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倡无为法,金刚经也说无为法,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吗?

老子说的无为与《金刚经》中的无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儒释道融合之后,演化出很多学派,有些人也是儒释道三者兼修,最典型的代表是王阳明。

王阳明说儒释道三者最终是一样的,但是儒家的入门是最合适的。这是王阳明最后的选择。

虽然王阳明这么说,但实际上他的观点中有很多是佛教的观点。他的心学虽然是从孟子那一路下来的,但是他说人人胸中都住着圣人,实际上是借用佛教的观点,这个不展开说了。

正因为这些大能努力,使得我们很多人误认为这三家是互通的。实际上这三家终点是一样的,但是起点以及走的路是不一样的。

道家的无为

老子说的无为的理论假设前提是:一切在道的支配下,也就是承认万物有差别,万物自有其变化规律,天地也有其演化规律。作为天地中的一员,要做的就是配合好这么变化,而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凭借你的主观意志去做事,那就是有为。所谓的有为就是用你的理念去支配你的行动。所谓的无为就是根据天地万物演变的规律作出自己的行动。

佛家的无为

《金刚经》中的无为的理论假设是:世界是真实不虚的,六根接受信息产生六识,这个六识是受自己那颗妄心而引发的,这种认知是虚妄的,不实的。

换句话说只要你不受六根六识的影响而对世界作出判断的就是无为,否则就是有为的。

比如有些人修行到一定程度觉得自己已经修成罗汉了,那肯定是虚妄的,当你认为此法好,那你就会执于法,这就是执了,执的产生是因为有一颗虚妄的心。这样你没有任何进步,只是在沙上筑房子。

所以你要将修行之法也空掉,那才是正确的路。当然如果你执著于将修行之法空掉,这依旧是一种执。当你看到某人成就高僧,你就沿着他走过的路走,你认为他能成功,你一定能成功,这依旧还是执,依旧得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结语:

老子说的无为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你首先是得道之人,如果你不晓道的运行规律,你是无法做到真正的无为的。《金刚经》中的无为则是重点提醒你不要落入有为法的陷井之中,不要受虚妄之心下的六识影响。正如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老子说的无为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明道,二是顺道为之。《金刚经》说的无为则只有一点,那就是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道家提的“无”与佛家讲的“无”也是两回事的,无为也是如此。

以上仅是知常容的个人意见,供参考,不是权威解释。

老子提倡无为法,金刚经也说无为法,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吗?

谢谢!被邀!老子的略略看过一点!金刚经真的没看过!我学浅!只知这些哲学家一直围绕着"顺其自然"这个大概念在走!还有我的人生里还有一字我比较喜欢"随"字!谢谢!愿您天天平安是福!

老子提倡无为法,金刚经也说无为法,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吗?

并无不同,只是语言表达有别!

老子提倡无为法,金刚经也说无为法,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吗?

殊途同归!

老子提倡无为法,金刚经也说无为法,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吗?

老子乘青牛西出,只留下一部《道德经》。到达古印度后,开始化身佛陀,给印度人讲经说法,因印度人智商偏低,都是文盲,老子很是费了些口舌,所以佛教留下来的典籍较多。道家讲究一点就透,太笨了没人理你,所以典籍没有佛教多,但都是精品。

因古代梵语与华语相差甚大,老子的话,翻译成梵语后,就有些偏差,其实讲的道理和正法是相通的。这也是佛教来到大唐后,容易被中国人的接受的重要原因。

但佛教在印度,反而类似外来宗教,繁荣一段时期后,被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所驱逐,好在佛主、观音菩萨提前布局西行取经的戏码,其实是迎佛教回归故土尔矣。

老子提倡无为法,金刚经也说无为法,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吗?

老子所说的“无为法”是人的行为,而佛经所说的“无为法”是一种现象,与“有为法”相对,不是缘生法,即没有缘生缘灭,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就是如此。“有为法”就是因缘所生起的现象,即缘生法。老子的“无为法”其实还是缘生法,属于佛经所说的“有为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