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到底是怎样的?

嫡庶制度是古代一个比较成功的制度,虽然是极度不平等,不公平,甚至有些是残忍的,如果不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审视,从家族的角度去审视,这项制度无疑是适应当时情况的。

中国一直实行一妻一夫制度,这项制度已经实行千年之久,上至皇帝下至富商,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正室。

正室生出来的孩子就是嫡长子。

有人会说不是可以娶多个老婆吗?其他的称为妾,所以这项制度就是一妻多妾制度。

为什么不是多妻制,而是采用这种模式呢?

第一个好处

古代家族联姻,通过明媒正娶的妻子一般家族势力是比较强大的,而妾是不需要明媒正娶,所以一般嫁作小妾的出身,包括家族一般都是相对于男方来说是比较弱的。

高门大户人家不是会将孩子嫁到比自己势力弱的家族当小妾的。

当正妻生出来的孩子自然就会得到舅舅的强力支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刘表有两儿子,一长子刘琦,还有一个是幼子刘琮。刘琮的母亲蔡氏是刘表的正妻,所以刘琮就获得继承权,刘琮继位就能得到蔡瑁等舅舅的支持。如果刘琦继位则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支持。

所以嫡长子继位可以增加家族的实力。

第二个好处

家族中因为资源比较多,有资源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争。如果几个儿子都有继承当家的权力,那就会出乱子。比如袁绍就是最典型的嫡庶不分,这一点可能与他自己是庶出,受尽庶出之苦有关系。最后他将三个儿子平等对待,导致每一个儿子身边都聚集了一大批谋士,然后进行互斗。

袁绍虽然败在官渡,但是北方依旧很强大,但他一死,他的儿子们就开始内斗,谁也不服谁,这样家业就无法平安传下去,最后便宜了曹操。

所以确立嫡庶制度就是告诉所有人,都不要想,一切都要团结在嫡长子身边,他就是家族的核心。这样可以减少家族内讧,有利于团结人心,光大家族。

第三个好处

生男生女那是概率的问题,如果正室生不出儿子,或者干脆不会生怎么办?当遇到这种情况,多妾制度的优势就出来了,正妻不会生,那小妾总会生吧,多了一层保险。

这个时候小妾生出来的孩子庶长子,就有可能继承家族之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曹操的正室丁夫人不会生,就将小妾生的儿子曹昂过继给丁夫人当儿子,这样曹昂本来是庶出,这手续一过,就成了嫡长子了。

生不出儿子的正室是很惨的,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皇后,他就生不出孩子,花了差不多亿元去看不孕不育,结果还是失败。后来卫子夫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女儿,汉武帝开心死了,再后来卫子夫生了儿子,干脆将陈皇后废了,立了卫皇后。

第四个好处

嫡长子出生之后就将其培养成统领型的人才,而庶子则会将其培养成管理型的人才,成为家族的助力。换句话说嫡庶的不同培养其实就是二代接班的班子搭建工作。

梯队就是这样形成的。

坏处

坏处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这个嫡长子是个混蛋,但因为他的身份是嫡长子肯定会继承。庶子很聪明,但没有办法,只能一边站。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晋惠帝司马衷,这个傻皇帝从司马炎手中接过位置,在他老婆贾南风的运作之下很快就出现八王之乱。

是不是司马家此时都是智商有问题了?当然不是。他的同母弟司马柬就是一个聪明人,但是没有用,他是小弟。

这世界上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的,总有好的和负面的,所以一项制度长期使用,自然是优势大于劣势,否则早就消失了。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到底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是那个社会制度而形成的嫡庶之分。古代的大户人家、官僚大资本家的主人,都有三妻四妾,而三妻四妾生下来的子女,必须有嫡庶之分,也就是贵贱之分。

谁家的户主,头一个夫人,也叫正妻,生的孩子就叫嫡子、嫡女,对现在来说叫长子、长女,可以接任祖上的荣光。

凡是妾生下来的子女就叫做庶子、庶女。也叫庶人。(平凡人)的身份。而庶子庶女的等级是低于嫡子嫡女的。古代社会对阶层等级是相当重视的。这在《红楼梦》一大家族里,嫡庶之分显式的淋漓尽致。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就没有嫡庶和贵贱之分了,只是长兄、长姐及兄弟姐妹称呼了!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到底是怎样的?

自从有了“一夫多妻制”,就有了“嫡庶之分”!事情是这样的:

民国之前,中国历史上是容许“一夫多妻制”的。妻以外所娶的女人,统称为“妾”(民间俗称小老婆)。妻所生的男女就是“嫡出”,妾所生的子女就是“庶出”。

“嫡出”的子女和“庶出”的子女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封建传统理教根深固蒂的时代,“嫡庶”之分无论在地位、权利、身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用“天上人间”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差别,丝毫不为过。“嫡出”的子女明显高人一等,一言一行那都是“趾高气扬”,“庶出”的子女,自然低人一等,生活起居必须是“小心翼翼”。——无奈啊!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环,就是最好的的例证。封建大家族宗法规矩,长幼有别,嫡庶差异,附势奴才,亲疏远近等像多面万花筒一样,早早就呈现在贾环面前。曹雪芹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庶子的描写更多是怀着可恕可怜之情的。

当然,个别的“庶出”子女也能“扬眉吐气”,但前提是正妻没有子女,也就是没有“嫡出”。但往往这些人在社会上还要时不时的“遭白眼”,就因为“他们”“她们”是“小老婆生的”。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办法!

在封建王朝和封建大家庭中,“嫡出”的子女是优先享有“继承权”的。只要你是“庶出”,哪怕你排行老大,你也不过是“庶长子”的身份,,就是因为“庶出”,就让你乖乖地往后“退几步”,皇位、财产等继承权几乎和“庶出”的无缘。唐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当太子李承乾造反被废后,吴王李恪最受李世民宠爱,可刚提上议程,就遭到文武大臣的一直反对,原因就是他是“小老婆”生的,晋王李治因是“嫡出”,自然而然地“荣升”太子。——认命吧!

今天,当有些人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会来上这么一句:“难道我们是小老婆养的”?事实就是这样!——不公平!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到底是怎样的?

在古代,正妻所生子为嫡,非正妻所生子为庶。

最为典型的是微子启与商纣王。微子启与商纣王同父同母,但生微子启时其母还不是正妻,而生商纣王时其母成为正妻,因此微子启是庶子,而商纣王就成了嫡子,可见时机太重要了。如果其母在微子启出生时就是正妻,历史可能就重写了。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到底是怎样的?

何谓嫡庶?正妻生者为嫡,小妾生的为庶。而地位继承人一般默认为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最先出生的儿子。

但这只是一种制度,封建社会,男子地位至高无上,嫡长子的地位又随着父亲喜好 与受宠程度随时发生着变化,再加上庶子中也不乏贤明有能力的人,他们也很难不对父亲的地位产生觊觎。

这就造成作为嫡长子并非完全没有挑战,百分百继承父亲家业。

以皇族为例:汉武帝卫太子刘据、隋文帝太子杨勇,他们就因为父亲猜忌,不光失去了太子之位,更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生世世不复生于帝王家”并不是说着玩,身处高位,就与全天下为敌,几乎所有人都幻想能从你身上谋求利益。

港剧《帝女花》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当李自成攻陷潼关后,崇祯自己对长平说天下人对他只有四个字:“怨恨骂求”,几乎所有人都从自己利益出发。嫡长子作为储君也是一样,既要表现出一定的才能,组建自己的行政班子,又不能锋芒毕露,引起君王猜忌。

春秋时期楚成王想废掉 楚庄王父亲的商臣的储君之位,也是因为其地位已经威胁到了他。

对于君王自身来说,他是不希望皇子中有实力、声名、才能太过出众的,这样就会吸引很多投机分子聚集到他们身边,形成一股恐怖的政治势力,君王自己也怕被人架空,任何一种身份都不行,哪怕自己的儿子。

因此,嫡庶之争只能暗地里进行,照顾君王的感受以及不给人“骨肉相残”的感觉,使得丢了皇家脸面,毕竟像玄武门这种政变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而且相关事物发生后,他们也会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李世民也成为一代明君,使得在后世,玄武门的影响被他的文治武功盖住。同理,明成祖朱棣也是如此,在文治武功的同时,将靖难的四年改成洪武年份也是为了掩盖靖难的影响。

同时嫡庶之间的差距,除了先天身份、父亲喜好、受宠程度、自身才能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母系势力。

能成为嫡长子,除了宋明之外,古代大多历史时期讲究门当户对,存在嫡庶之争的豪门,母族势力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那么嫡长子母族在他继承父亲爵位时,也能形成非常大的帮助。

李治舅父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晚年,就为李治扫灭了各方势力威胁,他才得以顺利继位。

而且一旦母亲非常受父亲宠爱时,很多比父亲地位低的人,会在他父亲面前进谗言,立他为继承人。一是卖他父亲面子,二是卖他母亲面子,给他父亲吹枕边风,做到简在帝心。三是希望他继承家业之后还能继续保证他的富贵。

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言立他宠妃-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的出发点就是如此,之后更造成了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悲剧。

总体来说,古代嫡庶之争在越是地位显赫的人家就越明显,因为继承父亲地位和没有继承父亲地位的结果有天壤之:

皇家继位后可以掌握兄弟的生死。

王候继承家业和地位后,可以保证自己这一支不会泯然众人,永远在王朝权力中枢,富贵整个王朝。

这个位置只能一人,也就造成嫡庶之争非常激烈。

而他们倚仗的筹码无非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父宠、自身才能性格、母族势力。

成者王侯败者寇,在古代激烈的生存环境下, 发生这些情况也难免。时隔千年,当我们再想到这些著名事件时,也难免让人不胜唏嘘!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到底是怎样的?

古代按礼法,尊崇一夫一妻。

妻必须门当户对,明媒正娶,拜了天地,祭拜祖宗,成为合礼合法的嫡妻。

嫡妻生的子女为嫡子,嫡女。

嫡子有优先继承权。

妾为庶,为众多之意,可娶多个,门第比妻差远了,平民,小户人家,为奴为婢的也有,因此,妾的地位也有高低,良妾,贱妾………

妾生的子女为庶子,庶女。

在封建社会,嫡庶之分很严,决不能僭越,妾要对嫡妻执妾礼,以主妇敬之。

若嫡妻亡故,贱妾决不能扶正,要另娶门当户对的作继妻,但仍是嫡妻。

第一继承人是嫡长子,如嫡子都亡故,庶长子才有继承权。

所以古代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妾,广生子才有保险,把自己血脉传承下去,才对得起祖宗。[原创问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