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皇帝明明知道儿子会争皇位,为何不只生一个?

优胜劣汰,天下之重任非优秀者不可承之

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

天子可以娶这么多,诸侯、大夫、士娶的数量就逐级减少,到了最低的老百姓只能是一个老婆,纳妾都是不允许的。当然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来有些变化了。像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近万人,有些老百姓也纳了好多妾。

为什么《礼记》当年这么规定呢?

因为《礼记》成书时,地大而少人,管理天下主要靠血亲去管理,所以儿子越多意味着控制力越强,到了秦始皇时期,官僚开始职业化,实现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所以血亲并不怎么重要了,但为什么还是保留皇帝要生这么多孩子呢?

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

一、皇帝好色

像刘邦看到谁漂亮,就会管不住下半身,比如魏王豹的老婆因为魏王谋反而作为罪犯入后宫,刘邦见其姿色不错就临幸了,结果怀孕了,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达皇帝汉文帝。

看到好看的就想纳为己有,这是没有权力限制皇帝的特性,可以说将男性那种占有欲发挥到了极致。

二、对皇帝来说孩子多不是坏事

皇帝到处播种,然后生下孩子,这件事情对皇帝来说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因为生的孩子越多,就意味着帮手越多。这样管理起国家来说还是更加的顺利。

在完全没有抚养负担的情况下,没有父亲嫌弃自己儿子多的,儿子越多越少。

三、对天下来说并不是坏事

皇帝坐在龙椅上,他面临天下,要处理的事情和危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个弱者坐上龙椅,那是天下人的危机,混乱的根源。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兄弟都竞争不过,他如何来掌控天下呢?

所以这些孩子竞争胜出者,往往心智,谋略都会高一畴,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筛选的时机,一个优胜劣汰的机会,同时过程是血腥的。

皇帝当然不愿意孩子这样,但他们也不得不选择这样,因为如果连兄弟之间的竞争都搞不定,他如何搞定全天下呢?龙椅是权力争斗的焦点,那种压力之大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

如果只生一个,万一这一个能力不够,或者智力不够,或者中间夭折等等怎么办?多几个意味着多选择,起保险作用。

四、对皇子是件坏事

很多皇子为了竞争,争夺天下,有些不得不手足相残,像李世民直接在玄武门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干掉。要知道这是自己的一奶同胞。

所以这些皇子会在没有当皇帝之前玩尽手段,有些当了皇帝之后就整个人变了。原来很仁德上位之后就很残酷的也是很常见的事情。这是过度竞争之后的负效应。

结语:

不管从皇位的继承,还是天下的管理来说,皇帝儿子越多相对来说越优,相反儿子越少或许是一件大危机。有时看皇帝的生育能力往往也可以看出皇朝的气数,比如曹操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到他儿子曹丕这只生不到十个,再到孙子魏明帝时,一个也生不出,继位的是领养在后宫的。所以到曹操的玄孙时,魏国的权力就落到司马家手中。

封建皇帝明明知道儿子会争皇位,为何不只生一个?

真的没有一劳永逸解决储君风波的最佳方案,立嫡怕有儿子更聪明,立贤又怕每一个皇子都觉得自己“贤”,搞出来一个九子夺嫡。封建王朝的储君风波真正到了满清,才得到一个暂时性的解决方案,把遗诏放正大光明扁的后边。

封建时代生育率低,独子万一夭折岂不是给自己断了后

封建王朝权力的平稳过渡离不开皇子的健康成长,怕皇子内斗就只生一个儿子?万一生的是公主咋办?或者说生的皇子说出“何不食肉糜”,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李世民这种把父皇逼成太上皇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皇帝都还是能够掌控皇子之间的内斗的。

当裁判,比当教练容易得多

皇家都是给未来提供更多选择,你就为了少一点皇子内斗生一个皇子,岂不是自断后路。

况且古代婴儿太容易夭折,哪怕是皇室也不得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避险。

皇子内斗其实是制衡朝中各派势力的一种手段

每一位皇子几乎都代表了朝中的一方势力,只有摆出每一位皇子都有可能继位的架势,才能更好的平衡朝中大臣的纵横捭阖。要知道,外戚作为皇子的娘家人,那也是封建王朝不可忽视的一方力量。

只生一个皇子,朝中外戚势力实在难以平衡,封建皇帝会非常费心。

打天下的需要,手下有能耐的儿子越多,越容易成功

曹彰得曹操之勇,曹植得曹操之才,曹丕得曹操之权谋……

换一个例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大儿子朱高炽坚守大本营,二儿子朱高煦随军出征屡获战功……

再换一个例子,李渊,两个牛气冲天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可以说大唐天下都是他两个儿子打出来的……

可以看到,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封建王朝,只有父子关系可以无条件的信任。您说只生一个皇子?开什么玩笑。

封建皇帝明明知道儿子会争皇位,为何不只生一个?

优胜劣汰,留下最好的

封建皇帝明明知道儿子会争皇位,为何不只生一个?

世上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办法。夺嫡问题不大,少生却会成为大问题。夺嫡如同养蛊,大家为了皇位各显神通,厮杀一番后最强大的蛊脱颖而出。清朝康熙时九子夺嫡,雍正脱颖而出,即位后的改革,有力缓解了清朝的弊病。

而明朝时期明孝宗朱祐樘仅有一子(明武宗),结果一子早亡,孝宗断嗣,皇位落入侄子嘉靖帝朱厚熜之手,恩爱一生的妻子晚景凄凉。

如果几代皇帝都少生还会造成宗室虚弱,王朝存续容易出现问题。三国时期曹魏之所以被西晋取代,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曹魏对宗室的遏制太过严厉,导致宗室力量无法对司马氏造成阻碍。西晋建立后,司马炎认为限制宗室是曹魏的最大弊政之一,于是立即“革魏余弊,尊周旧典,并建宗室,以为藩翰”不仅大肆分封,还极力强化诸侯王的权力。没想到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使西晋的大一统昙花一现。但即便如此司马氏的皇权却并没有戛然而止。两晋合起来也有一百五十多年。

封建皇帝明明知道儿子会争皇位,为何不只生一个?

第一中国是农业国家,人口就是生产力,在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是想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绵延后世,江山永固,人多力量大,家天下这么大的江山靠一个人肯定守不住,还需要兄弟子侄的帮助;第二古代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数都数不过来,这么多老婆只生一个孩子,有点难为皇帝了;第三古代医疗水平不发达,只生一个要是夭折或者是遇到什么重大疾病中途去世,那皇位就后继无人了,很容易被别人夺权篡位,江山还怎么传到二代三代万世呢;第四皇子之间的皇位之争,可以有办法解决,儿子只有一个和太多都有问题,利与弊都有。

儿子少的弊端

从古至今皇权的继承顺序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立嫡立长,宗法制分封其他皇子,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分封王子,嫡长子当天子,其他王子,有功之臣分配封地,拱卫周天子。西汉时期,刘邦封了一批刘氏诸侯王保障了政权的稳定,如果刘邦只有一个儿子太子刘盈,那他死后吕后当权,西汉王朝就不姓刘改姓吕了,幸亏代王刘恒隐藏得够深没有让吕后发现,最后刘恒才当上皇帝;明朝明孝宗朱佑樘就一个儿子朱厚照,结果玩得太嗨掉湖里抢救上来,没几天就驾崩了,没有子嗣最后还是找来一个堂兄弟朱厚熜当的皇帝,天启皇帝朱由校天天痴迷干木匠活,也没有儿子,找来自己的兄弟信王当了皇帝,所以只生一个儿子这种操作风险性太大,不利于皇权的继承,王朝的发展。

儿子多的利与弊

多子多孙人才就多了,像刘邦西汉初期分封自己的儿子就保障了政权的稳定过渡,没有让吕后篡权成功,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期也爆发了七国之乱,也暴露出了分封诸王给他们的权力太大就会造成隐患;唐朝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爆发矛盾,一个想当太子,一个害怕被抢去太子之位,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李世民提前做了布局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明朝朱元璋倚靠分封藩王削弱了武将的势力,防止武将谋反,但是到了后期藩王势大,皇权变弱,爆发了靖难之役,朱棣成功夺权当上皇帝;康熙皇帝生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生育能力完胜其他皇帝,儿子一多也容易出问题,爆发了九子夺嫡,最后雍正皇帝胜出,为了避免后世子孙再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首创了秘密立储的制度。皇帝儿子多的情况下,就不能给这些王爷掌握军权的机会,要不然就很容易让他们有能力,又有野心去争夺皇位,对皇权的威胁也是最大的。

皇帝总是很自信的,他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各个儿子之间的关系,但是事态往往超出他的预期,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在杀太子李建成一样,一心只想胜利成为皇帝的时候,没体会到李渊的为难,当到了真正处理儿子之间问题时,才发现很难处理都是自己的儿子,为了太子争得你死我活。朱元璋也是,他以为朱允炆能和他的各位叔叔处理好关系,最后的结果却是没处理好皇位也丢了。生儿子是肯定是多了比只生一个好,儿子多了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在决赛圈胜出当上皇帝,优胜劣汰,要是像汉惠帝刘盈一样没有一个强势的母亲辅佐的话,根本掌控不了朝局,被大臣刷得团团转。

封建皇帝明明知道儿子会争皇位,为何不只生一个?

有句话叫作:最无情是帝王家。诚然生在帝王之家,难免会有流血的事情,难免会变得不顾父子兄弟之情。

秦二世胡亥矫诏登基,杀害众多兄弟姐妹。

李世民为了能够成为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两个兄弟,以及十余位年幼的侄子。

宋太宗赵光义为了皇位,烛影斧声,杀害亲生大哥。

这样的例子很多。

皇位是真的诱人,如果皇帝只有一个儿子会好一点吗?皇帝也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

在现在独生子女,很多都被叫作“小皇帝”。

皇帝只有一个孩子,万千宠爱于一身,更加不得了,朱厚照就是一个例子。

在古代,不要说帝王家,就是普通人家,也是追求一个多子多福的。

人多,才有力量,家业才会兴旺。

李渊能够成为皇帝,一方面有他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他的儿子们,如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都出力不小。

到明朝时,朱元璋的九边塞王,如秦王,晋王,燕王朱棣等都为打击元朝残余势力颇有战绩。

皇帝在位时,儿子们自然是不会轻易争夺的。

但也有例外,南朝宋文帝,后梁太祖朱温等被儿子弑杀,甚至有传说明仁宗朱高炽都是被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害死的。

防备得了儿子们互相争夺,还有儿子害父亲的戏码。

而且在古代,小孩的存活率是很低的,宋仁宗皇帝孩子数个,如数夭折,结果只能把皇位传给其他宗室。

明孝宗朱佑樘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夭折,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来继位为正德皇帝。

结果呢,正德皇帝把自己给霍霍死了,香火断绝,堂弟朱厚熜即位。

之后,闹出一个延续多年的大礼议事件。

再一个,除非是在乱世时期的割据政权,大一统时期,多数时候,皇帝都会及时选定太子,堵死其他人的妄想。

综上所述,皇帝生一个孩子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