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今年农历7月立秋有什么说法吗?

今年的7月十分不寻常!

全国各地高温,杭州的夏天更是达到42°!你想想,这样的气候从前有过吗?哪怕是找来一个百岁老人询问,他恐怕也会说“闻所未闻”!

而农业,又是几乎可以说”靠天吃饭“的!别说现在科技发达,有了大棚改进,更广泛的领悟,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就是说的不同气候对于农业的影响!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如果是6月就立秋了,那么耕牛要赶紧劳作,不得休息,但如果是7月(注意,这里的历法都是指农历!),那么就可以不紧不慢的,不用太慌张!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的意思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为立秋。但是立秋不代表秋天到了,只能说天地阳气渐稀,阴更浓。谷子麦子也开始趋向成熟了!如果要不懂农历和节气的人很快适应阴阳的说法,是不太可能的,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不科学!

科学,其实是在发展的。

《管子》提过一句话:秋者阴气始下,则万物收。说的就是秋天阳消阴长,万物也将到达收获的季节。

看到了么?是阴起时万物收,而万物都土里冒出芽来,也都是在黑暗中不见天日的。生命是从绝境处迸发,是在黑暗中萌芽。这就是天地的道理!

二十四节气很有意思,如果你没有深入研究,会觉得这不过是故人瞎猫碰上死耗子。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游泳,他游泳大多是在海边,有一天他去游泳,突然发现海水凉了,可明明前一天他才游泳过!这个朋友每天都去游泳,为什么海水在某一天突然就凉了呢?朋友查看节气才发现,那一天恰好是带着“秋”字的一个节气。而节气里的解释是,这一天后天会越来越凉了。

这位朋友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你说他没有学历?没有学识?恐怕都算不上。毕竟能考上清华还算是有一些能力的。但他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领悟了节气的道理。这个时候他才不敢小觑中华文化!

还有个朋友喜欢旅行,她有一年骑着摩托车环游海南岛。去过海南的旅游者应该知道,海南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都有的地方。海南有一个叫分界洲岛的地方,位于陵水,那边有一条线是分界线,一边是热带,一边是亚热带。

朋友记得很清楚,当她骑着摩托越过那条线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就凉快了,她还以为是错觉,但当她回去到分界线的另一边,气候一下子就又热了!

你说这在没有科学界定的时候,是怎么解释的?

所有的科学,不过在诠叙自然的奥秘。自然先于科学存在,所以,我们要敬畏自然。每一颗稻谷的生成,都孕育了自然的奥秘,每一朵花开,都是岁月的声音。

宗教告诉我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虽然现在农民已经成为许多都市白领看不起的职业,但是农民才是与这大地蓝天最接近的人。

农民感悟到的节气,比普通人学到的知识更悠远。

在我们注重气候的时候,如果能多尊重一下节气的存在,或许就会少许多的大惊小怪。

中华文化的奥妙,节气只是其一,就已经让人如此钦佩。怪不得很多西方人都在研究东方智慧。

我遇到过一个环游世界的背包客,他走了几十个国家,最后却在中国留下,学习太极和武术。也许,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东西,却是他人的深不可测。

节气,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不认识甚至不在意,我们记住的只是几月几日,感叹的也是晴霜雨雪的天气,但在气候表象之外,是古人早就为子子孙孙总结好的智慧。那份规律,几千年来,何曾有过大变动?

这最了不起最不应该被忘却的地方,却是年轻人不曾涉足的角落,实在是可惜!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今年农历7月立秋有什么说法吗?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这是一句农事谚语,按照我们山东省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是对农村地区秋收和收种与天气变化的对应,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这里说的“6月”和“7月”,应当是指农历的“六月”和“七月”。

对于“立秋”节气的时间,在“廿四节气歌”中早有说明,“上半年6、21,下半年8、23,最多不差一两天”。所以,“立秋”节气都是在每年8月8日左右,今年的立秋则是在8月7日。对于农历来说,多数年份都是在六月底,有时是七月初,而今年就是七月初十立秋。

“6月立秋赶死牛”,是指这年的立秋来得比较早,相对往年来说,气温下降较快,这样一来,就得抓紧时间抢收抢种。像我们村这里,秋季作物主要是玉米,还有少量的地瓜、花生和小米等。前头抢收,后面就要抓紧时间耕地整畦,播种小麦。又因为气温下降较快,稍微晚一点,就影响小麦的出芽生长和分蘖,造成来年小麦减产。过去种地没有农业机械设备,只能靠人拉牛耕,所以才有“赶死牛”(意同累死牛)一说。

“7月立秋慢悠悠”,它的意思正好与“6月立秋赶死牛”相反。意思是气温下降缓慢,冬天来得晚一些,秋收秋种时间充裕,不必过度劳累,适当“慢悠悠”也可。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今年农历7月立秋有什么说法吗?

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慢悠。这句话是华南地区农耕谚语,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夹在立秋前后,有一个双抢季节,意思是指一年种两季水稻的地方。农历六月和七月便是割禾插田最繁忙的月份,天气最炎热的月份,农民最辛苦的月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所说的就是双抢季节。

六月立秋赶死牛。意思是指季节时间紧迫,在农历六月份一定要把成熟的稻谷收割回家晒干,接着犁田耙田插秧下一季。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集体劳动,大人们白天割禾,将近傍晚五点就出发赶牛犁田,做到七点半收工。明天凌晨四点半,又出发赶牛耙田,做到上午八点半收工,只有这样,才避免太阳暴晒。大忙时候,每天都很忙,又要晒谷又要担大粪淋秧苗,过去没有先进的现代机器,耙田犁地全靠牛力。

七月立秋慢慢悠。这句话意思是指如果七月立秋,双抢季节就有充足的时间,赶牛犁田耙田只需早上完成,不用晚上再干。晚稻插田,立秋前十日,立秋后十日,天上神仙再赠送十日。如果立秋后超过二十日,不必要再插田了,农时已过,这是世代相传的农耕知识。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今年农历7月立秋有什么说法吗?

立秋是我国24节气的第13个节气,是秋天的第1个节气。立秋到来并不意味着暑去凉来,像今年立秋还在中伏,天气还是异常炎热的。

“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是什么意思?今年立秋有什么说法?

这句谚语是南方的农村谚语,对于北方来说还是不适应的。

“6月”和“7月”分别指的是农历的6月和7月。在我国古代使用的是老祖宗研制的农历法,并非是西方的公历,而是按照月亮绕着地球运转的规律制定的。所以在古代提及的时间都是指的农历。

“赶死牛”指的是累死牛的现象,也就是使劲地赶牛,让牛跑得快耕地快。牛作为过去一种耕地的主要劳动力,因为过去耕地就要靠牛,没有现在的机械化。

“慢悠悠”指的是不紧不慢,不用特别的着急,也就是做事情时间不紧,有宽裕的时间。在这里指的是农事不用特别的忙,不用去抢收抢种。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农历六月立秋,农民要抢收抢种,为了抢时间不得补,使劲地赶牛,甚至把牛都累死了,寓意非常的繁忙。7月立秋,农民有的时间是种植,也就不用在抢收抢种的,因为前后时间拖得长。

什么节气有什么农事,种植什么庄稼收获什么庄稼,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比如莽撞前后要收获小麦油菜籽等越冬的作物,同时要抓紧时间种植秋季农作物,比如花生,红薯,大豆等等。

立秋前后也是有很多农作物种植的,只是对于南方实行的二季稻。也就是找到收获了,又开始在种植秋季稻,也就到年底再收获。立秋前10天,立秋后10天,神仙再让10天,也就是立秋后20天内必须种植完,否则的话就白种一场。所以这个时间要抢收抢种。对于北方来说,就不存在这么忙了,因为北方到了立秋以后,只种植农作物为小麦,不用那么抢时间,时间是充足的。

立秋早了说明时间少了,毕竟立秋以后天气就变凉了,也就到了收获的季节。尽管立秋时间早,感觉的应该是可以推迟种植的时间,但是季节不等人。立秋节气到了,太阳就已经到了赤道附近,紧接着太阳就离开了北半球,这样天气会慢慢地变凉,似乎感觉的头一天非常炎热,第2天有可能冻人。这就是季节变换的道理。

今年立秋为8月7日,农历7月10日20点。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立秋的时间较晚,因此被称之为晚立秋。立秋一般是每年的8月7日至8日,阳历时间是比较固定的,阴历时间有差距的,一般是在6月底或者7月初立秋。

“春要早打,秋要晚立。”意思是说立春来的越早越好,这说明了气温回升的早,利于农作物的发芽生长。对于立秋节气来说,来得越晚越好,这样农作物有足够的生长周期,有足够的光合作用,能够使得农作物获得丰收。

所以今年立秋比往年要晚是一个好的事情,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有足够的时间,能够保证足够的光合作用,能够使得淀粉和糖粉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当然对于南方二季稻的种植要足够的时间,农民不用忙着去抢收抢种。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今年农历7月立秋有什么说法吗?

“立秋”节气在农历六月或七月是历法计算程序,是自然规律,与什么“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的说法,其之间关联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立秋”节气是地球轨道运转到太阳黄经面135°,具体日期是8月7-8日,农历则不同,有时在六月下半月,有时在七月份。

为什么农历日期不能确定呢?这其中是农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约11天,农历为了与阳历同步,农历就用闰月的模式与阳历相互携手并行。

这农历闰月是19年置7闰,天文台与历法计算专家共同观点:逢(甲子纳音)木年不闰;闰月当月只有一个节气(逢月中十五);闰月必须是月小,只有29天。

既如此,按规律约束,这闰月设置在农历四、五月居多,其次是闰二月、三月、六月、七月;闰八月、九月是30-50年一遇;闰十月60年一遇;闰冬月、腊月、正月是几百年一遇。

农历上半年有闰月,这立秋节气肯定在当年农历六月,若下半年有闰月,这立秋节气肯定在农历七月。按概率来说,两个月份各分秋色,七月份的占比要大于六月份。

农村农业很注重节气的变化,根椐地理纬度的不同和地域气候的差异,北纬30°以北一旦过了“立秋”节气,任何夏粮农作物不再适宜播种,若违行这一规律,其结果将是有花无实,白劳动一场,过了立秋,唯独能播种的只有“苦荞麦”,但又不能迟于“白露”节气。

各地农民对立秋都有口语相传,甚至有白天与夜晚“立秋”时间的谶语,有着“睁眼晴秋靠天收,闭眼晴秋半半收”,意思是白天立秋主秋后少雨,靠天收成,是祈求秋雨均衡,晚上立秋,自然的因素是会造成秋粮歉收的可能。为什么这古语出言不吉?其出口旨意是上辈老人可能饿怕了,夏粮丰收入库后,下辈贪吃,可秋粮还在天上?其告诫家人,吃米要省着点,别造成仓头上不熬仓尾上熬。

☆手机截图☆

今年是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20时29分立秋,算闭眼睛时辰立秋。明年农历闰二月(2004年闰二月,19年中一个循环吻合),因为农历多了一个月(29天),明年的立秋就前移到农历六月廿二。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今年农历7月立秋有什么说法吗?

“6月立秋赶死牛,7月立秋慢悠悠”,是一句农谚,又是专指农业的“三秋”农活而言。因为农业农活乃至农作物生长收割储运收藏无不紧跟二十四节气才会丰收,这是真正的自然规律,不能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二十四节气似乎是寒来暑往,风霜雨雪的标杆,口令,当然也就是农业生产各种农活,也即工作任务安排的标杆口令。六月立秋与七月立秋的时间差最大与最小有十多天,各年份不一样。这是历法中农历与公历差问题(若以公历论立秋节不会存在什么六月七月的)。六月立秋标志着节令早,冷得早,风霜雨雪来得早,对农业生产而言,必然时间紧迫,农活任务大三秋季节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催耕催耙催种催收催运,在“老农”时代,靠牛吃饭,你说这能不赶死牛吗?

反过来,经农历的三年一闰,一闰就是一个月,好了,经过两年当节气节令推迟到跟今年一样七月立秋,风霜雨雪也就来得迟,农活比之前两年就推迟十多天的缓冲余地当然会是慢悠悠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