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也是法家的典型人物啊,你怎么看?

法制和法治的建设才是根本,重读三国,又看到这句话,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诸葛亮说出了法家存在必要性。 孔明曰:“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当今刘璋两朝统治,他们只靠一些表面的文书、法令来维持天下,养成了相互吹捧的恶习,导致德政不施,威严不肃。因此导致很多豪强胡作非为,君臣之道日渐废替。 比如对于宠信的人,给他很高的地位,等他位置已经不能再高的时候,他就会为所欲为;处处都宠让他,给他好处,如果没有好处给他了,他则会行动缓慢,效率低下。所以造成现在这个不良的局面,这也是刘璋王朝毁灭的根本原因。 我现在用法律来威慑,法律实行了,则他们知道感恩;有限的给予爵位,他则会明白得此地位非常的荣幸。施恩与光荣一起用,则上下有序。才为治世之道,这也是我修建法律的根本原因。 法制的建设,必须由法治的遵守和执行,同等重要,正所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才是法治追求目标。 你们认为对吗?

诸葛亮就是法家的代表,这一直是公认的,只是人们更多关注诸葛亮的智慧,同时诸葛亮的形象有时又是道士一般,使得诸葛亮的法家形象被人忽视。

比如南宋大儒朱熹就说:子房之学出于黄老,孔明出于申韩。

申韩就是法家两个著名代表人物,申就是在韩国任相的申不害,韩就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诸葛亮在巴蜀之地实行的是急法,也就是久而不赦,实际上是秦法的延续。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有些人说诸葛亮是好强的权利欲望,实际上这是对诸葛亮的误解。

因为法家治世最重要的是公平,一旦出现不公平,那法就不是酷法而是残酷之法了。

当年秦始皇也是如此。《史记》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结果秦始皇这一举动被侯生和卢生认为这是对权力的过度贪恋。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为了维护秦法不得不做出的举措。因为法公不公关键看裁决之人。秦始皇、诸葛亮自己裁决相信是没有问题,那他人呢?

这样就导致他们事无巨细皆管。

这也是法家治理天下的一个先天缺陷,遇到一个懒汉像秦二世,或者刘禅之类,法纪自然就会松懈,甚至会不公。因为他们都懒得处理,或者交给别人处理。任用贤人那还可以,遇到赵高、黄皓之流,那只有坐等灭亡了。

法正当年劝诸葛亮应该宽一点,收买人心,不应该如此。

诸葛亮回复法正:蜀土人土,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实际上诸葛亮在蜀地实行酷法主要的目的是理顺蜀地的各种关系,将其统一到刘备集团麾下。因为巴蜀之地十分复杂,有土著,有大族,有刘璋旧族,旧部,还有刘备带过来的,有荆州跑过来的。整合肯定需要强有力的,那严法成了首选。

一开始大家不适应,适应之后,巴蜀之地的人对诸葛亮还是很怀念的,诸葛亮的恩德回响到他儿子诸葛瞻的身上,朝廷有什么好的政策就说是诸葛瞻出的。

三国诸葛亮也是法家的典型人物啊,你怎么看?

诸葛亮是集军事、政治于一身,难得的全才人物。他的治国思想以儒家思想理念为主,其它学说为辅的的治世方式。这也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世方式。当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减损各家思想占有的份额。蜀国立国后,诸葛亮制定的法律条文近乎严厉,遭到法正的质疑。诸葛亮解释说:"汉初萧何立法,制定的法律宽松,是因为天下百姓受到秦朝的严刑苛法的苦楚已经很久了,现在制定宽松的法律法规,是把天下百姓从秦朝严刑苛法中解救出来,百姓也能对新建的朝廷怀有感恩之心。现在不一样,自黄巾军暴乱以来,人心浮躁思乱,现在用严刑峻法,用来收拢人们那颗狂乱的心,让他们趋于正轨。"说的法正十分叹服。正如古语说的那样:文武之治,一张一弛。

诸葛亮所制定的严刑峻法,当然含法家思想的成份要多一些。但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就认定诸葛亮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只不过是个全才的儒生而已。

三国诸葛亮也是法家的典型人物啊,你怎么看?

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法家,并且和"法家"八竿子打不着;诸葛亮的忠君思想非常严重,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法家,他的"法治"骨子里,始终还是"人治",就是"君王专制"。

三国诸葛亮也是法家的典型人物啊,你怎么看?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

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标签。他既有法家思想烙印,也有兵家、墨家流派的影子。

为什么说诸葛亮有法家思想烙印?

其一,诸葛亮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

法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诸葛亮一生的言行,就符合法家的这个基础思想原则。

诸葛亮虽然先期隐居南阳,但他胸怀天下,密切关注时事,交游四方,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成为名士“卧龙”。

由此,刘备慕名三顾茅庐,洞悉世事的诸葛亮肚子里有货,就侃侃而谈著名的《隆中对》,令刘备佩服,并且最后‬慨然接受邀请而出山。

从此他一生操劳蜀国政务,致力于兴复汉室的的远大抱负,不但运筹帷幄还身体力行,再未隐居。

其二,诸葛亮自比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管仲。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躬耕陇亩……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管仲曾经担任齐国国相,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诸葛亮自比管仲,事实证明他的业绩堪比管仲。

诸葛亮后半生一直担任蜀国丞相,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三分天下有其一。

他勤勉谨慎,殚精竭虑,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对内,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对外,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开疆拓土。

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己任。诸葛亮则以‬刘备‬的‬“兴复汉室,统一中原”战略目标为‬毕生‬‬目标‬。

他‬充分利用蜀国的天然优越条件,发展生产,实行军屯耕战,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力。尤其是在汉中休士劝农,修建山河堰等水利工程,开拓农田,使耗费巨大的北伐军资基本上得以就地解决。

显然,诸葛亮与管仲的经历、功绩相似,堪称法家先驱管仲的思想传承人。俩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臣、一代名相。

其三,诸葛亮治国崇尚法制。

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期间,立法公开、执法公正,赏罚严明。

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曾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因此,诸葛亮亲自主持,在秦汉旧律基础上进行增删,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他还亲自起草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数十则科条律令。

因而,法正统御外军、治理蜀地期间,崇尚严刑峻法,甚至滥杀,被人弹劾。但是诸葛亮对此事并未追究,显然是默许。

其四,诸葛亮治军也崇尚法治。

法家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诸葛亮崇尚法治,还表现在治军思想方面。

诸葛亮治军有方,重要原则就是治军以明、以信为本。他主张“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挥泪斩马谡”。马谡才器过人,深受诸葛亮器重。后来因为违背诸葛亮的作战指令,导致街亭失守,被诸葛亮处死。

为什么说诸葛亮有兵家思想的影子?

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指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

前文已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乐(yuè )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他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特别是主导联合赵、楚、韩、魏国,攻打强大的齐国。

进而,乐毅统帅五国联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几乎使齐国灭亡。从而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诸葛亮深谙兵法,通晓军事,一生有《南征》、《北伐》、《北出》等军事著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记载“治戎为长”,是说他擅长治军。

司马懿看了诸葛亮的营垒后,称赞其为“天下奇才”。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被后世将领推崇。

刘备在益州之战、汉中之战、赤壁之战获得胜利,诸葛亮功不可没。

后来,诸葛亮亲自南征,率军用兵南中,生擒孟获。进而平定了四周的部族,稳定了蜀国的南疆。

最著名的是,为实现“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战略目标,诸葛亮亲自率军前后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中原。

虽然诸葛亮不是良将,但被誉为军事家。在后世被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历代著名兵家享有同等地位。

为什么说诸葛亮有墨家思想的影子?

墨家思想学派,前期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与“名家”、“数术家”等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

诸葛亮在这方面也有明显表现。

例如关注现世战乱,即使隐居隆中也关注时事。

再如墨家主张“节用”,即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诸葛亮在蜀国执政时期,为官节俭,力戒奢华,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氛围。

特别是,诸葛亮也喜欢研究自然科学,在技术发明上有卓越成果。

例如他基于‬实践‬,运用‬智慧‬,改良“连弩”,发明了孔明灯、木牛流马等,促进了军事、经济发展。

三国诸葛亮也是法家的典型人物啊,你怎么看?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着文涛武略军事理论家!

三国诸葛亮也是法家的典型人物啊,你怎么看?

原汁原味的法家在春秋战国之末期已经不复存在了;换言之,法家代表人物在韩非子达到顶峰之时,作为一个学派就消失了;秦汉以后的政治多数都是"儒、法"杂糅或者短期内道家思想的实践。

说白了,诸葛亮和"法家"八竿子打不着;换句话说,并非一谈到"赏罚分明"的政治家就一定要归类于法家——诸葛亮的"法治"骨子里仍然还是"人治";也就是"君王专制"。

其次,古代的"法家"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完全是两回事;如果非要说古代的法家之所以成为一种治国理念,充其量不过是"法、术、势"这三个字。

再次,如果说诸葛亮是"依法治国",那么这个"法"又在哪里?一共有几条几款?谁来指定?谁来监督执行?最后的司法裁量权在哪里?

最后,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以来没有"私法",换言之,个人的财产个人的权利(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完全得不到保障;这哪里是什么"法治"或者"法制"?

讨论中国历史的本质,其主要脉络还应该是"中央集权下的专制统治";无论是"王道还是"霸道"或者"内圣外王"统统都是为了维护君王的统治。

诸葛亮是儒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知遇之恩"尽忠心的典型;按照常理,诸葛亮应该直接去辅佐汉献帝而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投靠刘备才是——毫无疑问,相比之下汉献帝才是"正宗"的皇帝! 汉朝的子民应该为汉献帝肝脑涂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