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是自由调节吗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按照自由市场理论,市场自由调节,古代为何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如果鼓励工商业,从事农业的少了,粮食就会昂贵,不是会吸引更多的人回流农业自动平衡么?

答案:市场终究是有着部分趋利避害性,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往往需要尽最大可能维护疆域稳定和人口扩充。再加上封建王朝的本质和生产力落后,只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背景描述

但凡是涉及到古代问题,往往更多的需要参考当时的背景环境,以及当时所能够拥有的诸多外在和内在的发展先决条件。

  • 封建统治时期的特性

封建统治时期生产力落后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似乎一切与公众相关的事情,都需要人为参与。而比人为参与更惨的是,绝大多数土地以及绝大多数农民都只能靠天吃饭。

因为水利工程并不发达,有的时候人们根本没有办法梳理水渠,反而需要防患水灾和旱灾。再加上华夏土地之多之广,时不时的需要应个急备个灾。

  • 重农的特性

重农往往是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只不过在此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在封建王朝当中的身份和地位。

我们会发现,封建王朝的农民相比较而言,生活可能会落魄一些,家境也可能会平淡一些。但是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他们在社会上所受到的尊重和欢迎程度,要比某一些群体高得多。

  • 抑商的特性

抑商简而言之就是抑制商人的发展,尽管有些商人他们赚的钱非常多,而且在某个区域影响力非常大,甚至也经常做慈善事情。可是他们的身份地位似乎并不会搬上台面上来,而且他们自身也会有着某种自卑情绪。重农抑商的提起和发展

重农抑商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智慧巅峰所在,当然并不只有这一个巅峰。综合封建统治时期的发展来看,重农抑商的确起到了维护稳定性的作用,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重农抑商的初期模型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这句话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中,也能够看得出来,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大一统板块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而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延展和变化来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往之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意识到重农抑商的可贵性和重要性。

只不过提出理论依据并且切实可行,现今来看流传度最广的却是秦始皇。

商人和农民的命运实现第一次转折和逆转,是在一个人的变法时间段里面,这个人就是商鞅。

没错,他的变法不但让秦国成为了傲视天下的存在,也改变了整个秦国的格局,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改变了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封建统治格局和板块。

商鞅变法当中提到了两点,这两点在我们看来可能很难与重农抑商牵扯上联系,但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的话,就不难发现其中大有奥妙。

1.土地可以买卖。

2.生产谷物数量和质量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秦朝因为当时处于一个特殊阶段,既有内部忧患,也有外部战役,所以秦国的一举一动都需要万分小心。

而通过生产谷物的数量和质量来免除徭役,就足以见得商鞅对于农业的重视。大家不要觉得免除徭役是一个很小的奖赏,在秦朝尤其是修建长城,修建秦直路和大型工事的时候,十有八九是受苦受难,而且再也回不了家的。

之前一位史学家说:长城每一块城砖下面都有可能埋着一个尸骨,这并不是虚妄之谈,而是确实有可能存在的。

当然国家要想有一个大进展,就必须先付出大牺牲,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 重农抑商的最终状态

重农抑商先后经历了商周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明清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慢慢的形成了一整套的重农抑商理念和可执行的制度。

我们从商鞅变法之后开始讲起:

西汉时期,因为当时刚刚完成国家的一统,战乱刚刚结束,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汉高祖刘邦直接下令,对农民进行了很大的优惠。并且一巴掌把商人拍在死胡同里面,严令禁止任何一个商人通过任何关系去购买任何土地,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而在唐宋时期,国家普遍比较重视经济,尤其是在宋朝衍生了诸多经济大都市。所以在这个时候,对于商人并没有太多的抑制,可即便如此,也仅仅是承认商人的地位,并且通过政府与商人合作来获取利益罢了。当时绝大多数商人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改变,只不过商人的存在合法性和合理性有所提升。

明清时期,对于重视农抑商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地步,甚至影响了资本萌芽的进展。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比如闭关锁国,比如君主盲目自大,再比如封建统治者过重的集中自己的权力。而且这个时候的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无非就是倒买倒卖,并不能够提高国内的经济,也没有办法对社会作出贡献,往往是害了别人,肥了自己。所以官家和政府对于商人进行大肆的剥削,重农抑商也可以说在这个阶段达到了第二次顶峰。

重农抑商的运作和优势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有着外力推动,而一个事物能够发展演变数十年数百年,就说明外在大环境的确需要它。与此同时,一个事物能够发展数千年,就已经说明某个外在环境已经和这个事物有着剪不断的联系了。

  • 重农抑商的运作

重农抑商拥有了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有四大方面。

方面一:由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反复宣传,农业是国家的基本,商业是国家最低端的行业。这就相当于国家自动的把全国人口分成了369等,而排在最高档位的便是农民,排在最低档位的便是商人。

方面二:对土地进行严加看管,可以给农民,但不可以给商人。因为商人他们拥有更多的钱财,所以很容易出现土地兼并以及强买强卖的事件。自古以来,尤其是在封建统治的明朝和清朝对于土地兼并极为头疼。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的国家政策倾向于这一方面,他们更愿意把土地给穷人,而且是强制分配给穷人,至于富裕人家往往得不到土地或者只能得到规定约束下的很少的一小片土地。

方面三:限制人口的流动。这似乎和重农抑商没有多大的冲突和影响,但恰恰相反,因为商人最需要的便是流动性。我们可以以《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举例,比如和珅做茶叶生意的时候,往往需要把南方的茶叶运到北方来,为什么呢?第一有差价,第二南方某些地方的茶叶可能质量要好一些。而一旦把人口流动给限制住,商人就没有办法进行大区域大规模的运作,至于自己生意能否获利,则完全处于两个极端状况。

方面四:全方位、立体化的限制商人的发展。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各种历史记录或者各种民间野史当中都有过记载,比如不允许商人做官,不允许商人出门乘坐轿子,不允许商人出门的时候穿一些金丝衣服。除此之外,像商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带有歧视特色。

  • 重农抑商的优势

王朝几乎花费了大部分精力使劲的抑制商人扶持农民,这样做究竟有着怎样的好处呢?

最明显的好处便是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所有的百姓安居落业,他们每年都会种粮食,然后收粮食,收了粮食再种粮食,然后不断的繁衍子孙便是对自己王朝最大的贡献。

这一点主要是封建王朝的本质,以及当时处于冷兵器时代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局限所导致的,当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着自己的顾虑和考量。

除此之外只有源源不断的粮食才能供养更多的人,这些人在一起就会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当这个国家面对敌国进攻时,可以能够有效的反击,提高国家的荣誉和自尊心,保障自己的国民安全。

我们可以以汉武帝北伐的例子来看,汉武帝为什么能够源源不断的向北进攻,卫青和霍去病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的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汉武帝时期老百姓足够的多,老百姓种的粮食也足够的多,社会安定稳定,而这一切都是重农抑商带来的好处。

没错,这就是事实

可以说,从封建王朝的诞生开始就已经和重农抑商牵上了联系。

而从秦始皇开始,在之后的延续时间段里面就会发现重农抑商这样的政策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全面,而且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然任何一个制度都有着它的好处,也有着它的坏处,比如重农抑商使得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而且对于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限制作用。当重农抑商达到极限的时候,反而违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阻力作用。

但无论如何,重农抑商是古代最为重要的制度,重农抑商的存在对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起到了极大的好处和便利性。

市场不是自由调节吗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因为打仗需要大量粮草!

那时交通不便又不能进口粮食,所以必须得大力生产粮食才能供应国内需求及打仗所用!

市场不是自由调节吗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先讲讲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古代“重农抑商”的基本内涵,“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的最基本的思想,但“抑商”,并不是完全不准经商,而是抑制私人经商。古代从战国时起,就有“奖耕战”,“抑商贾”政策,秦汉以后的“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到宋元时期的“专卖”法乃至明清时的“海禁”,均是重农抑商的表现。并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政策也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历史。

那么,为什么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主张“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的思想?这是由当时的经济形态所决定的。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时期,都是以小农经济的方式进行生产,人们最为关键的是解决吃饭的问题,没饭吃就会要有动乱,因此也就决定了重农为立国之本。无论什么时候,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通俗地说就是“民以食为天”,民生方面“吃”是第一位的,一个国家粮食是否充裕,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所以好多古代政治家在改革时都会十分重视农业方面。商鞅变法在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时就有这样一条规定:粟帛生产得多的,就可以受到免除傜役的优待。

以上说到“抑商”并不是完全抑制经商,而是抑制私有商业。因为私有商业的行为,利益是最终目标。为了利益什么坏事都能做,它不同于公有商业,公有商业的行为,民生与社会的稳定是最终目标,并不计较利益方面的得失。所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稳定封建王朝的统治,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对私人商业采取限制的措施。这就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什么积极实行“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

中国到了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经济的侵入,出现了私人商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还是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毛主席明确指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工并举”的方针。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至于说到市场经济可以自由调配为什么古代还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问题,其实在前面的分析已经说到,由于当时的经济形态,如果实行市场调配,因为整个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都是私有制,不抑制私人商业,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私人资本集团,从而与国家统治集团形成对立阶层,干扰和影响封建王朝的政权稳定。

市场不是自由调节吗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古代皇权至上,贵族次之,都是以血统论社会地位的。封建制度不会允许商贾太肥,更不希望他们富可敌国。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尽可能去把控和垄断重要的商业流通渠道

市场不是自由调节吗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在古代,粮食是命根子,沒有粮食吃维持生命都困难,还有经商的能力吗?古代没有运力,只有自己生产才能话命,所以经商是次要的,主要还是农业。

市场不是自由调节吗古代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一、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2、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二、简介:

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 法律的内容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当“农本商末”观念被统治者信奉以后,作为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体现的抑商之法应运而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