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在古代,皇帝驾崩了,太子听到消息后,心情如何?

在历经数千年的封建帝国统治时间段内,真正能够做到皇权与皇太子权力,完美交接的只有一位皇帝那就是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标。

朱元璋在位期间就曾经对大臣们说过,你们现在尽心尽力的辅佐我,将来我死了之后,你们也要尽心尽力的辅佐我的儿子朱标。除了朱元璋之外,绝大多数新上任的皇帝与之前的老皇帝之间的权力交接,都充满了胆战心惊。

权利的争夺从表面上来看,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家孩子来继承自己的遗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哪怕时至今日,依然有数不清的权力继承,比如说没有上市的大企业或者大公司,会将自己所有的企业和钱财交给自己的孩子来打理。

可是皇帝以及皇帝所拥有的种种权利,与所有的企业都有很大的差距,因为皇帝所拥有的权力是整个封建帝王当中最为集中,最为顶端的权力,这样的权力进行交接,有着无数人为之眼红,也有着无数人为之揣测不安。

所以在面对如此大权力的诱惑之下,很少有皇子或者太子能够坚持,也很少有能够推三阻四,不去享受皇权的人。当看到自己的老爸死去,在这些皇子们心中,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短时间之内拥有自己老爸完全对等的权利,以及如何短时间之内拉拢属于自己的大臣,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深处在深宫大院,却往往没有自己的权力,所做的一切都不能随意,反而要处处提防着别人。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皇帝去世之后,即将上位的皇太子痛哭流涕,辗转反侧,往往会做一些令人发指的事情。

比如三国时曹操死去的时候,他的儿子曹丕就曾经哭出了花样,可是在眨眼之间,曹丕就已经完成了皇帝的继任典礼,并且短时间之内就已经统领了整个曹魏。

帝国之间很少有感情的流露,也很少有情感的延续,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给所有的大臣一个交代,给所有的子民一个怀念罢了。

如果用现在的流行话语来讲,那叫做摆拍。

所以当我们去回顾历史的时候,可以想得到,当皇太子在面临自己父亲去世的时候,内心有着对于权力极大的控制欲,满怀惊喜,可是却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做出悲痛的样子。

这种极其矛盾的表现,诸多皇太子显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不拿一个影帝实在是说不过去。

一直很好奇,在古代,皇帝驾崩了,太子听到消息后,心情如何?

皇帝与太子,相互依存又彼此矛盾,如同一块硬币的一体两面。储君的权威与合法性来源于皇帝,皇帝的延续又需要储君接班。

历史上,太子是一个十分尴尬又危险的职位。太子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就会风头上盖过皇帝,日月不明。一旦太子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会出手打压。

太子能力太差,老皇帝又担心不能托付千斤重担,搞不好就换人。

当太子,要时刻处理好君与储君的关系、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做太子的人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只有等到皇帝去世了,自己才能上位。有些人当太子,没等到父亲去世,结果自己先行一步了,比如朱标。

皇帝驾崩,太子的感觉是相当复杂的。

不管心里怎么想,台面上一定要无比悲伤,泪流满面,如丧考妣。

在古代中国,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行,考察一个人,首先就看这个人对父母孝顺与否。皇帝是太子的君也是太子的父亲,君父去世,太子要表现自己的孝,眼泪与悲伤的表情就是给别人看到孝。

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大臣以及子民学习的榜样,必须以身作则地尽孝道。

如释重负

皇子在当上太子的那一天,心里想着就是能够名正言顺地上位。在太子位置上,能够一直熬到皇帝去世,尤其是面对康熙、乾隆那样的长寿帝王,当中必定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煎熬,每天四平八稳,已经磨平了所有的菱角。当一天储君,头顶就有泰山压着,如坐针毡。

有些太子,时间久了,就难免有种被压抑的感觉,如胤礽就曾经发牢骚“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结果两立两废,最后没能转正。胤礽没有看到今天的世界,他要看到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当了七十年太子,他的心理就平衡了。

太子盼星星、盼月亮,等着登基,如今皇帝去世,自己好不容易熬出头,终于可以不受皇帝约束了,心理自然很开心,有种“漫卷诗书喜欲狂”之感。乾隆去世,嘉庆完全放飞自我,心理不高兴才怪呢。

心理悲伤,表面也悲伤

有些太子,与皇帝的感情比较深,从小受到的父爱比较多。当皇帝去世后,太子作为儿子,心里还是会悲伤的,比如李治。

还有一类人,本来不是太子,结果误打误撞成了太子,老皇帝不仅是君父,也是自己的恩人。比如汉武帝,本来太子是刘荣的,结果自己捡了个便宜,当汉景帝去世的时候,汉武帝就很怀念父亲。

有一类人的太子之位,完全是自己巧取豪夺得来的。比如李世民,他与李渊的关系就十分微妙,玄武门事件后,如果李渊不退位,后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杨广,野史中,杨坚就是被他咔嚓的。像这类太子,心里巴不得皇帝早点归天,即使不归天,也要被迫接受自己表演的孝顺。

一直很好奇,在古代,皇帝驾崩了,太子听到消息后,心情如何?

这个要看皇帝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的。

一般来说,皇帝的寿命都不是太长,太子当一段时间就可以扶正了。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双方交接最为顺畅,太子对皇帝的感情最为纯真的时候。这个时候,立太子的恩情犹在,父子亲情不绝,太子往往会发自内心的悲痛欲绝,与此同时对自己即将登上的皇位,又有些许忐忑。

但是如果太子运气不好,遇到了唐玄宗、康熙、乾隆这样的长寿皇帝,这个太子当的可谓是战战兢兢。比如说,康熙皇帝为什么两次废掉自己的太子胤礽?

因为太子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一方面自己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爹,自己被压的喘不过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自己弟弟们的明枪暗箭,防不胜防啊。所以后来实在忍不住,还私下里对人抱怨:古往今来,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类似的,嘉庆皇帝也是战战兢兢多年,甚至于当上皇帝之后,还是要受到太上皇乾隆的压制。

这种情况下,当老皇帝驾崩之后,新皇帝在伤心之余,恐怕也是会长处一口气吧。

而当皇帝本身的驾崩是由太子造成的话,比如隋炀帝,后梁废帝这种杀父继位的,那就不能指望太子有什么悲戚之情了。

一直很好奇,在古代,皇帝驾崩了,太子听到消息后,心情如何?

#原创#

表面哀伤

捶胸顿足

内心窃喜

熬了多年

终登大位

乌云散尽太阳艳

春风吹佛花朵鲜

丑小鸭化成亮天鹅

故,演好哀伤戏

欣喜坐江山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一直很好奇,在古代,皇帝驾崩了,太子听到消息后,心情如何?

皇上驾崩,是封建时代的大事,古代以孝治天下,作为皇帝的儿子,如果不表现出悲痛难以自抑的状态,会对自身的统治不利,尤其是有野心勃勃的亲王觊觎帝位时。

皇位虽然尊崇无比,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是皇室家族的利益代言人。皇帝行驶权力,必然要有所依赖,皇室家族是其最大的本钱。历史上,有一些帝王不按常理出牌,比如晋文公大封六卿而弱公室,最终三家分晋,比如曹魏猜忌宗室而放逐边远,中央有变无人施以援手。所以,皇室家族是其皇位最大的权力来源,是确切无疑的。

皇室家族最大的政治需求是稳定,因此给皇位继承制度制定了严密的方法,如嫡长子继承制。皇室家族如果出了一个不孝顺的人,以至于引发众怒,皇太后可以以懿旨来否定皇帝的合法继承权。

所以,皇太子在皇帝驾崩后,肯定是扶着灵柩,在哀伤无比的状态中继位的。

但如果要问到太子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可能就比较丰富了。古代社会,皇权唯我独尊,太子作为一国储君的位置,实际上非常尴尬。

如果太子过于勤政,形成自己的执政班底,为将来继位做准备,皇帝会认为太子迫不及待,难道意欲谋反?

如果太子谨小慎微,事事请示汇报,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皇帝会认为太子如此庸懦,殊不类朕,难道看走眼,立错了太子?

所以,太子在东宫的日子,很是煎熬,尺寸拿捏很不容易做到恰到好处,多年如屡薄冰,战战兢兢。如果再有几个兄弟煽风点火,那么太子的日子就更为难熬了。

因此,皇帝驾崩,对于太子就是在东宫中刑满释放,心中肯定欢喜异常。

至于平常百姓家所说的骨肉亲情,在皇家父子之间,虽然也有情感真挚的,比如南朝梁武帝的昭明太子,还有朱元璋的懿文太子,皇帝都对太子表达了殷切的期盼之情。但是更多的还是像明光宗这样的,继位后放纵声色,一个月就暴亡。长久压抑下的突然释放,能说明光宗的悲恸之情是真的吗?

一直很好奇,在古代,皇帝驾崩了,太子听到消息后,心情如何?

首先要明白“太子”是什么身份?用书面用语解释太子就是现任皇帝已经指定继承皇位的儿子,也就是储君,说成大白话,太子就是预备役的皇帝,只要现任皇帝一蹬腿,立马就可以荣登大位,成为一国之君,皇帝的大龙椅及整个皇宫办公室就全是太子的了。

但对于不同的人,听说老皇帝挂掉,作为太子是有所差别的,咱下面罗列几种情况。

第一种,掩饰不住喜悦型。

比如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丕,据说,在其目睹老子曹操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旁人看到曹丕竟然没有什么悲伤之色,竟然还有几分喜悦。于是有人就开始担心了,这新皇帝不靠谱啊,竟然这么轻浮,当政后肯定的是声色犬马,弄不好这江山要败在他的手上了。

第二种,卖力表演型。

有的太子在其父去世后,在葬礼上人窜下跳,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伤心,难过,痛不欲生,其实都是在表演,让其他人看到,这样好留一个孝子的名声,正如民间那句谚语似的:生前不孝,死后乱叫!等自己顺利当上皇帝后,便会把这些孝道统统抛在脑后,自己在后宫夜夜笙歌。

第三种,真情流露型。

这种的皇子清代的胤禛算是一个,康熙死后他意外的得知自己成为了下一任皇帝,于是他在朝堂上说,父亲把这个位置给我,也等于是把这千斤的重担交付给我,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事实上,雍正皇帝胤禛13年如一日,每年就休息一天(生日那天),活活的把自己累死在了皇帝的岗位了,换来了大清百年的繁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