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为何选择毫无法力的唐僧取经,而非将经书直接送给大唐?
提这个问题的朋友或许对经书的作用有误解。很多经书你在大街上都能买到,比如《金刚经》《坛经》等等,这些经书也是传统经典,有无数人对其进行注解。
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听到五祖为其讲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现在你也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这个典故就在那里,那请问我们悟了吗?
这说明什么?
文字在,你听到了,未必就能悟,那观音菩萨就算将经文送到大唐,让这些大唐百姓读,百姓能悟吗?
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经文需要大唐化。观音菩萨虽然法力无边,救苦救难,但是她并不了解大唐百姓那颗俗世之心,大唐的具体情况。唐僧对大唐百姓是最为了解的,让唐僧先悟得经文之本意,然后通过唐僧之能将经文讲给老百姓听,用大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习俗,文化的方式讲给他们听,这是经文大唐化的过程。
将梵文给老百姓听,老百姓肯定听不懂。将梵文译成大唐语言,那就需要一个精通大唐语言之人,同时又精通佛法之法,只有两者兼备之人才可以胜任弘法重担。
显然唐僧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三个原因就是唐僧西天取经实际上取的不是经文,而是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唐僧已经具备向大唐百姓弘法之条件,因为他就是长安城的大法师,名望也很高,但是唐僧对佛法是不是真的完全参透。
显然这81难就是为了检查唐僧对佛法的参悟的情况,最后唐僧经过考验,悟得佛法。在如来看来已经获得对佛法的参悟,实际上他前世就是如来的二弟子,本身就悟性极高。
所以唐僧西天取经是为了达成弘法的另一个条件,自然不可以直接将经文送到大唐,那样对弘法没有任何作用。
第四个原因是唐僧受了这么多难,出去这么多年,大唐百姓,大唐皇帝也是深有感触,自然对取得的经文更为珍惜,如果观音菩萨直接送去,以我们凡人这种浮躁的内心,得到太容易,你觉得会敬重还是轻视呢?所以没有直接送过去,实际上即是唐僧的考验,又是对整个大唐的教育,让其对佛法敬畏。只有敬畏,你才能去掉疑心,坚定信心学习参悟,否则像猴子下山一样,其心不定,那佛法就算摆在你面前也没有用。
现在书店中有很多经文,就好比观音菩萨送过来了,但有多少人会专心看,诚心学,不疑而实践呢?所以客观现实也可以回答提问者这个问题。经文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心,一颗诚心。
观音菩萨为何选择毫无法力的唐僧取经,而非将经书直接送给大唐?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你不会珍惜,只有你不容易得到,需要通过千难万险拼命追求,这样得到的东西你才会珍惜,才会有足够的重视。就像古玩市场你通过多年的寻求,甚至吃亏上当交学费,好不容易得到的你喜欢的珍贵藏品你才会视若珍宝,如果多的都是烂大街的东西,你得到的也不会当回事。所以佛祖一定要让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因为只有经历千难万险得到的真经,人们才会当作珍宝,不然直接送过去,人们就不会当回事,会引起不够重视的后果
。
观音菩萨为何选择毫无法力的唐僧取经,而非将经书直接送给大唐?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如果细想确实是,即使不直接将经书送给大唐而非要派人去取,也可以让唐僧的三个法力不错的徒弟带着唐僧一起腾云驾雾,直接飞到西天将真经取到手中,这样岂不是省事得多,为何非要唐僧师徒四人耗时十多年,长途跋涉十万八千里费尽千辛万苦才取得真经?
唐僧师徒四人
至于这问题的答案,我觉得最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不懂珍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其实在开篇时,关于这个问题如来佛祖也曾简单的提过一点原因:“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轻易得来的不知珍惜,古今以来人们往往都有这个心理。就如一颗钻石,别人随手送给自己的,人们往往觉得肯定不是真的,不怎么珍贵,随手弃之一旁。而当自己需要时,费尽千辛万苦攒到钱,终于买到手中,肯定会对这颗钻石倍加珍惜。而这个道理也往往会被运用到感情上,倒贴上门的感情,虽然好,但懂得珍惜的男人却不多,往往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珍贵。
真经也是如此,如来佛祖如果直接派观世音菩萨将真经送给大唐,恐怕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完全达不到扩展佛.教影响力的目的,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经卷。
如来佛祖
而只有当唐王主动提出,然后派出金蝉子化身的唐三藏历经千辛万苦,耗时良久终于将真经带回大唐后,大唐的人才会感同身受,哦,原来真经得来如此艰难,千万不能浪费了圣僧的一番辛苦付出,一定要将真经传遍大唐,解众生疾苦。
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同等重要取真经的过程,同时也是积攒功德,扩散佛.教影响力的过程。在我看来,佛,教东传,和本土的教派争夺人口和势力范围是两教默认的,也是筹划了上千年的大事,为此两教包括天庭在内的各方势力都被卷入其中。
唐僧
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早早就转世,开始了取经之旅。而天庭也早早就做了布局,提前将卷帘大将沙僧流放到取经必经之路流沙河,将前九位取经人拦下,时机不到怎能提前取经?而猪八戒恐怕也是为此而下凡的。
孙悟空出世后就提前被算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最终为了让他加入取经团队,最终成为佛教的斗战胜佛。
而唐僧步行前往西天取经的过程,也是扩大佛,教影响力的过程,是和道,教争夺势力范围的过程,同时也是借机收服沿路不听话的各方势力的过程,检验佛,教的地位和影响力的过程。
唐僧一路取经,沿途逢人化缘必说:“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求取真经”,看,多好,一路不只是宣扬了佛教,还将大唐的影响力一路扩大,各方皆得利。
唐僧师徒四人
而一路上佛教也收了不少的得力干将,比如黑熊精、红孩儿,以及一方大妖,一直不服管束的牛魔王,既扩大了自己教派的影响力,又扩充了己方实力,一举两得。
正因为出于这些考虑,才会选择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来担任取经大业,宁愿耗时十多年也要一路步行前往西天。至于最后如来的两位弟子阿傩和迦叶讨要利是,如来肯定也是知道并首肯了的,也只是增加真经的求取难度而已。至于为何原定的三藏之数的经书,最后只给了一藏五千零四十八卷,这个我也没想明白,欢迎有明白人留言分享下观点哈。
观音菩萨为何选择毫无法力的唐僧取经,而非将经书直接送给大唐?
这个原因从一开始就已经说明了。
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佛祖借举行盂兰盆会的机会将佛家高层人士都聚集在一起,在众佛子菩萨和福禄寿三仙(哪都有他们)轮番彩虹屁吹完之后,佛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大致意思就是说:南瞻部洲人口众多,但是人心太坏太贪,碎嘴子还多,导致众生皆苦,我要用三藏真经拯救他们,脱离苦海,不啦不啦……
当然这种理由未免太过冠冕堂皇,可以记在佛教发展编年史上,但是却不能当真。
不过即使不能当真,从这里边也可以看出佛祖隐藏不了的目的:
东胜神洲“敬天礼地”,说明那是天庭的势力范围,佛教不能染指; 西牛贺洲不用说,是佛教大本营; 北俱芦洲的人还需要多杀生才能糊口活命,说明生产力不高,还处在原始社会,没有传教的价值; 只有南瞻部洲人口众多,文明发达,而且还比较乱,是一块没有分过的肥肉。大唐作为南瞻部洲最强大的国家,自然首当其冲。
传教原因和目的说出来了,接下来就要讨论如何制订具体计划: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轻易得来的东西不会珍惜”人生导师乔达摩•悉达多如是说。
但是同样不能当真,因为佛祖没有这么大公无私,佛祖脾气是很大滴,惹毛了佛祖后果是很严重滴!
乌鸡国国王喜好斋僧,按佛家说法是功德无量,本来佛祖很高兴,让文殊菩萨装成一个凡僧去接国王上西天,那国王能乐意吗?结果国王把文殊菩萨绑了泡在河水里三天。
照常理说,一个神仙还能让河水泡坏了?但是如来不这么想,泡水事小,丢人事大。就把青狮精派到乌鸡国,来了个青狮换国王,把国王推到井里死了三年,国王变鬼王,乌鸡都泡成白凤了。
所以,“众生愚蠢,毁谤真言”在其次,“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才是重点。
佛家的威严在乌鸡国体现的很好,但是毕竟离东土大唐太远,大唐也不是一个小小的乌鸡能比的。所以得设置一个凡人眼中的“Hell Mode”(地狱模式)才够格。
这个计划就是后来的西天取经,既能让世人感到真经难求,也能在路上顺便传教。当然面对这么大一块肥肉,其他势力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天庭也必须掺一脚,在蟠桃会上被贬的猪八戒和沙僧就是天庭的眼睛。
在没有商量好怎么分的时候,计划是不能实施的,沙僧脖子上的九个取经人头骨就是最好的证明,直到唐僧这一世,双方才正式决定实施计划。
凡人只会看到为了取经死了九个取经人,走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从未想到:取经的一路上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日夜守护,无真正危险;取经的成员没有一个是东土大唐的人。
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孙悟空是东胜神洲出生的,猪八戒和沙僧是天庭的人,小白龙出身天下水族领袖敖家。
就算旁人看来历经千难万险,感叹真经来之不易,佛祖也要最后再留一手:三藏真经没有全给,只是每部拿出几卷,凑足了一藏之数。按照佛祖的意思,东土众生愚钝,无法理解高级货,先拿便宜货应应急足够了。
不得不说,佛祖就是佛祖,什么叫营销?什么叫细水长流?三藏只传了一藏,那就是说以后有机会还能搞两次西天取经!
观音菩萨为何选择毫无法力的唐僧取经,而非将经书直接送给大唐?
《西游记》是一部“稀有计”,如来为首的西天佛家想向东土大唐扩充地盘和影响力,就是让东土的民众更加信仰佛教,好收取更多的香火财物的供奉。但当时大唐盛行的是道教,这是天庭道家的基本势力范围,如来如果直接向东土传经那就是公开要跟玉帝为首的天庭争夺利益了,西天未必弄得过天庭,何况作为“五方五老”之一的如来表面上还尊奉玉帝为“大天尊”,天庭想灭了西天难度太大,真撕破脸干起来就是“封神榜”式的天地大战,近乎同归于尽的毁灭后果谁也不敢承担。所以如来一番运作,让唐太宗需要大乘佛经超度亡灵,观音具体执行,把早就准备好的金蝉子,就是唐僧推到了唐太宗面前,唐太宗委派唐僧去西天求取真经。这样看起来是东土需要佛经,是主动来取经的,而不是如来非要向东土传经的,不伤天庭的面子,双方明面上就不会伤和气了。表面上风平浪静,桌子底下恶浪翻滚,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以大法宝“金刚琢”牢牢堵住了唐僧师徒的西去之路,如来不得不向太上老君预付了18座金山就是那18粒“金丹砂”的“红利”,老君牵着牛笑嘻嘻的回去了,好处到位了,大家达成妥协,因为西天还没开始在东土获利已经在向天庭交“保护费”了,对天庭的利益影响不大,所以自青牛精以后基本上没有道家势力再为难唐僧师徒了。唐僧取经必须要长途跋涉走到西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清除剿灭这十万八千里路上的各种妖魔鬼怪,或剿灭,这类妖怪最少,或赶回主人身边,这类妖怪最多,或收编,比方说牛魔王红孩儿父子和金翅大鹏,西天的能直接掌控的地盘范围向东是不是又急剧的膨胀了?这是艰难的过程达到了目的,决定了得到难以形容的丰硕利益和成果
观音菩萨为何选择毫无法力的唐僧取经,而非将经书直接送给大唐?
取经,或者传经,哪像送一件快递那么简单。释迦牟尼佛的佛教之所以让唐僧师徒徒步西天取经,自然有它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西天取经是为了试探道教、大唐世俗政权两个势力的态度
首先,当时的大唐信奉的是道教,佛教还未取得正统地位,唐太宗很长时间对佛教并无明确的倾向,所以,取得大唐世俗政权的支持是佛教在唐境内传播的关键。故此就有了唐太宗斩泾河龙王、地府游历、街遇观音、玄奘说法、结拜取经等等情节,其事件安排的目的就是要唐太宗对佛教产生信仰。
其次,佛教想进入唐境传播,最大的阻力还有道教,道教当然不会将自己的市场和利益拱手相让。漫长的取经之路正好可以测试道教的出招,同时也显示佛教的力量而震慑对手,达到两教在唐境共存的局面。
2、西天取经也是彻底扫清与大唐之间的阻隔,布置佛教产业
漫漫西天路其实就是历史上的西域、中亚广大地域,有多达130个国家,有城池、有人口、有出产,这些都是市场和利益,当然要去占领。看看西天取经一路剪除的利益集团,有牛魔王那样霸占数千里的超级财团,仅凭灭火的扇子使用权就能牟取暴利;也有如观音菩萨的产业,派遣鱼精霸占水道码头收取税费贡品;更多的是道教的产业,口头上说是坐骑呀童子呀偷跑下界,实质上谁都明白那就是幕后主使抢地盘。
所以,一定要慢慢走,把各种利益集团清理干净,然后才便于布置自己的产业。
3、西天取经徒步之举谋划的结果
结果是佛教的完胜:其一、整个西域、中亚地区佛教获得了统治地位;其二、大唐太子将为母亲建造的大慈恩寺作为玄奘藏经、译经的办公场所;晚年的唐太宗终于答应了玄奘大师的请求,为取回的佛经亲自撰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圣教,看看这称谓!这一篇序实际是赋予了佛教在大唐世俗社会最显赫的地位,开创了佛教传播历史上最大的胜利。如此,您还能质疑这西天一路步行的意义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