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是真的吗?

为什么我身边的好几个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人,都在50多岁,刚刚要开始享受生活的时候就逝去了?而那些人性很差的人却活的长久。

这是两回事,好人和祸害是德行问题,长命与否那是寿命问题,这两者是不可以混为了谈的。

一个人能不能长命,最关键是看这个人会不会劳心又劳力,如果这个人是乐天派,无忧无虑,那么他或许会活得很长。相反他思虑过重,事务很烦乱,那说不定会英年早逝。

我们都听过一个词语叫“鞠躬尽瘁”。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受命辅助刘禅。刘禅整天吃喝玩乐,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在操办,最后诸葛亮五十多岁就过世了。

这是活活累死的。诸葛亮死时,百姓也好,官员也好,被他处分过的官员如李严、廖立等都十分伤心。诸葛亮死后,蜀中很多百姓对诸葛亮很怀念,最后将这么美誉送给他的儿子诸葛瞻。

五十多岁就去世的诸葛亮算不算“好人不长命”的典范呢?

因为诸葛亮坐在蜀汉丞相的位置,如果不劳心劳力,那苦的就是老百姓。你说怎么办?

劳心劳力肯定会影响健康,最后会影响寿命的。这一点不要说古代,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一般好人都是心怀天下,心中装着别人,所以他们思虑的东西会特别多,有时会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有些甚至会思虑成疾。

英年早逝自然就会发生。

祸害也不一定就能活千年,早死的自然也是有的,比如刘宋王朝的刘子业,这个家伙简直就是祸害的极品,他母亲病重让他去看看,结果他说病人间多鬼,可畏,不能去。他对大臣和叔伯十分残忍,刘子业的叔叔建安王刘休仁和湘东王刘彧、山阳王刘休祐,身体都很肥壮,刘子业于是用竹笼把他们装起来,称一称重量,以刘彧最肥,称为“猪王”,刘休仁称为“杀王”,刘休佑称为“贼王”。

你看看这个家伙像个皇帝和为人子的样子吗?这个家伙就没有活的很长命,17岁就死了。

为什么会有"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感觉,主要是由于幸存者偏差造成的。

因为好人和祸害都是受关注的群体,我们希望好人越多越好,所以每当少了几个好人,我们都会伤心,感叹好人不长命,哪怕好人还很多。

同理我们希望祸害越少越好,哪怕只剩下一个祸害,我们觉得祸害还很多,虽然祸害已经死了好多个。

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偏差造成我们这一种感觉。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是真的吗?

杀人犯!强奸犯!二十多岁抢毙了!你说他是好人吗?很多伟人和科学家以及各界精英都是九十多岁才病故,难道你说他们是祸害?真是岂有此理!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是真的吗?

哈哈!居然有人当真?

其实是这样的:人们对恶贯满盈的坏人恨之入骨,他多活一天对于人们来说就是煎熬,故嫌其活得长久;而对于好人,当然期望他在世上多活些时日,当他故去时,人们就会惋惜其活得不够长久。所以这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和不舍,对坏人坏事的厌恶与摈弃,是人们坚持弃恶扬善思想的一个缩影。

如果真像“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说的,估计那些长寿的老人犯嘀咕了:难道我不是好人吗?[捂脸][呲牙]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是真的吗?

还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概率比较大!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是真的吗?

要按科学的分析基本是这样,正所谓好人,一般都是“D”型性格的人,这种性格的人,不太言表达,只做实事,心口如一,实实在在,严格要求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更有甚者,害怕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可是这种好人往往有话憋在心里,爱自己生闷气,一般寿命不会太长。祸害的人就不是了,瞎花流经,见谁坑谁,甚至无恶不作,他们心地坦当,自己吃饱全家不饿,天塌下来于他无关,所以活的坦然。但是我要说的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好人千古留名,祸害一臭万年!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是真的吗?

谢邀:不完全对,谁去定义这个“好人”是关键,你定义他为“好人”,他就是真的好人吗?善良的人也不见得是好人,因为有时候他的善良(善良的人一定要有锋芒)会让别人的坏更加肆无忌惮,因为他的善良里面只有懦弱、没有锋芒,无法保障你的善良在现实当中发挥出来,心中的“善良”无法在现实当中体现,就不是真正的善良。善也有小善和大善之分,比如有交警发现人员在交通路口不按交通规则行驶汽车,交警觉得没有出现人员受到伤害,就没有处罚当事人,当事人觉得交警善良,但是我觉得交警是对所有当事人做的事情不是善良是恶,他做的事情会让当事人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以后会在别的地方照样违规行驶,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交通事故危及其生命,说明交警表面是做了“好事”,实则做了坏事。

您现在还觉得“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是完全正确吗?后期我也会对中国文化“一体两面”的语录进行分析解读,方便大家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