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九族一事是真的吗?为什么?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这件事情八成就是朱元璋搞的鬼,只不过朱元璋既然说胡惟庸家里面有鬼,那就只能把所有的责任统统都推卸到胡惟庸的身上了,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井里面能喷酒反而把胡惟庸给诛九族了。
事件回顾这件事情的起因非常有趣,有趣的关键节点在于并不是朱元璋主动挑起的,而是胡惟庸主动挑起的。
在某一日朝廷上散朝之后胡惟庸留了下来,并且神神秘秘的告诉朱元璋,我家里面有一口井,能够喷出非常甜的酒来,希望皇帝能够赏光,有时间的时候到我家里面去坐一坐。
朱元璋自然也是非常稀奇,毕竟当皇帝当的久了,每日只是去做一些国家大事,久而久之也会觉得无聊,所以就答应了胡惟庸,第2天将会到他的家里面去做客,顺便品尝一下这个非常甜美的酒。
第二日皇帝的御用马车在皇宫当中还没有走出来的时候,突然之间来了一个小太监,小太监死活拉着朱元璋的马匹,就是不让他往前走,当朱元璋细细询问之下,小太监可能因为太过于惊吓,或者之前就已经遭受了毒打,反而说不出话来了,只能指向胡惟庸的家的方向,并且一直点头。
这一系列行为挺多让朱元璋生了疑,于是派遣锦衣卫前去调查,不调查不要紧,一查之下,在胡惟庸的家里面发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并且人员非常的多,他们都在有序不紊的操练起来,朱元璋这才明白自己被骗了,如果这个时候自己去胡惟庸家里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杀掉。
于是朱元璋灵机一动,直接命令大军和锦衣卫把胡惟庸给抓了起来,并且把他的家给抄了,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不说大家也能够明白一二,毕竟胡惟庸被抄家之后被诛杀了九族,与之有牵连的官员达到了数万人。
没错,这就是事实如果这个记录是真实的,那就意味着胡惟庸即将造反,可是当我查明了整个明朝与胡惟庸相关的历史记录,尤其是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的十大理由当中并没有找到谋反或者蓄意这几个字眼,反而找到了胡惟庸秉持朝政,拉拢大臣等这些字眼,换句话来说,这样的一个故事只能引申出两个结果:
第1个结果是这个整个历史记录完全是民间野史,没有任何可信性。
至于第二点则更加微妙,那就是朱元璋有意隐瞒了胡惟庸的谋反事件,为什么会有隐瞒呢?这是其中还涉及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胡惟庸究竟是怎样当上丞相的?以及朱元璋想要做什么?
当然如果把这样的一个罪名拿出来,胡惟庸必死无疑,可是胡惟庸的背后又不单单是他个人,甚至还包括李善长以及大量的一品官员和二品官员,如果胡惟庸这件事情做实了,那么在天子脚下做出这样的一个违法事件来,究竟又能够牵扯多少人,实在是无法知晓。
换句话来说,与胡惟庸相关的皇亲国戚是否又需要赶尽杀绝?以朱元璋的脾气秉性而言,这一切都是未知。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九族一事是真的吗?为什么?
云奇告变
明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上书朱元璋,说胡家旧宅里的一口陈年老井突然涌出香甜的醴泉,此乃大明之祥瑞,请皇帝前去观赏。朱元璋龙颜大悦,便带领众人前去观赏。当车队走到西华门的时候,忽然从路旁窜出一个人,拦在车前,阻止通行。此人任凭禁卫军拳打脚踢,甚至手臂被打断,也丝毫不退让。朱元璋心中感觉此人必有要事相告,于是就命卫士将此人押到了跟前。
经过询问,原来此人是西华门内史宦官云奇。但是云奇表明身份以后,便不再出声,只是一个劲向胡惟庸旧宅的方向看去。朱元璋不禁疑窦丛生,就登上高台,向胡惟庸旧宅方向望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但见胡惟庸旧宅亭台楼阁之间隐藏着大批身披铠甲、手持利刃的士兵。
朱元璋倒吸一口冷气,当即就拘捕了胡惟庸,至此,胡惟庸案发。
现在看来,“云奇告变”实在不合乎情理,也更富于戏剧性。试想,朱元璋生性多疑,久经政治磨砺,像“井出醴泉”这类的祥瑞之兆怎么会轻易相信。再者,此时大明天下初定,政务繁多,即使朱元璋真的相信胡家旧宅“井出醴泉”,也不大可能草率出行。那么,也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得通,那就是朱元璋想杀胡惟庸由来已久,所谓的“云奇告变”就是朱元璋自导自演,拘捕胡惟庸的借口。
那么,胡惟庸被杀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胡惟庸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君相之争君相之争才是胡惟庸被杀的最主要原因。自秦始皇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在不遗余力地在加强中央集权制,或者说在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条件就是处理皇权与相权之争。不管是汉武帝的内朝制还是汉光武帝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以及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无一例外在削弱相权,增强皇权。
胡惟庸早期因深受朱元璋宠信,骄恣渐显,在朝中有恃无恐,尤其在刘伯温死后,更是一手遮天。他不按正常上奏的途径行事,内宦外宦及各司上奏的文书,胡惟庸都先拿来自己翻阅。凡是对自己不利的,统统匿而不报,更是对这些人进行政迫害;而对自己有利的,胡惟庸则不遗余力地进行提拔。
于是乎,那些急着想升官的官员和那些丢官的官员纷纷向胡惟庸靠拢,争相向其献媚,并以重金贿赂于他。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势如日中天,恩威震主,对朱元璋的皇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朱元璋对此十分不安,他的脑海中就萌发了“弃中书省、废丞相”的念头。不过,丞相一职延续了一千多年,废除绝非一朝一夕。朱元璋此时能做的,就是冷眼旁观,“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朱元璋需要一个合适机会,一个合适理由除掉胡惟庸。
随着胡惟庸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愈发狂妄自大。胡惟庸的儿子骑着马在闹市奔行,却从马上摔了下去。恰好此时,路过一辆马车,就把他压死了。胡惟庸见自己的儿子惨死街头,勃然大怒,没有向朱元璋禀告,就私自将驾马车的车夫杀死了。其实,如果胡惟庸如实向朱元璋禀告,朱元璋也会卖胡惟庸一个面子,将车夫杀死为胡惟庸的儿子抵命。而胡惟庸私自行为,就惹恼一朱元璋。胡惟庸见此不妙,就提出用金帛作为赔偿,也被朱元璋驳回。至此,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权和胡惟庸所代表的相权正式开始交锋。
朱元璋的恼怒加剧了胡惟庸的恐惧。于是,胡惟庸就和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密谋造反,暗地里通知各方追随他的武臣和同党。此时,日本贡使私见胡惟庸,说他们可以派来精兵千人,藏于胡宅。胡惟庸只需要诱导朱元璋前来,到时候,日本精兵就与胡府力士一齐捉住朱元璋。
恰好此时,占城国派使节进京朝贡,胡惟庸私扣使节并且没有把此事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在朝廷上公开审讯此事。但胡惟庸和汪广洋没有主动承担责任,而把责任推给了礼部,而礼部内部又互相推诿责任。朱元璋一怒之下,当场下令拘捕了跟此事有关的大臣,而胡惟庸和汪广洋暂时没有受到斥责。
不久,中丞涂节叛变胡惟庸,向朱元璋密报,说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朱元璋觉得汪广洋应该清楚此事的缘由,就把汪广洋叫来问话。然而,汪广洋矢口否认。朱元璋就以汪广洋结党朋欺,不久就将汪广洋处死了。随着汪广洋身死,中丞涂节害怕他们密谋刺杀朱元璋的阴谋败露,向朱元璋奏发了他们的谋逆之事。朱元璋见废除丞相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亲自审问,称胡惟庸有谋反举动,下令拘捕胡惟庸等人,并将其诛杀。至此,胡惟庸正式案发。胡惟庸案先后涉及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堪称洪武第一大案。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九族一事是真的吗?为什么?
井真的能喷出来美酒吗?
怎么可能!
这天,朱元璋接到了一份奏报,这是丞相胡惟庸写的,大意是他家有一口井,这两天非常奇怪,居然喷出了甘冽的美酒来。
朱元璋看了奏报之后,感到非常惊讶,此乃祥瑞之兆啊,寡人要亲自体验一番。
朱元璋銮驾来到了西华门,这时候,突然闪出来一个小太监,挡在了车马面前,死死地拉着缰绳,口中大喊大叫:“皇上,不要在往前走,危险,危险。”
冲撞銮驾乃死罪,卫士们纷纷冲了过来,对小太监一阵暴揍,小太监眼看着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卫士们这才停手。
朱元璋下了车架,质问道:“你为何冲撞銮驾?”小太监气若游丝,用手指了指胡惟庸家的方向,摇了摇头。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调转车头,起驾回宫。到了宫中,朱元璋赶忙爬到了皇宫的最高处,用望远镜朝着胡惟庸家的方向看去,好家伙,刀枪林立,全副武装,黑压压的一片,这是要谋害寡人啊!
朱元璋惊出了冷汗,当即下令捉拿胡惟庸。捉到胡惟庸之后,二话没说就处决了他!
这件事明明白白地记载于《明太祖实录》里面,然而此事疑点重重,令人大呼不解。其一,小太监去哪儿了?小太监阻拦了车架之后,自此不知所踪,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按理说,他救了朱元璋一命,怎么着也得提拔重用一下吧!
其二,小太监为何不提前预警?小太监住西华门附近,对胡惟庸谋反早已察觉,既然如此,为何不提前几天告发呢?偏偏等到迫在眉睫,才阻拦车架呢?假如卫士一刀杀了他,这不坏了大事了吗?
其三,处死胡惟庸为何如此匆促?既然抓到了胡惟庸,应该好好审讯一番,看看有没有同党,或者幕后大佬,未经审训就匆促处死犯人,实在不合常理。
其四,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早在四天之前,大臣涂节控告胡惟庸“谋反”,看来,朱元璋早在四天前就已知晓胡惟庸要“谋反”,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练胆吗?
其五,既然胡惟庸家刀枪林立,为何朱元璋不费一兵一卒就捉住了胡惟庸,为何未遭遇抵抗?
可见,此事根本经不起推敲,看来整件事就是朱元璋编的“故事”,目的只有一个,杀了胡惟庸。
胡惟庸死后,案情不断发酵,前后株连长达十余年,有三万多人遇害,成为了明朝初年第一谜案。
朱元璋为何要杀胡惟庸呢?因为朱元璋要废除丞相制度。自古以来,相权和君权是一对矛盾体,朱元璋做了皇帝以来,时时刻刻感受到相权的压力和威胁。这个国家,不是自己一个人说话管使,有时候丞相反倒比自己说话还要好使,这让朱元璋十分不爽。
朱元璋害怕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新上演一遍,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压制相权,可是每次都失败了!
朱元璋前后杀了四个丞相。
第一个被杀的丞相是杨宪,第二个李善长因为功勋卓著,朱元璋暂且饶了他的命,不过最后也处死了他,当然这是后话了!第三个被杀的丞相是汪广洋,第四个就是胡惟庸了!
朱元璋眼见杀一个两个丞相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索性在杀了胡惟庸之后,下令废除了丞相制度。
胡惟庸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九族一事是真的吗?为什么?
不奇怪啊!
胡惟庸家的井不光能喷酒,他老家的井里还能长出竹笋来呢。不光这个,胡惟庸老爹,祖父,曾祖的坟头每天晚上还放光呢!
《明史》里,胡惟庸这次死了,因为朱元璋半道上被一个叫云奇的给拦了回来,
老朱爬上城楼往胡惟庸家里一看(用望远镜看的?),那真是刀枪林立,兵甲如云,
老朱立时汗如雨下暴跳如雷,胡惟庸这次还不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别急!
《明史》还记载:
胡惟庸儿子出车祸死了,他把车夫杀了,老朱让他偿命,胡惟庸不愿意,想造反,
胡党关键人物之三涂节撑不住了,告发了胡惟庸,这是,胡惟庸又死一次?
这两次,都够胡惟庸被拉出去砍头五分钟的。
不觉得前后矛盾吗?除非是《明史》的记载一真一假,或两者都假,不可能两者都是真的,因为只有一个胡惟庸啊?!不可能死两次啊!(意据: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工作狂皇帝模范人物:朱元璋,爱新觉罗·胤禛一言以蔽之,这事不复杂。皇帝想加强集权了,要去掉宰相这个职位了。
封建王朝的皇帝们,哪个不想家天下,自己说了算啊。
比跟一帮文臣斗更苦恼的是跟有首领有组织的一帮文臣斗!
但是,只有真正的工作狂朱元璋和雍正是真心想并且能军政庶务一把抓。
所以,朱元璋从废掉胡惟庸之后,就告诉子孙,谁提出再设宰相,死去!
三十一年如一日的天天批从六部递上来的奏折啊。
可惜,也就朱元璋的身体好,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就走样了,
朱老四身体不好啊,长期在北方生活,到了南京腿就不舒服。
所以就设内阁,设内阁大学士,帮着自己处理政务,这不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吗?
话说,没有内阁三杨的帮忙,他的胖儿子和壮孙子,还真不好说能把大明朝维持的有多好。
至于雍正,
从他爷爷顺治时候起,就设南书房,来分八王议政会议的权力。但效果不好。
到他手里,借着西北战事,设立军机处,彻底的把议政会议的影响削弱了。
军机大臣们管着干啥?跪录皇帝旨意!
自此,封建王朝皇帝集权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
但是也就是雍正吧,十三年如一日,勤勤恳恳。
到了乾隆,张廷玉不是也做大了?又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所以,胡惟庸家的井喷了酒,老家的井长了竹笋。后来还查出胡惟庸向北则勾结元朝,向元朝称臣,
向东则勾结倭寇,让倭寇进贡的使团暗藏四百刺客。
让胡惟庸党案缠缠绵绵的扯了十三年之久,死了三万人之多。
无他,都是根据封建皇帝的需要编造出的理由而已。
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九族一事是真的吗?为什么?
朱元璋算是被骂的最惨的皇帝之一了,不过黑他的段子往往经不起推敲。
比如说“火烧庆功楼”,朱元璋就成了邪恶大Boss,把手底下人全部骗到一起喝酒,然后一把火烧死他们;比如说朱元璋听说徐达病了,于是送了蒸鹅过去,让徐达病发而死……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朱元璋心狠手辣,得了天下就要杀光功臣。
这个关于胡惟庸的段子,同样戏剧性很强。
说是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对朱元璋说,自己的老宅旧井里,竟然涌出了美酒,这是祥瑞,于是邀请朱元璋去看看。朱元璋很高兴啊,于是就出发了。谁知道刚走到西华门,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忽然拉住马缰绳,不让朱元璋继续走,还着急的用手指向胡惟庸家。
朱元璋觉得奇怪,于是就回宫了。登上城楼一看,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藏了很多的士兵。于是,朱元璋怒了,当天就砍了胡惟庸,后来又牵连了三万多人,这就是著名的胡惟庸案。
实际上,史籍记载的明初事件,矛盾非常多,这与当时的政局不稳有很大关系。(胡惟庸)
这个水井喷酒的故事,一听就是编出来的段子,不可相信。比如胡惟庸若是真的想干掉朱元璋,还会让藏好的士兵到处乱跑,导致尘土飞扬?这院子都多久没打扫了……
当然,明代史学家和现代学者基本上都认为,胡惟庸谋反仅仅是借口,朱元璋的目的是收回“相权”。
关于胡惟庸案的专业分析已经很多了,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其实可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一下他的“黑化”。
朱元璋出身贫寒,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能一步一步坐上龙椅,可不是演义小说里,潇洒的喊几句口号就行的。在打下天下之前,手底下这帮子人都是称兄道弟的贴心人,朱元璋一定经常搞个聚餐,大家一起掏心窝子大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好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你看刘备当年被曹老板追的四处跑时,还差点把儿子都摔死了。这些其实不是虚伪,大业未成的时候,要是不和兄弟们贴心贴肺,肯定会把自己玩死。
但是,当了皇帝之后,该怎么对待这帮子兄弟呢?前一天还搂搂抱抱,喝完酒一个炕上睡觉的,现在见了面都要磕头了,谁也不习惯。朱元璋就害怕这个“不习惯”,因为之前还喊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兄弟们以后会不会接着喊?
就算是这些人值得信任,那自己死了呢?老朱家的子孙后代,能不能压得住这帮子老臣?
所以,明初的不少冤案,都是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考虑,加强皇权。因为他担心,自己一个放牛娃都能坐上龙椅,为天下做了“表率”,太危险了。
不是人心易变,也不是朱元璋“黑化”,是人心向来都如此,处境不同表现不同罢了。
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九族一事是真的吗?为什么?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向朱元璋报告说他家的井里喷出了美酒,请朱元璋前来欣赏这一奇景。
在朱元璋的车驾走到半路时,突然有个叫云奇的太监冲了出来,死命地拦住朱元璋,不让他继续走,在被锦衣卫打个半死后,那云奇还是不肯离开,只是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府邸,然后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事态严重,所以登上了城墙,发现胡惟庸家里隐隐有刀兵之声,派人前去查看后,回报说胡家暗藏军队,图谋不轨。朱元璋于是下令锦衣卫立刻捉拿胡惟庸,当天就立刻处死了,灭九族。
此事出于《通纪》,不过按照这样的说法,那朱元璋在捉捕胡惟庸后,为什么立马就把他杀了,而不是慢慢审,看背后还有什么人吗?再者,朱元璋给胡惟庸定的罪名中并没有谋反的说法,而是“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放着人人皆知的“谋反”不说,却扯了一大堆有的没的,这又是什么情况?所以此事大抵也野史一类,看看就行了。
既然如此,胡惟庸为何被杀?曾任朱元璋帐前黄旗先锋的俞本,他写过一本叫《纪事录》的书,详细地说明了胡惟庸被杀时的场景:“是年,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陈宁,擅权坏法,俱伏诛于玄津桥,掘坑丈余,埋其尸,次日复出之,支解于市,纵犬食之。录其家资,以妻子分配军士,子弟悉斩之”。
杀了还不解气,还要把尸体挖出来喂狗,朱元璋为什么对重臣胡惟庸这么狠呢?这其实是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和刘伯温开过一个会议,要选出丞相的人选,最后决定由徐达、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四人分任左右丞相和左右丞。几年之间,徐达解职,专门负责军事、李善长退休、杨宪被杀、接任的汪广洋唯唯诺诺,胡惟庸已经是名义上的丞相,实际上的一人之下了。
而且胡惟庸此人也有点像朱元璋,聪明有能力之余,又刻薄阴鹜,传说刘伯温就是被他害死的,就因为他说过胡惟庸一句“坏话”。史称胡惟庸此人“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一个独断专行的丞相,遇到同样独断专行的皇帝,这两方的冲突,只能以其中一方万劫不复而告终。更可怕的是,胡惟庸结党营私,和退休的李善长、领兵的吉安侯陆仲亭、平凉侯费聚等都有往来。对朱元璋来说,即使文官势力再庞大也不需要担心,杀了就行了,反正读书人天下有的是,可要是这文官中再渗进几个领兵的将领,那就可怕多了。
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朱元璋,对武将的顾忌比任何人都要严重,只是因为当时大明王朝还不是很稳固,所以他没有去处理那些日益骄奢的武将。事实上,在懿文太子朱标死前,朱元璋对武将是很好的,因为他确信朱标可以制住他们,而朱标也确实有这个能力,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发疯似地铲除武将,也是因为帝国未来的接班人朱允炆年仅十六岁,他没有能力和威望去压制住那班功臣宿将,只好把他们全部杀了。
胡惟庸被杀的时候,朱标也还活着,朱元璋决定放武将一马,只处理胡惟庸,反正把领头的杀了,底下那些人也就成不了气候。所以朱元璋要杀胡惟庸,不是因为他在府中埋伏甲兵啥的,而是因为胡惟庸太过专权了,还把手触及到了军权方面,这是朱元璋的底线,谁碰谁死。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