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曹操逼汉帝封自己为魏王有什么法理依据?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调整战略,先搞定西北的马超,然后依萧何故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实际上是人臣之顶峰了,再往上就没了。

司马懿和诸葛亮也就走到这一步就停止了,再往上走就是不臣了。

此时帮助曹操迎接汉献帝有大功的董昭提出了一个观点:

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你的功劳已经超越了人臣,没有一个臣子有像你立下这么大的功绩,言下之意就是臣子的封号显然曹操不太合适,不能再当臣子了。不当臣子不是一定就当皇帝,还有公、王称号。

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于是曹操就让手下大将和谋士商议这件事情怎么办?

荀彧当时反对,曹操很不高兴,但是荀彧并没有阻止曹操的不臣之心。

于是在公元213年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又加九锡。

九锡之物是不可以给臣子用的,正常情况下皇帝要给臣子九锡,臣子要推辞以表忠心,因为九锡是最高赏赐和礼节,如果你将九锡都接受了,就意味着天子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赏你了,除了他坐的位置,显然不臣之心天下人皆知。

曹操封公的理由是他的功劳太大,超越所有臣子,不能再做臣子。

曹操从丞相到魏公就意味着他与汉献帝的关系从臣子与皇帝的关系变成诸侯与皇帝的关系。虽然诸侯也是皇帝的臣子,但诸侯和臣子的区别在于诸侯有自己的子民,而臣子是没有的。

那十郡之地的老百姓只认曹操不认汉献帝。

公元214年3月,将曹操列为诸侯王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这比公又上了一步。

公元216年5月,曹操被封为魏王。

公元217年4月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虽然不是皇帝,实际上以皇帝自居,并且设立太子。

每过一年,曹操就升一级,这个速度很快,同时也反应曹操心中很急,想早一些篡位,手下人也不断在拱。

此时曹操进一步扩大自己封国的位置,不再只有十郡之地,将自己控制的好地盘都划入自己的魏国之内,等于将汉献帝架空。巴蜀之地,江东之地还属于汉献帝,可惜刘备和孙权怎么可能真受汉献帝控制呢。

为什么天下只知魏而不知汉就是这样来的,因为这些魏国之地的老百姓只认曹操不认汉献帝。

孙权他即向汉献帝称臣,又向曹操称臣,不过曹操当时看到这个举动说了一句,这是孙权将他放在火上烤。曹操虽然已经在民心上架空汉献帝,终究不敢真称帝,当然他也明白孙权的用心。

所以曹操让汉献帝封自己为王的依据很简单,因为功劳太大,不能再当臣子,就这么一个理由。这并无法理依据。

这为后世权臣篡位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曹操为什么被儒家痛骂的真正原因,读书人为什么一定要丑化曹操的原因就是他开了这个很不好的先例。

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曹操逼汉帝封自己为魏王有什么法理依据?

刘邦在西汉建立初期,出于利弊权衡,分封了许多异性诸侯王,这是出于形势需要,是为打败项羽暂时采取的权宜之计。刘邦一没背景二没绝对压倒性实力,要打败项羽,必须联合相对更加弱小的实力派共同对付项羽,封王实际上就是别人答应与他联合的交换条件。刘邦打败项羽之后,登上了帝位,在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才形式上与韩信英布等人建立了君臣关系,刘邦为了巩固江山,只能彻底铲除异性王,大封同姓,定下了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规矩,这样才能保证刘姓江山。

实际上东汉王朝的建立,未必完全遵照西汉高祖刘邦的规矩,好多制度都是有很大的变动的,所以西汉的规矩,不一定对东汉王朝有约束力,毕竟东汉王朝除了在姓氏国号上延续了西汉之外,整个王朝就是西汉贵族联合皇族刘秀推翻新莽王朝,重新建立的全新王朝,与西汉没有多大的本质联系。不过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东汉也默认了异姓不封王的规矩,并且终其一朝都在遵照这样的规矩。

至于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并不是处于什么法理依据,完全是因为汉献帝与曹操君臣实力彻底失衡,曹操功劳太大,野心也大,再加上曹操部下为了锦尚添花也好,为了水涨船高鸡犬升天也好,反正处于各种目的,也愿意拥戴曹操称王,说实话,曹操执政期间,北方恢复了和平,社会经济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百姓受益,曹操的个人威信也是极大的。至于加封曹操,引用汉朝初期萧何赞拜不名,上朝可以带剑,之后又封魏公、魏王,建立国中之国,大权独揽,完全是实力对比到那一步了,在绝对实力的碾压下,汉献帝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只有突破自己的底线,封王曹操。无论是汉初刘邦封王也好,汉献帝封曹操魏王也好,都是君臣实力对比,权力博弈的必然结果,名副其实的王冠从来都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而不是靠别人的封赐与奖赏而轻易获得。

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曹操逼汉帝封自己为魏王有什么法理依据?

王莽开了先例,曹操有样学样

两汉王朝有两大势力不能不提,一是外戚,一是宦官。外戚这里王莽篡汉自立,宦官势力这边曹操称了“魏王”,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一个在西汉末,一个在东汉末。

在王莽的实践下,已经有了一整套取而代之的流程

规定是死的,可人是活的。

王莽的篡位是成体系的一整套过程,刘邦规定“非刘不王”,那王莽就鼓动下层官员一次次的上书,在舆论的作用下,半推半就的一步步僭越加九锡甚至于最后的取而代之。

好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加省事,诏书都是他自己代替汉献帝去下,各种迎奉天子、征讨诸侯的功劳随便封。

汉献帝这边除了提供了一下“天子之名”,整套班底都是人家曹操的。所以封曹操为王,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法理上没有依据,基本上是人情依据。整个天下都是曹家打下来的,即便汉献帝掌握实权,他又能把曹操怎么样?一句话,实力为王。

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曹操逼汉帝封自己为魏王有什么法理依据?

《三国志.武帝纪》有云:“……(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曰‘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惟祖惟父,股肱先正,其孰能恤朕躬?’乃诱天衷,诞有丞相,保乂我皇家,弘济于艰难,朕实赖之。今将授君典礼,其敬听朕命。”

这段话言之凿凿,竟是出于东汉正牌天子——汉献帝刘协之口!

说得是多么的情真意切,又是多么的冠冕堂皇!

而实际上却是刘协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北方早已落入曹操之手,曹操以丞相之尊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傀儡,不仅不能发号施令,反而要提心吊胆地苟延残喘。

为防不测,刘协只能讨好曹操。

而且在当时的形势下,刘协也只有打破惯例(刘邦所定的‘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旧规矩)方能满足曹操的虚荣心。

由于公爵距帝位只隔一王,或可借册封曹操为“魏公″暂缓其异心。

于是,汉献帝便赐给曹操:一辆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豪华马车,还有一辆兵车和八匹黑马。还有一张红弓和一百支红箭,一张黑弓和一千支黑箭。此外还有三百名虎贲护卫等等,这就是所谓的“九锡之礼”!

至此,距离曹操登上王位已经为期不远。

果然,“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三国志》)

而此时距离曹操受封为“魏公”也不过三四年而已!

这说明利用这几年的时间,曹操早己完成了内部整合,并已经在事实上将他统治下的北方地区变成了独立王国,而不再是东汉王朝的领地。

而且此时整个天下的形势是:刘备占据着蜀地,孙权统治着江东,曹操掌握着北方。

名义上的东汉王朝以及这个王朝的代表人物——汉献帝刘协已然蜕变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胁!

试想,如果你处于汉献帝的位置上,面对着奉承曹操的大臣们的要挟——“请求”皇帝加封曹操为魏王,你又能怎样做?

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能做的自然只能是顺水推舟了!

于是,曹操便毫无悬念的″更上一层楼″登上了魏王的宝座。

其实,说到底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这是曹操的势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绝不是一句“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和名存实亡的东汉朝廷,以及这个朝廷的傀儡皇帝能够阻止的……

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曹操逼汉帝封自己为魏王有什么法理依据?

法理依据在实力面前就是一纸空文,早已有先例可循。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惠帝刘盈驾崩之后,吕后称制。汉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冬季,高太后吕雉在朝议时,提出准备册封几位吕氏外戚为诸侯王,征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右丞相王陵以“白马之盟”加以反对,但是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认为吕后此举并无不可,并还提供了“当初高祖掌权,封刘氏为王没错。现在太后掌权,封吕氏为王也没错……”的理论依据,吕后大喜,当即大封吕氏,封吕产为吕王,吕通为燕王,吕禄为赵王,其他吕氏子弟也各有封赏。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因病去世。吕氏的诸侯王,害怕刘氏迫害,于是在同年九月,吕禄家中秘密讨论造反之事,夺取刘汉政权。] 这次密谋的消息传到了刘氏宗室——齐王刘襄那里,为了保卫刘氏的江山,他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处死,吕氏集团彻底被消灭。

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曹操逼汉帝封自己为魏王有什么法理依据?

没有,所以他是奸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