愿意剃头,选择出家或者当道士,但后来还是被清朝严厉打击,最终这种发型在清朝的血腥推行下确立了下来。
秃顶在现在看来不太美观,但在清朝根本看不出来,毕竟人人都是一个金钱鼠尾,头顶上的头发也被剃干净了,谁还在乎是不是秃顶。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所谓的留辫子是指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了凸显政治影响力,下令强制在其统治下的汉族或其他少数名族的男子改留满人的髡(kūn)发发型。髡发是指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剔除,只留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鬓作装饰。其实满人的髡发和后面影视剧中我们常见的这种辫子发型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还是汉人的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孝经》中提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也正因为如此,剃发令在最早施行期间,遭到民间强烈的防抗抵制,但清朝廷正好利用这一点区分服从者和反抗者,最终反抗者遭到了清朝廷的血腥镇压。没办法,为了保命只能剃发,却又想遵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所以该剃的剃了,留的头发蓄的越来越长,就变成了常见的长辫形象。
在大部分屈服的情况下,仍然是有少数的人不愿意剃发,面对当时清朝到处捉剃头的甚至爆发了起义,如当时江阴县一带为了反抗,杀了当地县令,并告示:
“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乡城耆老,誓死不从。”
即使之后江阴被平定,清军也在江阴屠杀三天,但仍然没有震慑住反抗者,甚至针对剃发令引起的社会矛盾,当时清朝大臣陈名夏就曾说“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最后康熙朝期间,改变暴力实施剃发易服令的方法,改为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以此潜移默化推进剃发令,实际剃发令就是扩大请朝廷的影响力。所以这时期清朝的发式衣着是非常的混乱。
回到正题,清朝时期肯定是有谢顶的病患存在的,如古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别录》、《千金药方》中都有关于谢顶秃发的记载和治疗方案。谢顶是指头发自然脱落形成秃头,大多最终也是先掉头顶的头发,而留两鬓,本来就和满人的髡发发型相似,所以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担心违背剃发令,因为剃发令本就和留辫子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康熙之后,清朝对剃发令的放宽,也让这些谢顶的人完全不用担心违令。至于辫子,谢顶之后两鬓的头发蓄起来也并不一定不能结成辫子,即便是结不了,清朝时期已经有假发了的。清朝文学作品《闲情偶记》记载:
肖龙之法:如欲作飞龙、游龙,则先以己发梳一光头于下,后以假发制作龙形,盘旋缭绕,覆于其上。
又有《阅微草堂笔记》记载
又东长头早童,恒以假发续辫,将罢官时,假发忽舒展,蜿蜓如蛇掉尾,不久即归田。
可见当时已经有假发的存在,即便是谢顶的人想要有一条“漂亮”的辫子,也可以通过假发来实现。
※※※※※※END※※※※※※
参考文献:《中国服饰史教程》、《清世祖实录》、《清史稿》、《阅微草堂笔记》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的人怎么办?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巩固满清统治和消除潜在的抵抗力量,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汉族人十日之内全部改剃成满族人金钱鼠的的辫子发型。还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个命令遭到汉族大规模反对,有些人拼死抗争,宁死不剃发。对深受儒家熏陶的汉族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话深入人心,也是金科玉律。为了保持中国古代传统习俗,很多有血性的汉人拼死反抗,引起清军举起屠刀,大规模屠杀汉人,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虽然满清推行的“剃发易服”在上百万上千万汉人被屠杀后最终在全国推广,虽然这命令对满清200多年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对汉民族的伤害也是极其巨大的,也是汉族仇视满清的非常重要的源泉。
清朝前期和后期的辫子发型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前期所谓的金钱辫。
而影视剧基本都采用后期的辫子,因为前期的辫子,再帅的帅哥才子都撑不起来。
至于秃头,不要紧,头再秃,也不会秃到后脑勺,只要留有一撮能扎辫子的头发就可以了。
和尚,有度牒的,说明情况有很大几率被放过。
至于全秃的老百姓或者没有度牒的和尚,嘿嘿,不好意思,拉出去,砍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最后,真的有男人喜欢这样的发型?真的有女人喜欢这样发型的男人?真的有这样的辫子,还有人觉得美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