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打仗时,冲第一排的肯定都是最危险的,这件事应该没人能否认。尤其是冷兵器时期,在没有大型热武器直接精准打击敌方中心的时候,都是靠着士兵去一刀一枪打下来地盘,这样的战斗被称为“白刃战”。

趣谈答案:这是一个典型的效益比问题,因为前排士兵即便想撤退,也没有地方可以退了。而这个时候与其想着撤退,倒不如大大方方的干一场。如果这一场战役表现优秀的话,那么将来吃喝不愁,甚至能够封官加爵。

前排士兵的精良化

行军打仗,前排士兵的确很危险,而且相比于后排士兵而言,前排士兵的危险系数是成指数递增的。

但是前排士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柔弱,恰恰相反,前排士兵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支部队的巅峰存在。

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

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而所描述的人物就是谢玄。简单讲,谢玄排兵布阵很有一套,在每一次行军打仗的时候,前排永远是精锐,精锐中的精锐。

  • 精锐部队的优势

我们发现前排就相当于是一条线,必须要持续不断的往前推进,持续不断的碾压敌人,才可以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但是同样的道理,前排是一条线,一旦这一条线被突破、被打垮、被挤压,那么整个战役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宋朝的时候,官员们就已经明确提出行军作战,前排必须是精锐,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简单讲:前排士兵必须见过大世面,必须见过大阵仗,他们可以做到临危不乱,他们可以做到视死如归。

为什么非要把前排变成精锐呢?因为前排必须起到一个榜样作用,我们不妨想一下,一旦行军打仗的时候,战役还没有开始,前排就撒丫子跑了,那么这场战争怎样打?如何打?

而宋朝因为当时的年代比较特殊,所需要面对的敌人更加善战。无论是西夏、金国还是蒙元,这三方面势力的随便一方面似乎都能给南北宋带来致命一击。

但就在这样的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下,南北宋竟然坚持了这么多年,就足以见得他们尽管重文轻武,但是排兵布阵当中部队的前排造诣必然是极深的。

  • 前排部队的武器精良化

相比于士兵骁勇善战,另一个辅助措施绝对不容忽视,这个辅助措施就是:前排士兵的装备更加精良,装备更具有防御性。

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能够明显发现一般行军作战时,前排士兵他们都是拥有着盾牌。这个盾牌,可以有效的抵御对方的弓箭袭击,有效的抵御对方的车、马、枪等诸多武器和诸多攻击装备的袭击。

而从武器装备以及士兵的衣着、士兵的防御来看,行军作战中,前排士兵一般都会有轻铠甲护身,而前排的将军则会有重铠甲护身。相比较而言,前排士兵的防御手段更多。

  • 古代战役的阵型队列不易冲垮

我们总会想当然的认为:敌方士兵来袭,唰唰唰这么一打仗,前排士兵都死光了,后排士兵接着上。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除非是具有碾压一方面优势的行军作战,绝大多数情况下双方会僵持住,而僵持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阵型。

无论是诸葛亮曾经调度指挥刘备集团军所排列的阵型还是白起行军作战时所排出的阵型,都能够看出来:这些阵型对于维护前排的稳定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阵型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减轻前排的压力,可以使前排能够凝聚成一股绳,更不易被冲散。

士兵更愿意去前排作战

这一点很模糊也很隐晦,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胆怯的状态,谁还不想活着呢?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当这个赏赐足够的多时,勇夫也就越来越多。

  • 小例子:周勃

我们把时间线一直延续到汉朝,来看一看汉朝的开国大将军周勃。

最开始的时候,周勃在军营当中只有一个任务,什么任务呢?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大家没有必要嘲笑,因为任何一个大将军在没有门路的时候,都是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但是相比较而言,周勃的晋升路之快之迅猛,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因为周勃在攻打下邑的时候,经因为是第一个攻上墙头,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所以刘邦直接给予他了五大夫的爵位。

可能诸多小伙伴有些疑惑,这个五大夫究竟是什么官职呢?答案是近乎于宰相。

因为一场战争培养出一个宰相来,想想都有些吃惊,甚至能够掉下巴。

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
  • 行军作战的奖励制度

行军作战自古以来就有着对应的奖励制度,而奖励的越丰厚,往往士兵们的攻击性就越强。

比如,戚继光曾经命令过士兵:只要能够击溃倭寇就会有着多少多少银两、多少多少土地、所能够拥有的钱财是多少、对应的福利又是多少。每一部分都详细描述,并且代表朝廷签字盖章。自此之后,戚家军在与倭寇行军作战的时候,再也没有临阵逃脱,再也没有胆怯之人,因为每杀掉一个倭寇,就意味着有许多白花花的银子。

而针对于此,秦国似乎描绘的更加详细,甚至都出现了1~20对应不等的规章制度。

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我们没有必要进行详细解释,因为这一段落如果解释出来的话,没有三页纸是完不成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一公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讲,只要你杀掉一个人头,就可以拥有一个仆人、九亩的宅地,与此同时还会有一顷的良田。当你杀掉的敌人越来越多时,你的官阶、你的爵位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能够封侯。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军力暴涨,并且眨眼之间就已经超过了其余六国的总合。

  • 前排作战更容易建立功勋

接下来我们需要讲一点,这一点很暧昧,叫做距离问题。

我们会发现古代行军作战,尤其是大集团军作战,绝对不可能只有五十个人、五百个人,往往是有数十万人,甚至将近百万人的大规模战役。

比如秦国对赵国展开的灭国之战,再比如三国争雄时期的各方面军阀势力。而在明朝末期,流民的数量就已经接近百万了,就不难发现封建王朝当中行军作战永远是大集团军的硬碰硬。

如果有百万军队,从中间一刀劈开,两边各有五十万进行冲锋陷阵的话,排在最后面的和排在最前面的明显不一样。

排在最后面的如果想要建功立业,就需要使劲的往前跑,超越前面的人,然后再进行杀敌立功。但是等到最后面的人跑到前面的时候,要么战役呈现胶着状态,要么一方已经溃散。跑来跑去,自己没有建立任何功勋不说,还有可能被箭矢所伤。

而身处前排,伴随着自己高精尖的武器防御,伴随着自己多年以来沙场的打拼,伴随着整个阵型的不断变化,往往更有机会建功立业,更有机会在沙场为国争光。

死亡比例相差不大,前排后排一个样

很多小伙伴都会想:前排是首当其冲的,躲在后排或许命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

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进攻的时候永远都不是前排与前排之间的争锋,后排也与后排也有着对应的冲锋。

比如弓箭,比如石头。

简单讲,在后排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生命危险。更要命的是,在后排的时候,可能根本看不见敌人,就已经被天上飞过来的箭矢所伤,就已经被天上弹过来的石头所砸伤。
  • 逃跑的不可行制度

如果发现自己这一方有溃散的迹象,那么在后排是不是能够更加便利的逃跑呢?

答案是不,恰恰相反,在后排逃跑往往更容易丧命。因为这个时候你不是死在敌人的刀枪之下,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剑下。

简单来讲,在军队到最后一排,并不是前往冲锋作战的将军和士兵,而是监军。这一部分监军他们的任务很简单:谁敢后退,谁畏缩不前直接杀掉。这个时候直接杀掉,恐怕在确认完身份之后非但不能给你封爵位,连给你对应的家庭抚恤都没有,毕竟你是逃兵。

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战场的走势是怎么样的,在这一场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只准许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无论在前排在中排还是在后排,所面临的危险都是一样的。

战争启示录

古代冷兵器下行军作战,如果装死可不可以呢?

也不可以,因为在行军的过程中如果装死,很有可能被后面的士兵踩踏,而在战役结束的时候还装死的话,则极有可能被自己的队友或者敌人拿刀剑再一次砍杀。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战役永远只是两方面状态:一方胜利、一方失败或者两方胶着,但是在这两个方面当中,想着不战而退,想着临阵逃脱,不单单是将军不同意,恐怕自己后面的士兵也不会同意。

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和反馈,很多人更希望能去前排,为的是拼一个未来。

因为在前排杀够一定的敌人之后,哪怕再一场战争当中表现的特别显眼,就再也不用在前排了,而是成为了百夫长或者千夫长,成为了一个小将军。这个时候荣誉有了,命也保住了,钱财也有了,保不齐能封个官儿,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综合性比较的话,前排士兵的危险还是要比中后排多一些的,因为前排的士兵尽管有铠甲护体,尽管有战斗的阵型辅助,但是所面临的不可预测性危险依旧是最多的。

但是,千言万语一句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此外,前排绝对不是谁想上去就上去的。真正的前排士兵,往往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如果你不符合,如果你的行军作战的能力不强,本领不硬,根本不可能把你安排在前排。

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最近有网友私信璐璐,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位于第一排的士兵肯定就是死亡率最高的吧?但是为什么每次打仗都会有士兵冲在最前面呢?是因为士兵不怕死呢,还是另有其它一些激励措施,今天璐璐就来跟大家聊聊。

那么古代究竟是怎么打仗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基本上可以分为:战、守、攻三类。战就是双方拉开阵势在开阔地带野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守则是依托壁垒或者城池防御,一般情况不存在冲锋;

攻就是攻城了。

不过,真实的古代打仗可不像影视剧里面演的那样,将军一声令下就一窝蜂似的往前冲,而是非常讲究阵法。典型的比如:步兵在前,弓兵在后,骑兵在侧翼负责迂回包抄等等。

第一排的步兵往往就是交战双方箭雨打击的第一目标,也是对方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所以为了保证双方在交战时不乱阵脚,第一排的士兵往往就是全军中最精锐,防护最好的士兵,会配有最坚实的盾牌、穿上最好的铠甲才能冲锋陷阵。伤亡率虽然也有,但是和后面那些裸奔的普通士兵要好得多。

有人就会问,那我要是不站第一排行不行,这个真不行。你以为打仗是过家家呢!还和你商量一下,古代练兵首要任务就是让士兵绝对服从军令。

孙武当年用宫嫔给吴王演示练兵时,吴王的两位爱妾不听使唤当场就被孙武砍了,目的就是灌输绝对的服从意识。

为了逼迫士兵站在第一排,军队后面都会有监督队,如果士兵敢不服从命令或者当逃兵,监督队可以直接处死。

至于说装死还是想都别想了,死亡率比直接冲还高。因为冲锋还有活着的可能,装死,不仅可能被自己的战车、马或者是士兵踩死,还可能被敌方落下来的箭矢给射中死,所以装死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士兵的体力有限,有的时候双方也会选择轮换士兵在前排作战,因此也保证了军队的公平性。

光靠杀伐来进行威慑,显然作用非常有限,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时候就得给士兵来点甜头。先头部队的奖赏往往是特别的大,会设置多个“第一”的奖项。比如说第一个爬上梯子登上敌军城池的,有时候可以达到封侯拜相的地步。就算登上去后不幸最后战死,也会把这个功劳算到你后代身上,为后代谋取福利。

战国时期秦军就这样,大搞军功爵位制度,就算是奴隶出身,也能通过立军功改变命运。所以,秦人闻战则喜,作战时,争先恐后,争抢敌军人吗,于是人人拼命。古代人均寿命才40多,30多岁可能孙子都有了,拼命换个家族兴旺,还是比较划得来。

这个方法一直延续好几千年,三国时东吴对首登之人直接封校尉,

明朝的开国名将常遇春当年在投奔朱元璋后,也是靠着首登之功,作战英勇最后成了明朝的鄂国公。

冲锋在第一排的士兵抢到的那些丰厚的战利品,一般也默认归士兵私有,战场上本来就危机四伏,还不如拼一把搞点福利呢!

至于说第一排死亡率其实也没有那么高。尤其是在两军厮杀的时候,不管是第一排还是第二排士兵,死亡率其实是均等的。最大的区别是远距离冲锋,此时为了消灭距离较远的敌人,弓箭的杀伤力会有一个斜上的角度,往往冲在第一排的士兵因为距离较近就会成为一个盲区。所以,冲的越快,越有可能躲开弓箭,在后面磨磨叽叽的反而更容易成为活靶子。

除此之外,第一排士兵还是装备有盾牌、盔甲的精兵,不仅对弓箭有一定的防护,而且还能够抢先杀入敌阵后撕裂对方阵型,形成击溃战。所以,冲在第一排的士兵也并不完全纯属送人头,运气再加上实战经验,反而能够立功活下来。

士兵真正的危险是战败的逃跑过程,这时部队的阵型全部被打散,人员一哄而散往往就会变成单方面的屠杀,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难逃这样的厄运。

但是打仗毕竟是一个玩命的事情,以致于到了后期基本上就是以平民当做肉盾先去送死的方式,来保留一些精锐的老兵。尤其是在明清,这种现象很多,李自成张献忠这些起义的农军为了保存自己的老兵,往往驱使老百姓打头阵,战斗力也就越来越渣。

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我的祖先留下了一些关于古代战争的文字记录,正好对题主提的这个问题,有些支言片语的记载,其中大体内容如下:

1,先秦时期,军阵前排士卒多为奴隶兵,倘若己方战胜,而奴隶兵没战死,那么奴隶就会获得释放,转而成为社会底层平民。倘若己方战败,而奴隶兵没战死,那么奴隶兵就会被俘,成为敌方的奴隶。

对于奴隶兵来说,充当军阵前排士卒,是个好机会。倘若战胜,将会改变命运。倘若战败,也就是接着当奴隶。倘若战死,就一了百了,奴隶人生,不值得留恋。

对于国家来说,奴隶死了,也就是死了个牲口。奴隶丢了,也就丢了个牲口。奴隶为国出力,打了胜仗,也就释放个奴隶,也许还能激发奴隶强烈的上进心。使得奴隶,以及得解放的奴隶,更努力的为国卖命。

2,自秦汉以来,朝廷有严格的户籍制,军阵前排的土卒,多为罪兵。

倘若己方获胜,罪兵可免罪。假如罪兵立了功,其家人也许会全部免罪。假如罪兵投敌,其家人会罪加一等,甚至罪兵的整个家族,都会被划入“贱籍”,会世代为奴。

南宋将领韩世忠的夫人,名为梁红玉。韩夫人就出自军人家族,韩夫人就因族人被定罪,而被贬为“营妓”。梁红玉幸得韩世忠将军看中,韩将军凭借军功,又用了不少钱,才为梁红玉成功的“赎身”。

3,在古代战争中,军队前排士兵私自后退、逃路:

①后排将士会立即将其诛杀。

②古代每支军队都有“督战队”,倘若士兵私自后退,或不遵将令,私自裹足不前,“督战队”必定以弓弩将其射杀。

③士兵的家人,甚至族人,将被治罪。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代的军阵前排士兵,虽知前排战死概率高,但是别无选择。正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富贵险中求”。

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军人,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军人平时训练就是挥汗如雨,艰苦卓绝。战时就能一马当先,个个冲杀在前。

军人,有着严明的军纪,军令如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军纪和营练,那就是乌合之众,是不足以驰骋疆场和攻防自如的。

因此,自古军人就是钢铁勇士,一声令下勇往直前。

吴起在王宫练兵,叫两个王妃带队,一声令下,王妃行动迟缓,没有冲杀在前,吴起就执行军规,刀起手落,两个王妃人头落地。看得国王心疼不已,众宫女胆战心惊。就这样,吴起才训练出一支人人冲锋向前的队伍。而正规军的训练更是严格的,才会造就出训练有素、威武雄壮的军队。

两军相遇勇者胜,冲锋令下赛猛虎。战场上就会千军万马战犹酣。战斗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人才会拼尽全力去争胜。

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会死,为何还甘愿站在第一排?不要说古代,任何時侯打仗,人也难说不死,战争总和牺牲相联,打仗伴随死亡而来,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人们并不盼望打仗,但面对疯子挑衅,战争犯人的侵略,谁又会心甘情愿受诛。凡有血性男儿,那个不是奋力反击,争个鱼活网破,我强敌死,前排后排有什么区别,前排倒下后排继续,至最后胜利。古代是这样,如今岂不也是?。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古代是冷兵器時代,杀伤有限,如今是热核武器关系一个民族生死。自1949年东方巨龙腾飞,我国周边战火就从未停止,从朝鲜战争到钓鱼岛,南海危机,美、日、澳、印等亡我之心不死,妄图寻衅滋事,而且也不只一次。面对固若金汤铜墙铁壁,虽碰得头破血流,但并不甘心,继续找死,我的也不得不面对。前方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后方有坚强各民族兄弟。可想而知,这几个小爬虫面对的是千万雄师,岂不是蝼蚁撼树,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敌人敢犯,必于还击,让这些东西有来无去,死无葬身之地。做为一个退役老兵,時刻听从祖国的召唤,心甘情愿站到第一排位置。

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为何明知道危险,还愿意当排头兵呢?原因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赏与罚。

关于古代的排头兵,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先登”。汉代人编纂的《释名》里说:

军行在前曰先登,登之向敌阵也。

意思很明确,先登就是走在队伍前列,最先面对敌方军阵的。

在古代战争中,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先登的确要面对更多的攻击,危险系数也是非常高的。不过在正规部队里,士兵们也是要经过严格训练,将领平时就会用纪律来约束他们,所以那些在最前方冲锋陷阵的人,也不会觉得有太多的难以接受。

《太公兵法》说:

致慈爱之心、立威武之战以卑其众,练其精鋭、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陈,连其什五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将也。

大概意思就是,平时要关爱士卒,但是也要严格训练,磨炼士气,通过什、伍编组,以相互约束,而且要有明确的军法以及赏罚办法,这样一来,士兵们便能做到勇敢冲锋陷阵,直取敌将,死都不回头。

先登虽然比较危险,但是呢,俗话说得好,富贵险中求,作为先登常常能够获得头功,因而得到更多的奖赏。《史记·货殖列传》里面说的很明白——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在古代,军功还可以成为升迁之路,历史上有不少名臣都是做过先登的。

比方说,西汉初年的名臣曹参,是继萧何之后西汉王朝的第二位丞相,听上去是个文臣吧?可是人家早年就跟随刘邦打天下,可谓身经百战,而且居然做过先登。《史记》记载说:攻爰戚及亢父,先登。就是说攻打爰戚亢父这俩城时,曹参做先登。

而刘邦手下的另一个猛人樊哙,做先登的事迹就更多了。《史记·樊哙列传》记载:

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从攻城阳,先登……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却敌先登,斩侯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东攻宛城,先登。

这位真可以说是做先登做上瘾了。。。

不过有的时候,排头兵也是被迫的。比方说,北宋末年,金人攻陷河北地区,而后在这里强征汉人丁壮当兵,号称“签军”,假如不应征,就要杀头,如同日本当年的做法。这些签军在金军中的地位很低,还要承担最危险的冲锋陷阵。《宋会要辑稿》记载:

金人自来多系驱虏河北等路军民,号为签军,所当先冲冒矢石,枉遭杀戮。

当这样的排头兵,前进是杀害自己的同胞,后退则要被女真人杀掉,真是生不如死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