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两套房子是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
曾经有朋友买过对门的两套房子,同时也有朋友买过上下楼的房子。总体感觉而言,还是两套对门的房子比较好。
这个原因很简单,两套房子门对门在同一个楼层,生活起居比较方便。
尤其是,如果能有机会另外加装一个入户大门,将两套合二为一,那简直就是再完美不过的事了,免费的入户花园都出来了。
就算不能加装入户大门、无法实现两套房合二为一,但两套房门对之间的空间区域,基本上还是属于独家所有的,用来放放鞋柜、雨具等之类的物品,也是再好不过的了。
此外,这样的两套房,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就是可以一套给老人居住、一套自己夫妻俩住。当然,如果你们夫妻俩年纪大了,孩子成人了,则可以一套给孩子住。
总之,一碗水的距离,再适合一家老小居住不过了,会减少很多不该发生的矛盾,增添不少家庭欢乐。
当然,上下楼两套房也不是没有任何优势。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改成真正的复式楼。
记得自己那朋友也是这么做了的,住起来也很舒服,每次去,孩子们都喜欢楼上楼下的跑、捉迷藏,玩得高兴极了。
只是,说起来颇有点可惜,在十年前房价还没涨起来的时候,朋友居然卖掉了其中的一套房,回老家去包了个山头,种田、种地、种果树,当乡村农民去了。
后来距离远了,几乎很少见面,不知道朋友山头的收成如何。但愿他们收成丰厚。否则,十年前的那套房子,现在至少涨了三几倍了。
买两套房子是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
我认为买同楼层的两套比较好。
我的朋友住在一个上海的老式小区里,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真的被惊艳到了。
第一,这个小区的楼层最高只有6楼,并且是没有电梯的,6层楼小区。
第二,他在6楼拥有两套房子,而每一层只有两户。
第三,两套房子的面积不大,每套只有75平左右,但是加起来有150平。
所以,当我步入6楼后,我真的被惊艳到了。
因为我朋友在5楼通往6楼的走道上设立了一个大门,使得空间再次扩大了好几个平方,成为了他们的“私人场所”,用来放鞋,放置其他杂物的。
而进入房子后发现,他们家的两套房产已经打通,做了一个4室一厅两卫的格局。并且因为是新婚后重新装修过的,所以非常漂亮,豪华,根本感觉不到是一套老式小区里的房产。
如果不看小区,还以为是一套豪宅呢!
再加上因为是楼梯房,而不是电梯房,所以得房率非常高,150平米的房子,硬生生的弄出了200平米的感觉超级大。
所以,当我来过我朋友家之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两套房子在同一层,并且进行打通,装修后,那样的格局,那样的空间,那样的装修,那样的得房率,真的是太美妙了。
真得是不得不佩服他。
并且,当我问他,你两套房产加起来都有1000万了,你为什么不去买一套环境好一点的小区和房子呢?
他告诉,1000万能买到这个空间,这个得房率的房子吗?关键,物业费和其他费用还便宜。哈哈!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背后的真正逻辑。
买两套房子是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
如果有钱,想要买两套房子,是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我认为关键是看你对房子的具体的用途及想法。
用途?如果两套房子是用来自住的,比如一套夫妻自住,一套给父母住,那么买同层对门或者相邻的更好,因为这样方便串门,特别是对于父母而言,如果上了年纪的,有时候要上上下下楼梯也不方便。我周边几个同事,全部都是这样的,因为老婆不想和公公婆婆住一起,就直接买相邻两套,因为是一梯两户的,其实整个左边半层都是他们家自己的,连走廊都可以利用起来,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一个搭配,白天父母帮忙带小孩,做饭,晚上各自一边,既方便照顾,又不容易起矛盾,楼上楼下就办法做到整个半层自家的,私密性也有所下降。
如果你买房子,是为了打通的话,要看同层的两套房子中间的间隔是否为承重墙,如果是承重墙,那是不允许打通的,所以你买两套,其实还是只能分开装,无法打通连在一起,此时还不如直接楼上楼下,毕竟天花板非承重墙,自己家中的天花板,要打通,楼上楼下互通,变为楼中楼是可以的,但是一则楼梯占用空间,二则楼上楼下同样的户型其实并不好看,因此这个也并非什么好选择。
除非是同层可打通的情况下,那么买两套互通还好,否则的话,建议你直接把买两套的钱直接去买个大平层更好,没必要买两套来折腾,而且两套房打通,还有很多是重复性的用房,比如两个厨房等等,真的不如一个大平层来得好。
其实现在的小区基本不会只有一两个户型,如果你真的很喜欢该小区,买个最大的户型即可,假设真的买不到大户型,一定要买两套进行打通,最好先联系专业的设计师设计一下,看哪个更好改动。
买两套房子是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
两套房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我的感觉肯定是对门好。
我家楼下25楼就是一家两套房,对门,一套140平,一套178平。他家三个小孩,老公是我们小区建筑商,因为结算款的问题,拿了两套房给他家抵债。目前价值应该在500万左右。
因为装修的时候到他家参观,后来也就略熟了。等他家装第二套房反过来来我家参观时说要装修对面的房我才知道。于是去看了对面的房子结构,结构非常好,因为和我同户型的房子装修中,他选择了中式,多数是红木家具,黑色沙发,客厅还摆了钢琴,厨房也不像我家是开放式,所以好困一样的面积,却空间非常紧促。因此选择装修第二套房子时比较多地参考了我家的风格。
装修已经几年过去了,现在他家就是两边住,因为孩子都还在上小学的年龄,所以几乎没派上什么用场,但是同楼层对门非常方便,不论是拿东西还是临时走动,都非常方便。
我也有朋友住楼中楼,真的很奇怪,人就是非常懒的动物,多数时间要么就呆在楼上不愿下来,要么就是下来后不爱上楼,家里毕竟没有再装一个户内电梯,但是就是不爱爬楼梯。我去参观一次后,也不太喜欢去。总体感觉就是楼中楼和别墅上下层比较不方便,如果有老人居住更不方便——除非老人住下层,平时还要装一个“呼叫器”,否则老人爬楼梯非常累。叫个人吃饭或者有点事,都比较麻烦。
从身边朋友的情况来看,还是同层对面比较方便。
买两套房子是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
如果是我买房子。我一定会选择。1单元的西户跟2单元的东户,同一层的买下来,然后打通它。这样一般情况下,客厅都会连在一块儿。这样不占面积。这是最佳选择,如果是对门的话,有一个概念你一定要清楚,如果一个房子是100平方,你把对门买下来也是100平方,那它不等于是200平方的平层。因为客厅肯定不在一块儿。你要强制性把它搞在一块儿,比方说把两个卧室打通做客厅的话,会改变它的一些功能。不是很好,如果是楼上楼下的话,它会占用一定的面积,达不到你做楼中楼的想法也是不合适的,所以最佳选择就是。你买这一壶,然后你把隔壁单元的。跟你做邻居的,这会儿也买下来。这样还有个好处,如果别人到你家来你不想见他,你可以从另外一个单元走,他从这个单元上来,你从另外一个单元走,你家只有两部电梯可以用。
买两套房子是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
我讲两个真实的故事,让大家体会一下到底买两套房子是对门好还是楼上楼下好。
先说说我家楼下的那户人家吧!他们两夫妻是做生意的,生了两个儿子。十多年前两夫妻赚了点钱想买一套大房子。当时一百二十平米的大房子首付大概要四十多万。男的觉得有点贵,再加上后期装修费用更高,眼看着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正是要花钱的时候。
为了给两个孩子留点以后的教育费用,两夫妻决定买两套门对门的小户型房子,都是两室一厅八十平米。当时开发商说只要客户同时买两套房,会给很大的优惠。这一下子两套房买下他们省了不少钱。而且以后两兄弟住对门,也可以互相照应一下。
现在两个儿子都考上大学了。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小儿子上的是军校。逢年过节两个儿子都会回来。回家后也是两兄弟住一套房,他们两夫妻和八十多岁的老妈住对门。
现在老人卧床不起了,男的白天出去上班,女的在家侍候婆婆。晚上他们两夫妻的跟婆婆住一间屋,方便照顾老人。
有时候老人的女儿也会来照顾一两个月。白天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晚上他们两夫妻住一套房,老人和女儿住对门。儿女们把老人一直照顾得很好。而且一家人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如果当时他们买的是一套三房二厅的大房子,逢年过节呀,照顾老人呀住在一起肯定不方便。再说三个房间家里人多也不够住。
现在的两套两室一厅住对门多方便,两边随时可以住,一套可住可做饭,另一套专门住人。而且避免了婆媳矛盾,又方便照顾老人。小姑子一来照顾亲妈更多便了。更何况两套房比一套房还多了一个房间。来的客人偶尔小住一下也很方便。
再说说另一家的情况吧!这户人家住在我家楼上,他们两夫妻在企业内上班,只有一个儿子。当时他们买的也是两套房,不过他们没有买对门,而是买的楼上楼下两套。
以前两夫妻住楼上一套,楼下地留着给儿子结婚用,一直空着。后来两夫妻感情不合离婚了,法院判决儿子归女方,房子一人一套。最后男方还是住楼上,女方和儿子住在楼下。
问题出来了,住楼上的男的只要看到楼下女的晒被子晒衣服之类的,他就往楼下倒水,扔果皮,垃圾之类的。搞的楼下女的苦不堪言。
她也不想和前夫吵架,于是就跑到物业去投诉,物业知道他们以前是夫妻,也不好去管,让他们自己去沟通。没办法女的叫儿子跟他前夫沟通,谁知那男的变本加厉地往她家阳台扔东西。真不知道这两夫妻以前有多深的仇。
现在住楼下的女的逼得实在没办法,把房子卖掉了,带着儿子搬走了。如果他们当初买的是门对门的两套房,大家关起门各过各的日子,即便离婚了也是互不打扰,估计女的不会搬走。
题主问:如果是你,会买门对门的两套房,还是买楼上楼下的两套房?
1.我认为如果有两个儿子的,或是想老了想跟儿子住一起,方便照顾的,最好选择门对门的两套房。
2.两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如果可以从中间打通的话,一家人住在一起更宽敞。
3.如果是楼上楼下的两套房,两个儿子长大后相处和瞌时还好办,万一兄弟不和呢?楼上的肯定会想办法祸害楼下的。楼下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所以,通过以上两户人家的真实情况,大家都应该知道买门对门两套房还是更方便点。千万别去买楼上楼下的两套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