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张飞、刘备的死都与东吴有直接关系。为什么刘备死后,诸葛亮却把矛头直指曹魏?

格局小与格局大的区别在于:格局大的看到的是局势,格局小的看到的是个人恩怨。

刘备是被陆逊气死的,关羽是被马忠伏杀的,张飞则在伐吴之时,死在自己的部下手中。按道理整个蜀汉必须要和东吴死磕到底,以报大仇。

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大权独揽,不但没有兴兵报仇,反而和东吴结盟。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我估计不止提问者有疑问,当时蜀汉内部肯定也是有疑问的,但诸葛亮就是做了。

当时派了谁去呢?

邓芝。

邓芝怎么跟孙权说的?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

换句话说,连孙权都不相信蜀汉会和自己结盟,所以不见邓芝。孙权最后是被邓芝说服才结的盟。

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下了苦功夫才和孙权结盟的。

刘备生前只是和孙权讲和而不是结盟。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三国志先主传》

结盟比讲和更进一步。结盟意味着孙权对荆州的所有权得到蜀汉的承认。

这一点别说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在当时肯定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别人占了我们的地,气死了我们的皇帝,结果我们承认别人占了我们的地是合法的,还要说服别人与我们结盟。

格局小的和格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格局小的只记得过往,只记得眼前,格局大的是看到整个天下大势。

当时东吴与魏国相和,互派使臣。听完邓芝说的马上与魏断和与蜀汉结盟。

邓芝怎么劝?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

这就是东吴与蜀汉的共同利益也是结盟的基础。

结盟给蜀汉带来了什么好处?

蜀汉在刘备死后,一团乱,国力弱,内部乱,当时南中反了,诸葛亮干脆就闭关了。你看蜀汉当时连南中都没有办法搞定,可以虚弱的可以了。

其次外部魏国和吴国都看着,稍一乱,那魏国必会进兵,两国夹击之下蜀汉能撑下来吗?

再次南中反了,他们主要受哪股外部势力干扰?

东吴。

闿又降於吴,吴遥署闿为永昌太守。——《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当时雍闿是选择投降东吴,换句话说东吴已经将手伸到蜀汉内部。

结盟之后,外部环境变好,魏吴不再和睦,内部环境也变好了,南中变成蜀汉内部事件,东吴自然没有理由再支持雍闿。

一下子一团麻的事件都被理顺了,蜀汉也开始渐渐稳定下来,稳住了。

稳住之后,就需要凝聚人心,怎么凝聚?

诸葛亮就利用汉复汉室,北伐来凝聚人心,既然与东吴结盟了,那北伐只能向魏国开刀了。北伐并非是一统天下。因为当时蜀汉与东吴结盟时说得很清楚,天下二分,蜀汉与东吴各占一半。

吴主与汉人盟,约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兗、冀、并、凉属汉,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资治通鉴·魏纪三》

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和打开蜀汉生存空间。如果拿下凉州和长安,那蜀汉的生存危机就解决了,拿不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这才是北伐的真正动因。

关羽、张飞、刘备的死都与东吴有直接关系。为什么刘备死后,诸葛亮却把矛头直指曹魏?

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书中智谋,皆有道理,题主质疑孔明,且就演义论事。

昔,孙权与周瑜,有股肱之亲,诸葛亮使三气之法,公瑾陨命,为了国运大局,孙权忍了,仲谋真奇男子也。

后,关羽骄兵惜败,成忠义,蜀吴虽结怨气,两不吃亏,周瑜与关公仇事,扯平矣。

孔明乃战略家,谋略胜孙权十倍,蜀吴两弱联合抗曹,方能有利本国前途,此是真道理,孙权尚能顾大局,况孔明乎?

关公殁后,不久凶手亦毙命,演义有交待,张飞之死,乃为急兄仇,被自己人所害,与吴国无直接关系。

先主大军,失天时地利,遭火攻锐气尽失,玄德重病,托孤白帝城,临言哀凄,无一字嘱数说,复仇于东吴也,刘备之死,与吴国亦无直接关系。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殚精竭虑,联吴抗曹,北伐六出祁山,保刘氏政权稳固,策略正其当而无错。

天不暇年,孔明仙逝,蜀国失其人,吴国亦衰,曹魏内乱,司马氏取魏而代之,冥冥似有天意,三国归晋矣!

关羽、张飞、刘备的死都与东吴有直接关系。为什么刘备死后,诸葛亮却把矛头直指曹魏?

关羽,张飞,刘备的死是5东关有直接关系,但诸葛亮为大局着想,和东关联合抗曹是上上之策,如果直接找东吴报仇,那蜀会提前三十年灭亡的,

如果蜀,吴相争,搞个两败惧伤,魏会一举灭了吴蜀的,诸葛亮正昱看清了这一点,为了报答刘备的托孤之事,不得不放下私仇而顾全大局。

1

关羽、张飞、刘备的死都与东吴有直接关系。为什么刘备死后,诸葛亮却把矛头直指曹魏?

诸葛亮的人生目标就是"尊天子以攘四夷",辅佐刘氏完成光恢汉室之重任。他才能重祭联吴抗曹的大旗,五伐中原。在他的影响下,关门弟子姜维更是做到了九伐中原。

当时,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曹魏独霸北方。刘备因而在汉川建立蜀汉,为了替关羽报仇,进犯东吴,酿成夷陵大败。不久,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安定后方,与孙权重新修好,孙权是过了好多年后才称吴帝,当时在观望。

诸葛亮上"(前)出师表",进攻曹魏。很明显,攻曹魏是为了光复汉室,只要打败曹魏,占领北方,就可以站在制高点,诏告天下,四海归心。到是可恩威并施,令东吴和诸方俯首称臣。

诸葛亮抓住匡扶汉室的这一大纲,可牵一发而动全局。假如分心分兵与东吴厮杀,无论输赢格调都不高。万一再败,就没有了回旋余地。反而让曹魏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而东吴收回荆州,只想划江而治,不愿兵革四起,战火不熄。因此,罢兵修好,保得太平。这样,汉吴重新修好,方能保证蜀军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攻伐魏,对汉吴都是上策之全。

这样,后三国就形成了蜀汉进攻、曹魏防守、东吴壁上观的景象。诸葛亮奈何得其主、不得其时,中途倒在五丈原,一腔热血空挥洒。有诗为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羽、张飞、刘备的死都与东吴有直接关系。为什么刘备死后,诸葛亮却把矛头直指曹魏?

原因在于特殊的三国鼎立格局

刘关张三兄弟皆直接或间接死在孙权的手上。

公元220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前来支援的徐晃援军与驻守樊城的曹仁联合击败,后来得知孙权偷袭了大后方,荆州之地尽失,无奈从襄阳、樊城撤退南下,而在路途中,关羽派使者查看江陵等地是否也落入孙权手中,而孙权手下大将吕蒙得知,关羽使者到达江陵,热情招待使者,并带其游览了江陵情况,江陵虽落入东吴手中,但是吕蒙并没有对江陵大肆屠杀,而是安抚百姓,为有病的百姓治病,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做给关羽士兵看的,使者回来后,从使者那里打听到自己得亲人安然无恙,便无心恋战,行军途中便四处逃散,而本来有数万人马的关羽,如今只剩下数百人。

而吴军步步紧逼,最终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擒拿,最后被吴军斩杀于临沮。

公元221年,刘备兴兵伐吴,张飞作为先锋率先从阆中出兵江州,而在出发之前体罚了手下两名将领张达和范强,而两人因此怀恨在心,趁张飞去睡之际,将张飞头颅割下,投靠了孙权,并将张飞的头颅献给孙权。

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兵败,军队损失惨重,将军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尽皆战死。让刘备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摇摇欲坠,刘备因此生了一场大病,最后逝世于白帝城。

刘备临终前将蜀汉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从223年---228年致力于蜀汉内部建设,平定南蛮地区,此后蜀汉才真正意义的上的统一。

蜀汉政权稳定之后,诸葛亮发起了对曹魏的讨伐。

而这有人就不懂了东吴给予了蜀汉那么大的创伤,刘关张三兄弟尽皆死于东吴之手,为何诸葛亮不是伐吴,而是北伐曹魏呢?

其实这是受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看似是三国鼎立,其实实力悬殊很大,三国总共有天下共有13州,而曹魏独占九州,东吴占据三州,蜀汉占据一州。

三国中最属蜀汉弱小,而东吴和蜀汉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联合起来,这样才对能对抗曹魏的进攻,而如果东吴、蜀汉两国再打起来,最终得利的还是曹魏,所以夷陵之战之后,孙权和刘备都知道不能再打了,两国便握手言和。

而诸葛亮一向是主张孙刘联合的,所以蜀汉政权巩固之后,因为东吴是盟友,而唯一能打的就是曹魏。

其次就是诸葛亮想完成刘备一生的心愿,刘备的心愿便是兴复汉室,而曹魏表面辅助汉献帝,实则是汉贼,而刘备和曹魏的关系便是你死我的。

而诸葛亮想要完成刘备的心愿,必然要率先攻打曹魏,所以蜀汉政权稳定后,诸葛亮便准手北伐。

关羽、张飞、刘备的死都与东吴有直接关系。为什么刘备死后,诸葛亮却把矛头直指曹魏?

这个问题提得有道理,关羽,张飞和刘备的死,都跟东吴有关系,可诸葛亮为何不伐吴而伐魏呢?

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当时三分天下,蜀,吴和魏,实力最大的就是占据中原的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已以汉丞相自居,以为正统。

而蜀和东吴实力相当,只有当蜀和吴结盟,魏才不敢轻易动兵。如果蜀吴交战,诸葛亮兴兵伐吴,曹魏就有可能报赤壁之仇,那时,诸葛亮远在千里之外,举兵回援恐怕就来不及了。如果此时东吴发兵追杀,蜀军二面受敌,蜀国危矣。真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局面,不是诸葛亮希望出现的。

诸葛亮原想以自已的能力,去完成刘备之所托,然后在回师东吴,三国成一统。然人算不如天算,蜀国夷陵一战,元气大伤,诸葛亮就是有神机妙算之功夫,也无可奈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