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最富的地方,为何鲁迅和茅盾小说里的人都那么穷?
人均工资可不可信
浙江是最富的地方,为何鲁迅和茅盾小说里的人都那么穷?
谢谢你的邀请!
你的问题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社会现实,二是文学创作。
从鲁迅和茅盾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来说,江浙一带总体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是要富裕一些的。主要是杭(州)嘉(兴)湖(州)平原和宁(波)绍(兴)平原盛产大米、蚕丝、茶叶等农副产品,还有众多湖泊、江河及沿海的水产品,加之较少有大的自然灾害。所以,浙江历来被认为是鱼米之乡、风水宝地。这与浙江人民向来以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著称也是分不开的。但在那个社会里,资本和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真正富裕的还是少数人,多数老百姓最多只能图个温饱。由于省内区域的差异,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是很贫穷的。这是第一个层次,讲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其次,作为文学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作家写什么,为谁而写,一方面取决于作家的良知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作家的文字表达力和感染力。鲁迅和茅盾能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为人民的疾苦而鼓而呼,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起到了教育人民和引导人民的作用,他们的作品自然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因此,任何一部好作品,不在于它写的是富人还是穷人,而在于它为何而写。只有与人类文明发展相同步的文学作品,才能穿越时空。
浙江是最富的地方,为何鲁迅和茅盾小说里的人都那么穷?
贫穷的地方有富人,再富裕的地方也有穷人,传统农业为主的近代中国以前这种现象更突出。
鲁迅和茅盾是良知作家,他们关心国计民生,特别是更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所以他们小说里的人很多描写的是穷人。
浙江是最富的地方,为何鲁迅和茅盾小说里的人都那么穷?
宋元时期就有谚语说:苏杭熟,天下足。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可见物产丰富,近海沿江的江浙地区,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富足之地。
为什么在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里,却是穷人无可容生呢?
浙江之所以富裕,除了地利人和因为浙江人勤劳节俭,头脑比较灵活,且富有自律精神,团结互相精神。浙商在全国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但不要忘了,还有一条"天时",在他们笔下的时代,纵占得地利人和的浙江人日子,也过不好的。
鲁迅对农村的描写,没有茅盾那么直接,以《故乡》为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那个从少年活泼开朗的闰土,变成了中年麻木和木讷少语的闰土说出了生存现状: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清楚地道出了,社会底层农民的贫困之状: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至于阿Q这样的城市贫民,寄居城隍庙,靠打短工为生,穷到怎么地步呢,头发用筷子盘起来干活。而落魄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生计无着,最后贫病交加的死去了。一无所有的祥林嫂,走投无路亦冻死在雪天里。
这些不过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穷人的缩影。当然鲁镇有老爷,也有假洋鬼子,也有迅哥儿这样出人头地之人,但是富裕的人是极少的,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甚至不能靠双手养活自己,遭受各种势力的层层压榨和盘剥下,艰难麻木着苦求生。
茅盾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密切关注着民生,尤以他短篇小说包括《春蚕》《秋收》《残冬》的《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揭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南方,在帝国主义侵袭和当局政治腐败统治下,城乡经济的凋敝破产。
“货色是便宜,没有钱买!”农民穷啊:"阿大!你昏了,想买伞!一船硬柴,一古脑儿只卖了三块多钱,你娘等着量米回去吃,哪有钱来买伞!”林老板明白不是他不会做生意,委实是乡下人太穷了,买不起九毛钱的一顶伞,生意间接的被地主和高利贷者剥夺去了。
开篇出了“东洋货”问题,遭敲诈了四百块钱;继写“东洋人打仗”,街上一片“乱哄哄”,城门失火危及林老板的生意,使外放的账将无法收回,急得他差点没跳了河。上海的战事又使大批“逃难人”涌到乡镇,精明的林老板乘机推销“一元货”回款,看上去生意做得热闹并无多少利润,反招人眼热惹来祸端加速了铺子的倒闭。
作为当时社会小工商业者的典型代表,无路可走王老板、李老板、陈老板等,一夜就倒了二十七八家。各种危险因素,证明铺子的破产实属在劫难逃。
茅盾让林老板呼喊出了痛苦的呼喊,其实与老舍《茶馆》中主人公的境遇如出一辙:
“不才是作怪:官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折罢?而究竟为了什么他应该活受罪呀!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下这小小的铺子,从没敢浪费;他,做生意多么巴结;他,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歹心;就是他的祖上,也没害过人,做过歹事呀!然而他直如此命苦!”
《林家铺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它走向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争原因,有市场竞争的原因。农民因生活日趋贫困缺乏购买力,生意大为萧条,这是对林家铺子最大的打击。
此外茅盾的长篇《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仅管对事业的追求充满着信心,有着冒险精神,与只想精明能干,但胆小怕事的林老板不同,他们的悲剧性结局,却是如此惊人的一致。
而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则进一步描绘了蚕农稻农的悲惨生存环境。
地主陈老爷家的好日子,也早已完结,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曾被人人所妒羡。而后老通宝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田里生出来的东西,一天一天变得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分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
老通宝恨洋鬼子不是没有理,帝国主义经济入侵剥削,加速了城乡经济的破产。
与同样曾入选课本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样,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却无法维持温饱,浙江纵是物饶渔丰之宝地,禁不住乱世贫穷的打击,丰年苦,欠收年更苦,他们活得太艰难。不禁令人哀民生之艰兮,掩长泪以叹息。
由是观之,在号称富庶之地的江南,虽然老话说人勤地不懒,可在混乱黑暗的社会里,勤劳节俭币农民也好,诚实守信的小老板也好,兢兢兢业业的实业家也好,谁也沒有能力改变现状。
- 靠个人的努力改变命运,无啻于痴人说梦,这才是最大的悲哀。这当然不是他们的错,生错了时代而已。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日子终于远去了,但愿永不再来!
浙江是最富的地方,为何鲁迅和茅盾小说里的人都那么穷?
一是此一时,彼一时。二是再穷的地方也有富人,再富的地方也有穷人。
浙江是最富的地方,为何鲁迅和茅盾小说里的人都那么穷?
因为每个地方有中下层人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