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蒙古军作战,为何要带母马,是累赘还是战略选择?

古代蒙古军队作战携带母马是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懂,甚至还笑话蒙古军队。

我们要知道在冷兵器时期,蒙古军队几乎是所有作战部队当中最顶峰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一支又一支的蒙古军队能够横扫欧亚大陆,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对封建王朝产生威胁。

要知道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朝,都在无时无刻地不提防着北方的野蛮人。

而蒙古军队在元朝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那个交通不发达,行军作战只能依靠冷兵器的年代,蒙古军队几乎可以说是所向披靡,说成无敌军队也丝毫不为过。

但是在蒙古军队行军作战的时候,会有一个特殊的小癖好,那就是携带着母马。

古代行军作战只需要骑着公马就可以,它的战斗力十足,跑得特别快,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当做骑兵的先锋,从高处往下冲刺还会有一个惯性。

那携带着母马的作用是干什么的?

你要是真骑上去,它也未必有公马那么勇猛。

只是为了取乐吗?

绝对不是,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第1点:蒙古军队远距离作战时遇到的问题

我们总是说,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要注意,即便蒙古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非常的厉害,可仍然有着自己的命门和软肋。

任何一支军队都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神话蒙古军队,当然在那个年代里面,蒙古军队好像也压根用不到普通人来神话。

蒙古军队往往是远距离奔袭战和闪电战的鼻祖,在一定程度上,蒙古骑兵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无不胜,可是蒙古骑兵在进行远距离作战时,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物资方面的运输。

虽然蒙古军队是打到哪里就抢到哪里,可是中间的路途极为遥远,而且在极为遥远的路途中也存在着没有食物的情况。

比如要穿越茫茫戈壁滩攻打远方的敌人,可能需要连续几个昼夜不间断的行军,才能够见到敌人的城池。

那在行军作战之前是不是得吃饱喝足,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必须保证粮食的运输畅通无阻,就必须保证士兵们有饭吃,就算是战马也得有粮草吃。

而在种种约束之下,就必须保证蒙古士兵的粮食补给线极其漫长,且任务极其繁重。

其次,蒙古士兵之所以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主要的一点是有着优质的战马。

只要有这些优质战马,想怎么玩怎么玩,想怎么耍怎么耍,理论上来说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不要忽略其中的关键因素。

那就是得有战马,要知道任何一次战争都会有战马损耗的,就算是没有行军作战也会有战马损耗。

我们查看汉朝的相关历史文献记录就会发现,战马的维修保养以及战马的损耗几乎是一个天价数字。

而一匹战马的总花销可能是一个大户人家一年甚至若干年的总花销。

蒙古士兵就算是再擅长养马,行军作战过程当中有几匹战马死掉了,或者有几匹战马的年龄太大了,骑上去之后还没有自己走得快,那这样的战马也必须得淘汰。

既然如此,那么战马如何源源不断地繁衍出来是问题的关键。

最后,蒙古士兵的饮食习惯和我们普通人的饮食习惯不同。

而这个特殊的饮食习惯,让蒙古士兵在行军作战时犹如天降神兵,我们会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来给大家单独讲一下。

好的,当我们了解了蒙古军队远距离作战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为什么蒙古人行军作战时骑着公马,还必须让母马随行呢?

第2点:母马可以拉运货物

大家要注意古代士兵行军作战,尤其是蒙古士兵行军作战的时候,对于马匹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甚至还会专门有人来训练马匹跑步。

而把这些人排除在外之后,他们也迫切需要母马参与进来,为什么需要母马来参与?

因为需要有另一群物种来运送粮食。

我们承认母马的起步较慢,因为自身原因导致这些母马根本就不能快速行动,可是蒙古士兵也不需要这群马快速行动,只要能行动起来节省点人力物力就可以了。

所以母马可以搬运草料,粮食,肉类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它们就如同负重兵一样源源不断地将这些物品送到战争前线,也算得上是物尽其用。

第3点:马匹的繁衍,一定程度上是在行军作战中

大家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元帝国率领着部队从最远的地方打到哪里了吗?

告诉大家打到了欧洲。

我们不说别的,就是如今,如果你买一张飞机票到欧洲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如果买一张火车票到欧洲需要花多长时间?如果自驾游到欧洲需要花多长时间?

这中间的时间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对不对?

如果我告诉你在千余年前那个时候,只能靠步行骑马或者坐船的年代里面,从亚洲到欧洲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有没有考虑过?

如此远距离的长途跋涉,马匹的损耗超乎想象。

之前听我一个朋友讲过,他在沙漠里面通过骆驼拉一些货物,而这些骆驼每一次拉运货物都有可能有1~2头直接死掉。

骆驼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战马了,而且战马在行军作战的时候往往会冲在最前线,按照1%的损失率,也绝对不是蒙古帝国能够承担得起的。

那承受不起怎么办?就得另想办法了,什么办法呢?

如果行军的战马在行军过程中能够顺利繁衍出一些小马驹来呢?如果这些战马能够源源不断地以一种正常的繁衍方式来不间断地传递后代呢?

举个简单例子,这批战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面怀了一头小马,然后这头小马又通过几年的时间变成了一匹常成熟的战马,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这种可能非常的大,事实上蒙古士兵就是这样做的。

在行军作战的过程当中携带一些母马,而这些母马和战马在行军的间隙就可以完成配对。

然后战马安心地跟随着主人上阵杀敌,这些母马则在后方安安静静的生小马驹。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蒙古帝国的战马非但没有出现越打越少的局面,反而是越打越多。

第4点:解决奶酪问题

大家知道蒙古士兵在行军作战的时候所吃的主要粮食是什么吗?

一般是两种,一种是腊肉,就是肉经过腌制之后可以储存很长时间,一小块肉片就能够提供充分的能量,还有一个就是奶酪。

奶酪的制作工艺相对较复杂了一些,制作好的奶酪也可以存放几个月不会坏掉。

但是如何能够让奶酪源源不断地制作出来送到前线呢?

如果在后方生产出奶酪,在不远千里甚至不远万里送到前线,等送过去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运输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与其如此倒不如带着几匹母马让他们边行军作战,边生产边做成奶酪。

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能节省了粮食的运输问题。

在明朝的时候远征北方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蒙古士兵往往更能够占据优势。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在冷兵器时期,蒙古兵就是巅峰的存在,他们对于行军作战掌握着更多的本领,机动性更强,武力值更大且更加凶猛,

也正因如此,元帝国时期出现了短暂的辉煌,可是他们和封建王朝相比,终究是少了些智慧。而华夏的封建王朝也只能通过这些来进一步的分化瓦解慢慢地融为一体。

这一切直到清朝时期才形成了最巅峰。

古代的蒙古军作战,为何要带母马,是累赘还是战略选择?

蒙古人不是傻大个,他们精明得很,特别是在战争方面,蒙古人简直是天生的战争分子。

蒙古人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大杀四方,几乎占领地球上一半的领土,这样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蒙古人的经济是比较落后的,他们能够远距离征战完全取决于他们采取了最为合理的战略战术,比如放弃后方,比如就地补给,比如屠城等等。

其中在他们发动远征时期,随行军队带领一批母马,这个细节完全彰显了蒙古人的战争艺术。

蒙古主要是骑兵为主,而骑兵使用的军马一般都是品种比较优质的蒙古公马,这种马耐力强,速度快,完全符合蒙古骑兵快速攻击的特点。

蒙古骑兵并不是一人一匹马,他们甚至会配备两匹战马。当然,这两匹战马都会是公马,有了两匹战马的加持,蒙古骑兵无论是行军,还是战斗,首先他们的速度是所有敌人比不了,其次是蒙古人从小生活在马背上,对马匹的驾驭能力也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

可是,一人两匹马的蒙古骑兵会遇到几个麻烦。

第一,蒙古人的战术上打到哪里,就抢哪里,完全靠洗劫敌人城镇进行补给,但是他们在出发之前是需要运送行军补给的,比如帐篷,粮草,物资等等,这就需要有专门的运输队伍。于是,蒙古人就选取一批母马作为运输队。

第二,虽然行军到达目的地之前需要运输补给,一旦到达敌人境地,蒙古人就完全不担心补给了,杀人掠物,还补给个啥。其实,这个时候母马运输队就更加彰显其作用了,它们又要运输数量巨大的战利品回到蒙古草原,总不能让士兵们背着黄金白银继续打仗吧。

第三,蒙古人不是神,蒙古马更不是神马,人有伤亡,马有损耗,战马负伤,战死了怎么办呢?蒙古人带上母马的作用就出来了,蒙古人打完仗,闲下来玩玩女人;蒙古战马从战场归来,不也要和母马温存吗?母马会怀孕,生下小马驹,这些小马驹会被集中起来训练和放养,公马补充当战马,母马继续当它妈妈那个角色。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母马会给蒙古骑兵带来最为重要的行军食物——奶酪。奶酪这种食物质量是相当的高,营养好,热量高,制作携带方便,来源更是简单,直接使用马奶,如果没有母马,让蒙古骑兵挤公马的奶头吗?

第五,蒙古骑兵部队里,马匹数量比人还多,这就遇到一个巨大的问题,所有的战马都是公马,公马太多,大家都懂的,如果没有母马从中协调,公马遇到发情期,麻烦很大,有母马的存在,和谐多了。

综上来看,蒙古人的骑兵战术能够运用得如此娴熟,这和他们在马匹配备上有着很大的关系。

古代的蒙古军作战,为何要带母马,是累赘还是战略选择?

崛起于蒙古高原之上的蒙古铁骑,曾是让欧亚大陆诸国闻风丧胆的存在,蒙古骑兵当年以极其强悍的战斗力,几乎是在欧亚各地横扫,蒙古铁骑也因此闻名四方。

那时候的蒙古骑兵,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极其擅长马战,对于蒙古人来说,战马是他们的生命,而蒙古兵每每出战的时候,除了公马,都要带上数量不少的母马。

古代的时候,打仗基本就是男人的事情,而战场上的战马也基本上都以公马为主,毕竟公马身体更加高大强壮,冲击力与耐力比母马要更好,这才适合作为骑兵的战马。

在冷兵器主导的时代,战马对于骑兵的实际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

从先秦两汉开始,中原王朝也注意到了战马的重要性,可惜中原一直缺乏优良的牧马场。

蒙古马相较来说体型比较小,与西域马比起来不算高大,出战的时候当然要挑选公马,而那些身形比较小的母马,其实是不太适合作为战马的,但对蒙古人来说又不可缺少。

第一,供应马乳

蒙古高原之上其实非常缺水,无论河流还是湖泊数量都比较少,天然水体之间的距离通常都是非常远的,所以水资源对蒙古人来说很宝贵。

一般而言,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以牛乳、马乳作为主要水分来源。

在前线作战的时候,带很多的水很难实现,而公马又不可能出产马奶,牛的行动速度太慢,因此带上数量充足的母马,也算带着巨大的饮料来源。

第二,补充折损

虽然那时候的蒙古铁骑战斗力很强,但并不代表他们所向无敌完全没有损失,在不少地方蒙古军也会遇到强势抵抗反击,战马的损失还是非常大的。

在这个时候,母马可以生下新的小马,甚至于母马自己直接上阵作为战马。

蒙古后期的出征都是远距离长时间作战,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让母马繁育的小马长大,成为新的战马,如果是近距离作战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了。

第三,战术策略

据说战国时期,赵国将军李牧用军中的母马,引诱了胡人军中大量优良的公马,赵国的马群质量得以大幅改善,而这样的故事不管真假却被流传下来,后世也觉得值得试一试。

带上足够的母马,确实可能引诱对方军中的公马,补充自家的马群。

当然这样的说法还是不怎么靠谱,毕竟在真正作战的时候很难将母马都带着上阵,而战马通常训练有素,想要被轻易吸引,也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战马对于古代的骑兵是极其重要的,对于那时候的军队战斗力极其重要,在中原地区,骑兵对于步兵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谁的骑兵强,谁的战斗力就强。

蒙古骑兵的强悍,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蒙古的马,也来自于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人出征在外,母马通常作为后勤补给,必要的时候,甚至作为军粮的来源。

就好像是汽车上的备胎,整体来说蒙古出征带上的母马,主要供应马乳,再来就是为军中的战马折损提供补给,必要的时候作为食物,这就是蒙古人出征带上大量母马的主要原因。

古代的蒙古军作战,为何要带母马,是累赘还是战略选择?

以前听袁老师课的时候听过这部分内容,蒙古军作战一般每人三匹马。一匹平时赶路骑,一匹是战马,冲锋的时候骑一般舍不得用,还有一匹是驮东西的。

至于为什么要有母马,因为母马可以挤奶。这样一来基本不需要带什么补给,路上自己随便打点什么猎物就能果腹,加上马奶补充营养。

这也是农业民族干不过游牧民族的一个原因。好比汉民族打仗必须要有强大的补给,20万大军,可能得有5万人是后勤补给,到哪儿都得埋锅造饭。一旦补给跟不上,被切断,或者什么粮草被烧之类的事情发生,这仗就没法打了。

而游牧民族则不同,说20万军队那就都是实打实的战斗部队。自己补给自己,不需要后勤部队,生存能力极强。

不需要后勤补给这一特点也让游牧民族的机动性比农业民族强很多。据说,蒙古大军当时在欧洲急行军的时候,一天最多80公里,几乎能媲美现代机械化部队了。

所以说,能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不可能允许自己的部队中一直带着累赘的,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古代的蒙古军作战,为何要带母马,是累赘还是战略选择?

蒙古军在历史上骁勇善战,曾有过三次西征且最终都以成功告一段落,他们巅峰时曾用武力将国土面积扩充到4500万平方公里,而现代亚洲的陆地面积才4400万平方公里。

但素以铁骑威震天下的蒙古军作战时,为何要带母马,而不是全带作战能力卓越的公马?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蒙古军为何反其道而行之?母马的存在是累赘还是战略选择?

提供食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打仗时粮食和草料在军营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的,只有粮食和草料充足将士们才能安心打仗。

而古代的蒙古军常年在外作战,粮草是否充足显得更加重要,而母马在哺乳期能产出大量的马奶。

《饮膳正要》中记载:酸马奶具有增强胃火,助消化、调理体质,促进精华与糟粕分解,柔软皮肤、活血化瘀,改善睡眠等功效。

将士们不仅能将马奶做成酸马奶还能做成便于存放、保质期较长的奶酪等其他奶制品,行军途中也就多了一份食物,这种后备物资的充足,才能使得士兵能安心地冲锋陷阵。

而我们现代人也知道,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蒙古士兵长时间食用还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当年蒙古军南征北战,过的都是刀尖上舔血的生活,如果遇到绝境之地以至于食物短缺时,吃战马肯定是得不偿失的,这种情况士兵们就会分食母马的肉,大量的马肉不仅可以供给士兵很长时间的伙食更能重燃士兵心中生的希望。

因此,母马的存在既能给予士兵充足的奶制品,也能作为肉马在绝境中来食用。

提供战备物资

蒙古军当时远征攻下很多城池,那他们行军打仗所带的战备物资难道是自己背着吗?

当然不是。

当时的蒙古军骑兵并不是一人一马,而是普遍一个人可以拥有三到五匹马,多的甚至可以有六匹马,这些战马中总会有母马,它们虽不如公马战斗力强,但是可以帮士兵积累物资,运输物资,古代的蒙古军常年在外作战,那战备物资就一定在陪伴在士兵身旁,不能掉队。

而且古代的蒙古军远征时每征服一个地方都会带走很多战利品,久而久之就会获得大量的物资,而这些物资也都由母马携带。

当行军途中有些物资损坏或者丢失,就像护甲、衣物等,它们完全可以用马皮来制作。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侧面也写出了马革的韧性强,用来做衣服或者护甲都能完美发挥它的用处。

当然上面介绍的物品通常都不是利用公战马的皮制造的,而是行军中的母马。母马在行军路上既能补充战备资源,也能提供战备资源,是行军打战时不可或缺的行走“物资袋”。

补充马匹数量

古代的蒙古军三次西征,第一次西征用了五年,第二次西征用了七年,第三次长征用了八年。

而每次西征都会发生多次战斗,总有战马被杀,又如何解决战马数量不足的问题?

这时母马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就意味着马群能够繁衍后代,它们可以生下马驹,所以母马的存在解决了这一重要的问题。

蒙古马通常四到十三岁时就可以上阵厮杀,而每次蒙古军西征都长达数年,所以在战马的供给这件事上蒙古军就完全不用发愁了。

如果马匹数量实在紧缺,母马也能代替公马上战场,而发情期的公战马难以控制,相传,历史上有用母马引诱对方军队中的发情公战马,以此削弱对方军队战斗力的案例,我们不知蒙古军是否用过此方法,但至少母战马也能上阵,就能解燃眉之需。

如果当年蒙古军队中母马的数量不足甚至没有母马,那蒙古军将没有了战马来侦察,来冲锋,军队也会因此溃不成军,三次西征也会均以失败的结局落下帷幕。

激起士兵胜利欲来稳固军心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思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结,它对在外的士兵来说更重要,因为他们也知道离家出征的人有可能就不会再回来了。

对于当时的蒙古军来说,常年在外打仗思乡的感情只会越来越浓,而在外打仗却吃着家乡的奶制品未免让士兵盼望着早日结束战争,从而激起他们的胜利欲,使得他们作战时所向披靡,无人能挡,也使得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军心更加团结一致,从而保障了蒙古军的胜利。

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惆怅再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爽,无不透漏着远离家乡的军人的思乡之情,乡情往往是在军人常年在外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当时的蒙古军每次西征都长达数年,而家乡奶制品的存在发酵了士兵的思乡之情,引导着蒙古军取得胜利。

在精神层面,母马的存在无异于增加了士兵的战斗力,使得庞大的蒙古军队为了相同的目标而战斗,军心也得以稳固而不会动摇,这样他们才能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母马的存在无论是提供食物、提供战备物资、补充战马数量还是激起士兵胜利欲来稳固军心,这都只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蒙古军的战术策略。

古代的蒙古军常年在外打仗,军营中需要大量的战马,母马的存在可以补充战马数量,而长久在外作战,食物和战备物资都要有保障,吃着家乡的食物也可以激起士兵的胜利欲从而稳固军心,这些因素都是蒙古军出征带母马的原因。

所以无论是用物质层面看还是从精神层面看,蒙古军打仗带着母马都是明智的选择。因此,蒙古军出征带着母马从来都不是累赘,而是战术策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