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先生和狼”的经典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东郭先生和狼”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好事也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孟子说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东郭先生当时看到被猎人追赶的狼,动了恻隐之心。
东郭先生本来是要去中山国求官的,他骑着驴,袋子里装着都是书简,这是一个读书人,鉴定完毕。
这个猎人就是赵简子,是晋国的重臣。狼从正常情况下难逃其手。
狼让东郭先生帮忙,东郭先生动了恻隐之心,将狼放到袋子里,因为在他眼中狼也是一条生命。这是东郭先生救狼的本意。
赵简子过来看到狼不见了,十分气愤,并且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
结果东郭先生不为所动,而且说这里岔道很多,连羊都能搞丢,何况一只狼呢。
在东郭先生的言辞下,赵简子就走了。
狼一出来就对东郭先生说,我饿了,你救人救到底,让我吃了你。
最后东郭先生说我们还是按民间规矩办吧,问三个老人,如果三个老人都说我该被吃,你就吃吧。
狼相信了,最终在人的智慧下,狼被灭了。
很多人觉得做好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有善心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是一门很高的学问。帮了不该帮的,或者别人不需要帮助,自己跑过去帮的等等。
像东郭先生做好事,纯粹是看在自己想做好事而去做。做任何好事都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自己认为该做就去做的,这往往会产生很多坏的后果。
比如有些人认为放生就是做好事,买了很多外来物种放入河道之中,形成生物灾难,这不是和东郭先生和狼一样就一样了。
所以做好事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很高的门槛,并不是想做就能做。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中山狼呢,这里还有一个背景,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但这个诸侯国和中原诸侯国的风俗是不一样的,所以成了赵国等诸侯国的眼中钉。
赵国与中山国死战好多年,终于将其灭国,所以出现这种描述还是有文化背景的。
我看好多人对这则故事的解读得出的结论是: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交往来中,一定要明辨是非,警惕坏人坏事圈套,不加明辨地做好事行善心,帮助别人,助人为乐,得不尝失。
对任何人的欲望都必须要加以限制,不能纵容。做人做事必须要有原则,不能做烂好人。
敌人永远是敌人!是狗,永远改变不了吃屎的本性!
这些观点也是有道理,但是你仔细读一读这些观点,是不是感觉这个故事有些世界是恶的,人需要防备这种思路。
如果认为世界是恶的,那么你看到的人会是怎么样的呢?如果你起了防备心,你看到的人又是怎么样的呢?善心能现吗?这个供诸位思考。
“东郭先生和狼”的经典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东郭先生和狼》这个故事,是古代传至今天的经典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和《农夫和蛇》等故事一样,作者拟用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的东郭先生,用以警示人们。
话说有位书读百卷的秀才东郭先生,虽说满腹经伦,可他纯属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而且头脑智商低,在分辨是非等一些事情上有点迂腐。
这天,东郭先生牵着驮着“五经”四书的毛驴,奔去“中山国”寻吏当官的路上,忽听后面跑得气喘吁吁的一只狼求救,狼说:“善良的老先生,我被一猎人用箭射伤,救救我吧,以后我一定报恩!”东郭先生见状,狼可怜的样子,猎人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便把狼装进了口袋里。
不一会,猎人撵追赶到,问是否看到一只受伤的狼?东郭先生说正急忙赶路,没有看见,然后猎人向前方追去。
狼听猎人跑远,央求把它放出来。狼被放出后,露出了狰狞面目,大声吼叫,我饿了,让我吃了你吧!向东郭先生扑来。东郭先生吓的哆哆乱颤,围着毛驴转圈躲闪。正在这时,一农民扛着锄头走来,见状把狼打死。
东郭先生善良不辨是非,不分皂白与丑恶,助纣为孽,险些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象狼一样的恶人,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警惕他们花言巧语的诱骗,以免上当;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交往来中,一定要明辨是非,警惕坏人坏事圈套,不加明辨地做好事行善心,帮助别人,助人为乐,得不常识,反被狼一样的恶人吃掉!
“东郭先生和狼”的经典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诉人们的是必须要对生物也包括人的欲望进行控制,绝对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其欲望。因为生物也包括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加以控制它就会无限制的膨胀,也就是说会贪得无厌。比如野草不加以控制,它就会很快长满庭院。人不经过正确的教育,就会表现得非常自私、贪婪、粗野、侵略性强、不遵守规则。故事里的这头狼,本就是个会攻击人,贪得无厌的家伙,它就应该受到惩罚。东郭先生包容它,就是在纵容它的贪欲,这是不对的,是没有原则的。
社会秩序的运行,必须要依靠法律、规则(比如以前的乡规民约、传统习俗、行规等等。)、道德同时发挥作用。东郭先生起初是想在道德的层面影响和感化狼,但是是不成功的。最后他使用的是规则和法律的手段,来对狼进行制裁,起作用了(规则和法律允许的是伤人的野兽就应该被消灭,不限制手段)。他用智慧的手段,让狼落入圈套,然后最终面临处理。只不过此时使用规则和法律手段的不是一个系统,而是由他个人来代表而已。
综上所述,对任何人的欲望都必须要加以限制,不能纵容。做人做事必须要有原则,不能做烂好人,去包容一些不该包容的人。对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坚决的进行拒绝。
“东郭先生和狼”的经典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谢谢师友的邀请!
——这则寓言故事里的东郭先生和狼、不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东郭先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智慧善良的一类人,狼也可看作伤尽天良无可救药的一类人。警戒后人的是善恶都要有度,心存感恩自有福泽,但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换来福报的,何况无原则与心存恶念的人去布施善良呢。善良不能愚昧,纵容邪恶,包庇恶人,事必映及恶缘,纵容邪恶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助长邪恶,等同扼杀真善美,不是真正意义的善良。
——教育后人再狡猾的恶人都不可为之,人人要得而诛之,才能震慑恶念于萌芽状态,不至于沦为恶人,做恶人是要付出天地难容的代价的,我们不是帮助恶人把坏人做好,而是鞭挞恶人从善,人本善良,善恶只一念之差,恶人的本质,就是狭獈的自私、残暴、与亨受不择手段践踏正义。妄想拯救、博得,试图改变恶人的行径大多会受其累,让恶人有机可乘,暴殄天良,既要施恩又要有坚强的后盾震慑邪恶之人。善良是为心存感恩之心的人而准备的,让善良代代来美传的,善良才能不会转化为无良、也时时警醒后人做一个有智慧、有度的真正善良的人啊,如若胆敢沦为再狡猾再有智商的恶人,也难逃脱世人的惩罚!
“东郭先生和狼”的经典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个警世寓言。明确告诉人们:好心没有好报。一日纵敌,后患无穷。
狼永远是狼,它吃人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即使在它穷途末路一副可怜相,一旦危机解除,就会暴露出原来的本性。管你什么救命恩人不恩人,攸攸万事,唯我为大。
东郭先生以慈悲为怀,悲天悯人。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好心办了坏事,几乎命丧黄泉。紧要关头,发挥出读书人的聪明才智,才化解了危机。
巜东郭先生和狼》是古人对社会总结出的一个经验教训,百试不爽,被收入教科书,教训人们,敌人永远是敌人!是狗,永远改变不了吃屎的本性!
“东郭先生和狼”的经典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一说起“东郭先生和狼”就联想到“农夫和蛇”,吕洞宾和狗,还有“春晚”上的小品:郝健和老太太等等,心里就很平静。
《东郭先生和狼》寓言故事,自小就知道,记得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五十过去,记忆犹新。这故事放于今天,也处处能影出折射出东郭先生和狼的身影,似乎东郭先生不死,狼也总活着。这故事太震撼人心了,寓意也太多太深刻了,正因为身边有太多的东郭先生,也隐藏有太多的狼,所以这对今人也是一大警醒:做人是应该善良的,但不应愚善。愚善不分对家,是非善恶不明不清,一味地善,不分敌我,那就的善,几乎就是助桀为虐了。
东郭先生满腹经伦,是读死书的书呆子,不知变,一味地愚善,滥施善良,不辨是非曲直,不分好坏真假,敌我不清,滥用了同情可怜之心,这样是会害人害己,被人利用的。为人做事,要有智慧,能分是非对错,会辨善恶真假,不轻易被人利用。要智善不应愚善。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东郭就是愚善不防人,差点就被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狼吃掉。现实社会中像东郭愚善者真不少啊。
狼的本性凶狠狡猾,披着羊皮的狼更坏,得警惕啊,伪装伪善者不少,不要被其外表所蒙蔽,也不要被其一时装可怜而迷感就同情可怜之心大发,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象狼这种本性毒心不改,贪婪无耻,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家伙是不应该同情可怜发慈悲善良之心的。做人不要盲目从善,要善得有智,千万莫学东郭先生那的愚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