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趣谈答案: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和‘黄巢起义’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朱温则直接起到催化剂的功效。
一、奇特的藩镇制度唐朝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代,特殊就特殊在:有很多地方与其他王朝都不一样。当然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不一样,构造了一个大唐盛世。可是如果大唐的盛世在大唐处于动荡之势的时候,之前的那些优势就荡然无存,转而变成对唐朝最大的威胁。
而唐朝有着对应的藩镇制度,藩镇制度下的军官享有独立的军权、独立的政权,类似于一个又一个的小诸侯,只不过又不同于诸侯,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被皇帝罢免。同样的,这个随时被皇帝罢免,以及朝廷能够时时刻刻控制的藩镇,有一个必然前提,这个必然前提是唐朝真的非常强盛,而且唐朝具有绝对意义压制震慑的作用。
但这样的作用和功能属性灰飞烟灭的时候,也就是唐朝迎来最大危机的时候。1.府兵制瓦解,募兵制登台
唐朝末期,府兵制度和募兵制度两大制度出现了替换,而这两大制度替换的核心点便是府兵制度正式退出唐朝藩镇的历史舞台,而募兵制度则顺利上位。
府兵制几乎可以称为古代的最老兵种之一,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似乎随随便便一个小诸侯就能够统帅40万兵马。比如秦赵之战,即便坑杀了赵国40万勇士,赵国还是缓了过来,尽管缓过来的时间不长。而我们从白起坑杀40万士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个40万是否有夸大?是否有夸张嫌疑?明清时期的大军团作战很少有超过30万的。一旦超过30万,必须是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统一规划制度模式之下的大军团作战。
即便朱元璋以及朱棣多次出师讨伐蒙元,也很少有30万士兵及以上的状态,而春秋战国时期动辄就是几十万的士兵,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兵农合一模式。
府兵制度用一句话来总结:平常的时候他们就是老百姓,而真正行军作战时,他们会放下锄头,放下篱笆,拿起刀枪剑戟刺向敌人。
熟读史记不难发现,府兵制度正式取消,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而府兵制度的退出舞台,必然伴随着另一种兵种制度到达舞台,就是募兵制度。
募兵制度有一个最好的优势:朝廷掌握着主动权,或者地方大军阀掌握着主动权。
这个时候不再是兵农合一了,也不是平时的时候拿起锄头工作,战时拿起刀枪冲向敌人。而是完完全全的绝对意义上的由当地的最高掌权者确定:你是否能够进入军团,你是否能够行军作战?
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像之前的老农民、没有任何作战能力的人,再也没有办法进入军团,只准许年轻、健壮有力的人进入。
除此之外,为了扩充兵权,以及在某些极其特殊情况下所做出来的必要妥协,犯有重大错误的人也会招募过来,为了短时间之内行军作战、完成重大突破。2.募兵制登台带来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
募兵制度带来两大优势,第一大优势地方和朝廷掌握主动权,第二大优势能够挑选更加孔武有力的士兵。
按理来说这是一件好的事情,是一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说募兵制度有着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呢?
地方享有绝对权力,朝廷权力被架空。如果大家记得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讲过:募兵制度,往往是当地的最高级长官或者朝廷的最高统帅进行募兵,而他人没有任何权利去参与的话,就不难理解:这样的募兵制度,短时间之内起到了一个军事化集权的作用。
而这个所谓的军事化集权,在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并不是通通的归为朝廷,而是归为地方的藩镇、地方的大军阀和地方的大势力。一旦募兵制度顺水成章,一旦募兵制度彻底巩固下来形成一个系统,就意味着朝廷必须要足够的强势,如果朝廷不强势,那么权力会流向藩镇。
3.世袭制度的再次诞生
当藩镇掌握了军权之后,他们就会谋划两种东西,第一种叫做政权,第二种叫做世袭。
而在封建王朝有了军权就意味着有了政权,最主要也是所有藩镇最渴求的,那就是世袭。
什么是世袭呢?简单讲,老子当完儿子当,儿子当完孙子当,子子孙孙无穷尽。一旦当藩镇拥有集权的军事制度能够顺延下去,能够按照一个血脉的关系传递下去的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会发现,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分封完毕之后,每一个诸侯的土地都比周天子少,而且少的多,周天子对他们具有绝对意义的控制自主权。
但是这个绝对意义的控制自主权并不是长久有效的,它有一个保质期。这个保质期就是周天子一直贤明,周天子一直把握自己的权利。一旦这两点有一点达不到,那些诸侯们就会有自己的小心思,有自己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一旦成立或者有了成立的条件,就会发现:诸侯之间的吞并混战正式开启,也就是春秋到战国的演变。
而藩镇割据在唐朝末期的时候,已经完成了绝对意义的子嗣继承顺延,朝廷对于他们的权力传递不再插足,而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权力分给自己所信任的子嗣,而不是让其他人来替代。
4.世袭效应带来的巨大后果
在上文当中,我们通过春秋战国来做一个引申,发现一旦世袭并且朝廷不再横加干预的话,那么藩镇的发展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没有错,在唐朝末期的时候,这种藩镇的演变已经超出了唐朝的预料,而且藩镇已经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权利集合体。它们就如同一个又一个诸侯一样,不再听从皇帝的指令,也不再听从朝廷的指令,只是一心一意的在扩张地盘。
而针对于此,唐朝似乎并没有作出强制有效的解决措施,除了干瞪眼就是干瞪眼。
二、黄巢起义的敏感时间点黄巢起义从公元878年一直到公元884年,前后延续时间为7年。这一次起义几乎成为了整个唐朝最后的一根稻草,而且黄巢走到了唐朝的面前,把这根稻草拔了起来。
1.地方门阀大族的衍变
我们先要讲一下什么叫门阀大族?简单讲在唐朝、宋朝那个年代有着一定的门阀大族,而且这些门阀大族有着超强的影响力。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司马懿来做一个全面阐述,以便于大家能够更清晰的理解。
司马懿最开始的时候是曹魏的一个小官儿,尽管曹操认识到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但是曹操的身份地位和司马懿的身份地位相差太大,所以曹操一直没有把他当回事儿。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曹丕执政的时候,他已经明显的察觉到司马懿的野心,这个时候他完全可以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趁早的把司马懿扼杀住。我们有能力也有理由相信,以曹丕当时的智慧和眼光来看,不难发现司马懿本身的狼子野心。
但是曹丕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懿就是世家大族。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司马懿的前世今生一直可以往上顺延到夏商周时期,而且司马懿的姓氏‘司马’这两个字是夏商周时期专门养马的,身份地位可见一斑。
而这些地方民族,他们可能延续时间比一个王朝的延续时间还要长,每一次王朝更迭都能看到地方民族的掌权者来回折腾,而这个家族也在来回折腾当中延续了下来。2.黄巢起义后的门阀大族
但是黄巢起义却对世家大族进行了一个调换,简而言之,黄巢起义把一些世家大族踩到了水里,而另外一些世家大族却抬出了水面。
黄巢起义之后有大批的军阀,他们在之前或者有着名望或者单纯的有着金钱,眨眼之间举起了旗帜,而这一大批的军阀他们所举的旗帜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赶跑黄巢。
唐朝末期的时候,老百姓民不聊生,皇帝们也昏庸无能,而这些人突然之间的出兵勤王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暧昧呢?换句话来说,如果所有的军阀都想要出兵勤王的话,为什么从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一点表示,没有直接把黄巢遏制在摇篮里呢?
原因很简单,这些军阀都可以称之为投机主义者,他们找准了时机,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能够借助黄巢实现自己家族的飞跃发展。
3.门阀大族更替的深层次危机
在此次黄巢起义当中,一大批的新军阀新势力眨眼之间登上历史舞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同样的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说门阀大族的更替有着更深层次的危机?原因更简单,因为这一批新的门阀大族,他们的势力完全是自己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一没有受到朝廷的恩泽,二与皇帝也没有任何联系,三与文武群臣更是没有联系。简单讲,他们是独树一帜的,他们是独立一体的。
因为没有受到过皇帝的恩惠,没有和朝廷有过牵连,所以要指望着唐朝末期出现诸多变化的时候,这些军阀能够像之前的老军阀一样揭起旗帜来维护唐朝纯属扯淡,而这些新军阀在日后将会演变成五代十国的重要力量。
三、朱温的临门一脚终于讲到了重头戏,这个重头戏很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解决。唐朝已经走到了末期,并且最后一根稻草已经被黄巢拔了起来,朱温又给踹了一脚。
1.朱温的反复无常
唐朝历史上朱温投降过很多人,最开始的时候朱温和其他的世家大族一样,也想搞一个投机,而且投机的非常顺利,眨眼之间就已经有数万人归顺自己,但是黄巢来了。
朱温权衡了一下自己的实力以及自己的影响力,根本没有办法和黄巢做对抗、作斗争,一时之间非常无奈,只能放弃眼前的利益去寻求更长久的利益,这个时候朱温投降了黄巢。
而后来朱温又背叛黄巢投奔了唐朝,这中间的事情讲起来颇为复杂,但是能从这样的事件当中,我们看出了一点:朱温相比较而言更有远见,更能够明白短时利益与长久利益的较量。
2.唐哀帝的最后谢幕
就这样,在这乱世当中,朱温的权力越来越多,黄巢的权势也越来越大,朱温慢慢的能够影响到整个唐朝。
朱温影响唐朝影响到什么地步呢?他把唐哀帝一脚踹了出去。
3.五代十国的雏形衍变
唐哀帝死后,出现了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叫做梁。五代十国的雏形已经出现,而这个雏形就是一个小国家:梁。这个梁,开启了五代十国最后的一扇门。
自此开始,各地军阀有能力去组建军队、有能力去构造小国家的,全都拼了命的去构造小国家。至于没有能力的也都瞅准了时机去投降自己认为值得效忠的人。
四、五代十国的历史趣知识五代十国的开始与两个人物有着剪不断联系,第一个人物是黄巢,第二个人物是朱温。
但是除了这两个人物之外,还有一些东西需要给大家提点一下,那就是唐朝走向了末路,地方的藩镇势力突然大涨,而地方的军阀进行了一次大洗牌,这些都无形的制约着整个唐王朝,让唐王朝寸步难行。
1.五代十国的起止年限
五代十国起于公元907年,亡于公元960年。而五代十国分别指的是5代和10国,5代的延续时间是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而十国的延续时间是公元902年到公元979年。
五代分别指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先后建立了5个政权,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和后汉。
而十国则更加麻烦,因为它指的是割据政权的势力,这其中包括前蜀、后蜀、南唐等等十余个小的割据政权,我们不再一一阐述了。
2.五代十国的经济形态
五代十国的经济农业板块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是关中和南方。而关中又分为两大板块,分别是佃农制经济形态和庶族地主政治形态。而南方则是佃农制经济形态和庶族地主政治形态。
3.五代十国的本质
五代十国的本质是唐朝灭亡之后,各地的藩镇进行了一次吞并大混战,这些藩镇要么投奔于自己认为值得效忠的领主,要么直接割地为王,组建了一个小朝廷。
但是这些朝廷的不断更替,这些小朝廷不断的登上历史舞台,却始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朝廷能够控制整个华夏土地,他们也仅仅是藩镇型的一个小朝廷罢了。
历史启示录唐朝的军事制度和唐朝的政治制度没有太大的问题,甚至在后来的帝国当中也有延续,但唐朝依然灭亡了。
主要原因一共有四点:
第一点,藩镇的势力超过了唐朝最开始的初衷,他们的发展已经脱离了朝廷的掌控;
第二点,先后有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把唐朝逼到了死角;
第三点,府兵制度的撤换,募兵制度的衍变,抬高了藩镇的权力,让藩镇能够掌握自己的军权和政权,变得更加不受控制;
第四点,朱温直接把唐哀帝一脚踹了出去。
但说一千道一万,终究是大唐盛世不在,又面临诸多困难罢了。
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907年,朱温灭掉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后,唐朝灭亡,于是五代十国正是开启。而五代十国的根源就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因为他和他的部属也善于骑兵作战,而当时的唐朝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所以采用的军事战略方针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唐太宗去世后,周边游牧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面对周边这种新的军事态势,唐统治集团军事战略方针改为主动防御。
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往往是急风暴雨而来,风驰电掣而去,飘忽不定。要想搞定他们,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于是,唐政府开始建设驻有庞大集团军的藩镇。
藩镇集团军的兵员是由各地的府兵(平时耕田,战时打仗)和临时征集的新兵组成,统帅也是临时任命。组成这样的集团军,短期内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动员、训练、向前线运兵,军队的供应和装备等都需要花费时间。待这些工作安排就绪之,敌人早已抢掠后跑得无影无踪。所以,这样的集团军还不能完全满足战争的需要,还必须在边境驻守常备军,时时处处防范来犯之敌。于是长期服役的健儿开始取代定期轮番防边的府兵。
但是,各军事重镇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搞不清楚,当政府分配的兵额不足时,各节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就成为必然。因为藩镇节度使掌握着募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士兵们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也极强,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刚开始,唐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主要依靠政府,但如此众多的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政府保障不了,后勤供应制度就必须进行改革,具体方法就是屯田。随着常备军数量的不断增加,屯田制度在各军驻地全面展开。节度使的军粮供应通过屯田大部分得到了解决。起初,屯田生产的粮食由中央政府支配,这种制度让常备军将领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防区内军队的后勤供应,影响了他们调动、指挥军队的权威,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比如,这个A地方的将领到B地方去打仗,如果B地方的将领不合作的话那A地方的军队不是要饿着肚子打仗。那些A地方当兵的不就怨恨其领导无能嘛。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常备军将领。这样,藩镇节度使拥有了更多的财政权。
藩镇节度使虽然有了兵权和财权,但还没有行政权,对他们完成军事任务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唐政府原来都是临时委派监察使,这种监察使权仅有“监察”权,没有“处置”权,往往贻误战机。后来唐朝设置了采访使,采访使监察和处置的大权。就这样,节度使和采访使一个管军事财政,一个管行政。在这一制度下,唐王朝不停的开疆拓土。
二使归一(采访使和节度使归为一人)。随着边疆形式的发展,唐政府的目的变成了守住开拓的疆土,我们知道,开疆需要打仗,守土则不仅要打仗还需要行政管理。此时的节度使的权力变得更大,采访使的权力也受其制约(战争时期嘛,肯定是有枪杆子的权力大些)。于是到后来,在某些藩镇中的节度使一人掌握了军权、行政权、财权、民权。这样的藩镇跟独立王国其实没有区别了。
而此时的唐王朝外重内轻,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更是进一步的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随着唐朝灭亡,各个藩镇互相攻伐,割据建国。如五代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前身皆为藩镇节度使。
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先回答题主的问题,我认为五代十国的根源是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军事力量强大的政权依次控制着中原地区。剩余的一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有的自立为帝,有的奉五代为正朔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比较长的称帝或称王的政权被统称为十国。
历史上将自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到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攻灭北汉政权这段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从本质上来讲,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所以五代十国的根源其实得从藩镇割据谈起。
在谈藩镇割据之前先谈两个重要的官职。
采访使唐朝前期,行政区域划分为州、县两级,国家掌管三百多个州。为了更好的行政管理且防止在州上在设置一层会引起割据,所以派中央大员到地方去当监察地方政权但没有行政权的采访使,后期被称为观察处置使,这些监察使没有固定的监察区,就被称为道。
节度使在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像募兵制转变,在边境上形成了新的大军区——节度使,总辖区内的一切军事事务。
采访使和节度使的权利都很大,但如果不同时拥有军政权是无法形成割据的。
但是在唐玄宗末年,出现了利用皇帝宠信而实现了将两合二为一的节度使,就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安禄山,他利用这一身份的便利把整个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为后来的安史之乱蓄积了实力。
安史之乱与藩镇的扩充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军,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为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扩充到全国。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藩镇。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等边疆地区依旧是激烈的战场,边疆地区的重兵不能撤离,为了防止内外军事布局失去平衡,安史之乱重新上演,内地的藩镇也保留了下来。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唐朝中央征集各镇士兵围剿,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为统帅。许多节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
黄巢起义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唐朝变的名存实亡。天祐四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
总结,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得到很大的扩充,是后来藩镇割据的根源,也是五代十国的根源。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五代史》
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众所周知的原因藩镇。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藩镇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头条号下找一下。
安史之乱之前,由于唐朝连年对外用兵,加上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崩坏,唐朝中央政府开始设立节度使,唐朝在秦朝以来的州县制(隋朝改郡为州)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机构设置为道,道的官员为观察使,后来为了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唐朝在边境地区的观察使,加上了“使持节”权力,就成为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前,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九大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睿宗711年设。河东节度使:唐玄宗712年设。北庭节度使:唐玄宗712年设。范阳节度使:唐玄宗713年设。陇右节度使:唐玄宗714年设。安西节度使:唐玄宗718年设。剑南节度使:唐玄宗719年设。朔方节度使:唐玄宗721年设。平卢节度使:唐玄宗719年设。岭南经略使:唐玄宗733年设。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请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禄山先后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逃亡四川,在逃亡的路上,唐玄宗发布了一条,允许各观察使、各州自行募兵和任免一般将领的命令,于是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军事力量,而安史之乱后,这些军事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各处节度使,同时由于安史之乱后朝廷对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将都给予宽大处理,这些叛将被允许自领兵将,占据旧地,他们也受封为节度使,于是此后的唐朝的藩镇遍地。
当然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了河北三镇的节度使和江淮等地的节度使不顺从朝廷之外,其他各地节度使还是服从中央的,而唐朝中央为了维护权威,也加强中央禁军也就是唐朝著名的神策军的建设,因此在对付一般的藩镇上,唐朝中央军事实力足以应付,于是在这种制衡之下,唐朝的仍旧维持很长时间。
然而神策军长期掌握的宦官手中,因此这些宦官权力大到可以废立皇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策军的也逐渐腐烂掉,后来黄巢起义之后,神策军已经无法应付,后来不得不清楚出自突厥一系的沙陀人前来平叛,而后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并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
最终朱温废掉唐朝末帝,建立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后梁。而唐朝灭亡之后,各地的藩镇终于也按捺不住称王称帝的冲动,于是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要了解五代十国产生的根源,首先,我们要明了五代十国这个称呼的最初由来。
在北宋时期,欧阳修撰写了一部史书,《五代史记》,后人为了与其他人所修五代史有所区别,就把欧阳修的这部史书称之为《新五代史》。
正是在这一部书中,把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称之为五代,而公元891年至公元979年之间则被称之为十国。
对于这两个时期则合称为五代十国。
简言之,在唐朝覆亡,宋朝建立起,五代即消失了。北宋于公元979年攻灭北汉,宣告十国靖灭。
那么,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来回答“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
一,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
在中唐时期,也就是安史之乱这一时期,藩镇割据现象极其严重,这表现在不仅仅是拥兵自重的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军事、财政上都不听唐朝廷的招呼,完全是自行其事了。
在这一时期,藩镇割据现象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河朔一带,及至到了安史之乱初平,这种现象得到了抑制。可是,到了唐朝末期,仿佛一夜间,四处的藩镇又割据如初,大局不可收拾了。
由于唐朝的藩镇势力十分强大,对于唐朝廷的反作用力也就巨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如此重大责任、权利的藩镇首领,其掌握的权利竟然唐朝廷说了不算,完全由藩镇首领自行决定继承人,唐朝廷重镇一职,成了藩镇的家事,变成世袭制。
更由于唐朝廷在对付安禄山叛军之时,不择手段,采取了“募兵制”,这就给自己留下了隐患,府兵制随之瓦解,导致了藩镇各自直接拥有自己的军队,唐朝廷军事实力丧失,藩镇势力极端坐大。为后来的凌压唐朝廷,进而取而代之打下了伏笔。
二,掀天揭地的黄巢起事
在唐朝末年,对唐朝廷摧毁最为得力的就是黄巢起事了。
唐乾符五年到唐中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78年到公元884年,这6年的时间里,唐朝的大半个江山被黄巢的军队弥漫性扫荡,长江流域、黄淮下游、兵发中原,军渡江南,直到攻进长安城。
在黄巢军队摧枯拉朽的冲击下,唐王朝的基础渐次崩塌,随之而起的是各地不同面目、各种军事力量的壮大和登场。
新的武装势力以维护唐王朝的名义发展壮大,直到公元907年,新军阀朱温搞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自己取而代之,国号“梁”。
也就是从这一时刻起,五代十国时期就算正式开始了。
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五代十国根源是唐朝各地的藩镇的实力强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终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 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与李茂贞这三派藩镇影响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朱全忠(朱温)与李克用因故不合, 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
朱全忠(朱温)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与李茂贞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河中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 而关中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虽然威胁唐廷,但因李克用与朱全忠(朱温)的干涉而失败。
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朱温)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朱温)和解。朱全忠(朱温)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
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朱温)的威胁,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朱全忠(朱温)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弑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
朱全忠(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不久又杀之,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