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
汉初的价值观没有像后世王朝那么苛刻,这是蒯通没有被杀的原因
韩信在死前说了一句恨不得听蒯通之语。此言一出,蒯通就被请去喝茶了。
刘邦和蒯通进行一番对话:
刘邦:你为什么教韩信谋反
蒯通:是啊,就是我教的,可惜韩信那小子没有听我的,要是能听我的哪有陛下您现在。
刘邦:煮了
蒯通:冤枉
刘邦:教韩信谋反还有冤枉?
蒯通: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刘邦:有道理,放了。
蒯通的核心观点是天下大乱,天下人共争夺,我不知道你刘邦,但我知道韩信,所以我就帮韩信做事情。天下想弄死你当皇帝的人多得去了,你怎么可能一个个煮死呢?
试想想看,如果这些话放到明清时期会怎么样?
肯定不是杀一人,而是诛灭九族。
这就是汉初和后世的区别。
因为刘邦坐上皇位之后,他心里也没有底,他也不知道大家对自己服不服,估计不服的很多。
刘邦死后,吕后就说:要不我们将那些功臣都干掉吧,这些人和刘邦一起都是从平民出来,现在他们心底服吗?幸好被劝阻了,否则汉朝的历史会改写。
所以蒯通没有死,不是刘邦大度,而是刘邦当了四十多年的平民,突然几年后就成了皇帝,他的心态还没有完全从一个平民向皇帝过渡,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刘邦文化底子差,不会发动文字狱,他觉得人有这样想法是很正常的,而不像读书人觉得这种想法很危险,会遗祸,故会先除掉。
第三点是刘邦此人还有江湖习性,只要觉得有理就可以,比如周昌骂他跟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就骑到他的脖子上,但最后也没有处分他。反而在临死前托他照顾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所以蒯通没有死纯粹是一种巧合,幸好生在秦汉之间,若再晚上几百年,估计也得死。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
因为刘邦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蒯通在临刑前说,“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还没有定夺,我这是各为其主罢了,”刘邦当时百废待兴,正需人才,所以放过蒯通,发挥他其长。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
无论从哪头来说,留下蒯通这样的人,都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一,假如当初身为韩信的蒯通真是出于谋士职责而唆使韩信谋反,这只能说明其恪尽职守、虽各为其主但也确实为一个人才,这样的人若是能被刘邦自己所用、必定会带来很大的益处!况且,刘邦在需要安定内部大局的同时、还要剪除一些个导致内部不稳的因素,除了韩信这样的关键就足够了、无需把事态扩大化,从而坏了自己的打算、惊到了其余人。
二,正值刘邦需要下心思治理内部的时候,假如蒯通真是一个包藏祸心之辈,那么其必定还会怂恿其他人、或只会更亲近于那些导致内部不稳的存在,如此岂不是很明显的给刘邦指定哪些人该铲除、或铲除其的理由?故而,放了蒯通却只要一味地盯死他,藉由他、同样可以为刘邦带来极大的好处——起码自己内部哪些人是真正的老实人、哪些人是头生反骨很容易藉此而判明的。
能从天下无数英豪手里胜出,刘邦并不是没有本事的,况且其身边的能人哪一个不是当世人杰?身为天下之主,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其臣子,最善于发挥应用自己每一个臣子的能力或价值、这是一个好皇帝应该去追求的,同时也是必须懂得的。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
杀了韩信就已经可以了,为什么要杀蒯通呢?诚然蒯通是韩信身边的智囊,并且一直在鼓动韩信造反,没办法韩信思来想去,就是不听蒯通的话,作为蒯通也只能是一声叹息,找机会开溜,怕惹祸上身了,但还是有好事之人把蒯通抓了起来交给了刘邦。
刘邦看到蒯通后,假装生气地问:“你为什么要挑拨我和韩信之间的关系,还要教唆他造反对付我呢?你知不知罪!”蒯通笑了笑,他并不求饶,因为他知道那么做没有用,他对刘邦说:“秦失其鹿,天下争之,像您一样的人不在少数,韩信也是其中的一员,况且韩信是我的主公,因此我才会替他谋划,家犬出了自己的主人外,遇到其他人都会去狂吠,我也不会例外!如果因此您就杀了我,天下间您要杀的人恐怕是杀不过来的!”看刘邦没说话,蒯通继续说:“韩信这个人优柔寡断,难以成就大事,大好的机会,可以三分天下,但他放弃了机会,还假惺惺的说汉王对他恩重如山,他不想做个背信弃义之人,典型的口不对心,虚伪!这样的人不值得追随,因此我才装疯离开了他!这叫君子不立危檐之下。”
蒯通的话柔里带钢,一方面告诉刘邦,自己让韩信造反那叫各为其主,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况且自己的建议韩信没采纳,对于刘邦也没有产生实际的损害,因此刘邦不应该收拾自己。况且天下间和刘邦做过对的人太多了,刘邦是杀之不尽的,如果刘邦选择赶尽杀绝,就会导致这些人死心塌地和刘邦对抗到底。
刘邦是聪明人,他不想树敌太多,因此尽管他对于蒯通这样的人恨之入骨,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宽恕。这并不是因为他心胸开阔,而是因为他要笼络人心,饶恕了一个蒯通,就可以为自己赢得美名,从而让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都安下心来,这么做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
各为其主罢了,刘邦也算是一代明主,知人善任,如季布等都得到赦免,古代对士人还是比较尊重的。
韩信的谋士蒯通,多次唆使韩信起兵谋反,为何刘邦最后却没杀他?
刘邦杀人讲技术含量,并不是龙颜一怒,随便让人头落地。也就是说,这个人怎么杀得有个说法,不是切土豆那般帝王气侧露。就如嬴政一口气杀27个劝解他的人那样的事情,刘邦断然不会做。
《史记》记载,韩信临死前感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意思是说,真后悔当初没有蒯彻的劝告,如今被妇人与小人算计,看来真是天意呐!
蒯通原名蒯彻。儿女子指的萧何与吕后。蒯通之计就题目提到的唆使韩信起兵谋反。
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刘邦正在领兵平定陈豨的叛乱,所以等刘邦回师后,韩信本人及三族早就成了冢中枯骨。刘邦“且喜且怜之”之余问吕后说,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没有。吕后回答说,他说了“悔不用蒯彻之计”。
刘邦对剻通这个人早有耳闻,于是当吕后提起他的时候,马上就下令:去抓那个齐国辩士来!
所谓辩士,就是靠舌头吃饭的纵横家,与张仪、苏秦是一类人。秦末汉初之际,蒯通做过三件大事儿,成功两件。
第一件事儿是劝范阳县令徐公归降陈胜部将武臣,致使后者不费吹灰之力得地千里;
第二件事情是劝韩信进攻齐国,并占领齐国称王。当时刘邦已经派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归汉,所以蒯通此举直接把郦食其送进了田广的油锅;
第三件事情就是在韩信占领齐国后,劝说韩信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结果韩信不为所动,于蒯通认为,跟着韩信这个不开窍的傻帽将来只会倒霉,于是弃韩信而去,过起了隐居生活。
对于韩信的结局,蒯通早就料到了,只是他没想到韩信临死前把他抖了出来,所以不得不再与刘邦周旋一番。
刘邦自然明白“蒯通之计”的意思,于是质问蒯通为什么唆使韩信背叛他。蒯通说,狗只认自己的主人,见了别人就要咬,我当时只认韩信当主人,自然要帮韩信出谋划策了。刘邦听了,觉得蒯通的话有道理,于是便放了他。
刘邦心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忠诚,因为蒯通对韩信忠诚,所以刘邦认为这种品质应该得到表彰,而不是打压。
当时,刘邦离去世只剩下了两年时间,他预感到了来日无多,但他之后的大汉江山怎么守成了最忧心的问题。显然,他需要所有的大臣不光对他忠诚,更要对他的接班人刘盈忠诚,所以他要拿蒯通来标榜这个忠诚。
同样的道理,刘邦却把曾在彭城之战败逃途中放他一马的丁公杀了,因为他认为丁公虽然对自己有恩,但对主人项羽不忠,所以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惩戒。而那个屡次把他打的灰头土脸的季布,他又重新重用,因为季布对项羽忠诚,接下来对他也会忠诚。
所以说刘邦杀人有技术含量,他不会稀里糊涂地把人杀了,他要在杀人的事情上做足了文章,他不会发泄私愤,他要的是整个事件带来的积极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