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精忠报国,但一些言行也触犯了高宗的忌讳,哪一条真正让赵构动了杀他的心思呢?

岳飞忠心为国,一心抗击金兵,收复故土,中兴大宋。怎奈最终被宋高宗赐死于风波亭。那岳飞为什么会得到这种结局,我猜想原因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岳家军是岳飞一手创建,且只听命于岳飞,高宗对武将掌握兵权是非常忌惮的,所以有机会是要除掉岳飞的。 二、岳飞始终坚持北伐中原,迎还二圣。这个理念和高宗的理念不符,高宗对金人有恐惧感,只想维持现状,一心议和,同时迎回二圣他怎么办?理念不和也是除掉岳飞的一个原因。 三、岳飞说过让高宗早立太子的事情,让赵构有了警觉,觉得岳飞手握重兵,干预皇室继承人的事,犯了大忌。这也是除掉岳飞的一个原因。 四、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一心和金人议和,这和岳飞的理想发生冲突,主和派的诋毁,让本也倾向于议和的赵构觉得岳飞是阻碍议和的绊脚石。这也是除掉岳飞的一个原因。 以上是我的理解,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但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最核心的,希望大家给我一个合理的答案,谢谢。

赵构将岳飞定位为一件听话的武器,岳飞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士”,君臣的定位差异最终使得岳飞被屈杀。

赵构一直将岳飞当作是一件武器,而从没有将其视为一个“士”。岳飞自己将自己视为“士”,这就是两个人之间最根本的理念冲突。

如果岳飞是文官,岳飞所做的一切在赵构看来是很正常的,但岳飞是武将,岳飞所做的一切在赵构看来是非常不正常的。宋朝是一个重文抑武,而不仅是重文轻武的朝代,特别是在“苗刘兵变”之后,这种观念更甚。

岳飞哪些正常行为在赵构看来是不正常的呢?

赵构一开始对岳飞非常信任,收入邓州之后,赵构说:

帝闻之,喜曰:"朕素闻岳飞行军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

此话一出自然说明岳飞在赵构心中的分量在加重。

公元1137年,岳飞与赵构面谈之后,被赵构增其兵。

以王德、郦琼兵隶飞,诏谕德等曰:"听飞号令,如朕亲行。"

后来岳飞与赵构又有数次面谈,赵构对岳飞是越来越喜欢了。

帝答曰:"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又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

赵构说你做什么,我都不节制,中举宋朝的大事就交给你了。

岳飞对赵构这句话的理解是有偏差,他将其理解为完全信任,赵构真正想表达的是你就是我的武器。武器是没有思想和脾气的。

因为误读信任,岳飞做了很多事情,让赵构觉得岳飞是出格的。

1、建议立太子

将发,密奏言:"先正国本以安人心,然后不常厥居,以示无忘复仇之意。"

岳飞是哪壶不提提哪壶。因为“苗刘兵变”的时候,苗傅和刘正彦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最后在韩世忠等人的护卫下又重新坐上了皇位。不久曾被拥立为了皇帝的儿子病逝了。赵构因为没有生育生力,没了子嗣,所以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岳飞这件事能不能提?当然不能提,因为他是武将。

文臣如秦桧等人可以提,因为他们手中没有兵权,而岳飞作为武将提出立太子,那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人选了呢?虽然岳飞为大局考虑,但在赵构眼中却不是这样,苗刘兵变印象太深了。

岳飞是公元1142年被害,而皇太子赵昚是1160年才确立。时隔近二十年才下定决心,可见岳飞抓的时机是何等的烂,唉。赵构自然很生气,但现在岳飞还是有用,只能隐忍,那就如同一根刺一样,有机会一定拔。

2、发脾气,刺头

岳飞很正直,很刚正,但是他与上司的关系基本上都处理的不太好。

张所命令岳飞跟随王彦渡河,王彦遇到金兵不敢作战,岳飞独自率领所部作战,这样与王彦就不合了。

后来岳飞跟着杜充,与杜充关系也不好。

王德、郦琼的兵被赵构划到岳飞那里,但秦桧等人觉得这样不行,不想这样做。所以请岳飞到都督府商议。建议谁做管理呢?

当时张浚提了好几个人,一一被岳飞否定了,弄得张浚很是恼火没面子,说了一句难道只有你岳飞才行吗?

岳飞听完就说我回去服丧了,不干了。

"飞曰:"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岂以得兵为念耶?"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

张浚也火了。要知道张浚是一个正直的人,曾经称赞称赞岳飞和韩世忠两人可以托付大事。

一个关系比较近的人,岳飞都可以弄的这么僵,可见岳飞的官场情商是存在问题的。当然岳飞的结论是对的,最后张浚也后悔了。这是张浚气量大,但碰到气量小的呢?如赵构、秦桧和张俊等人,那就埋下祸事。

所以岳飞到底得罪了多少人呢?得罪了多少个文官呢?估计岳飞心中也不清楚。

对张浚如此,对赵构也是如此。

比者寝阁之命,咸谓圣断已坚,何至今尚未决?

以前听说你已经下定决心北伐,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决定。赵构做事需要岳飞去指指点点吗?唐太宗曾经被魏征刺激到要杀掉魏征,最后被长孙皇后劝服。赵构可没有像唐太宗这样的气度,也没有像长孙皇后这样的后宫,所以赵构根本没有回答岳飞这个问题。

至于他说不该定都临安,让赵构亲率大军亲征等等,这些都让赵构很火,所以这些信件没有任何答复,加上立太子的建议,已经超越赵构忍受的极限了,只差一个机会了。

结语:

岳飞是一片忠心,《宋史》是由元丞相脱脱和阿鲁图修的,在《岳飞传》中有这么一句话:

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在一个将军身上用上这种传说突显了岳飞在后世受到的尊崇,这种传说一般出现在帝王身上。

我上面引用的资料全部来自《宋史》。

岳飞的才能卓越,人品高尚,但唯一的大缺陷就是主观意识太强,不懂得官场规则,得罪了太多的人。

岳飞从一个小兵到了朝廷重臣并没有多少年,上升速度太快,而他一生都在作战,缺少官场的历练,所以如同刺头一般出现在南宋朝廷之中。让赵构和秦桧等人很不爽。

如果没有金人南侵,那岳飞是很难有机会崛起的,同样现在金愿意与宋议和,也就是岳飞的作用就不大了。原来用岳飞抗金,所以岳飞是一个刺头,他们还能忍受,现在可以议和了,岳飞的作用就不大了,他们也都忍不住了。

因为岳飞立太子,建议亲征,迁都等等出于一片忠心,但在赵构看来却是别有用心。

当金人提出议和必须要岳飞死,他们很愉快地答应了,因为赵构和秦桧很早就想收拾岳飞了。

如果岳飞能在官场混的如意,懂得“屈”,那么他也不至于被屈杀。正如李白如果不让高力士脱靴,或许人生就改变了,会成为一个高官李白。

如果岳飞变了,李白变了,那他们还是岳飞和李白吗?

子贡曾经问过孔子,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最终饿死首阳山,他们有怨吗?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有何怨?

我想岳飞心中肯定也是这样想的,求忠而得忠,有何怨?

所以至今,我们视其为偶像!受千万人千万年膜拜,而那群陷害岳飞的一直跪着。后世人让其跪,跪的不是岳飞,而是岳飞的精神——忠于国家。

岳飞精忠报国,但一些言行也触犯了高宗的忌讳,哪一条真正让赵构动了杀他的心思呢?

题主想为秦桧翻案真是煞费“苦心”,竞然拿:“岳飞一些言行也触犯了高宗的忌讳”来说事,妄图用这样的问题来转移大家的思维,为秦桧开脱罪名洗白。

但是,无论题主怎么变着花样出题提问,都改变不了秦桧是个臭名昭著的汉奸卖国贼,贪生怕死的投降派、杀害抗敌英雄岳飞这一历史事实。

秦桧是历史的罪人,这是历朝历代人民的共识,历史早己盖棺定论,决不容许一小撮别有用心的野心家阴谋家任意篡改中国的历史。

岳飞精忠报国,但一些言行也触犯了高宗的忌讳,哪一条真正让赵构动了杀他的心思呢?

导语:

岳飞作为一名军事将领,是非常的优秀和杰出的统帅。但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掌握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岳家军,在宋朝国策仰文抑武政治中,就成了皇帝宋高宗赵构与文官士大夫的心病。这个是赵构必杀岳飞的主要原因。

岳飞作诗满江红,诗中提出迎二圣,朝天阙的政治口号。这个口号政治上,主战派喊得最为积极。纵然赵构公开场面也支持迎二圣归来,但是宋高宗赵构内心真正是不是想迎回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那就是仁者见智了。偏偏岳飞抓住这个口号,为主战做宣传,这个也是岳飞言行致自己死亡的因素之一。

一,掌握强军,拥兵自傲,必功高震主

岳家军是由岳飞训练和统领的一支强军。岳飞凭自己的军事才干和人品,牢牢掌握了这支军队。岳家军强盛时拥有步骑十万,岳家军是民间老百姓对它的称呼。岳家军创立后,在岳飞带领下,四次北伐抗金。屡立战功,多次击败金国的侵略。巅峰时刻一直往北打到了开封朱仙镇。

宋朝军制,本来就是强干弱枝,仰文抑武。皇帝和文官集团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武臣掌握一支强大的军队的。所以岳飞功劳越大,他们就越恐惧害怕。宋高宗赵构为了自己的皇权,终于利用岳飞的忠诚,冤杀了岳飞。

二,北伐失利,坚定抗金主战,奋然作词满江红。

公元1136年,岳飞在鄂州再次发动第二次北伐,欲图收复中原北方。可惜主和派文官不想岳飞北伐,百般拖延军事布局。不支持北伐所需粮草。又阻止援兵支援北伐。结果是第二次北伐失利。岳飞无奈退兵,在鄂州黄鹤楼上凭栏遥望北方,愤然写下满江红词,表达了自己坚持抗金主战的主张和抱负。词中有迎二圣的意图,因此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赵构,对一心主战的岳飞终于动了杀机!

最后总结:

岳飞的言行可能不符合南宋的政治战略布局。宋高宗赵构面对拥兵自傲又战功显赫的岳飞,内心秉承祖宗成法,对武臣的压制成为赵构必须除掉岳飞的主因。诱因则是岳飞迎二圣一心主战的立场,以及参与皇位继承的政治斗争。

岳飞精忠报国,但一些言行也触犯了高宗的忌讳,哪一条真正让赵构动了杀他的心思呢?

前言: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令处死大将岳飞。岳飞被杀之前,只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他自幼接受忠君爱国的正统教育。为了勉励岳飞成为忠义之士,他的母亲亲手在他的脊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恪守精忠报国的思想,一心要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他率军屡次大败金军,使金兵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正当岳飞积极准备进兵,直捣黄龙府之际,却被朝廷以十二道金牌招回,明升暗降,被削夺了兵权。

不久,一场针对岳飞的政治阴谋施展开来。岳飞被诬陷入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时年39岁。

这实在是令后人无限痛惜!

那么,宋高宗为何要对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岳飞痛下杀手,必欲置其于死地呢?

依我看来,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南宋朝廷中主战派同主和派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而宋高宗是主和派的核心人物,岳飞却是主战派中立场最坚决的代表人物。

从宋高宗来说,自打继承了帝位,就被金兵重点打击,经常是东奔西逃,甚至于被金兵追击得要命,意欲乘船下海逃难。

南宋刚建立的那段日子里,金兵的不断进攻,使宋高宗很少能安稳过日子。最严重的一次心理挫伤就是:有一天,宋高宗难得与宫女在龙床上欢爱;忽然间有人来报:金兵打来了!

这一下子,宋高宗大惊,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因此,对宋高宗来说,如果能与金国达成和议,停止战争使自己以后永享太平,那绝对是什么条件他都愿意答应的!

而且,当时主和派在南宋朝野上下确实是很有市场的。

首先,许多大臣们想安安稳稳地享受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不愿再让宋金之间的战争破坏自己那荣华富贵的日子。“春风吹得游人醉,错把杭州当汴州”,这些大臣只愿苟安江南,坐享富贵,根本无意进取,恢复中原。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宰相秦桧,在宋高宗的鼎力支持之下,南宋的朝政大权就掌控在他们的手中。

其次,战争需要人力物力。连年的战争,使江南人民承担了沉重的赋税,还有大批青壮子弟被征召入伍,其中有很多人战死沙场。

一句话,战争给江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盼望着战争早日结束,能够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更不消说,中原失陷,成为战场,北方官绅百姓纷纷逃往江南,自然会产生争夺资源、物资匮乏的生存问题……其中,土地兼并,加重赋税,就导致了多起农民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当属钟相、杨幺起义了。农民起义严重地威胁着南宋的政治统治。

所以说,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也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最后,从金国方面来讲,它经过多次大规模南侵,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南宋朝廷中,宋高宗虽不是中兴之主,却绝不是平庸之辈。他得位正统,御臣之术非常高明:朝廷内部统治稳定,主战派、主和派都绝对效忠于宋高宗。宋高宗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地位。

况且,正如史书评价的那样:“高宗一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这是什么情况呢?

情况是这样的:虽然宋高宗只想着苟安江南,但他却拥有一批杰出的将领,像岳飞、韩世忠、张浚、刘琦、吴玠等人,这些将领都勇于同金兵作战,愿意去收复失地,一雪国耻。并且他们在战场也多次打败过金军。

南宋的这种情况,绝对有别于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将领跋扈却又怯战的南明朝廷。所以,金国眼看着自己无力用战争征服江南,于是就决定榨取一些利益,与南宋朝廷议和,终止战争,双方划江而治。

综合三方面的因素,宋金议和,双方都具有强烈的意愿。

但是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却坚决反对与金国议和,他们仍然要整训军伍,积极进兵,力图恢复中原。

这样一来,南宋主战派就成为宋金议和的绊脚石。为了震慑主战派势力,宋高宗决定收拾主战派的重要人物。

本来宋高宗是要收拾韩世忠的。而且宋高宗还派岳飞去参与这次行动。谁知岳飞不但反对此举,而且暗中把情况通报给了韩世忠。

韩世忠为人处事要比岳飞通达权变。他已得知这一内情,立即闯入皇宫,解开衣服,露出身上的斑斑伤痕,向宋高宗哭诉自己的功劳。韩世忠尤其哭诉了自己在“苗刘兵变”中不惧危险,冒死救护宋高宗的事迹。

韩世忠的一番真挚哭诉,打动了宋高宗。在放过韩世忠的同时,宋高宗加深了对岳飞泄密的不满。

恰好这时候,宋金和议大体议定,金国附带了一个条件:南宋朝廷要杀掉力主抗金的岳飞,来表达议和的诚意。

至此,岳飞的悲剧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结语:宋高宗杀岳飞,主要是南宋朝廷里主战派与主和派政治斗争的结果。

宋高宗处死岳飞,严重地打击了朝廷内部主战派势力,为宋金议和扫清了障碍。

但是,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世世代代传诵,人民对其崇敬之极。直到今天,还经常有地方举办庙会,来缅怀这位精忠报国的杰出将领!

岳飞精忠报国,但一些言行也触犯了高宗的忌讳,哪一条真正让赵构动了杀他的心思呢?

岳飞,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正是岳飞和其它抗金将领率军的拼死搏杀才保住了南宋的偏安局面。这样一员朝廷柱石,相信高宗赵构下旨斩杀之前也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那么是什么使赵构下决心要斩杀岳飞呢?一是岳飞在抗金战争中,军事实力不断壮大,期间抗旨的情况。这触犯了宋朝开国以来“重文轻武”以防武将谋反的禁忌。所以,赵构将岳飞削夺了兵权,调回朝廷任枢密副使。

其二是,赵构在北宋灭亡的战乱中受到惊吓,一子早夭后不能生育。这样立嗣就是赵构最大的心病。恰逢此时,岳飞出于国家社稷考虑上言赵构早立太子,这使赵构认为岳飞有不臣之心。

最终,赵构下旨以谋反的罪名处死的岳飞。

岳飞精忠报国,但一些言行也触犯了高宗的忌讳,哪一条真正让赵构动了杀他的心思呢?

岳飞的精忠报国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岳飞的一生忠诚践行了尽忠报国的伟大誓言。

岳飞被害风波亭,实际上是秦桧忠实执行金兀术"遗书"`必杀飞,始可和",以"莫须有“之罪名,以一纸之条遗入大理寺狱,矫诏矫獄残害的岳飞。《宋史》记载,岳飞被害之日,正是大理寺承向宋高宗呈报岳飞案卷发出之日。当年正月十五,宋高宗看到呈报岳飞案卷呈文之时,岳飞己被秦桧残害半月有余了。

文中所述,值得商榷。其一,宋朝军制皆以主帅冠名为"岳家军"、"张家军",这改变不了其为宋朝军队的性质。高宗一直对岳飞和岳家军是信任的。岳母刺字"尽忠报国",后来改称"精忠报国",就是因为岳家军第一次收复健康(今南京),高宗亲授岳飞“精忠岳飞“战旗而起,可见高宗对岳飞的器重。后来因为高宗一心求和,轻信大奸臣秦桧等掇弄搀言,但绝无杀飞之念。其二,"迎二圣"是高宗即位后为鼓舞斗志收拢民心自己喊出的口号,并非岳飞首创。岳飞被害之时二圣己故一圣,二圣退位诏书己发布多年。其三,岳飞建议高宗早立太子,是针对金兀术打算选钦宗之子接替伪齐扶持傀儡而提出的。高宗虽有不悦,但在高宗立太子后,最先告诉去朝堂议事的岳飞马上去晋见太子,说明高宗并未因此不满岳飞。其四,南宋朝庭秦、岳之争,绝不是主战主和之争,而是投降与战斗之争、正义与非正义之争。

杀害民族英雄的主谋是金兀术和秦桧,苟且偷生、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虽有一定责任,但卖国求荣残害忠良的大汉奸大奸臣大叛徒秦桧永远不能逃脱主责,并将永世钉在中华耻辱柱上,永世跪在民族英雄和中华民族的面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